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啸云诗文钞(八闽文库?要籍选刊)

書城自編碼: 402148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古代随笔
作者: [清]林树梅撰,陈茗点校
國際書號(ISBN): 9787533496913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5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NT$ 407.0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NT$ 398.0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內容簡介:
“八闽文库”要籍选刊之一,点校整理,繁体字直排版式。此书为清代名士林树梅诗文合集。全书分啸云诗钞、啸云诗钞辑佚、啸云文钞、啸云文钞辑佚、啸云文钞辑佚存目、说剑轩余事及附录几部分。诗集以旧钞本《啸云诗钞初编》八卷为底本,校以钞本《啸云山人诗钞初编》四卷,并补以后刊之《啸云诗存》、诗钞辑佚等。文集以旧钞本《啸云文钞初编》十四卷为底本,校以道光本《静远斋文钞》《啸云山人文钞初编》,并补以文钞辑佚、存目及单刻之《说剑轩余事》。全书最后附以诸家序跋倡和与题咏、传记及林树梅年谱简编等。?
關於作者:
《啸云诗文钞》原著作者为清代林树梅,字实夫,自号啸云,又自称瘦云。清代泉州府同安县金门人,人呼金门羽客。工篆刻,善画,有泛月图。学识渊博,诗文俱工,有《啸云文钞》《啸云诗钞》等行世。其少年时曾随父台湾水师副总兵林廷福游台湾、澎湖。既长,师从高澍然、周凯,学习古文法。后又应台湾凤山令曹谨之招,为其幕僚。其为文务实,论事真切,与一般文人的空疏、不务实际大相异趣;诗亦悲壮苍郁。
点校者陈茗,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士,主攻闽台文学。出版多部学术专著,代表作有《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人民出版社,2017年),古籍整理有《蔡忠烈公遗集》(商务印刷馆,2020年)、《景璧集》(商务印书馆,2021年)等。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2项,校人才项目、科技攀登等多个项目,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錄
啸云诗钞
卷一
太武山十八咏
海印岩
古石室
一览亭
石门关
玉几岩
偃盖松
倒影塔
眠云石
蟹眼泉
跨鳌石
千丈壁
瀑布泉
风动石
羊肠路
仙人迹
万顷田
浸月池
步云梯
移梅
宋杨太后陵
帝子楼
陆丞相墓
辞郎洲
渡台纪事
台湾感兴
澎湖留别
啸卧亭
离筵即事
海坛秋夜闻笛
登福州钓龙台
南台夜泛
佛郎机铜炮歌
铁笛
自题游太姥山图
卷二
题分水关
潮州曲
韩文公庙
拜黄忠端墓
木棉庵
修前明鲁王墓即事
谒卢牧洲先生墓
日本刀
【附】周芸皋夫子长歌一首
芸皋夫子命题鹭门纪游诗画册
赠澎湖蔡香祖茂才
题雪峰枯木庵刻字搨本
晤黄秀才君寿
寄家秋泉先生
大水
乏盐
登福州镇海楼
别陈子继豪
理残书
隋舍利塔铃歌
寄朱晓霞进士石仙上舍
送金镜轩公子侍任北上
赠衣篇
游鼓冈湖
同王香雪先生渡海至刘五店
访梅妃故里
哀饥民
赠刘懿洵茂才
赠何道甫孝廉道晋上舍
卷三
再渡台湾呈曹怀朴明府
重至安平镇
冈山
曹侯既兴水利,乃巡田劝农,赋此以颂
登凤山县新筑城楼
从曹侯巡山即事
前明宁靖王祠
题琅峤图
番刀
检继豪遗札怆然书此
红螺仙馆画红梅有寄
惜翠图
台阳竹枝词
哭芸皋夫子
夜行所见
