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NT$
305.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中央美术学院的资深心理学治疗师童欣教授致力于分析心理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将分析心理学咨询与治疗技巧与不同情境和媒介相结合,近年来已陆续推出《绘画心理分析》《绘画心理调适》《光影荣格》等优秀作品,让已有百年历史的荣格心理学焕发了新的活力。 本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在理论上,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深化和发展。本书将荣格理论尤其是“自性”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正念疗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结合起来,用中国传统的方式,对荣格提出的概念、结构、理论和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深化和发展,旨在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荣格学说。在实践上,本书采用了历史心理分析方法即“心理史学”的研究范式,通过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心理分析,来对“自性化”及其相关概念来进行阐释和解读。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对于“自性” “自性化”的研究都局限于概念探讨上,而自性概念本身又是超越概念、文字、逻辑的,这就决定了基于概念和文字的探讨无法直观地阐释自性化的本质,更无法用头脑所擅长的“逻辑”来理解“自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矛盾和悖论。而本书旨在打破这一困境,力求通过实例来演绎
|
內容簡介: |
自性化是个体心理发展完善的最终目的。本书基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自性化理论,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前通行的正念疗法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从自性化的角度对诸多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进行了深入解析,在此基础上对荣格的自性化概念及其结构,以及自性化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旨在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荣格自性化学说,以实例而非逻辑演绎个体自性化的过程,助力心理分析与治疗的相关实践。
|
關於作者: |
童欣,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拥有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工作中,除了运用各类常规心理咨询方法技术之外,积极以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为依托,让艺术成为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重要助力。负责中央美术学院面向全国的在线开放课程“绘画心理分析与心理解读”的建设工作。 代表作: 《光影荣格:在电影中邂逅分析心理学》 《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 《绘画心理调适:表达人设外的人生》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荣格和分析心理学 第一节 荣格的学术历程——他生命中的“智慧老人”们 一、遇见弗洛伊德——第一次认知升级 二、邂逅中国文化——第二次认知升级 第二节 分析心理学概要 一、分析心理学的特征 二、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第一节 研究目的 一、对分析心理学理论进行补充、深化和发展 二、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和阐释自性化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心理分析法 第三节 研究对象:明朝那些杰出人物 一、开国年间——在混乱和机遇中建立秩序 二、嘉隆万时期——在失控和突破中自我成长 三、超越时空——从虚拟人物中观照和内省 第三章 自性化理论及概念 第一节 自性 一、自性的概念——整个心灵及其中心 二、自性的本质——聚世界于己身的“整合态” 第二节 自性化 一、自性化的概念——以整合为结果的无为无不为的实践过程 二、自性化的主体——对“生命体”的荣格式解读 三、自性化的阶段——“非标准化”的成长过程 第三节 荣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比较 一、原型与 “阴阳” “善恶” 二、人格结构理论和唯识学 三、情结与“我执” “心中之贼” 四、自性理论与禅宗、道学 第四节 自性化的立体过程 一、四个概念 二、两条路径 三、四种力量 四、三大提升 第五节 自性化的表现 一、自性化的路径表现 二、自性化的状态表现 第四章 内圣外王——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自性化 第一节 从“修身”到“平天下”——《御制皇陵碑》中的实践历程 一、阴影能量的内化——苦难的“潜龙” 二、与孤独和羞耻的相处——礼佛与云游 三、与危险和死亡的沟通——回归与造反 四、积极实践和直面冲突——务实和秩序 第二节 整合、秩序和超越——促进集体整合态 一、民庶咸仰——心理能量的吸引力带来的良性循环 二、“权力狂人”——内在心理能量和外在现实的统一 三、民族政策——横向心理能量的平等和谐 四、科举取士——纵向心理能量的稳定循环 五、监察制度——防止情结带来的集体内耗 第三节 外王者内圣——《御注道德经》中的认知境界 一、拒绝被准则洗脑——对“希言”的理解 二、对抱持力的看法——柔弱胜刚强 三、参透“需求”和“欲望”的区别——“顺势而为”和“人为造作” 四、聚世界于己身的高度自性化——破小我、立大我 第五章 适意明道——袖里青蛇徐渭的自性化 第一节 “人生堕地,便为情使”——被情结操控的循环魔咒 一、寄人篱下——无助的原生家庭 二、情路坎坷——不幸的婚姻生活 三、才高运蹇——失意的科举经历 第二节 理可顿悟——整合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一、季本—— 承担“心理咨询师”角色的良师益友 二、王畿——观念冲突引发的整合性思维 第三节 事须渐修——聚焦当下的积极想象 一、“纵令遮得西施面,遮得歌声渡叶否” 二、“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 三、“画成雪竹太萧骚,掩节埋青折好梢” 四、“生憎浮世多肉眼,谁解凡汝是白龙” 第四节 理论总结——艺术创作的原则和目标 一、“摹情弥真”——表达个体情感的真实状态 二、“宜真宜俗”——还原集体情状的本然状态 三、“愈出愈奇”——心理动力希望被万众瞩目地表达 四、“作者适意”——对“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升华 五、“观者明道”——对“欣赏性艺术治疗”的理论升华 第六章 革故鼎新——温陵居士李贽的自性化 第一节 洞悉原理和使用规则——自性化的前提条件 