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老子奥义(复原西汉刘向之前的《老子》初始本,读懂老子以人合天的真智慧)

書城自編碼: 401879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张远山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583373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55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乾隆制造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00
《 八部金刚功 八部长寿功(精装新版)(米晶子张至顺道长作品全新修订版!) 》
+

NT$ 403
《 于是集 》
+

NT$ 101
《 老子诵读本(“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 》
+

NT$ 274
《 道家与性文化 》
+

NT$ 537
《 易经入门(2021新版,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作品) 》
+

NT$ 293
《 六祖坛经:国学经典典藏版 全本布面精装 》
編輯推薦:
1.考证老子生平,梳理了老子之所以能撰著《老子》的来龙去脉
考证、梳理了老子故里与老子思想的关系、老子的师承与老子思想的关系、老子为东周王朝史官与老子思想的关系等与老子撰著《老子》密切相关的重要史实,证实老子思想渊源于伏羲天文象数易,而非周易人文卜筮易。
2.比对十大版本,考证传世本的系统篡改,厘正《老子》每章每句每字
通过对北大竹简本、马王堆帛书本等四大出土本,《庄子》本、《韩非子》本两大文献本,严遵本、王弼本等四大传世本,共十大典型版本的逐字比对,确认了流传两千余年之传世本的系统篡改,逐字逐句地复原了西汉刘向之前的《老子》初始本经文。
3.破除以周易人文卜筮义理解老的旧学积弊,创立以伏羲天文象数义理解读《老子》的新老学
论证了传统旧学以周易人文卜筮义理解老是误入歧途,以伏羲天文象数义理解读《老子》才是忠于老子思想的正途。
4.从新角度、以新眼光重新全解、全注、全译《老子》全书
从以伏羲天文象数易解读《老子》的新视角出发,以“顺天应人,以人合天”、“人文效法天文”的老学宗旨为指引,对《老子》全书进行全解、全注、全译,帮助读者读懂老子以人合天的真智慧。
內容簡介:
本书通过详考老子生于陈、仕于周、辞官居宋、著书授徒、出关留书、终死于秦的生平事迹,重点澄清了孔子两次问礼老子、伏羲古道对老子思想的重大影响及《老子》成书时间等相关史实;通过复原《老子》上下经初始结构、各章初始章次、每章初始经文,重点理清了《老子》初始本的文化渊源、逻辑结构、义理层次,从而精确把握老子思想的核心宗旨与哲学要义。并以此为据,对《老子》初始本每章每句每字进行了深入解读。
作者张远山以精细的历史考证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引领读者对耳熟能详的老子形象和《老子》文本加以严格审视,一洗曾被严重扭曲的老子旧形象,立体还原了实现先秦哲学伟大突破的老子新形象;一洗曾被严重降维的《老子》旧经旧义,系统还原了实现先秦哲学伟大突破的《老子》新经新义。
關於作者:
张远山,作家,学者,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研究先秦道术(前2070年—前221年),创立新庄学、新老学,代表作《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修订典藏版、《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精义》、《老庄之道》等;
研究华夏古道(前6200年—前2070年),创立伏羲学,解密伏羲太极图、伏羲六十四卦,贯通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梳理炎黄史,破译陶器、玉器、青铜器图法,代表作《伏羲之道》、《玉器之道》、《青铜之道》等。
目錄
目录
序言 中国哲学突破第一人第一书 //I
上卷? 《老子》导论:老子之道突破伏羲之道
第一章 老子生平之谜和《老子》成书之谜
弁言 老子一生的三大时期 //005
一、青年求道期 //006
1. 母邦陈国,不是楚国 //006
2. 伏羲古都,太昊之墟 //007
3. 师事常枞,得闻舌教 //008
二、中年史官期 //010
1. 史官职责,左图右史 //010
2. 孔子至周,问礼老子 //013
3. 王子争位,老子辞官 //019
三、老年归隐期 //020
1. 居宋初期,《老子》成书 //021
2. 居宋期间,弟子众多 //023
3. 孔子游宋,问道老子 //027
4. 孔子返鲁,追忆老聃 //030
5. 老子暮年,楚国灭陈 //033
6. 陈亡出关,留书关尹 //035
7. 老子死秦,秦佚吊之 //037
结语 老子之道与伏羲之道 //038
第二章 《老子》初始本的源代码是伏羲太极图
弁言 初始本“道枢”,主之以“太一”//045
一、《老子》“主之以太一”的天道内涵 //046
1. 伏羲之道“太一”三义:天文义、历法义、宗教义 //046
2.《老子》蕴涵“太一”天文义:“太一”帝星 //048
3.《老子》蕴涵“太一”历法义:“太一”历法图 //049
4.《老子》蕴涵“太一”宗教义:“太一”上帝 //050
5. 《老子》新增“太一”哲学义:“道”是“无极恒道”,“一”是“太一常
道”//052
6.《老子》譬解天文历法:天文存在为“父”,历法知识为“母”//053
7.《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天文层次 //054
二、《老子》“礼必本于太一”的人道内涵 //055
1.《老子》从“太一”历法图提炼出价值五阶:道↘德↘仁↘义↘礼 //056
2.《老子》从“太一”历法图外圈四卦提炼出侯王四境:德↘仁↘义↘礼 //057
3.《老子》从“太一”历法图东西两卦提炼出正道奇术:泰道、否术 //058
4.《老子》援引太庙神谕制度,教诲侯王顺从“太一”之父、母、子 //059
5.《老子》援引明堂月令制度,教诲侯王“礼必本于太一”//062
6.《老子》援引侯王谦称制度,教诲侯王遵循泰道 //065
7.《老子》援引泰否左右制度,教诲侯王抛弃否术 //065
8.《老子》教诲侯王遵循“太一”历法图治国:得一、抱一、执一 //072
三、老子自定的《老子》“太一”象数结构 //074
1.《老子》七十七章对应北斗七星 //075
2.《德经》四十四章对应斗魁四星,《道经》三十三章对应斗柄三星 //076
四、战国道家共识:“太一”历法图是《老子》的源代码 //078
1.《太一生水》以“太一成岁,知此谓圣”阐释《老子》//078
2.《庄子·天下》以“主之太一,知雄守雌”阐释《老子》//081
3.《子华子》四境、《庄子》四境源于《老子》四境 //085
4. 伏羲太极图是道家通用的源代码 //086
结语 大道至简,执一御万 //087
第三章 《老子》初始本的逻辑结构和义理层次
弁言 《老子》初始本大量重复之谜 //091
一、《老子》初始本的逻辑结构 //092
1.《老子》上下经结构:上经“贵德”,下经“尊道”//092
2.《老子》上下经结构颠覆《周易》上下经结构 //093
3.《老子》上下经之“人道 / 天道”内涵结构 //099
4.《老子》上下经之“经 / 经说”形式结构 //100
5.《老子》“经 / 经说”结构是诸子百家的思维范式 //102
6.《老子》“经 / 经说”结构证明《德经》更加重要 //106
二、《老子》初始本的义理层次 //107
1. 上经《德经》提出《老子》六大命题 //107
2. 下经《道经》论证《老子》六大命题 //109
3. 上经《德经》的义理层次 //111
4. 下经《道经》的义理层次 //111
三、严遵论《老子》初始本的逻辑结构和义理层次 //113
结语 解密《老子》结构,理解《老子》奥义 //116
第四章 《老子》传世本的系统篡改和全面反注
弁言 “独尊儒术”把《老子》初始本降维为传世本 //119
一、《老子》初始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120
二、《老子》传世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122
三、《老子》初始本、传世本的分章异同 //123
四、《老子》传世本的系统篡改和全面反注 //126
1. 篡改“众父”为“众甫”//126
2. 篡改“恒道”为“常道”//127
3. 篡改“芒芴”为“恍惚”//128
4. 篡改“执今之道”为“执古之道”//131
5. 篡改“自为”为“自化”//132
6. 篡改“不知有之”为“下知有之”//133
7. 篡改“人亦大”、“人居其一”为“王亦大”、“王居其一”//135
8. 篡改“受国之诟”、“唯之与诃”为“受国之垢”、“唯之与阿”//136
9. 篡改“不可以不畏人”为“不可不畏”//137
10. 篡改“什佰人之器”为“什佰之器”//138
11. 篡改“大器免成”为“大器晚成”//138
12. 篡改“安平泰”、“去大”为“安平大”、“去泰”//139
结语 复原《老子》真经,阐释《老子》真义 //140
下卷? 《老子》奥义:七十七章对应北斗七星
上经 《德经》四十四章(1—44),对应斗魁四星
《德经》小引: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147
一、《德经》绪论六章(1—6):侯王四型,人道四境 //148
1. 上德不德章 //148
2. 侯王得一章 //157