中秋夜别台湾亲友
西屿灯塔
归舟遇飓风飘铜山呈陈参戎
过蒲葵关
题蔡香祖孝廉海南杂著
继豪寄棺白鹿洞,诗以奠之
哭家秋泉先生
绘烈屿图
过宋侗庵琼江别墅
送友归台阳
喜晤周秋屏广文即题其诗卷志别
解剑赠友北上
卷四
澎湖施赈图歌送蒋怿葊司马归楚
题经验方
古意
美女篇
赠琉球魏贡使有渊
答琉球林副使文澜
晚访侗庵不值
梦游武夷山作
邻舟
乌君山纪游十六首
荒寺
室漏
欲搜岩苦暝不果
路滑
摘圃中残蔬
自起拨炉火
啖脱粟饭
渴甚啜冷茶
寒烛有泪膏
破壁败笠补之
听泉得句
选壁题姓名纪游
望晚霞忽见野烧
山顶看云起
扪厓碑
石如钵尘积颇厚涤去之
登诗话楼
为李香农绘钓台泛月图并题
题画扇
和徐钓雪茂才赠韵
归自邵武过晋江宿周秋屏广
文馆舍
海角
卷五
散遣乡勇
游白鹿洞诸胜
登嘉兴砦
游万石岩望醉仙洞象鼻峰至小桃源
哭高雨农夫子
厦门书事
吊御夷死事诸公
义娘祠
悯旱
得家书
梦先君子军容甚盛
哭林仲环
秋夜大雷雨
再过万松关遇毛千戎起凤
对菊
雨中过洛阳桥拜蔡忠惠公祠
风雨滞涂岭驿
长至日抵省寓
喜悟康允怡广文即送之任顺昌
写麻姑像与姬人并题
题试剑石
挈眷游鼓山
寄故乡亲友
题木兰从军图
盆松
李忠定公祠
猎人毙豹往观有作
建滩行
卷六
挈眷南归
初抵家作
亲旧席中
再过厦门炮城感旧事
过鼓浪屿
观筑夷楼
霜降观兵
寄赠高屺民幼瞻二世兄
汉镜歌为吕西邨先生作
赠曹李芳归南澳
重游虎溪岩白鹿洞志感
怀人絶句

姬人得连理荔枝乞予图之
并题小句
同心兰花图
白牡丹
水仙花
卷七
无尽岩
碧山岩
梦先外祖妣赵太宜人
侍母游南普陀上五老峰观海
登云顶岩
梦游碧玉洞天中有自然石榻

访吕西邨先生寓居海澄
过泛月楼
赠杨君石松
雨中与石松怀友冬至喜孙梦九、周晴秋、杨石松、李梦良诸君见过
消寒雅集
春日奉母燕游鹿洞虎溪诸胜
答西邨先生招游锦里寓园
偶见亡友严熙纯茂才书画感作
哭张孝廉亨甫
友人期饮山岩阻风不果,诗以柬之
散步至虎溪岩,始知是日为寒食
重游虎溪避暑小酌,时将北行
九日奉母游万石岩
制府阅兵厦门
小姬学写梅花颇有意趣,乞予授法,并此示之
过涵江陈氏园亭访主人未遇
哭李自青夫子
自鸣琴
病疥戏同疾者
闽南道中杂句
题杨忠愍公年谱家训后
卷八
赎琴歌
咏怀
重游钓龙台
赠陈君茝塘
柬石松
诫子诗
再至闽安镇有感
喜晤谢管樵即送之建宁幕府
赠琉球蔡杨两秀才
端午后一日郑泽农明经招饮,即席漫赋
近况
寄内
安得
先人遗眼镜,母宝之,命题匣上
云悟图
四酒诗
题砚
白桃花
梅花
燕窝
题吕孝子传后
寄园杂诗
积书堂
鸣琴涧
泛月楼
评诗读画之轩
天竹厓
枕梧亭
方竹坞
青螺石
环翠壑
三折径
妙香室
留云洞
苔矶
啸台
赏雨山房
半规池
松石圃
题许鹤仙为石松绘寄园图,
即送其调戍东瀛
陈颂南先生惠书赋答
偕友登眺大观楼
读唐人红线传写图并进
喜曾壮甫茂才过访
明日壮甫解缆,走笔送之
抽藤叹
题鹭江秋泛图
谢硕甫陈寿山两孝廉来厦寓
荷庵,相见率赠
听琴
啸云诗存
庆南轩明府赠弓矢,赋长句
谢之
题女将图二首
寓居偶咏
寄舫
面山亭
惜翠楼
自题渔家乐图
题友人篁月弹琴图
葛衣曲
再过象鼻峰见大石开口刻‘石笑’二字,喜而赋之
题瘿木私印匣
看剑忆亡友许造如
林少穆先生招赴省城询海上事,即席赋呈
少穆先生导观府中驯鹤有作
重至台江闻湘云已化去三载矣
江楼秋夜
口号三章答冬盦先生元量
少穆先生被命督师粤西,予随行至泉郡暂假归里,解狐裘见赠,约赴军前,感呈四章即以奉别
赠刘炯甫孝廉从军粤西
桂丹盟观察作鸾官韵诗赠少穆先生,先生在泉南途次既和之,又属予和,勉成一章附呈观察
哭少穆先生
管樵将归诏安,以佳画留别,
迭前韵送之
自闽安重游侯屿岩
读芸皋夫子厦门志,怆然书感
咏兰
沽酒
题吕西邨先生小照
植梅数岁始开
游虎溪
送别
归策
斋中夜坐
秋暮独眺江亭
失题
啸云诗钞辑佚
磳田
游厦门白鹿洞绕出虎溪岩同陈二继豪作
巡山即事
春日客怀
三月六日同叶式宜司马挈眷
归大湖
怀李仲进
答家研香上舍寄画竹
