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组织编写。编写组历时七年,查阅了中共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中央组织部档案馆及有关省市档案馆的大量资料,并深入张云逸生活和战斗、工作过的地区、单位走访,充分吸收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生动地再现了张云逸大将的光辉一生。
|
關於作者: |
《张云逸传》是中央军委批准的研究课题,从2005年开始列入军事科学院科研工作计划,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组成课题组具体承担编写工作。为保证任务的完成,军事科学院成立了《张云逸传》编撰领导小组,由原副院长葛东升任组长,姚有志、齐德学任副组长,王江琦、赵一平、温瑞茂任成员。此外,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姚有志、寿晓松、赵丕和副部长齐德学、曲爱国,以及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赵一平、杨贵华、郭志刚,对课题的研究先后给予帮助和指导。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001
一、家世 001
二、求学 003
三、反清志士 006
四、从带兵反袁到广东统一 008
五、参加北伐战争 012
第二章 在历史转折的关头 016
一、加入中国共产党 016
二、在南昌起义中 017
三、广州起义前后 019
第三章 参与组织领导百色起义 022
一、改造教导总队和警备第四大队 022
二、移兵百色 026
三、起义前的最后准备 028
四、出任红七军军长 030
第四章 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034
一、进攻南宁受挫 034
二、游击桂黔边 037
三、回师百色,发展红七军 039
第五章 千里转战会合朱毛红军 042
一、河池整编 042
二、“进攻碰壁” 044
三、激战梅花 047
四、北上湘赣苏区 050
五、东渡赣江 052
第六章 在中央苏区 055
一、第三次反“围剿”前后 055
二、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参与军机 059
三、进行军事理论研究 061
四、奉命与十九路军谈判 064
五、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067
六、在大庾岭坚持斗争 069
第七章 在长征路上 073
一、军委纵队先遣队司令员 073
二、领导收容队和筹粮工作 079
第八章 在陕甘宁苏区 082
一、支援东征 082
二、从红军西征到西安事变 090
三、在西安事变爆发后的日子里 093
第九章 从中央代表到新四军参谋长 100
一、赴华南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00
二、福建之行 109
三、参与组建新四军 119
第十章 发展皖东敌后游击战争 131
一、初到江北 131
二、协助叶挺处理江北事务 138
三、主持江北指挥部工作 148
第十一章 开辟皖东(淮南)抗日根据地 155
一、参与擘画发展华中 155
二、定远、半塔集反顽作战 162
三、创建皖东(淮南)抗日根据地 173
四、营救新四军被捕人员 184
第十二章 巩固淮南抗日根据地 192
一、在皖南事变前后 192
二、主持新四军第二师的整编 200
三、坚持路西,确保路东 209
四、加强根据地全面建设 218
第十三章 代理新四军军长(上) 228
一、初到军部 228
二、参加整风运动 234
三、在大生产运动和拥政爱民运动中 239
四、指导新四军整训 245
第十四章 代理新四军军长(中) 251
一、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 251
二、恢复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 260
三、发展东南 267
第十五章 代理新四军军长(下) 282
一、指挥新四军全面反攻 282
二、参与谋划上海武装起义 290
三、打击拒降的日伪军 304
第十六章 落实“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311
一、未雨绸缪 311
二、指挥新四军北撤 318
三、调兵入鲁 323
四、“搭台唱戏” 330
第十七章 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战 335
一、参与指挥阻顽北上 335
二、围绕“停战”的斗争 339
三、飞赴延安 343
第十八章 坐镇临沂 349
一、指导胶济线作战 349
二、料理后方 356
三、整理东江纵队 366
四、筹建华东军政大学 369
五、谋划华东战局 371
六、参与组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 383
第十九章 转战山东 386
一、孟良崮战役前后 386
二、策应“大举出击” 393
第二十章 在华东工委 396
一、整理渤海 396
二、一项重要建议 405
第二十一章 战略决战前后 410
一、全面加强华东建设 410
二、活捉王耀武 416
三、在淮海决战的日子里 418
四、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 425
第二十二章 主政广西(上) 430
一、受命南下 430
二、总体工作思路 436
三、清剿土匪 441
四、开展减租退租运动 446
五、解决干部问题 449
六、支援越南抗法斗争 451
七、省会之争 454
八、修筑柳邕铁路 457
第二十三章 主政广西(下) 461
一、整党整风 461
二、发动群众 467
三、贯彻重点剿匪方针 472
四、离开广西 477
第二十四章 人民的代表 483
一、带病指导工作 483
二、久病难愈 485
三、为广西人民办事 489