3. 反者道动章 //163
4. 上士闻道章 //167
5. 道生一章 //172
6. 天下至柔章 //183
《德经》绪论六章的义理层次 //187
二、侯王正道十三章(7—19):侯王无为,百姓无不为 //188
7. 名身孰亲章 //188
8. 大成若缺章 //191
9. 天下有道章 //194
10. 不出于户章 //196
11. 为学日益章 //199
12. 圣人无心章 //202
13. 出生入死章 //206
14. 道生德畜章 //211
15. 天下有始章 //214
16. 挈然有知章 //218
17. 善建不拔章 //222
18. 含德之厚章 //225
19. 知者不言章 //229
侯王正道十三章的义理层次 //231
三、泰否正奇五章(20—24):泰道治国,否术用兵 //232
20. 以正治国章 //232
21. 其政闷闷章 //237
22. 治人事天章 //241
23. 大国小鲜章 //245
24. 大国下流章 //247
泰否正奇五章的义理层次 //251
四、道主万物五章(25—29):道主万物,侯王无为 //251
25. 道主万物章 //252
26. 为无为章 //255
27. 其安易持章 //258
28. 为者败之章 //261
29. 古之为道章 //264
道主万物五章的义理层次 //269
五、泰道三宝四章(30—33):泰道不争,莫能与争 //269
30. 江海百谷章 //270
31. 泰道三宝章 //272
32. 善为士者章 //275
33. 用兵有言章 //277
泰道三宝四章的义理层次 //280
六、知其不知二章(34—35):闻道宜行,自知不知 //280
34. 吾言易知章 //281
35. 知不知章 //283
知其不知二章的义理层次 //284
七、民不畏威五章(36—40):天道大威,侯王小威 //284
36. 民不畏威章 //285
37. 勇于不敢章 //287
38. 民不畏死章 //290
39. 民饥轻死章 //293
40. 生也柔弱章 //296
民不畏威五章的义理层次 //298
八、《德经》结论四章(41—44):泰道柔弱,否术刚强 //299
41. 天道张弓章 //299
42. 柔之胜刚章 //304
43. 小国寡民章 //312
44. 信言不美章 //315
《德经》结论四章的义理层次 //318
下经 《道经》三十三章(45—77),对应斗柄三星
《道经》小引: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321
一、《道经》绪论四章(45—48):常道可道,恒道难言 //322
45. 道可道章 //322
46. 天下知美章 //329
47. 不尚贤章 //333
48. 道冲不盈章 //336
《道经》绪论四章的义理层次 //339
二、天地不仁四章(49—52):天地不仁,圣君不仁 //340
49. 天地不仁章 //340
50. 谷神不死章 //343
51. 上善若水章 //347
52. 持而盈之章 //350
天地不仁四章的义理层次 //354
三、抱一贵德四章(53—56):抱一爱民,圣君贵德 //354
53. 抱一爱民章 //355
54. 辐共一毂章 //358
55. 五色目盲章 //361
56. 宠辱若惊章 //363
抱一贵德四章的义理层次 //365
四、知常尊道三章(57—59):守静知常,圣君尊道 //366
57. 执今之道章 //367
58. 古之善士章 //373
59. 守静知常章 //377
知常尊道三章的义理层次 //381
五、侯王四境六章(60—65):太上不知,百姓自然 //382
60. 太上不知章 //383
61. 敬天畏人章 //389
62. 唯道是从章 //396
63. 曲则全章 //400
64. 希言自然章 //405
65. 跂者不立章 //408
侯王四境六章的义理层次 //411
六、道法自然三章(66—68):人法天道,道法自然 //412
66. 有状混成章 //412
67. 重为轻根章 //417
68. 善行无迹章 //419
道法自然三章的义理层次 //424
七、知雄守雌四章(69—72):泰道守雌,否术争雄 //425
69. 知雄守雌章 //425
70. 大制无割章 //428
71. 以道佐君章 //432
72. 兵者不祥章 //434
知雄守雌四章的义理层次 //440
八、《道经》结论五章(73—77):圣君无为,万物自为 //441
73. 道恒无名章 //441
74. 天道左右章 //446
75. 人道大象章 //449
76. 柔弱胜刚强章 //451
77. 道恒无为章 //454
《道经》结论五章的义理层次 //459
《老子》初始本今译 //461
附录一 老子生平年表 //482
附录二 《老子》大事年表 //489
附录三 《老子》初始本、王弼本经文对比(繁体字版)//493
跋? 语 《老子》天下第一 //509
內容試閱
序言 中国哲学突破第一人第一书
距今八千年至四千年(前 6000—前 2000)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全球范围的上古[1]([1] 作者关于上古、中古的时代划分不同于常规分法,参见作者《伏羲之道》、《玉器之道》、《青铜之道》等著。——编者注)文化创始时期。距今四千年至三千年(前 2000—前 1000)的青铜时代早中期,是全球范围的中古国家创立时期。上古民族的文化总基因和中古国家的文明源代码,为全球范围的文明民族在轴心时代实现哲学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距今三千年至两千年的青铜时代中晚期(前 1000—公元元年前后),是全球范围的轴心时代,各大文明民族先后实现了哲学突破。在印度,释迦牟尼(前 623—前 543)把他之前的印度教思想转化为佛教思想。在中国,老子(前570—前 470)把他之前的伏羲天文之道转化为道家人文之道。在希腊,苏格拉底(前 469—前 399)把他之前的希腊自然哲学转化为希腊人文哲学。在西亚,耶稣(公元元年前后)把他之前的犹太教思想转化为基督教思想。
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的哲学突破,均非凭空而来,均以上古民族的文化总基因和中古国家的文明源代码为基础。假如不了解老子之前的伏羲天文之道,不可能精确理解老子之后的道家人文之道。假如不了解释迦牟尼之前的印度吠陀思想,不可能精确理解释迦牟尼之后的佛学般若思想。假如不了解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自然哲学,不可能精确理解苏格拉底之后的希腊人文哲学。假如不了解耶稣之前的犹太教“旧约”思想,不可能精确理解耶稣之后的基督教“新约”思想。
道家祖师老子作为轴心时代的中国哲学突破第一人,前承伏羲天文象数易(前 6000—前 2000),后启道家集大成者庄子(约前 369—前 286)。汉代以后合称三者为“易老庄”,“易”指《周易》。由于《老子》的真正源头并非《周易》的人文卜筮易,而是上古伏羲时代至夏代《连山》、商代《归藏》的天文象数易,所以我改称三者为“伏老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心无旁骛地致力于探明道家源流,复原华夏真道,因为汉代以后的“易老庄”都是伪经伪学,是对先秦“伏老庄”真经真学的篡改、反注、颠覆、降维。我先做了二十多年(1980—2004)前期准备,再用八年时间(2005—2013)完成庄学三书《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庄子传》,把西晋郭象至今流传一千七百年的郭象版《庄子》删改本,复原为郭象以前的魏牟版《庄子》初始本、刘安版《庄子》大全本,把反《庄子》的伪《庄子》复原为真《庄子》,把反庄学的伪庄学复原为真庄学。又用八年时间(2013—2021)完成伏羲学三书《伏羲之道:解密华夏文化总基因》、《玉器之道:解密中国文明源代码》、《青铜之道:解密华夏天帝饕餮纹》,把西周周文王至今流传三千年的《周易》人文卜筮易,复原为上古伏羲时代至夏代《连山》、商代《归藏》的天文象数易,把反易学的伪易学复原为真易学。经过四十多年长途跋涉,我终于来到了中国哲学第一高峰《老子》脚下,开启了复原华夏真道的登顶之旅。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两千年《老子》难以读通的根本原因,是历代注家迎合“政治正确”的三大历史错误:拿错剧本,背错台词,找错对象。
所谓拿错剧本,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两千年的《老子》传世本,颠倒了上经下经:初始本下经《道经》,变成了传世本上经《道经》;初始本上经《德经》,变成了传世本下经《德经》。
解决拿错剧本的方法是:比较战国中期至隋唐时期的《老子》十大版本(两大文献本、四大出土本、四大传世本),校勘出《老子》初始本的正确经序、正确章序、正确分章,把西汉中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两千年的《老子》传世本上经《道经》、下经《德经》,复原为西汉中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三百年的《老子》初始本上经《德经》、下经《道经》。
所谓背错台词,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两千年的《老子》传世本经文,对西汉中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的《老子》初始本经文进行了系统篡改。
解决背错台词的方法是:比较战国中期至隋唐时期的《老子》十大版本之经文异同,校勘出西汉中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老子》初始本的正确经文。