怀叶司马式宜
自石衡如试馆归苦雨却寄
宿鼓山白云堂
琴剑渡江图送客之楚
忆洪惇甫归台阳将至泉州觅渡书寄二首
酒后思乡
题画赠周东塘
宿吴园
秋江小景
送吴楚峰先生理鹾惠邑
题平旦钟声图
滩行纪险歌
拜忠愍公祠
临终口占
啸云文钞
卷一
上周芸皋夫子论台水利书
与曹怀朴明府论凤山水利书
【附】拟条规
与曹明府补论水利书
贺曹明府水利告成并陈善后
事宜书
卷二
与曹怀朴明府论凤山县事宜书
论征台谷书
复温梧轩协镇论安平形势书
问吴君体士浯岛粮价书
与家巽夫茂才论金门志书
与张梅邨贰尹却旌奖书
与曹怀朴司马论竹堑水利书
与王春浦茂才书
卷三
凤山县新旧二城论
添设埤头城望楼炮台并浚濠沟议
卷四
渡台湾记
再渡台湾记
台郡四邑记程
清庄记程
琅峤图记
自凤山归省记程
卷五
嘉义阵亡将士祠墓碑记
前明鲁王墓图记
【附】碑阴
前明宁靖王祠墓记
游太姥山记
游鼓山记
游道人峰记
卷六
广东水师提督李公传
江南提督忠愍陈公传
福建布政司经历朱公传
王飞珑传
自许先生传
【附】校刊牧洲先生遗书凡例
卷七
先考受堂府君行述
先妣陈淑人行述
外祖父陈公外祖母赵太宜人遗事
武翼都尉陈公行状
太学生陈君继豪行略
亡弟光左圹志
文学高君守耕墓志铭
例授州同知吴君体士墓志铭
太学生林君砚香墓志铭
旌奖节孝陈孺人墓志铭
卷八
书周高二家拾遗録后
书周芸皋夫子遗像后
书高雨农夫子抑快轩文集后
书陈一斋先生全集后
书杨忠愍公年谱家训后
书孝经集篆后
卷九
团练乡勇图说
卷一○
闽海握要图说
海道说
巡哨说
占测说
战舰说
剿捕说
卷一一
从军纪略
【附】盐法道文公与按察使常公书
【附】汀漳龙道徐公书
【附】龙溪曹公书
卷一二
上闽浙总督邓公全闽备海策
上兴泉永道刘公厦金二岛防御策
上总督颜公补陈战守八策
上泉漳二巡道海澄刺屿尾置戍策
【附】林泉记石刻
上汀漳龙道徐公论厦金沿海事宜状
与龙溪县曹公论漳厦安民御贼状
卷一三
孝经赞序
文昌孝经序
闽安记略序
功过格序
云影集序
【附】凡例五则
授产条约及家録引
募修孚济庙疏引
卷一四
独木鼓铭
尺铭
剪铭
竹节研铭
时钟铭
乳钟铭
海天评月图赞
拈眼镜图赞
松菊图赞
坐石看云图赞
莳荪图赞
睡禅图赞
孝丐图赞
闽南三布衣赞
陈则赓赞
啸云文钞辑佚
静远斋文钞自序
某君捐置祭产序
俞淑人行述
铭端溪砚送朱石仙归白州
瑞兰室铭
都尉陈公像赞
征收先师赵谷士先生遗文启

书谢退谷先生蛤仔难图后
书胥鹤巢诗后
书蓝水何氏家谱后
书宋贤跋李北海卷后
林氏家塾碑记
广东水师提督陈公传
上官都尉家传
周封君传
胎产必 读题记
仙传牡丹方治产必后十三证附识
朱伯庐先生家居格言集说序
浯江林氏原定授产条约
林氏世系演支分派序跋
浯江林氏家録世系序
咏雪斋诗草跋
啸云文钞辑佚存目
汀州府学教授王君墓表
书唐景龙观钟铭搨本后
书小石帆着録古诗平仄论后
书曹怀朴明府事
书上官孝女事
过友人杨希盛战死得题赞
杂录
全闽备海策
再申未尽之策
说剑轩余事
镂螭
自序
源流第一
章法第二
材器第三
镌铸第四
泥盒第五
行藏第六
位置第七
刻书
印书
晒书
藏书
油纸
附录
一、诸家序跋倡和与题咏
静远斋文钞序 李致云
啸云诗钞稿序 高澍然
啸云山人文钞序 高澍然
赠林生树梅序 高澍然
啸云铁笔序 吕世宜
【附】柏香山馆印存叙 吕世宜
啸云诗钞跋 吕世宜
跋林啸云所藏武梁祠荆轲图后 吕世宜
林啸云丛记跋 陈庆镛
林君瘦云四十初度寿言 蔡廷兰
啸云诗存跋 林策勋
诸家评论 林策勋辑
富阳周凯
闽县赵在田
光泽高澍然
澎湖蔡廷兰
建宁张际亮
黄州蒋镛
闽县何广熹
光泽何长聚
侯官刘家谋
侯官林则徐
萧山来锡蕃
平和曾以健
致林策勋 于右任
啸云诗钞跋 林策勋
次家啸云见赠韵 林则徐
庚子中秋赠家啸云(残句) 林则徐
谢孝知兄弟招饮,席间喜晤林大瘦云,因有此作 张际亮
闰六月廿四日偕梅友、孝知、卓人、炯甫、瘦云、蕙卿宴集小西湖宛在堂,口号绝句四首 张际亮
林瘦云游太姥山图 张际亮
厦门白鹿洞观海二首 张际亮
