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全二册)
》
售價:NT$
1290.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夏天,19岁的肖像(青鲤文库)岛田庄司两次入围日本通俗文学奖直木奖的作品 ,同名电影由黄子韬主演!
》
售價:NT$
225.0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股市长线法宝(第6版)
》
售價:NT$
640.0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纯数学教程
》
售價:NT$
390.0
《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售價:NT$
490.0
|
內容簡介: |
第二版在保持**版特色的同时,丰富生产应用开发实例,就卫生保健产品、食品和饮料发酵、食品添加剂和补充剂、微生物生物量的生产、微生物酶类、燃料和工业化学品、环境卫生物技术等专题展开论述。最新修订版还增加了有关发酵终点的判断,细胞自溶的监测,发酵染菌的防治与处理,发酵过程物理参数、化学参数、生物参数及间接参数检测等内容。此外还增加了一些新设备的介绍。 《微生物工程(第二版,修订版)》共分四大部分28章:第一部分微生物工程原理(9章),第二部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8章)第三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4章),第四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工艺和产品,举例(7章)。《微生物工程(第二版,修订版)》将理科的有关知识与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计算和设计工艺流程的原理和方法。
|
目錄:
|
目录第二版前言(修订)**版前言§1 微生物工程概论 11.1 微生物工程的发展简史 11.1.1 传统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天然发酵 11.1.2 **代微生物发酵技术——纯培养技术的建立 21.1.3 第二代(近代)微生物发酵技术——深层培养技术 21.1.4 第三代微生物发酵技术——微生物工程 41.2 微生物工程的应用 51.2.1 微生物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61.2.2 微生物工程在医药卫生中的应用 61.2.3 微生物工程在轻工业中的应用 111.2.4 微生物工程在化工能源产品中的应用 111.2.5 微生物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 111.2.6 微生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31.2.7 微生物工程在细菌冶金中的应用 131.2.8 微生物工程在高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14§2 生产菌种的来源 152.1 生物物质产生菌的筛选 152.1.1 微生物是生物活性物质的丰富资源 152.1.2 含微生物材料的标本采集 152.1.3 标本的预处理 162.2 菌种的分离 172.2.1 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 172.2.2 随机分离方法 19§3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和代谢工程 233.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自我调节 233.1.1 代谢类型 233.1.2 微生物自我调节的部位 243.2 酶活性调节 243.2.1 酶的激活作用与抑制作用 253.2.2 酶活性调节的机制 263.3 酶合成的调节 273.3.1 酶合成的诱导作用 273.3.2 酶合成的阻遏 283.3.3 酶合成调节的机制 293.4 分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323.4.1 同工酶调节 333.4.2 协同反馈调节 333.4.3 累加反馈调节 333.4.4 增效反馈调节 343.4.5 顺序反馈调节 343.4.6 联合激活或抑制调节 353.4.7 酶的共价修饰 353.5 能荷调节 363.6 代谢调控 373.6.1 发酵条件的控制 383.6.2 改变细胞透性 393.6.3 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 403.7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调节 413.7.1 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 413.7.2 次级代谢的调节类型 423.8 代谢工程 453.8.1 改变代谢途径 463.8.2 扩展代谢途径 503.8.3 转移或构建新的代谢途径 50§4 优良菌种选育 524.1 自然选育 534.2 诱变选育 544.2.1 诱变育种的原理 544.2.2 诱变育种的基本方法 544.2.3 突变菌株的筛选 554.2.4 高通量筛选技术 594.3 杂交育种 604.3.1 细菌的杂交育种 604.3.2 放线菌的杂交育种 614.3.3 霉菌的杂交育种 634.3.4 酵母的杂交育种 644.4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654.4.1 原生质体融合的优越性 654.4.2 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664.4.3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674.5 