所谓找错对象,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两千年的《老子》传世本历代注家,对《老子》传世本的阐释,错误采用了《周易》的人文卜筮易和儒家的人文义理易,而非采用老子精通的伏羲天文象数易。
解决找错对象的方法是:阐释《老子》不能采用《周易》的人文卜筮易、儒家的人文义理易,只能采用老子精通的伏羲天文象数易。因为《老子》初始本上经《德经》首章《上德不德章》开宗明义反对“周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庄子》所引老子之言“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证明阐释《老子》不能采用《周易》的人文卜筮易。老子是孔子之师,道家先于儒家,道家义理异于儒家义理,所以阐释《老子》不能采用儒家义理。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两千年的《老子》传世本,上经下经已被颠倒,经文已被系统篡改,所以不是真《老子》,而是反《老子》的伪《老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两千年的历代注家,按照《老子》传世本的错误经序、错误章序、错误分章、错误经文,错误采用《周易》义理和儒家义理,错误阐释《老子》经义,所以不是真老学,而是反老学的伪老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两千年的《老子》传世本之系统篡改和全面反注,导致两千年来无人能够真正读懂《老子》。然而中国人承认无法读懂中国经典会有心理障碍,所以两千年来无人承认无法读懂《老子》,仅是背熟几句伪《老子》的伪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大器晚成”等等,把郢书燕说(悦)当作若有所悟。
外国人承认无法读懂中国经典没有心理障碍,所以卡夫卡说:
《老子》的格言是坚硬的核桃,我陶醉于其中,但是它们的核心对我却依然紧锁着。我反复读了好多遍。然后却发现,就像小孩玩彩色玻璃球那样,我让这些格言从一个思想角落滑到另一个思想角落,而丝毫没有前进。
通过这些格言玻璃球,我其实只发现了我的思想槽非常浅,无法包容老子的玻璃球。这是令人沮丧的发现,于是我就停止了玻璃球游戏。[1]([1] [ 捷 ] 古斯塔夫·雅努施《卡夫卡对我说》,赵登荣译,174 页,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1。)
卡夫卡不知道,他无法读懂《老子》的次要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的《老子》传世本颠倒了上下经,破坏了《老子》初始本的逻辑结构和义理层次,导致《老子》传世本的每章每句每字,成了脱离思想槽而随意乱滚的格言玻璃球。卡夫卡更不知道,他无法读通《老子》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老子之道的源头伏羲之道。
卡夫卡假如读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的《老子》初始本,又对老子之道的源头伏羲之道有所了解,就会发现《老子》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极其缜密的义理层次,每一颗格言玻璃球都不再随意乱滚,而是沿着伏羲之道的思想槽有序前进,逐一落入老子之道的正确洞口。
老子是西方人最为推崇的中国思想家,中国文化又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神秘主义”。所以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成了“东方神秘主义”的第一代表。然而西方人不知道,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如此“神秘”的真正原因,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两千年,老子其人遭到了遮蔽扭曲和贬低污名,《老子》其书遭到了系统篡改和全面反注。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的第一目标,就是汉武帝之父汉景帝、汉武帝之祖汉文帝尊崇的第一政治圣典《老子》。由于老子之道的源头是伏羲之道,所以“罢黜”老子之道又殃及了作为老子之道源头的伏羲之道,于是伏羲六十四卦、伏羲太极图、夏代《连山》、商代《归藏》全部亡佚,中国文化仅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两千年的儒家文化,与上古四千年、中古两千年彻底脱钩。
老子作为道家祖师,在汉武帝以降两千年的“罢黜”过程中,其人的母邦被篡改,其人的生平被遮蔽,其人的史料被散佚,其书的上下经被颠倒,其书的经文被篡改,其书的宗旨被反注,于是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越来越“神秘”。
汉武帝以降两千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老子承续的上古知识和先秦知识百不存一。历代注家凭借有限的上古知识和错误的先秦知识,根本不可能理解《老子》真义,于是越注解越糊涂,越阐释越“神秘”。
本书上卷《〈老子〉导论:老子之道突破伏羲之道》,从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角度,全面阐释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突破第一人,《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突破第一书,如何把伏羲天文之道转化为道家人文之道。
第一章《老子生平之谜和〈老子〉成书之谜》,廓清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的历史疑云,包括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历史真相,《老子》成书的时间上限、时间下限等等。第二章《〈老子〉初始本的源代码是伏羲太极图》,解密《老子》初始本的一切重要观念、重要思想全部源于伏羲太极图,老子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哲学突破,建构了体大思精的道家哲学体系。
第三章《〈老子〉初始本的逻辑结构和义理层次》,解密《老子》初始本的“人道 / 天道”内涵结构,“经 / 经说”形式结构,以及《老子》结构是反《周易》结构,《老子》结构是诸子百家的思维范式。
第四章《〈老子〉传世本的系统篡改和全面反注》,解密《老子》初始本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降维为《老子》传世本的历史沿革,《老子》初始本的经文如何被系统篡改,《老子》初始本的经义如何被全面反注。
本书下卷《〈老子〉奥义:七十七章对应北斗七星》,根据《老子》初始本的源代码伏羲太极图及其“人道 / 天道”内涵结构、“经 / 经说”形式结构,阐释《老子》初始本的每章每句每字,把反《老子》的伪《老子》复原为真《老子》,把反老学的伪老学复原为真老学。
伏羲之道的本质是天文象数,老子之道的本质是人文制度,老子之道承于伏羲之道的本质是“人文效法天文,人道效法天道”,“以人合天,顺天应人”,亦即人文制度效法天文象数,所以《庄子·天下》称天文象数为“本数”,称人文制度为“末度”,合称两者为“数度”。
老子所著《老子》,把伏羲天文之道转化为道家人文之道,实现了轴心时代的中国哲学突破,老子遂成中国哲学突破第一人,《老子》遂成中国哲学突破第一书。
2022年12月30日腊八节

跋语 《老子》天下第一
按照“由庄溯老,由老溯易”的写作计划,撰写《老子奥义》之前,我费时八年(2005—2013)完成了庄学三书,即《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庄子传》。
2013 年 1 月《庄子传》出版以后,我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过完春节,3月初我去海南三亚度假,从零开始学习帆船技术,然后参加了为期十天的环海南岛帆船赛。4 月初回到上海,开写《老子奥义》,先写绪论《华夏古道溯源》,概述老子实现中国哲学突破之前的五千五百年(前 6000—前 500),华夏智慧从无到有的上升之路。
老子之前的华夏古道典籍,主要是“三易”,即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夏《连山》、商《归藏》亡佚,周《周易》独存。汉代以后,夏《连山》从未出土,商《归藏》出土了两次。第一次,西晋太康初年出土于汲郡(河南卫辉)的战国魏襄王墓,编入晋《中经》,称为《易繇阴阳卦》,后经束皙、荀勗等人研究,判定为商代《归藏》,史称“汲冢《归藏》”,《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艺文志》著录了晋司马参军薛贞的十三卷注本,宋代尚存《初经》、《郑母经》、《本蓍经》,宋后全部亡佚,今存清代马国翰、严可均的两种辑本。第二次,1993 年出土于湖北江陵王家台十五号秦墓,习称“王家台《归藏》”。
我研究马国翰、严可均的《归藏》辑本有年,苦于缺损太多,难以窥其堂奥。王家台《归藏》出土以后,我在写作计划中列入了《归藏奥义》,不断积累资料和笔记。2010 年 10 月,我排出了《归藏》双圈卦序,推定其为伏羲初始卦序。