瘦云于三月望日携姬人观海登白鹿洞绘图属题 张际亮
答林啸云厦门 刘家谋
题啸云丛记二首 刘家谋
为啸云删诗毕未寄去而讣音至矣 刘家谋
谒鲁王墓 林豪
瘦云先生留影镜歌 林豪
金门耆旧诗林瘦云公子 林豪
大风雨晚次防口驿读壁上家瘦云先生题句,赋此吊之 林豪
二、传记
铁笛生小传 林焜熿
从伯祖啸云公传 林策勋
林树梅传 金门志
三、林树梅著述考 陈茗
甲,存
(一)游太姥山图咏不分卷
(二)静远斋文钞不分卷
(三)啸云山人诗钞初编四卷,钞本
(四)啸云山人文钞初编□卷,刻本
(五)啸云诗钞初编八卷,刻本
(六)啸云诗存不分卷,林策勋辑印
(七)啸云诗编校释,郭哲铭校释
(八)说剑轩余事不分卷,郭柏苍校録,沈祖彝録本
(九)浯江林氏家録不分卷,家印本
乙,佚
(一)静远斋诗钞不分卷
(二)诗余二卷
(三)海防图说不分卷
(四)战船占测不分卷
(五)啸云铁笔一卷
(六)文章宝筏一卷
(七)云影集不分卷
(八)诗文续钞不分卷
(九)日记不分卷
(十)啸云丛记不分卷
(十一)闽安纪略不分卷
(十二)镂螭存参不分卷
(十三)寄情集(一作移情集)不分卷
(十四)合录不分卷
(十五)行记,未完稿
四、林树梅年谱简编 陈茗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八闽文库总序 葛兆光 张帆

在传统中国的文化史上,福建算是后来居上的区域。
经历了东晋、中唐、南宋几次大移民潮,浙、闽之间的仙霞岭,早已不是分隔内外的屏障,而成了沟通南北的通道。历史使得福建越来越融入华夏文明之中,唐宋两代,特别是在“背海立国”的宋代,东南的经济发达,海洋的地位凸显,福建逐渐从被文明中心影响的边缘地带,成为反向影响全国文明的重要区域。在七世纪的初唐,诗人骆宾王曾说“龙章徒表越,闽俗本殊华”(《骆临海集笺注》卷二《晚憩田家》,陈熙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三六页),前一句说的是华夏的衣冠对断发文身的越人没有用,后一句说的是闽地的风俗本来就与华夏不同,意思都是瞧不起东南。但是,到了十五世纪的明代中期,黄仲昭在弘治《八闽通志序》里却说,八闽虽为东南僻壤,但自唐以来文化渐盛,“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实际上它的文明程度,已经“可以不愧于邹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一七七册,齐鲁书社一九九六年,第三六四页)。
的确,自从福建在唐代出了第一个进士薛令之,而且晋江有欧阳詹,福清有王棨,莆田有徐夤、黄滔这些杰出人物之后,到了更加倚重南方的宋代,福建出现了蔡襄(一○一二—一○六七)、陈襄(一○一七—一○八○)、游酢(一○五三—一一二三)、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郑樵(一一○四—一一六二)、林光朝(一一一四—一一七八)、朱熹(一一三○—一二○○)、蔡元定(一一三五—一一九八)、陈淳(一一五九—一二二三)、真德秀(一一七八—一二三五)等一大批著名文人士大夫。这些出身福建或流寓福建的士人学者,大大繁荣和提升了这里的文化,甚至使得整个中国的文化重心逐渐南移,也许,就像程颐说的那样“吾道南矣”(《宋史》卷四二八《道学杨时传》,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第一二七三八页)。也就是说宋代之后,原本偏在东南的福建,逐渐成了中国重要的文化区域。