一、“天生反骨”——与旧规则的充分沟通 二、“中间之道”——寻找对立面间的整合途径 第二节 觉察入微和直抒胸臆——自性化的实践过程 一、个体层面——对本能力量的尊重 二、集体层面——对平等观念的拓展 三、发展层面——对自性能动力的强调 第三节 神领意得和开启民智——自性化的认知成果 一、心理动力的整合——童心说 二、心理原型的发展——女性观 三、集体认知的升级——智慧老人 第七章 力挽狂澜——太岳相公张居正的自性化 第一节 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 一、非同凡响——高度自性化的心理意象 二、伊尹颜渊——集体心理期待造就的政治家 第二节 心理冲突和自我调适 一、风云诡谲——心理冲突和替代性创伤 二、诗歌山水——积极想象和正念觉察 第三节 实干兴邦和兴利除弊 一、经济改革——增加“心理能量” 二、政治改革——优化“心理结构” 三、军事改革——加强“心理防御” 四、学术改革——约束“阴影动力” 第八章 在“行者”和“悟空”中观照自性化之路 第一节 人格分化阶段——本能、学习、内耗 一、本能力量阶段——快乐原则和危机意识 二、学习塑造阶段——学习和内化 三、分裂内耗阶段——破坏、反噬及五指山的“情结”象征 第二节 自性化阶段——意愿、觉察、抱持、实践 一、意愿带来的吸引:适宜信念的内化 二、觉察带来的分离:将“自动化行为”和“我”分开 三、抱持带来的整合:信念和本能的统一 四、实践带来的建构:顺应自性的解决之道
|
內容試閱:
|
本书作者在前著《光影荣格:在电影中邂逅分析心理学》中,主要着眼于对 “情结”进行分析,如果情结是一个空间的话,那么这个空间由面具动力、阴影动力,以及二者之间的冲突动力这3个部分共同构成。本书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正念疗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影视案例,对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情结及相关概念进行了详尽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旨在引导个体逐渐地领悟及突破情结空间对自身心理能量的桎梏。 那么,当情结空间得到突破之后,心理能量又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状态呢?这就涉及了荣格学说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终极的概念:自性和自性化。这也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本书的创新点如下: 首先,从理论上,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深化和发展。本书将荣格理论尤其是“自性”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正念疗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结合起来,用中国传统的方式,对荣格提出的概念、结构、理论和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深化和发展,旨在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荣格学说。 其次,从方法上,本书采用了历史心理分析方法即“心理史学”的研究范式,通过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心理分析,来对“自性化”及其相关概念来进行阐释和解读。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对于“自性” “自性化”的研究都局限于概念探讨上,而自性概念本身又是超越概念、文字、逻辑的,这就决定了基于概念和文字的探讨无法直观地阐释自性化的本质,更无法用头脑所擅长的“逻辑”来理解“自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矛盾和悖论。而本书旨在打破这一困境,力求通过实例来演绎这一过程,即基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视角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进行心理分析,以此来阐释和演绎“自性化”过程。 此外,由于自性化过程又是非常个体化的、非标准化的,不同个体的自性化过程从行为上看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因此,尝试总结“标准化”的自性化模式是不现实的。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本书将对一般的、普遍的自性化模式予以演绎,仿照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中的“画神不画形”的“大写意”方式,来对自性化过程进行“拟神不拟形”的演绎,这是从中国传统艺术中凝练而出的方法,更能贴近自性化的内涵。因此,除了选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为分析对象之外,本书作者也基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学说,将“虚拟人物”这一集体潜意识的具象投影也纳入分析对象中来,旨在阐释和演绎自性化的一般的、普遍的过程。 因此,本书对历史心理分析方法做出了如下补充和拓展:第一,补充了历史心理分析方法的理论来源。首先是进一步提升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在历史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将分析心理学体系中的多个概念和历史心理研究法结合起来;其次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荣格分析心理学相关的概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也融入历史心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中来。第二,拓展了历史心理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本书在借鉴历史心理分析方法的研究范式的同时,旨在拓展历史心理分析方法本身的应用范围,不仅将心理史学作为对历史现象做出解释和研究的助力,更重要的是,也将其作为阐述抽象的心理学理念和过程的重要途径。第三,扩大了历史心理分析方法的研究对象。本书不仅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个体纳入研究对象,也基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学说,将“虚拟人物”这一集体潜意识的具象投影,纳入心理史学的研究对象中来,旨在演绎自性化的一般的、普遍的过程。 荣格认为,中国文明是高等文明的象征。分析心理学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精髓和内涵。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领悟自性化之路,我们具有天然的文化基因和理论传承。本书作者不仅希望这本专著能够为广大心理咨询师的理论及实践历程提供参考,也希望它能够给每一位读者带来发自内心的真实的共鸣和领悟,为每一位开启或拟开启自性化之路的人提供参考。当然,由于本人的水平和阅历均有限,本书有偏颇或不完善之处,也希望广大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