2013 年 4 月初,我开写《老子奥义》绪论《华夏古道溯源》。为了补充考古实证,5 月初我实地考察了甘肃天水大地湾、陕西西安半坡、陕西延安黄帝陵等重要遗址,参观了大量博物馆,阅读了大量考古报告,发现上古仰韶龙山时代至中古夏商周的陶玉铜纹样,是解密华夏古道的图像学宝藏。一篇简短的《华夏古道溯源》,已经难以容纳其丰富内容,于是调整写作计划,暂停《老子奥义》,费时八年(2013—2021)完成了伏羲学三书,即《伏羲之道:解密华夏文化总基因》,《玉器之道:解密中国文明源代码》,《青铜之道:解密华夏天帝饕餮纹》。伏羲学三书对华夏古道的溯源,对上古至中古华夏知识总图的补充,远远超出了我此前的最大胆预期,也远远超出了汉后两千年任何人的最大胆想象。
2021 年底完成《青铜之道》之后,我在庄学三书、伏羲学三书的基础上,重新续写《老子奥义》,已经具有 2013 年完全没有的知识视野和知识储备,原定计划的“由庄溯老,由老溯易”,变成了“首先明庄,其次明易,最后明老”。新庄学的文字丰富性,伏羲学的图像丰富性,填充、夯实了新老学的哲学抽象性。不接地气、极其空泛的旧老学,升华为逻辑严密、义理缜密的新老学,站立在新庄学的坚实大地之上,翱翔于伏羲学的浩瀚宇宙之中。
2022 年 4 月至 5 月,我每天沉浸在老子的至高哲学智慧之中。2022 年 9 月12 日,我母亲去世,我忍着巨大悲痛继续天天写作。2022 年 12 月,新冠疫情进入尾声,我完成了伏老庄三学的收官之作《老子奥义》。
《老子奥义》完成以后,我对《老子》天下第一有了全新认知: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抵达人类智慧巅峰的中国哲学突破,至今仍对全人类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老子》第一基石“道生一”的重大启示是:人类运用天道独赐的特殊智慧,首先认知了“浑天说”范畴的宇宙局部太阳系规律“太一常道”。然后由此出发,持续逼近“宣夜说”范畴的宇宙总体规律“无极恒道”。但是人类永远不可能终极认知、彻底拥有“无极恒道”,因为正如老子的杰出继承者庄子所言:“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老子》第一命题“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的重大启示是:人类必须按照其所认知的天道规律管理人类社会,管理者必须顺道无为,被管理者必须循德自为,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唯一正道。
《老子》第一宗旨“扬泰抑否”的重大启示是:驯服权力,终止战争,是人类文明的两大难题。
《老子》第一教诲“知不知”的重大启示是:人类对天道、人道、宗教、科学的第一认知,是彻底认知人类的永恒无知。
上古四千年(前 6000—前 2000)是第一轴心时代,人类建构了初级文明。人类认知天道,学会合作,组成社会,个体让渡有限权利,首领执掌有限权力,率领人类从地球生物圈的食物链中低端,跃居地球生物圈的食物链顶端。
中古以降四千年(前 2000—2000)是第二轴心时代,人类建构了中级文明。天道知识被人道权力征用,人类社会在其内部重建了地球生物圈的整个食物链,大部分人居于人类内部食物链的中低端,极少数人居于人类内部食物链的顶端。人类走出丛林以后建立的社会,多数仍是丛林社会。
现在开始的第三轴心时代(2000—),人类将会建构高级文明。天道知识将会驯服人道权力,丛林社会将会变成文明社会。人类不仅将在认知上继续逼近“宣夜说”范畴的“无极恒道”,而且将从地球出发,飞向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
2022年12月30日腊八节

文摘
第四章 《老子》传世本的系统篡改和全面反注
弁言 “独尊儒术”把《老子》初始本降维为传世本
《史记·老子列传》如此记载《老子》初始本的诞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然后撰著《老子》,批评“周之衰”的根源在于“周礼”。所以《老子》初始本首章《上德不德章》直奔主题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汉后两千年的《老子》读者,仅知《老子》首章是《道可道章》,熟知其名言“道可道,非常道”,不知《老子》首章是《上德不德章》,很不熟悉以上几句。因为他们读的都是西汉以后的《老子》传世本,不是西汉以前的《老子》初始本。
众所周知,孔子推崇“周礼”,曾向老子请教“周礼”。
《史记·老子列传》如此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毕生志在“克己复礼”,欲复周公制定的“周礼”。然而孔子僻处鲁国,不在东周首都洛邑,仅仅熟知“周礼”,不知“周礼”之本,于是前往洛邑,向名闻天下的东周史官老子请教“周礼之本”,没想到老子批评“周礼”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其人”,即孔子所梦的周公。“其言”,即周公制定、孔子推崇的“周礼”。
《庄子·天运》记载孔子五十七岁时,周游列国第三年,在宋国沛邑向老子第二次问道(详见第一章),老子教诲孔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即言周公制定、孔子推崇的“周礼”,仅是“迹”,不是“所以迹”,亦即“周礼”违背了“礼必本于太一”。
或问:司马迁记载老子批评“周礼”,为何表达得如此含糊?
答曰:因为与司马迁同时的汉武帝否定了其祖汉文帝、其父汉景帝的“崇尚黄老,无为而治”,转向了“独尊儒术,有为而治”。司马迁撰著《史记》之时,已被汉武帝阉割去势,所以记载老子批评“周礼”,不得不表达得极其含糊,否则连脑袋也保不住。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迫使司马迁不敢直言《老子》批评“周礼”,而且导致其祖汉文帝、其父汉景帝尊崇的第一政治圣典《老子》变得不合时宜,于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老子》初始本,变成了《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老子》传世本。《老子》传世本的汉后注家,又在颠倒上下经的基础上,系统篡改《老子》初始本的经文,全面反注《老子》初始本的经义,于是伪《老子》替代了真《老子》,伪老学替代了真老学。
一、《老子》初始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老子》初始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可举六大硬证。
其一,道家集大成者庄子所撰“内七篇”,第五篇《德充符》言“德”,第六篇《大宗师》言“道”。证明庄子所见战国中期的《老子》,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其二,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所撰《解老》,总共三十六章(旧多误分为三十七章)。其第一章至第九章,逐句解说了《德经》首章《上德不德章》的每一句,列于最前,占《解老》总篇幅的四分之一。直到第二十八章,才解说了《道经》首章《道可道章》的“道之可道,非常道也”两句,但未逐句解说《道可道章》的每一句。证明韩非所见战国晚期的《老子》,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而且韩非认为,《上德不德章》重要性居首,《道可道章》重要性很弱。
其三,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老子》帛甲本、西汉早期《老子》帛乙本,全都《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证明西汉初期至西汉早期的《老子》,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1]([1] 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认为:“马王堆新出土的帛书《老子》有甲本与乙本,都是《德经》在先,《道经》在后。甲本不避刘邦的讳,足证它是先秦的旧书。韩非的《解老》,首先解《德经》第一章,而解《道经》第一章的文字放在全篇的后面。可见韩非所据的《道德经》与帛书本相合,而与通行的王弼本相反。”4 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其四,2009 年入藏北京大学的西汉中期《老子》竹简本,写明“上经《德经》,下经《道经》”。证明西汉中期的《老子》,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其五,西汉中期成书的《文子》传世本,全书十二卷的一半卷名,即卷五《道德》,卷六《上德》,卷九《下德》,卷十《上仁》,卷十一《上义》,卷十二《上礼》,卷名全都取自《老子》上经《德经》第 1 章《上德不德章》。证明西汉中期的《老子》,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其六,西汉晚期的严遵所撰《老子指归》十三卷七十二章,前七卷解说《老子》上经《德经》四十章(今存),后六卷解说《老子》下经《道经》三十二章(今佚)。证明严遵所见西汉晚期的《老子》,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以上考古证据和文献证据共同证明:春秋晚期至西汉晚期流传五百年(前512—公元元年前后)的《老子》初始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二、《老子》传世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西汉晚期至今的《老子》传世本,颠倒了《老子》初始本的上下经,变成了《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西汉中期汉武帝的政策转向,是伪《老子》替代真《老子》的根本原因。颠倒《老子》上下经、把真《老子》变成伪《老子》的始作俑者,则是比严遵年轻十岁的西汉晚期国家图书馆馆长刘向(约前 77—前 6)。