不过,习惯于中原中心的学者,当时也许还有偏见。以来自中心的偏见视东南一隅的福建,那时福建似乎还是“边缘”。虽然人们早已承认福建“历宋逮今,风气日开”(黄虞稷《闽小纪序》,撰于康熙五年,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七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年,第一二七页),但有的中原士人还觉得福建“僻在边地”。像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一面承认“此州(福州)之才子登科者甚众”,一面仍沿袭秦汉旧说,称闽地之人“皆蛇种”,并引十道志说福建“嗜欲、衣服,别是一方”(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江南东道一二,中华书局二○○七年,第一九九一页)。所以,历史上某些关于福建历史、文化和风俗的著作,似乎还在以中原或者江南的眼光,特别留心福建地区与核心区域不同的特异之处,笔下一面凸显异域风情,一面鄙夷南蛮鴃舌。但是从大的方面说,我们看到宋代以降,实际上福建与中原的精英文化越来越趋向同一,正如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所说,“海滨几及洙泗,百里三状元”,前一句里所谓“洙泗”即孔子故乡,这是说福建沿海文风鼎盛,几乎赶得上孔子故里;后一句里“三状元”是指南宋乾道年间福建登第的三个状元,即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的萧国梁、乾道五年的郑侨和乾道八年的黄定,他们都是福建永福(今永泰)这个地方的人(祝穆《新编方舆胜览》卷一○,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二○○三年,第一六三页)。
文化渐渐发达,书籍或者文献也就越来越多,福建文献的撰写者中不仅有本地人,也有流寓或任职于闽中的外地人。日积月累,这些文献记录了这个多山临海区域千年的文化变迁史,而《八闽文库》的编纂,正是把这些文献精选并汇集起来,为现代人留下唐宋以来有关福建的历史记忆。

福建乡邦文献数量庞大,用一个常见的成语说,就是“汗牛充栋”。那么多的文献,任何归类或叙述都不免挂一漏万。不过,我们这里试图从区域文化史的角度,谈一谈福建文献或书籍史的某些特征。
毫无疑问,中国各个区域都有文献与书籍,秦汉之后也都大体上呈现出华夏同一思想文化的底色,但各区域毕竟有其地方特色。如果我们回溯思想文化的历史,那么,唐宋之后福建似乎也有一些特点。恰恰因为是后来居上的文化区域,所以福建积累的传统包袱不重,常常会出现一些越出常轨的新思想、新精神和新知识。这使得不少代表新思想、新精神和新知识的人物与文献,往往先诞生在福建。众所周知的方面之一,就是宋代儒家思想的变迁。应当说,宋代的理学或者道学,最初乃是一种批判性的新思潮,一些儒家士大夫试图以属于文化的“道理”钳制属于政治的“权力”,所以,极力强调“天理”的絶对崇高,人们往往称之为道学或理学,也根据学者的出身地叫作“濂洛关闽之学”。其中,“闽”虽然排在最后,却应当说是宋代新儒学的高峰所在,以至于后人干脆省去濂溪和关中,直接以“洛闽”称之(如清代张夏《雒闽源流录》),以凸显道学正宗,恰在洛阳的二程与福建的朱熹,而道学最终水到渠成,也正是在福建。因为宋代道学集大成的代表人物朱熹,虽然祖籍婺源,却出生在福建,而且相当长时间在福建生活。他的学术前辈或精神源头,号称“南剑三先生”的杨时、罗从彦(一○七二—一一三五)、李侗(一○九三—一一六三),也都是南剑州即今福建南平一带人,他的提携者之一陈俊卿(一一一三—一一八六),则是兴化军即今莆田人,而他的最重要的弟子黄榦(一一五二—一二二一)是闽县(今福州)人,陈淳是龙溪(今龙海)人。
