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教育,在之间》通过丰富的案例与深刻的反思,引领读者在哲学的海洋中遨游,共同探寻教育的最优解。《教育,在之间》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引领我们深入教育的本质,理解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触碰与成长的陪伴。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关于教育的哲学思考的文集,辑录了近四十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关于教育思想的文章,围绕人文哲思、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创新、教育人叙事等主题,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意义,进行教育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希冀让人文、诗性与教育相遇,呈现优秀教育人的教育和人生态度。
|
關於作者: |
编著者《優教育》是伊顿纪德品牌主办的纯公益教育读物,致力于“关注教育的价值与美”,回溯古今中外教育价值,呈现学校微创新案例,以人文精神弥补现代教育的缺失,以教育理想复归教育本质的精神之路。这里是教育人的桃花源,我们共同守护、耕种的自留地。
|
目錄:
|
上编|寻根·存在
人文学的价值
我们头顶的星空—— 人文学的价值 程平源/ 4
向古老而常新的抒情传统致敬 傅国涌/ 12
读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罗 建/ 21
远方与归去—— 中国诗歌的一条主线 景凯旋/ 29
须知有唐宋:中国古典诗歌的两个高峰 景凯旋/ 37
中国古典诗画的审美意境—— 从《白石诗草》看齐白石诗画同源 夏中义/ 46
士人与学人:为人师者的精神向度 夏中义/ 54
文学与道德想象力 徐 敏/ 67
回望、寻找、发现
雅斯贝尔斯:培养完整的人 李雪涛/ 76
百年折叠:杜威哲学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储朝晖/ 85
学做人中人,创造理想社会——陶行知和他的《中国教育改造》 储朝晖/ 94
我所亲历的民国教育 资中筠/ 101
重造文明:民国教育家的思想力 傅国涌/ 110
生命之敞亮—— 从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说起 刘锋杰/ 122
乡愁意识、还乡情怀与经典教育 刘铁芳/ 131
站在田野里的人文经典课 陈 忠/ 140
下编|躬耕· 知行
教育的转向
回归教育常识,培育“完整的人” 刘晓东 薛 贵 毛亚庆 李政涛/ 146
“在中国”与“在世界”:重新想象教育的未来 倪闽景/ 157
平等与卓越的张力—— 教育改革的内外限度 刘云杉/ 164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创造21 世纪的理想课程 张 华/ 173
当下的审美重建:美育的可能性? 易晓明/ 182
儿童的哲学情怀就像花儿一样需要阳光 朱永新/ 190
“下学而上达”:思辨性阅读,为孩子做有思想的减法 刘 莘/ 196
顺应人类的积极天性,走向生命的“福流澎湃” 彭凯平/ 204
寓教于“戏”:剧场中的全人教育 李旻原/ 213
为人生而审美
看见苍凉,依然深情,诗歌流淌的教育情境 陈 忠/ 222
走向作为教师的意义世界 陈文艳/ 228
以自然尺度丈量生命:去做云朵和泥巴的孩子 张延银/ 236
窗户前的守望者 夏 昆/ 245
一位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 曹勇军/ 252
躬耕教育,我愿在一线教到八十五岁 黄玉峰/ 262
“思深深扎根于到场生活”——我的学思路历程与转向 李庆明/ 271
在更大的人生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成尚荣/ 281
后记 选择站在人这一边,向美向善 陈 忠/ 289
附录 作者简介/ 294
|
內容試閱:
|
在之间,我们希望美好教育在发生:一是中国温柔敦厚的师教传统。师者每循循善诱其弟子有一种精神生活,把对应然的渴望转化为儒者当下的情境教育。如果说诗性美感可以培养,是否意味着人性可以熏陶改善?二是美好的情境教育。惠特曼诗行言:“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我在揣摩:如果说穷尽牛顿力学是量子力学的开启,那么可否说,量子力学的终点是情境教育的起点?在浸润与熏陶中,物象内嵌,知觉内层,诗与思的审美,是一所学校最为高级的教育表达,也凝练成为一位教师的教育气质与风格,以“美的规定性”常驻校园。这也如杜威先生所说,用“有准备的环境”来塑造学校。孩童感受他生命成长中高级的文化基因,这一精神底色生成了内在性,诗者育美,美以储善,诗性生长,润泽化育。三是生命哲学的指向,教育的“内卷”焦虑。“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应试教育的规范与竞争窒息了思想与创造,熄灭了诗性。如何在二元疏离物质主义技术理性宰制中挣脱出来,而形成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乃至诗性教育?它是一种性质,渗透在学校每一个情景经验中,甚至超过审美本身。这样的命运问题算不算哲学的大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