刘向颠倒《老子》上下经的证据,原本见于刘向所撰《别录》和刘向之子刘歆所撰《七略》。由于《别录》、《七略》均已亡佚,所以刘向颠倒《老子》上下经这一老学史最大秘密,两千年来鲜为人知。
幸而南宋谢守灏《混元圣纪》援引刘歆《七略》保留了证据:“按刘歆《七略》,刘向雠校中《老子》书二篇,……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第一,三十七章。下经第二,四十四章。……八十一章,象太阳极之数。《道经》在上,以法天;天数奇,故有三十七章。《德经》在下,以法地;地数偶,故有四十四章。”[1]([1] 谢守灏《混元圣纪》,《中华道藏》第 46 册,49 页,华夏出版社 2004。)
南宋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序说》也援引刘歆《七略》提供了旁证:“河上公分八十一章,以应太阳之极数。上经三十七章,法天数奇;下经四十四章,法地数偶。刘歆《七略》云:刘向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通应九九之数。”[2]([2] 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光绪三年(1877)陆心源《十万卷楼丛书》刻本,3—4 页。董氏原文“(刘向)上经三十四章,下经四十七章”误,陈成吒厘正,今从。熊铁基主编《老子集成》第 4卷,351 页,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
刘向颠倒《老子》初始本之上下经,并非价值中立的学术行为,而是配合朝廷政策转向的政治行为。
西汉初期的汉文帝、汉景帝之所以“崇尚黄老,无为而治”,是因为《老子》初始本首章《上德不德章》开宗明义的“上德无为,下德有为”,是对汉文帝、汉景帝“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直接支持,所以《老子》初始本是实现“文景之治”的第一政治圣典。
西汉中期的汉武帝否定了其父汉景帝、其祖汉文帝的“崇尚黄老,无为而治”,转向“独尊儒术,有为而治”,于是《老子》初始本首章《上德不德章》开宗明义的“上德无为,下德有为”,变成了对汉武帝“独尊儒术,有为而治”的直接否定。曾经的第一政治圣典《老子》初始本,变成了汉武帝政策转向的第一政策障碍。
为了扫清汉武帝政策转向的第一政策障碍,西汉晚期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刘向颠倒了《老子》初始本之上下经,也同时颠覆了《老子》初始本之宗旨。
首先,《上德不德章》从《老子》初始本的第 1 章,变成了《老子》传世本的第 38 章。于是《老子》初始本开宗明义的“上德无为,下德有为”,从书首隐入书腰,变得无足轻重。
其次,《道可道章》从《老子》初始本的第 45 章,变成了《老子》传世本的第 1 章。于是《老子》传世本开宗明义的“道可道,非常道”,从书腰提至书首,昭告天下:汉文帝、汉景帝的“崇尚黄老,无为而治”并非“常道”,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有为而治”才是“常道”。
刘向颠倒《老子》上下经,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妙用:反对“有为”的《老子》初始本,从此降维为支持“有为”的《老子》传世本。支持“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真《老子》,从此降维为支持“独尊儒术,有为而治”的伪《老子》。
套用现在的说法:汉武帝在下一盘延续两千年的大棋,刘向下出了这盘两千年大棋的胜着。
三、《老子》初始本、传世本的分章异同
刘向除了颠倒《老子》初始本之上下经,又对《老子》初始本进行了重新分章。
目前所见刘向以前的四大出土本,历史年代最早的是 1993 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楚墓出土的《老子》楚简本,因其仅是《老子》初始本的三种摘抄,无法提供《老子》初始本的明确分章。
历史年代居中的是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初期《老子》帛甲本、西汉早期《老子》帛乙本,两者尽管都是先抄上经《德经》,后抄下经《道经》,是刘向颠倒《老子》初始本之上下经的重要硬证,但是两者都是上经《德经》四十四章连抄,下经《道经》三十三章连抄,也无法提供《老子》初始本的明确分章。
历史年代最晚的是 2009 年入藏北京大学的西汉中期《老子》汉简本,上经《德经》四十四章,下经《道经》三十三章,合计七十七章。这是刘向以前的《老子》初始本的明确分章。《老子》初始本的上下经结构和上下经章数,具有明确的天文对位:全书七十七章,对应北斗七星;上经《德经》四十四章,对应北斗七星之斗魁四星,下经《道经》三十三章,对应北斗七星之斗柄三星(详见第二章之夏商周明堂月令制度)。
与刘向同时的严遵本《老子》,《德经》仍是上经,《道经》仍是下经,同于《老子》初始本,但他精通“三易”,遂按《归藏》占八、《周易》占九,把《老子》初始本分为八九七十二章:上经《德经》分为五八四十章,比初始本、传世本少分四章;下经《道经》分为四八三十二章,比初始本少分一章,比传世本少分五章。
刘向按照《周易》占九,把《老子》传世本分为九九八十一章,见于其子刘歆所撰《七略》:上经《道经》三十七章,下经《德经》四十四章。
刘向是《老子》传世本分为八十一章的始作俑者,然而汉后注家大多误以为河上公是《老子》传世本分为八十一章的始作俑者。因为汉后注家普遍误信河上公与西汉早期的汉文帝同时,误信河上公早于西汉晚期的刘向,于是把河上公之分章承于刘向,颠倒为刘向之分章承于河上公。比如上引南宋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序说》,先言“河上公分八十一章,以应太阳之极数。上经三十七章,法天数奇;下经四十四章,法地数偶。”后言“刘歆《七略》云:刘向定著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通应九九之数。”
这一颠倒,遮蔽了一项重要史实。史实真相是:代表官方意志的刘向本《老子》,是传世本之祖本;代表民间意志的河上本《老子》,仅是服从官方意志的主流传世本。现在颠倒为:代表民间意志的河上本《老子》,是传世本之祖本;代表官方意志的刘向本《老子》,仅是“顺应民意”而“定著”。于是代表官方意志的刘向颠倒《老子》初始本之上下经的“独尊儒术”动机,遂被彻底遮蔽。
现代学界的基本共识是,“河上公”是东汉晚期人[1]([1] 王卡点校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前言》:“河上公章句应成书西汉之后,魏晋之前,大约在东汉中后期。”3 页,中华书局 1993。),托名于西汉早期的“河上丈人”[2]([2] 陈成吒《先秦老学考论》,220 页,华东师范大学 2014 博士论文(知网)。)。所以东汉晚期的河上本《老子》,是民间意志服从官方意志的第一个主流传世本。唐代以后,河上本《老子》的影响力才被王弼本《老子》超越。
刘向至今两千年的主流《老子》传世本,包括东汉晚期的河上本《老子》,魏晋时期的王弼本《老子》,隋唐时期的傅奕本《老子》等,除了承袭刘向本《老子》之颠倒上下经,也承袭了刘向本《老子》之分章,都是上经《道经》三十七章,下经《德经》四十四章。因为西汉晚期国家图书馆馆长刘向重编《老子》并非私人著述,而是代表西汉晚期官方意志的钦定本《老子》。所以颠倒上下经并重新分章的刘向本《老子》,是西汉晚期至今一切《老子》传世本之祖本。
刘向本《老子》下经《德经》四十四章,与《老子》初始本上经《德经》四十四章,章数相同。刘向未对《德经》重新分章,是因为《德经》已被刘向移至下经,重要性大为降低,不必多费手脚。篡改经典的要诀是:无关紧要之处,尽量少动;至关重要之处,点金成石。
刘向本《老子》上经《道经》三十七章,比《老子》初始本下经《道经》三十三章,多分四章。刘向对《道经》重新分章且多分四章,是因为《道经》虽被刘向移至上经,整体宗旨仍然不利于支持“有为”,所以必须把关键章节的经文予以割裂,斩断逻辑关联,便于反注义理。刘向对《道经》重新分章的重点,是把至关重要的《太上不知章》,割裂为三章。
刘向按照《周易》占九,而把官方钦定本《老子》分为八十一章,以便把反《周易》的《老子》初始本降维为挺《周易》的《老子》传世本,但他不可能把真实动机告诉你,而是为其重新分章杜撰了一条“神圣理由”:老子之母李氏,怀胎八十一年,始生老子;所以老子撰著《老子》,分为八十一章。
今人可能觉得这一“神圣理由”极其荒唐,然而古人认为非常合理。所以南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曰:
(老子)寄胎托娠,经八十一年,极太阳九九之数。……《道经》居先,《德经》次之,上下二卷,法两仪之生育;八十一章,像太阳之极数。是以上经明道以法天,下经明德以法地。而天数奇,故上经三十有七章。地数偶,故下经四十有四章。[1]([1] 熊铁基主编《老子集成》第 2 卷,574—576 页,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
历代注家不会自问:老子出关之时即兴著书,随手写下格言警句,莫非还要即兴决定,前三十七段格言“上经明道以法天”,后四十四段格言“下经明德以法地”?莫非还要扳着手指,凑满八十一段就搁笔,充当过函谷关的买路钱?