正是在这批大学者推动下,福建逐渐成为图书文献之邦。庆元元年(一一九五),朱熹在《福州州学经史阁记》中曾经说,一个叫常浚孙的儒家学者,在福州地方军政长官詹体仁、赵像之、许知新等资助下,修建了福州府学用来藏书的经史阁,即“开之以古人斅学之意,而后为之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朱文公文集》卷八○,《朱子全书》第二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二○一○年,第三八一四页)。宋代之后,经由近千年的日积月累,我们看到福建历史上出现了相当多的儒家论著,也陆续出现了有关儒家思想的普及读物。大家可以从《八闽文库》中看到,这里收录的不仅有朱熹、真德秀、陈淳的著述,也有明清学者诠释理学思想之作,像明人李廷机性理要选、清人雷鋐雷《翠庭先生自耻录》等等,应当说,这些论著构成了一个历经宋元明清近千年的福建儒家文化史。

说到福建地区率先出现的新思想、新精神和新知识,当然不应仅限于儒家或理学一系。更应当记住的是,从宋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逐渐从西北转向东南,一方面由于中原文化南下,被本地文化激荡出此地异端的思想,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东来,同样刺激出东南滨海的一些更新的知识。
我们注意到,在福建文献或书籍史上,呈现了不少过去未曾有的新思想、新精神和新知识。比如唐宋之间,福建不仅出现过谭峭(生卒年不详)《化书》这样的道教著作,也出现过像百丈怀海(约七二○—八一四)、沩山灵佑(七七一—八五三)、雪峰义存(八二二—九○八)那样充满批判性的禅僧,还出现过禅宗史上撰于泉州的最重要禅史著作《祖堂集》。又如明代中后期,那个惊世骇俗而特立独行的李贽(一五二七—一六○二),有人说他的独特思想,就是因为他生在各种宗教交汇融合的泉州,传说他曾受到伊斯兰教之影响,当然更因为有佛教与心学的刺激,使他成了晚明传统思想世界的反叛者。而另一个莆田人林兆恩(一五一七—一五九八),则是干脆开创了三一教,提倡“三教合一”,也同样成为正统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挑战者。再如明清时期,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梯航九万里”,也把天主教传入福建,特别是明末著名传教士艾儒略(一五八二—一六四九)应叶向高(一五五九—一六二七)之邀来闽传教二十五年,从而福建才会有“三山论学”这样的思想史事件,也产生了《三山论学记》这样的文献。无论是叶向高,还是谢肇淛,这些思想开明的福建士大夫,多多少少都受到外来思想的刺激。最后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由于宋元以来,福建成为向东海与南海交通的起点,所以,各种有关海外的新知识,似乎都与福建相关,宋代赵汝适撰写《诸蕃志》的机缘,是他在泉州市舶司任职;元代汪大渊撰写《岛夷志略》的原因,也是他从泉州两度出海。由于此后福州成为面向琉球的接待之地,泉州成为南下西洋的航线起点,因而福建更出现了像张燮《东西洋考》、吴朴《渡海方程》、叶向高《四夷考》、王大海《海岛逸志》等有关海外新知的文献,这一有关海外新知的知识史,一直延续到著名的林则徐四洲志。老话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历史总有其连续处,由于近世福建成为中国的海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中心,所以,这里会成为有关海外新知识最重要的生产地,这才能让我们深切理解,何以到了晚清,福建会率先出现沈葆桢开办面向现代的船政学堂,出现严复通过翻译引入的西方新思潮。
