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 入选《自然》《书单》《芝加哥书评》2019年度图书!
★ 跨越时空,见证历代气候科学家如何前赴后继,从壮丽的自然景观中逐步揭开地球气候动态变化的神秘面纱。
★ 跟随在自然极限中寻找真理的勇士们的脚步,谱写一曲关于勇气、智慧和毅力的颂歌,再现气候科学先驱的探险历程与非凡成就。
|
內容簡介: |
从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加勒比海上空翻滚的积雨云,再到北大西洋变幻莫测的洋流,本书带领我们穿越150年的历史,聚焦一个至关重要却鲜为人知的理念:地球拥有一套由各部分相互关联而成的全球气候系统,其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各个时空尺度上发生动态变化。这一理念构成了发现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的基石,而该理念的孕育者,正是那些专注于大气、海洋和冰川研究的科学家们。本书,就是关于丁铎尔、斯托梅尔、丹斯加德等人的传奇篇章。
作者莎拉·德里巧妙地将地球的沧桑巨变与气候科学开拓者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引领我们追随这些卓越科学家的脚步:他们勇攀火山之巅,透过重重水汽观测大气;他们从厚达千米的冰盖钻取冰芯,抽丝剥茧般揭示地球气候历史的尘封过往;他们胆识过人,奋不顾身穿越飓风和云层,探寻微小能量波动如何掀起狂风暴雨,驱动大气环流。每一位科学家都在地球气候科学的不同角落辛勤耕耘,他们各自的点滴发现汇聚成川,展现出一幅描绘地球气候运行机制的完整画卷。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莎拉·德里(Sarah Dry),英国科学史家,著有《居里夫人传》(Marie Curie)和《牛顿手稿漂流史》(The Newton Papers)等。她在美国费城出生长大,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后移居伦敦,获得剑桥大学科学史博士学位。目前在剑桥大学从事气候科学史研究。
译者简介:
袁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海洋学博士,曾任教于海南大学海洋科学系。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热冰
第三章 透明的云
第四章 季风之数
第五章 热塔
第六章 快水
第七章 老冰
第八章 总结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部分图片来源
|
內容試閱:
|
引言
历史是残酷的。如今约翰·丁铎尔(John Tyndall)默默无闻地安眠 于安静的萨里公墓中,他的书鲜有人问津。但在他有生之年,他是广为人知且备受争议的科学家,他认为只有分子运动才能解释从人类意识 到宇宙起源这样最深层的奥秘 。他是一位天生的讲述者,其讲座座无虚席,书籍畅销不衰——他能把物理写得如游记小说一般引人入胜。他曾与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和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勋爵等名流共进晚餐。
虽然曾享有如此盛名,可是这位热情洋溢、激励着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发展的人如今已几乎被人们遗忘——但也没有被彻底遗忘。事实上,经过了几近无名的一个多世纪,最近十年间丁铎尔开始重新具有影响力。由于他在19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关于水蒸气吸收热量的研究(今天我们称之为温室效应),丁铎尔被誉为“现代气候科学之父”。随着他影响力的扩大,开始有一些文章描述他的发现,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一个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项旨在编订他的大量来往信件的重要的学术项目也正在开展,而65年来他的第一本传记也刚刚出版 。
丁铎尔最近因被奉为现代气候科学的奠基人而重获关注,而有点矛盾的是,这门学科本身是如此新颖。仅60多年前,气候还被认为是不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当时气候学主要是一门地理科学,人们认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气候,气候学家研究的是某些地区的气候与众不同的原因,而不是这些气候是如何变化的。他们用描述性和分类的方法,而非物理或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气候。气候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成为一门关注变化而非连续性的科学(并且通过改名与旧的“气候学 ”区别开),是几个不同学科融合的产物。《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杂志社成立于1977年,杂志的第一版投稿须知明确表示这是 一门跨学科的科学,鼓励来自气象学、人类学、医学、农业科学、经济学和生态学领域的投稿。但实际上,这门新的跨学科科学是以地球物理学为中心的,包括海洋学、大气物理学、冰川学以及气象学 。此外,还有新兴的计算机科学为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在这种跨学科的概念出现之前,气候变化是一个矛盾的词。
现代气候科学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挑战:如何叙述这门新兴的、主动跨越学科界限的科学的历史?丁铎尔因作为“全球变暖之父 ”而重新走进大众视野,该领域的其他先驱如斯万特·阿伦尼乌斯(Svante Arrhe? nius)、盖伊·卡伦德(Guy Callendar)和查尔斯·基林(Charles Keeling)也备受关注,这让部分气候科学家越来越意识到: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这门学科更加通俗易懂。之前对气候科学历史的讲述只强调成功而忽 略失败,重要的发现就像一个个“里程碑 ”似的在历史中依次出现,如同前往已知目的地的旅途中一定会遇到的指示路牌一样。科学观点在脱离了政治、经济或民族主义的干扰后往往会孕育出新的科学观点。科学家们讲述的历史的确缤纷多彩,但考虑到气候科学的跨学科起源,人们更感兴趣的其实是最具代表意义的历史时刻,特别是展现这门学科从过去到现在如何演变的各种发现。丁铎尔重获盛名是气候科学家的一次大胆尝试,他们想要借此叙述一门复杂科学的非凡历史。
虽然科学家们希望将气候科学的发展历史简洁明了地讲述出来,但这很容易误导我们 。其实从各种意义上来说,丁铎尔并不是全球变暖理论的奠基人。他虽然帮助证实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具有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热量的特殊能力,但他从未考虑过人类可能会在区域甚至行星尺度上影响气候,比如他并未考虑人类燃烧煤炭时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当时的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并不是受他的启发。此外,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丁铎尔也并非第一个发表气候变 化相关论文的人。早在他之前三年,美国的一位女性科学家尤妮斯·富特(Eunice Foote)就已经发表了相关研究。如果将气候科学的发展历史简化为一个个“里程碑”,就会忽略其发展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复杂性。有时,这种讲述会过分强调某个人物的影响力,而更多的时候,与当前科学观点不相符的人和看法则会被略去不提。因此,这样的历史表述会导致我们对过去乃至现在的理解变得单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