四、《老子》传世本的系统篡改和全面反注
西汉晚期国家图书馆馆长刘向重编的官方钦定本《老子》传世本,除了颠倒上下经、重新分章,又对《老子》初始本的经文予以系统篡改。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以后延续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基本国策,所以刘向以后两千年的历代注家,又在刘向颠倒上下经、重新分章、篡改经文的基础上,继续系统篡改经文,直至经文面目全非。刘向以后两千年的历代注家,又在系统篡改经文的基础上,全面反注《老子》义理,于是真《老子》变成了伪《老子》,真老学变成了伪老学。
本节略举系统篡改、全面反注十二例,更多例子详见本书下卷。
1. 篡改“众父”为“众甫”
《老子》初始本之“众父”,见于下经《道经》之《唯道是从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老子》初始本之《唯道是从章》,是主张“从道”的重要章节。经文把“宣夜说”范畴的宇宙总体规律称为“道”,同时譬解为“众父”,所以“唯道是从”即“唯父是从”,符合老子所处周代的父权制思想。《庄子·大宗师》之“以天为父”,承于《老子》初始本之“以道为父”,证明道家“有父”,并非“无父”,仅是主张“以道为父”,反对“以君为父”(《庄子·齐物论》)。
《老子》传世本之《唯道是从章》,篡改“众父”为“众甫”,消灭了《老子》初始本唯一以“道”为“父”之处,为孟子攻击杨墨“无君无父”制造伪证。汉后注家再无可能明白《老子》初始本真义,于是妄言《老子》主张“唯道是从”即“唯母是从”。比如俞樾《老子平议》曰:“‘众父’者,犹云‘万物母,天下母’也。”如此混淆“父”与“母”,怎么可能明白《老子》初始本以天文存在为“父”、以历法知识为“母”?更无可能明白《老子》初始本所言“侯王得一”、“有国之母”、“贵食母”,都是教诲侯王遵循“太一”历法图(伏羲太极图)治国。
近代注家又沿着汉后注家的错误方向走得更远,妄言《老子》崇拜母系社会,反对父系社会,向往原始社会,开历史倒车,等等。
2. 篡改“恒道”为“常道”
《老子》初始本之“恒道”,见于下经《道经》之《道可道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窍。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初始本之《道可道章》,是分判“宣夜说”范畴之“恒道”和“浑天说”范畴之“常道”的重要章节。“宣夜说”范畴的宇宙总体规律“无极恒道”,其天文存在可知,其历法知识不可知、不可得、不可道、不可有,故称“无”或“恒无”。“浑天说”范畴的宇宙局部太阳系规律“太一常道”,其天文存在可知,其历法知识可知、可得、可道、可有,故称“有”或“恒有”。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是下经《道经》首章《道可道章》之首句,即言上经《德经》主张“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是效法“道生一”之“一”,而非效法“道生一”之“道”。因为“道生一”之“一”尽管可知、可得、可道、可有,仅是“浑天说”范畴的宇宙局部规律“太一常道”;“道生一”之“道”尽管不可知、不可得、不可道、不可有,却是“宣夜说”范畴的宇宙总体规律“无极恒道”。所以《老子》初始本之下经《道经》,在全书最后结论部分的《知雄守雌章》,明言“复归于无极”。
对于“宣夜说”范畴的宇宙总体规律“恒道”,人类只可“观其”天文存在之“妙”,无法“观其”历法知识之“所窍”。“窍”即作为“万物之母”的历法知识之“玄牝”,亦即“太一”历法图(伏羲太极图)的春气“生”物之产门:泰道。
《老子》传世本之《道可道章》,篡改“恒道”为“常道”,遮蔽了《老子》初始本分判“无极恒道”、“太一常道”的关键名相,汉后注家再无可能明白“道生一”之“道”和“一”分属“宣夜说”范畴和“浑天说”范畴,更无可能明白“道生一”是《老子》第一基石而准确理解《老子》的每章每句每字。
3. 篡改“芒芴”为“恍惚”
《老子》初始本之“芒芴”,见于下经《道经》之《唯道是从章》:
道之为状,唯芒唯芴。
芴兮芒兮,其中有象。
芒兮芴兮,其中有物。
幽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浑天说”范畴的宇宙局部太阳系规律“太一常道”,其天文存在可知,其历法知识可知、可得、可道、可有,故称“有”或“恒有”。那么人类如何知之、得之、道之、有之?答曰:得之于“芒芴”,亦即上古伏羲族首创、中古夏商周承袭的中国天文学根本方法:圭表测影。
上古伏羲族首创圭表测影,并以伏羲六十四圭记录全年圭影,伏羲太极图是全年圭影的合成图。夏商周三易以伏羲六十四圭占卜,圭 卜 = 卦,所以“伏羲六十四圭”改称“伏羲六十四卦”。
“芒”即太阳光芒,“芴”即圭表投影。二字合词,正序作“芒芴”,乃言圭表测影之原理:正午阳光之“芒”,投射圭影之“芴”,可将无法测量的太阳所在纬度,转化为可以测量的圭影长短。逆序作“芴芒”,乃言圭表测影之过程:根据圭影之“芴”,认知正午阳光之“芒”,即可算出全年每日的太阳所在纬度。伏羲六十四卦以阳爻之“芒”对应太阳纬度,以阴爻之“芴”对应圭影长短。比如伏羲太极图外圈的开辟四时之卦:坤卦?六阴,记录冬至太阳位于南回归线上空,太阳最南,圭影最长;乾卦?六阳,记录夏至太阳位于北回归线上空,太阳最北,圭影最短;泰卦?下三阳,上三阴,记录春分太阳由南而北到达赤道上空,昼夜等长,阴阳平分;否卦?下三阴,上三阳,记录秋分太阳由北而南到达赤道上空,昼夜等长,阴阳平分。
“芴”即太阳之“芒”的圭表投影,旁证众多:太陽之“陽”,伏羲天文象数易、夏商周三易之“易”,表示日出之“昒”,字皆从“日”从“勿”。记录七十二物候之“物”,侯王祭天所持玉圭称“笏”,表示时间极短之“忽”,表示生命终止之“歾”,字皆从“勿”。因为“勿”字源于上古伏羲族的“日囫纹”、“月囵纹”。[1]([1] 张远山《伏羲之道》,170 页,岳麓书社 2015。)“囫囵”的本义是“葫芦”,所以上古伏羲族的创世神话是“葫芦创世说”。“囫囵”后来转写为“混沦”,所以上古伏羲族的“囫囵说”、“混沦说”即“浑天说”,上古伏羲族的天文台称为“昆仑台”(详见拙著《伏羲之道》)。
一旦明白“芒芴”是圭表测影专名,《唯道是从章》字字皆明。
“道之为状,唯芒唯芴”意为:欲明“太一常道”之状,唯有观测太阳光芒照射表木投于土圭的影子长短。
“芴兮芒兮,其中有象”意为:观测圭影之长短,即知太阳之位置,其中就有伏羲六十四卦之卦象。
“芒兮芴兮,其中有物”意为:观测太阳光芒照射表木之投影,即知太阳之位置以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为:尽管“宣夜说”范畴的“无极恒道”幽冥难知,但是圭表测影可得“太一常道”之精华;这一精华非常真实,非常可信。
唯因圭表测影所得“太一常道”真实可信,所以侯王必须遵循“太一”历法图(伏羲太极图)揭示的“太一常道”治国。所以与《老子》帛甲本、帛乙本同墓出土的《黄帝四经》之《称》曰:“侍表而望则不惑,案法而治则不乱。”战国道家著作《鹖冠子·天权》则曰:“彼立表而望则不惑,按法而割者不疑。”西汉道家著作《淮南子·说林训》亦曰:“循绳而斫则不过,悬衡而量则不差,植表而望则不惑。”所谓“案法而治”,正是按照“太一”历法图(伏羲太极图)治国。
《庄子》数见“芒芴”,无不合于圭表测影。《庄子·至乐》:“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而无从出乎”,言“芒芴”出于圭表测影。“而无有象乎”,言圭表测影之“象”。《庄子·山木》:“芴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送往”,即太阳南藏。“迎来”,即太阳北归。《庄子·天下》:“芒乎何之?芴乎何适?”“芒乎何之”,即太阳北归。“芴乎何适”,即太阳南藏。《庄子·应帝王》浑沌寓言,以“倏”与“忽”言极短时间,即圭影微移之一瞬。“匆匆”义同“倏忽”,“匆”亦从“勿”。华夏造字先贤认为:无物不随时间“倏忽”微移而微异。万物倏忽微异,庄子谓之“物化”,道家谓之“造化密移”。
《老子》传世本之《唯道是从章》,篡改“芒芴”、“芴芒”为“恍惚”、“惚恍”,《庄子》传世本也篡改“芒芴”、“芴芒”为“恍惚”、“惚恍”,汉后注家再无可能明白“芒芴”是圭表测影专名。尽管“恍惚”仍有“芒芴”的若干遗意,比如只能说“恍然大悟”,不能说“惚然大悟”,因为“恍”属“明”,“惚”属“暗”。“悟”是由暗趋明,不是由明趋暗,所以“恍”可言“悟”,“惚”不可言“悟”。汉后注家把“恍惚”视为两个没有独立意义、没有精确内涵的词素组成的联绵词,而予不知所云的妄注。王弼注曰:“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注了等于没注,谁能明白这种“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的“玄学”?
