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編輯推薦: |
本教材从两个部分为能源电力行业的碳中和管理人才提供基础理论知识,第 一部分从宏观视角阐述国家以及行业碳中和的相关政策,从微观视角聚焦于电力企业的碳中和实现意义和战略路径。第 二部分具体指明能源电力企业实现碳中和的主要关键技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支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
內容簡介: |
《能源电力企业碳中和管理》主要介绍能源电力行业碳中和的背景、意义;能源电力企业碳中和战略制定及路线;我国能源电力企业发电技术的现状、碳中和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低碳技术转型的方向等;传统能源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核能发电供热一体化技术、储能技术、氢产业链与氢能利用;能源电力企业的发电体系,以及新型电力系统、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运营模式等新兴概念;能源电力企业未来碳中和技术的发展。并对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进行了举例说明。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新能源、电力等专业的教材使用;并为企业提供具体的节能减排路线建议,可供能源电力行业作为培训教材使用,还可供对碳达峰、碳中和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
關於作者: |
邵婧,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多年,主持多项科研项目,现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审专家,清洁生产杂志特刊编辑,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可持续运营分会理事。
|
目錄:
|
1能源电力企业碳中和管理导论1
学习目标1
开篇案例1
1.1什么是碳中和2
1.1.1碳中和的现实背景2
1.1.2碳中和的理论基础5
1.1.3碳中和政策概述6
1.1.4碳中和政策的激励作用8
1.2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9
1.2.1企业社会责任概述9
1.2.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力11
1.2.3影响企业碳中和实施的因素12
1.2.4企业碳中和的两大类标准13
1.3能源电力企业相关碳中和政策14
1.3.1燃煤(火力)发电行业政策15
1.3.2水电行业政策17
1.3.3核电行业政策18
1.3.4新能源行业政策19
1.3.5氢能行业政策21
1.4能源电力企业碳中和管理的展望22
1.4.1能源电力企业碳中和技术的发展22
1.4.2数字化碳中和路径27
1.4.3碳中和管理的重要意义29
本章小结29
关键术语30
复习思考题30
2能源电力企业碳中和战略制定及路线31学习目标31
开篇案例31
2.1国家能源战略与实现碳中和的途径31
2.1.1国家能源战略31
2.1.2中国能源体系实现碳中和的途径33
2.2企业碳中和路线的制定34
2.3碳排放权交易市场36
2.3.1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学背景36
2.3.2碳排放权交易的历史演变41
2.3.3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42
2.3.4能源电力企业碳市场的运行管理48
本章小结54
关键术语54
复习思考题54
3能源电力企业发电技术的转型55
学习目标55
开篇案例55
3.1我国发电技术现状55
3.1.1燃煤发电57
3.1.2水电58
3.1.3核电58
3.1.4太阳能59
3.1.5风能59
3.1.6生物质能60
3.1.7未来氢能62
3.2能源电力行业碳中和66
3.2.1碳中和下的电力需求66
3.2.2我国电力市场的建设67
3.2.3低碳电力转型的有效措施69
3.3碳中和的挑战与机遇71
3.3.1技术发展与能源供给的矛盾71
3.3.2储能技术与新能源的矛盾72
3.3.3核能挑战73
3.3.4氢能挑战75
3.4能源电力企业低碳转型技术76
3.4.1煤电节能减排技术77
3.4.2储能技术78
3.4.3能源互联网79
3.4.4氢能-电能一体化81
本章小结84
关键术语84
复习思考题84
4传统能源节能减排技术85
学习目标85
开篇案例85
4.1传统能源消耗与碳排放85
4.2火电厂节能减排路径86
4.2.1锅炉设备减排88
4.2.2汽轮机设备减排89
4.2.3电气系统减排90
4.3火电厂污染物减排技术91
4.3.1烟尘超低排放控制技术91
4.3.2烟气脱硫控制技术91
4.3.3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92
4.4新型高效节能火力发电技术92
4.4.1超临界与超超临界发电技术92
4.4.2IGCC发电技术93
4.4.3大型直接空冷发电技术93
本章小结94
关键术语94
复习思考题94
5新能源发电技术95
学习目标95
开篇案例95
5.1新能源概述95
5.1.1新能源的定义与分类95
5.1.2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96
5.2新能源发电技术概述97
5.2.1风力发电技术97
5.2.2太阳能发电技术100
5.2.3生物质能发电技术104
5.2.4地热能发电技术106
5.2.5其他新能源发电技术108
5.3新能源发电技术展望110
本章小结110
关键术语111
复习思考题111
6氢能发电技术112
学习目标112
开篇案例112
6.1氢能概述112
6.1.1氢元素112
6.1.2氢能的特点113
6.2氢产业链113
6.2.1氢的制取113
6.2.2氢的运输114
6.2.3氢的存储115
6.2.4氢的利用115
6.3氢经济116
本章小结116
关键术语117
复习思考题117
7核能发电供热一体化技术与储能技术118
学习目标118
开篇案例118
7.1核能发电概述118
7.1.1核能发电原理118
7.1.2核反应堆119
7.1.3核能发电的特点120
7.2核能供热技术121
7.2.1单一核能供热方式121
7.2.2热电联产供热方式121
7.3核能的安全问题121
7.3.1核能安全风险121
7.3.2核能安全伦理原则122
7.4储能技术123
7.4.1储能技术概述123
7.4.2储能技术分类123
7.4.3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125
本章小结126
关键术语126
复习思考题126
8能源电力企业的发电体系127
学习目标127
开篇案例127
8.1新型电力系统127
8.1.1电力系统的定义与发展历史127
8.1.2新型电力系统的特点128
8.1.3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与发展131
8.2能源互联网智能系统132
8.2.1智能电网概述132
8.2.2能源互联网概述134
8.2.3“源-网-荷-储”运营模式136
8.3多元互补综合能源发电体系139
8.3.1互补发电技术的界定139
8.3.2互补发电方式139
本章小结143
关键术语143
复习思考题143
9能源电力企业碳中和技术的发展144
学习目标144
开篇案例144
9.1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144
9.1.1CCUS技术概述144
9.1.2CCUS技术风险147
9.2数字技术在碳中和的应用149
9.2.1数字经济概述149
9.2.2碳中和中的数字技术152
9.2.3数字经济发展方向154
9.3生命周期分析方法154
9.3.1生命周期理论与概念154
9.3.2生命周期碳成本分析156
本章小结159
关键术语159
复习思考题159
参考文献160
|
內容試閱: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报告高度概括出我国“双碳”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要措施,进一步坚定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指明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降碳之路。
中国承担了全球30%的制造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全球共识下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受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是客观存在的。能源电力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共事业,既是碳排放的重要行业,又是碳减排的重要领域,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是支撑全社会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自“双碳”目标提出后,大量的学者和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开始关注“双碳”背景下企业如何制定减排目标、实施减排策略、实现低碳转型。其中有不少研究立足于我国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聚焦于能源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但随着新的政策制度不断出台、新的技术快速更新,已有的大部分书籍或研究不能囊括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缺乏对电力企业关键转型技术的介绍。
本教材将紧密围绕电力企业实现碳中和的新政策和技术,通过对政策技术的概念、发展、未来趋势的阐述,用案例和图表对该领域的知识进行延伸思考,从碳中和的实现技术及路径出发为碳中和管理人才、相关企业及研究领域学者提供电力企业转型的新研究成果和管理实践。
本书主要由邵婧、李良星、于汶珊主编,赵佳元、王闻婕、王嘉熙参编。
为保证本书的顺利出版,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如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贾明教授团队、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李良星教授团队为本书的出版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上述所有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3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