甚至还可以一提的是,近年来福建霞浦发现了轰动一时的摩尼教文书,这些深藏在道教科仪抄本中的摩尼教资料,说明唐宋元明清以来,福建思想、文化和宗教在构成与传播方面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所以,在《八闽文库》中,不仅收录了谭峭《化书》,李贽《焚书 续焚书》《藏书 续藏书》,林兆恩《林子会编》等富有挑战性的文献,也收录了张燮《东西洋考》、赵新《续琉球国志略》等关系海外知识的著作,让我们看到唐宋以来,福建历史上新思想、新精神和新知识的潮起潮落。

在《八闽文库》收录的大量文献中,除了福建的思想文化与宗教之外,也留存了有关福建政治、文学和艺术的历史。如果我们看明人邓原岳编《闽中正声》、清人郑杰编《全闽诗录》收录的福建历代诗歌,看清人冯登府编《闽中金石志》、叶大庄编《闽中石刻记》、陈棨仁编《闽中金石略》中收录的福建各地石刻,看清人黄锡蕃编《闽中书画录》中收录的唐宋以来福建书画,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同意历史上福建的后来居上。这正如陈衍(一八五六—一九三七)在《闽诗录》的序文中所说“余维文教之开,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一六八七册,第四一一页)。可见,《宋史?地理志》五所说福建人“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杜佑《通典?州郡十二》),真是一点儿不假。
清代学者朱彝尊(一六二九—一七○九)曾说“闽中多藏书家”(《曝书亭集》卷四四《淳熙三山志跋》,《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二七九册,上海书店一九八九年,第六○一页)。千年以来的人文日盛,使得现存的福建传统乡邦文献,经史子集四部之书都很丰富,翻检《八闽文库》,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这里不必一一叙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福建历史上不仅有众多的文献留存,也是各种书籍刊刻与发售的中心之一。福建多山,林木葱茏,具备造纸与刻书的有利条件,从宋元时代起,福建就成为中国书籍出版的中心之一。宋元时代福建的所谓“建本”或“麻沙本”曾经“几遍天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侯忠义点校,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第一一六页),更有所谓“麻沙、崇安两坊产书,号称‘图书之府’”的说法(《新编方舆胜览》卷一一,第一八一页)。版本学家也许将它与蜀本、浙本对比,觉得它并不精致,但是,从书籍流通与文化贸易的角度看,正是这些廉价图书,使得很多文化知识迅速传向中国四方,也深入了社会下层。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朱熹在《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中曾说到,“建阳版本书籍行四方,无远不至”,可当时嘉禾县学居然藏书很少,“学于县之学者,乃以无书可读为恨”,于是一个叫姚耆寅的知县,就“鬻书于市,上自六经,下及训传、史记、子、集,凡若干卷以充入之”。当地刊刻的书籍,丰富了当地学者的知识,也增加了当地文献的积累,甚至扭转了当地仅仅重视“世儒所诵科举之业”的风气(《朱文公文集》卷七八,《朱子全书》第二四册,第三七四五页),这就是一例。到了清代,汀州府成为又一个书籍刊刻基地,近年特别受到中外学者注意的四堡,就是一个图书出版和发行中心,文献记载这里“以书版为产业,刷就发贩,几半天下”(《咸丰长汀县志》卷三一《物产》)。所以,美国学者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刘永华、饶佳荣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一五年)就深入研究了这个位于汀州府长汀、清流、宁化、连城四县交界地区的客家聚集区的书籍事业,继承宋元时代建阳地区(如麻沙)刻书业,这里再一次出现中国书籍出版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福建书商群体。
