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NT$
352.0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NT$
434.0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NT$
968.0
《
妈妈,你好吗?(一封写给妈妈的“控诉”信,日本绘本奖作品)
》
售價:NT$
194.0
《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
售價:NT$
704.0
《
不同境遇的36岁:无尽与有限+人生半熟
》
售價:NT$
510.0
《
小时光 油画棒慢绘零基础教程
》
售價:NT$
403.0
《
可控性混乱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1.杨先生通过这本书向读者讲述了25个有关北京旧时风俗的小故事,细致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因杨泓先生的家庭原因,使得他所接触的整套礼节文化,相对来说是十分完整且真实的,而这为研究北京近现代风俗文化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文字材料。
2.杨先生在书中尽可能多的还原了当时节日的仪式过程和风俗禁忌。并向读者解释这些风俗的由来,加深了读者对于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理解。
3.本书对研究汉族传统风俗文化同满族正统习俗文化的区别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本书采用布面精装,装帧十分精美,方便读者阅读。
|
內容簡介: |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正逐渐消逝,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往事知多少》这本书汇集了杨泓先生童年时期的一部分回忆。全书共收录25个小短篇,杨泓先生在书中,将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以一篇篇小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动细致的描绘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老北京人的生活场景、社会情态以及繁缛但又十分隆重的节日习俗。书中所述习俗涵盖范围极广,不仅描述了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家族礼仪这些精神层面上的旧京民俗文化,还描绘了物质生产层面的民俗文化。书中文字栩栩如生,大人可读,小孩能看,雅俗共赏。
|
關於作者: |
杨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学和中国美术史、中国古代兵器考古和中国古代兵器史。曾先后参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198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1986)和《考古精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十年纪念》(1993)的编撰工作。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1991)。
|
目錄:
|
我的乳名叫七十
过年
忆儿时家中年俗
爆竹一声响 家家祭灶王
蜜供
正月不剃头
二月二 照房梁
三月三 拜月牙
清明不带柳 死了变黄狗
纸老虎
七夕
莲花灯
兔儿爷
九九消寒图
长尾巴了冬
儿时童蒙
儿时童谣
压步
书房
上马饽饽 下马面
羊肉床子 猪肉杠
冬至馄饨夏至面
马蹄 驴蹄 油炸鬼
老北京吃带鱼?
送子张仙
扫晴娘
夜猫子和燕模虎
“唧鸟儿”和“毛猴”
水牛,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
耍耗子 耍猴和耍猴粒子
扳不倒
套圈儿
洋取灯儿
毛窝 骆驼鞍
笑破不笑补
故衣和故衣铺
天棚 鱼缸 石榴树
后记
|
內容試閱:
|
我出生在北京,学习在北京,工作还在北京。至今已在北京生活了八十七年。在这段时期中,北京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变革。我出生的1935年时,北京已经不准叫“北京”,被改叫“北平”,因为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将首都定在江苏南京,因此北京就不可称“京”。我刚两岁时,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京,直到1945年日冦战败投降。这段时期正好是我从幼儿到童年,己开始小学生活的时期。经过日本投降的历史变革后,国民党政权恢复了对北平城的统治,到1948年底,北平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天亮了,北平和平解放。在这段历史时期,正值我从小学到初中求学的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定都北京,于是北平那个名称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从那时起,我完成中学学业,1953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58年毕业并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
在这本小书里,所回忆的主要是我幼童阶段生活习俗的琐事,时当上世纪30年代未到40年代初,当然为了叙述的完整性,也会延伸到40年代末,当年京中一般习俗还多保留着清末民初的面貌,旧俗尚多。虽然那时刻北京被叫“北平”,但因反映的是原北京旧时的风习,所以文中叙述时不用今日大家已不熟悉的“北平”,而用“旧北京”,简化称为“旧京”。这也是书名定为“往事知多少”的原因。
我于农历丙子年冬子月十七日(依万年历核算为公元1935年12月12日)生于旧京鼓楼大街宝钞胡同老宅。当时我母亲(图一)已与父亲结婚十年了,她是清末重臣那桐的第八个女儿(图二)。在旧京孩童初生后习惯先起个乳名(又称小名)。一般给孩子起乳名随意性很强,只是为了呼叫方便,等孩子上学时才起学名(大名)。但许多旧家大姓,则是孩童降生已起定大名,但为了家庭生活称呼方便,还是要起个小名。所以我已按辈分名起单字、排水字旁为“泓”,但仍起了小名。依当时旧旗人的一种习俗,初生小孩用家中最年长者的年岁为小名。当年家中最年长者是我老祖(曾祖母((图三),曾祖父杨儒的夫人(图四),时年七十岁,所以我的小名叫“七十”。我姐姐比我早生一年,所以她的小名叫“六十九”(图五)。
六十九和七十,平时生活中大人叫起来十分拗口,颇不方便,所以先是将六十九简为“六九”,后来干脆简化成“小六”和“小七”。这就常令外人邻居等误以为我家人口多,按一般家庭通常习惯男女大排行,我们两人分别是行六和行七。
我幼年两三岁开始能记事时,是上世纪30年代末。开始上幼稚园(博士幼稚园),已进入上世纪40年代,直到小学(私立育英小学)时期,旧京已遭日本侵略者所占领,属沦陷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冦投降,国民党政府“光复”旧京,统治了三年,我已在私立育英中学读初中。就在从上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未,旧京的风俗习惯没有多大变化,基本仍沿袭着清未民初的旧习,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着时兴的变化,但是主要反映在商业和商品方面,至于重要的年节时令习俗变化并不大。直到1949年北京解放,革命的浪潮,才彻底摧垮了旧京的旧习俗,代之而来的是新文化新习俗。今天生活在21也纪的年青人,自然对旧京往事一无所知。一些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生长起来的人,也同样对旧京旧事并不知情,虽然年事已六十、七十,讲述的旧京风俗,常似真实可靠,但并非他们亲身经历,实难真切。因此许多年青友人总爱听我回忆幼年童年时旧京往事,现在据记忆所及,将一些我亲历的旧京往事,特别是当年的年节时令风俗,写成回忆短文,以飨读者。
不过已过八十至七十年,对事物的回忆难免有误。且旧京居民成分复杂,民族众多,家庭习俗差异颇大。同时我幼年家庭管教严格,很少出门,在旧京的活动范围很小,平时只及东城地区东四牌楼北大街一带,上学后也只向南扩展到灯市口大街,乃至王府井大街。至于西城地区和前门外地区基本没怎么去过,更遑论城根与官廂。因此我的回忆局限性很大,望读者披阅时注意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