四、人大代表山东行 495
五、情系海南 500
六、朴素家风 504
第二十五章 晚年 514
一、出任中央监委副书记 514
二、在“文化大革命”中 519
三、最后的日子 525
张云逸生平大事年表 530
后 记 557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一、家世
公元 1892 年 8 月 10 日(清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十八日),张云逸出生在广东省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市)头苑镇上僚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文昌县位于海南岛的东北部,东、南濒临南海,北靠琼州海峡。由于该县除西南部为丘陵地带外,其余大部地区为平原,适合农耕,成为海南岛最早得到开发的地区之一。早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文昌就设紫贝县。隋朝时设武德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名为文昌县,意为“偃武修文”。明、清时期,文昌属琼州府,由广东辖管。虽然经过了不同朝代的更替,但文昌“修文”的风尚一直延续下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很多风流人物。明朝的邢宥,是与丘浚、海瑞齐名的清官;近代的陈侠农、赵士槐、徐成章等堪称英雄豪杰,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国际社会活动家宋庆龄更是文昌的骄傲。文昌出外做生意和下南洋各国的人很多,是海南著名的侨乡。
上僚村位于文昌县城以北十多里的地方,属海积平原,是个不大的村庄。这里高耸挺拔的椰子树随处可见,一块块农田散落在绿树掩映中,到处藤蔓披挂,鸟语花香,一派风景宜人的热带田园风光。
据张氏资料记载,张云逸的先祖可追溯到南宋宁宗年间(1195—1224年),原籍福建古田的张天宿到琼州任万州司训,离任时留琼,并在此结婚生子。他的三个儿子也都落户其间:大儿子瑞全定居琼山,二儿子瑞伶住文昌北部,三儿子瑞尹定居在头苑镇上僚村。张瑞尹就成为上僚村一带张氏家族的始祖。瑞尹系传到张云逸这一代时,已是第二十一世。
张云逸的祖辈是普通农民。他的曾祖父张在拔“以力耕为业,以不贪为实,不悖己,不欺人”,父子兄弟和睦相处。祖父张锡森“勤俭以成家,坦直以待人”。他有四个儿子,景琚、景东(早逝)、景超、景起。张景琚是张云逸的父亲。张锡森在世时,凭着多年的积蓄,在老房子的西边新盖了一处二进三层(排)、坐北朝南的房子。后来,最北面的一层(排)分给了张景琚。
张云逸故居
张景琚生于咸丰九年(1859年)十一月初三,虽不识字,但勤劳能干、耿直厚道。在农忙季节,他常常自愿帮助困难的乡亲收割庄稼,犁田耙地;农闲季节,他不计报酬地帮助人家盖房垒墙。他乐于助人的品格使他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村里的人们称他“圣人”。张云逸的母亲邢氏,生于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初二,文昌县东昌村人。她也没有读过书,但聪明贤惠,勤快泼辣,孝敬公婆,心地善良。她除操持家务外,农忙时还能帮丈夫耕地种田,是勤俭持家的一把好手。她先后生过六个孩子,其中四个孩子长大成人。在四个子女中,长女秀兰,生于1890年;云逸排行第二,为长子;次子运鉴,生于1895年,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驻香港的机关做过联络员,新四军成立后任第二师军需员,1942年因病去世,新中国成立后移葬于广州革命公墓;次女秀英,生于18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秀兰、秀英两姐妹随张云逸在北京生活多年。
张云逸诞生在祖居的老房子里。作为家里的第一个男丁,他的到来给父母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和希望。根据族谱“景运从新,蔚起文人,家修廷献,为国之桢”的排序,张云逸属运字辈。父母为他起名运镒,字胜之。“镒”为古代的重量单位,合20两(一说24两)。“一镒为一金”,父母希望襁褓中的儿子将来能够有好运,并且其好运能够用“镒”量、用秤称。“胜之”则是希望他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不畏艰险,勇渡难关,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运镒的名字虽然饱含着父母的希冀,但孩子的成长又不能离开与社会群体和他人的交往。于是,父母又给他起了个乳名叫“益友”,即做一个有益于朋友的人,反过来说,好朋友多了也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小时候张云逸一直用“益友”这个乳名,参加革命后,他按照广东话的谐音,将“运镒”改为“云逸”。从此以后,张云逸这个名字一直伴随着他的革命生涯。
张云逸家里有一亩多水田和半亩坡地,两三个人生活还可勉强度日,随着子女逐渐增多,一家人的生活日渐艰难。为了生存,张云逸的父亲租种了地主的几亩地,虽终日劳作,但由于地租过重,一年下来,仍然多以红薯和稀粥充饥,穿的是自织土布。即使如此,父母仍然不改其善良的本性,与乡亲们和睦相处,给孩子以尽可能多的关爱。张云逸的童年虽然在贫苦中度过,但在父母的呵护下,真正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稚嫩的心灵仍然是充满阳光。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后来所彰显的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人民的忠诚,对党的事业的执着的品质,做事踏实、处事低调不张扬等风格,都深深打上了家庭影响的烙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