可以顺便提及的是,福建刻书业也传至海外。福建莆田人俞良甫,元末到日本,由九州岛的博德上岸,寓居在京都附近的嵯峨,由他刻印的书籍被称为“博德版”。据说,俞氏一面协助京都五山之天龙寺雕印典籍,一面自己刻印各种图书,由于所刊雕书籍在日本多为精品,所以被日本学者称为“俞良甫版”。
从建阳到汀州,福建不仅刊刻了精英文化中的儒家《九经三传》、诸子百家以及《文选》《文献通考》《贾谊新书》《唐律疏议》之类的典籍,也刊刻了很多大众文化读本,诸如《西厢记》《花鸟争奇》和话本小说。特别在明清两代书籍流行的趋势和作为商品的书籍市场的影响下,蒙学、文范、诗选等教育读物,风水、星相、类书等实用读物,小说、戏曲等文艺读物,在福建大量刊刻。如果我们不是从版本学家的角度,而是从区域文化史的角度去看,这种“易成而速售”(《石林燕语》卷八,第一一六页)的书籍生产方式,使得各种文献从福建走向全国甚至海外,特别是这些既有精英的、经典的,也有普及的、实用的各种知识的传播,是否正是使得华夏文明逐渐趋向各地同一,同时也日益渗透到上下日常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呢?

《八闽文库》的编纂,当然是为福建保存乡邦文献,前面我们说到,保存乡邦文献,就是为了留住历史记忆。
这次编纂的《八闽文库》,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集成”,计划选择与收录唐宋以来直到晚清民初的闽人各种著述,以及有关福建的文献,共一千余种,这部分采取影印方式,以保存文献原貌。这是八闽文库的基础部分,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这是为了便于呈现传统时代福建书籍面貌,因而数量最多。第二部分是“要籍选刊”,精选一百三十余种最具代表性的闽人著述及相关文献,以深度整理的方式点校出版,不仅为了呈现历代福建文献中的精华,也为了便于一般读者阅读。第三部分则为“专题汇编”,初步拟定若干类,除了文献总目之外,还将包括书目提要、碑传集、宗教碑铭、官员奏折、契约文书、科举文献、名人尺牍、古地图等,我们认为,这是以现代观念重新汇集与整理历史数据的一个新方式,它将无法纳入传统的四部分类,却是对理解福建文化与历史至关重要的文献,进行整理汇集,必将为研究与理解福建,提供更多更系统的数据。
经历几年讨论与几年筹备,《八闽文库》即将从二○二○年起陆续出版,力争用十年时间,经过一番努力,打下一个比较完备的福建文献的基础。
当然,不能说《八闽文库》编纂过后,对于福建文献的发掘与整理就已完成。《八闽文库》仅仅是我们这一两代人的工作,还有更多或更深入的工作,在等待着未来的几代人去努力。无论从旧材料中发现新问题,还是以新眼光发现新材料,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对前人的工作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还是朱熹写给陆九龄的那句广为流传的老话:“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用旧的传统融会新的观念,整理这些纵贯千年的历史文献,也就无论“人间有古今”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