旧老学第一权威王弼尚且不懂,王弼追随者当然更加不懂。比如奚侗注曰:“‘忽怳’,亦可倒言‘怳忽’,与‘仿佛’同谊,谓所见不能审谛也。”再如蒋锡昌注曰:“‘恍惚’,亦即仿佛。‘是谓惚恍’,谓道若存若亡,恍惚未定也。”[1]([1] 蒋锡昌《老子校诂》,83 页,上海书店 1992;奚侗语见 82 页所引。)更多注家认为“恍惚”不必注释,人人能懂。一旦不懂而自以为懂,再无可能明白《老子》真义。
4. 篡改“执今之道”为“执古之道”
《老子》初始本之“执今之道”,见于下经《道经》之《执今之道章》: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一者”,即“浑天说”范畴的宇宙局部太阳系规律“太一常道”。“今之道”,即今人可得、可执的“太一常道”。因其可“得”,上经《德经》之《上德不德章》遂言“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因其可“执”,下经《道经》之《曲则全章》遂言“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老子》传世本把“执今之道”篡改为“执古之道”,又把“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篡改为“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汉后注家再无可能明白“执今之道”即“圣人执一”。
《老子》初始本“执今之道”意为:侯王执守今人所知的“太一”天道治国。《老子》传世本“执古之道”意为:侯王执守古代先王的“人道”治国。《老子》传世本的系统篡改和全面反注,彻底遮蔽了《老子》初始本真义。
5. 篡改“自为”为“自化”
《老子》初始本九见“无为”,一见“无为而无不为”,二见“自为”。两处“自为”,分见上经《德经》之《以正治国章》,下经《道经》之末章《道恒无为章》,命义都是阐释《为学日益章》之“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章)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为。(以正治国章)
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为。(道恒无为章)
《老子》初始本之《以正治国章》、《道恒无为章》,全都连言“无为”和“自为”,都是阐释《为学日益章》之“无为而无不为”,即以“自为”阐释“无不为”。要义有二。
其一,阐明“无为”与“无不为”的主体不同:侯王必须顺道“无为”,民众必须循德“无不为”。
其二,阐明民众之循德“无不为”,就是循德“自为”。
《老子》传世本之《以正治国章》、《道恒无为章》,全都篡改“自为”为“自化”,斩断了“无不为”与“自为”的义理关联,汉后注家再无可能明白《老子》第一政纲“无为无不为”之真义,更无可能明白“无不为”是民众“自为”。于是汉后注家妄注“无为”与“无不为”的主体相同,剥夺了民众“自为”而“无不为”的天赋权利。因为民众“自为”而“无不为”,不利于汉武帝以降两千年的“独尊儒术,有为而治”。
《老子》初始本主张民众“自为”和“无不为”,真义是民众不接受“名教”之教化,“百姓皆谓我自然”,亦即真老学、真庄学传人嵇康所言“越名教而任自然”。
《老子》传世本篡改民众“自为”为民众“自化”并予反注,其义反转为民众自觉接受“名教”之教化,然后“习惯成自然”,亦即旧老学第一权威王弼反注《老子》宗旨为“名教合于自然”,旧庄学第一权威郭象反注《庄子》宗旨为“名教即自然”。所以《老子》传世本篡改“自为”为“自化”,是旧老学颠覆真老学的关键大棋,也是旧庄学颠覆真庄学的关键大棋。
6. 篡改“不知有之”为“下知有之”
《老子》初始本之“太上,不知有之”,见于下经《道经》之《太上不知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刘向之前的四大出土本(楚简本、帛甲本、帛乙本、汉简本)和刘向之后的四大传世本(河上公今本、王弼本、傅奕本、想尔本)均作“太上,下知有之”,导致这一篡改难以发现。即使发现,论证也难。今举《老子》初始本必作“不知有之”的八大硬证。
硬证一,此章后文“百姓皆谓我自然”,是“不知有之”的最强内证。百姓“不知”有君,才有可能“皆谓我自然”。假如“下知有之”,即无可能“百姓皆谓我自然”。
硬证二,下经《道经》之《善行无迹章》曰:“善行者,无辙迹。”“无辙迹”,即“不知有之”。这是“不知有之”的次强内证。
硬证三,河上公今注:“‘太上’,谓太古无名号之君。‘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淳朴也,若不知者。”河上公今注“若不知者”,与今注所引经文“下知有之”抵牾,证明河上公今注和今注所引经文均非原文,均被篡改。河上公古注和古注所引经文,应为:“‘太上’,谓太古无名号之君。‘不知有之’者,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淳朴也,若不知者。”河上本《老子》必作:“太上,不知有之。”这是“不知有之”的最强文本证据。
硬证四,南宋范应元引用项羽妾冢本《老子》之《天道左右章》“万物归焉而不知主”(传世本多作“万物归焉而不为主”)。这是“不知有之”的次强文本证据。
硬证五,元人吴澄《道德真经注》、元人邓锜《道德真经三解》、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明成祖《永乐大典·老子》、明人朱得之《老子通义》、明人焦竑《老子翼》、明人周如砥《道德经集义》、明人王夫之《老子衍》、清世祖顺治帝《御注道德经》、清人吴世尚《老子宗指》、清人潘静观《道德经妙门约》等,今人奚侗《老子集解》、朱谦之《老子校释》、马叙伦《老子校诂》等,均已校正为“太上不知有之”。朱得之曰:“‘下知有之’虽亦可通,终于民忘帝力之风似有渣滓,不若从‘不’字,则与‘民莫之令而自均’,‘百姓皆曰我自然’,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意义相合。”[1]([1] 朱得之《老子通义》,熊铁基主编《老子集成》第 6 卷,381 页,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奚侗曰:“作‘下’,于理不协。”[2]([2] 奚侗《老子集解》,熊铁基主编《老子集成》第 13 卷,9 页,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朱谦之曰:“太古至治之极,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尝治之,民相忘于无为,不知有其上也。作‘不’义长。”[3]([3] 朱谦之《老子校释》,69 页,中华书局 2000。)马叙伦曰:“作‘不知’为长。本书‘上无为而民自化’、‘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皆以‘民’与‘上’对文,无作‘下’者可证。”[4]([4] 蒋锡昌《老子校诂》引,107 页,上海书店 1992。)这是“不知有之”的群体文本证据。
硬证六,《庄子·应帝王》:“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明王”,扣《老子》“太上”。“有莫举名”,扣《老子》“不知有之”。“使物自喜”,扣《老子》“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是“不知有之”的最强外证。
硬证七,《庄子·泰初》:“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上如标枝”,扣《老子》“太上”。四言“不知”,扣《老子》“不知有之”。“不以为赐”,扣《老子》“百姓皆谓我自然”。“行而无迹,事而无传”,扣《老子》“善行者,无辙迹”。这是“不知有之”的次强外证。
硬证八,《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太上贵德”,即“太上不知有之”的圣君不求民众“施报”。“其次务施报”,即“其次”以下的俗君均求民众“施报”。这是“不知有之”的儒家旁证。
湖北荆州郭店一号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楚简本《老子》,墓主是法家慎到,战国晚期的《韩非子·难三》,撰者是法家韩非,两者均作“太上,下知有之”,所据都是已经篡改过的法家版《老子》。因为法家主张极端“尊君”,反对《老子》初始本的“不知有之”,所以战国中期以后的法家版《老子》已把经文篡改为“下知有之”。刘向之前的四大出土本(楚简本、帛甲本、帛乙本、汉简本)和刘向之后的四大传世本(河上公今本、王弼本、傅奕本、想尔本)均作“下知有之”,乃是承袭战国中期以后的法家版《老子》,因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实为外儒内法。
7. 篡改“人亦大”、“人居其一”为“王亦大”、“王居其一”
《老子》初始本之“人亦大”、“人居其一”,见于下经《道经》之《有状混成章》: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人”三才,源于伏羲先天八卦之三爻,是华夏文化的基本观念。《老子》初始本认为“天地人”无不效法天道,故言“四大”、“四法”。“人亦大”,“人居其一”,与下文“人法地”衔接。
刘向之前的四大出土本(楚简本、帛甲本、帛乙本、汉简本)和刘向之后的两大主流传世本(河上本、王弼本)把“人亦大”、“人居其一”篡改为“王亦大”、“王居其一”,与下文“人法地”抵牾,仍是承袭战国中期以后的法家版《老子》。战国中期以后的法家版《老子》如此篡改,原因仍是法家极端“尊王”。
刘向之后的两大非主流传世本(傅奕今本、范应元今本)均作“人亦大……而王处其一尊”,已非傅奕古本、范应元古本原貌。范应元注曰:“‘人’字,傅奕同古本。按后文‘人法地’,则古本文义相贯。”证明傅奕古本、范应元古本均作“人亦大”,“人居其一”,傅奕今本、范应元今本已被后人根据河上本、王弼本而篡改。
《老子》初始本的真义是尊“人”不尊“王”,《老子》传世本篡改反注以后,反转为尊“王”不尊“人”。
8. 篡改“受国之诟”、“唯之与诃”为“受国之垢”、“唯之与阿”
《老子》初始本之“受国之诟”、“唯之与诃”,分见上经《德经》之《柔之胜刚章》,下经《道经》之《敬天畏人章》:
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柔之胜刚章)
唯之与诃,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敬天畏人章)
《老子》初始本之“诟”与“诃”,与“其下,侮之”之“侮”,“大白若辱”、“知足不辱”、“宠辱若惊”、“知其白,守其辱”之“辱”,“报怨以德”、“和大怨,必有余怨”之“怨”,其义相近,均言民众对下德侯王的诟病、诃骂、侮辱、抱怨。
《老子》初始本的大量章节省略教诲对象“侯王”,汉后注家只要把这些章节的教诲对象从“侯王”泛化为普通人,即可遮蔽《老子》真义。然而《柔之胜刚章》没有省略教诲对象“社稷之主”、“天下之王”,于是《老子》传世本只有改“诟”为“垢”,才能遮蔽《老子》初始本真义。
《敬天畏人章》尽管省略了教诲对象“侯王”,但是“诃”与“诟”义近,所以《老子》传世本又把“诃”系统篡改为“阿”,再把“阿”反注为服从之声、应诺之声,反转了《老子》初始本真义。再把“美之与恶”系统篡改为“善之与恶”,把百姓赞美或厌恶侯王,反转为与百姓、侯王无关的空泛善、恶。
9. 篡改“不可以不畏人”为“不可不畏”
《老子》初始本之“不可以不畏人”,亦见下经《道经》之《敬天畏人章》:
唯之与诃,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唯”与“美”,原意是民众对上德侯王的拥戴和赞美。“诃”与“恶”,原意是民众对下德侯王的诃骂和厌恶。所以《老子》初始本的真义是:民众拥戴、赞美上德侯王,民众诃骂、厌恶下德侯王,两者差别极大,以此教诲天下侯王成为上德侯王。
《老子》传世本改“诃”为“阿”,反注为“唯”与“阿”都是应诺之词,两者差别极小;又改“美”为“善”,反注为“善”与“恶”都是主观好恶,两者同样差别极小。近代注家又沿着历代反注的错误方向走得更远,妄言老子主张“善恶”互相转化的“朴素辩证法”,彻底遮蔽了《老子》初始本真义。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义承“唯之与诃”、“美之与恶”,其真义是:被民众畏惧的侯王,也不可以不畏惧民众(的诃骂和厌恶)。
《老子》传世本则在改“诃”为“阿”的基础上,又把“不可以不畏人”系统篡改为“不可不畏”,于是反转为:人人畏惧侯王,所以任何人都不可以不畏惧侯王。彻底反转了《老子》初始本真义。
最有意味的是,三大出土本(楚简本、帛乙本、汉简本)均作“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三大出土本的众多整理者、注释者理应发现《老子》传世本删去了句尾“人”字,经文有误,注释有误。然而三大出土本的众多整理者、注释者,集体坚信反《老子》的伪《老子》经文不误,集体坚执反老学的伪老学注释不误,集体判定三大出土本的句尾“人”字是衍文。只要伪《老子》、伪老学的成心在胸,整理者、注释者必定无视出土本的铁证。
10. 篡改“什佰人之器”为“什佰之器”
《老子》初始本之“什佰人之器”,见于上经《德经》之《小国寡民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义同《不尚贤章》“不尚贤”。“什佰人之器”,即什夫长、佰夫长之类“贤人”。
《老子》传世本删去“人”字,改为“什佰之器”,导致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非常奇怪:既然不用这些器物,为什么要制作、购买、保存这些器物?吃饱饭没事干,闲着也是闲着?手里钱财太多,不花白不花?家里地方太大,空着也是空着?
假如老子所撰《老子》如此智商欠费,老子怎么可能成为中国哲学突破第一人,《老子》怎么可能成为中国哲学突破第一书?
11. 篡改“大器免成”为“大器晚成”
《老子》初始本之“大器免成”,见于上经《德经》之《上士闻道章》: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
天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大器免成”,与前语“大方无隅”,后语“大音希声”,连类而举,譬解章末的“天象无形,道隐无名”,其义甚明。
《老子》传世本篡改为“大器晚成”,今已成为无人不知的成语。篡改反注者唯恐“生不逢时”,唯恐“不才明主弃”,无不自居怀才不遇的“大器”。尽管一直不遇“明主”,仍以“大器晚成”自慰。然而这与《老子》真义何干?
《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全书均言“为道”,怎么可能主张“成器”?急于用世的孔子,尚且主张“君子不器”;不想用世的老子,怎么可能主张“成器”?
《老子》初始本主张“去大”,主张“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怎么可能主张“大器晚成”?
12. 篡改“安平泰”、“去大”为“安平大”、“去泰”
《老子》初始本之“安平泰”,见于下经《道经》之《人道大象章》;《老子》初始本之“去大”,见于下经《道经》之《大制无割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人道大象章)
圣人去甚,去大,去奢。(大制无割章)
《老子》初始本唯一言及的卦象,是上经《德经》之《道生一章》的“负阴而抱阳”,即伏羲太极图标示春分的泰卦之象。所以下经《道经》之《人道大象章》,即《老子》初始本之倒数第三章,在书尾把“负阴而抱阳”的泰卦之象,称为“大象”。
“执大象,天下往”意为:圣君执守泰卦的泰象,就能成为天下归往的天下之王。
“往而不害,安平泰”意为:圣君执守泰卦的泰象而成为天下归往的天下之王,不会受到危害,而是国泰民安。“泰”字,正是“大象”泰卦的卦名。
诸多《老子》传世本(以及四大出土本)却把“安平泰”篡改为“安平大”,与《老子》初始本主张“去大”抵牾。
篡改者也发现了把“安平泰”篡改为“安平大”,与《老子》初始本主张“去大”抵牾,于是一不作二不休,又把《大制无割章》之“圣人去大”,系统篡改为“圣人去泰”。此章改“泰”为“大”,彼章改“大”为“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此遮蔽、反转《老子》初始本真义。
综上所举,《老子》传世本的经文与《老子》初始本的经文全面不同,《老子》传世本的义理与《老子》初始本的义理全面相反,并非个别抄手的偶然抄刻讹误和个别注家的偶然理解失误,而是迎合官方意识形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系统篡改和全面反注。
结语 复原《老子》真经,阐释《老子》真义
上古伏羲族的“宣夜说”和“浑天说”,是作为华夏文化总基因的真天文理论。中古夏商周黄帝族的“盖天说”,则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伪天文理论。鼓吹“天圆地方—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盖天说”,导致汉后两千年的国人完全不知上古伏羲族的“宣夜说”,又误以为“浑天说”始于东汉张衡,晚于中古夏商周的“盖天说”,又误以为“盖天说”和“浑天说”是中国天文理论的两大流派。周代以降流行三千年的“盖天说”,实为“宣夜说”和“浑天说”的严重降维。
《老子》初始本的老学真义,承于上古伏羲族的真天文理论“浑天说”,按照“人文效法天文,人道效法天道”、“以人合天,顺天应人”的顺道理念,褒扬“天地皆圆—天柔地刚—君柔臣刚”的“泰道”,老子遂成中国哲学突破第一人,《老子》初始本遂成中国哲学突破第一书。
《老子》传世本的老学伪义,承于中古夏商周黄帝族的伪天文理论“盖天说”,按照“天文迎合人文,天道迎合人道”、“以天合人,逆天治人”的悖道理念,鼓吹“天圆地方—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否术”,伪老子遂成庙堂权谋第一人,伪《老子》遂成愚民洗脑第一书。汉代以降流行两千年的《老子》传世本,实为《老子》初始本的严重降维。
本书把“盖天说”对“宣夜说”、“浑天说”的降维,予以还原性升维;把《老子》传世本对《老子》初始本的降维,予以还原性升维。首先根据《老子》十大版本(两大文献本、四大出土本、四大传世本),复原《老子》真经;然后以“宣夜说”、“浑天说”阐释《老子》真经,还原《老子》真义。
让我们告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两千年的伪《老子》,进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五百年的真《老子》。不从伪《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开始,而从真《老子》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开始,读懂《老子》的每章每句每字。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