基因工程技术 684.5.1 基因表达系统 694.5.2 利用大肠杆菌的表达系统 704.5.3 利用酵母菌的基因表达系统 744.5.4 基因工程菌的稳定性 77§5 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795.1 斜面保藏法和穿刺保藏法 795.1.1 斜面保藏法 795.1.2 穿刺保藏法 805.2 沙土管干燥保藏法 805.3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815.4 液氮保藏法 825.5 悬液保藏法 825.6 低温保藏法 82§6 培养基 836.1 培养基的成分 836.1.1 能源物质 836.1.2 碳源物质 846.1.3 氮源物质 856.1.4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866.1.5 前体 876.1.6 促进剂和抑制剂 886.1.7 水分 896.2 营养物质的调节 896.2.1 不同碳源的利用速度 896.2.2 氮源利用及与碳源利用的关系 906.2.3 碳氮比例的调节 906.2.4 前体的控制 916.2.5 补料 916.3 培养基的类型 926.3.1 孢子培养基 926.3.2 种子培养基 936.3.3 发酵培养基 93§7 发酵工艺控制 947.1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调节控制 947.1.1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947.1.2 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发酵热 977.1.3 发酵热的测定 987.1.4 *适温度的选择与发酵温度的控制 997.2 pH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1007.2.1 pH对发酵的影响 1007.2.2影响发酵 pH的因素 1017.2.3 *适 pH的选择和调节 1027.3 氧对发酵的影响 1037.3.1 氧的传递和传质方程式 1047.3.2 影响微生物对氧需求的因素 1087.3.3 培养基的流变特性 1117.3.4 影响供氧的因素 1147.3.5 液相体积氧传递系数 KLa的测定 1237.4 二氧化碳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1257.4.1 二氧化碳的来源及对发酵的影响 1257.4.2 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 1267.5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与控制 1277.5.1 泡沫产生的原因 1277.5.2 泡沫对发酵的危害 1287.5.3 泡沫的消长规律 1287.5.4 泡沫的消除和防止 1307.6 发酵终点的判断与自溶现象的检测 1327.6.1 发酵终点的判断 1327.6.2 细胞自溶的监测 1337.6.3 影响自溶的因素 1347.7 发酵染菌的防治与处理 1347.7.1 染菌途径分析 1357.7.2 染菌判断与防治 135§8 发酵过程的参数检测和自动控制 1378.1 发酵过程的参数检测 1378.1.1 物理参数检测 1398.1.2 化学参数检测 1508.1.3 间接参数检测 1648.2 发酵过程的自动控制 1698.2.1 基本的自动控制系统 1698.2.2 发酵自控系统的硬件组成 172§9 微生物反应动力学 1749.1 发酵类型 1749.1.1 第Ⅰ型 1749.1.2 第Ⅱ型 1759.1.3 第Ⅲ型 1759.2 分批培养动力学 1769.2.1 分批培养中细胞的生长动力学 1769.2.2 分批培养中基质的消耗动力学 1799.2.3 产物的生成动力学 1819.3 连续培养动力学 1829.3.1 连续培养的优点 1829.3.2 单级连续培养 1839.3.3 多级串联连续培养动力学 1869.3.4 细胞循环使用的单级连续培养动力学 1879.3.5 连续培养的实施 189§10 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概论 19210.1 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的特点和重要性 19210.2 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的基本原理 19310.3 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的一般程序 198§11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 19911.1 发酵液的预处理 19911.1.1 高价无机离子的去除方法 19911.1.2 可溶性杂蛋白质的去除方法 20011.1.3 色素及其他物质的去除 20111.2 发酵液的过滤 20211.2.1 发酵液的过滤特性和滤饼的比阻值 20211.2.2 影响发酵液过滤的因素 20311.2.3 提高过滤性能的方法 20411.3 微生物细胞的破碎和分离 20511.3.1 微生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 20511.3.2 微生物细胞破碎的方法 20711.3.3 细胞破碎率的测定 211§12 沉淀法 21312.1 盐析法 21312.1.1 盐析原理——Cohn方程式 21312.1.2 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 21512.2 等电点沉淀法 21912.3 有机溶剂沉淀法 22012.3.1 有机溶剂沉淀的原理 22012.3.2 有机溶剂的选择和使用浓度计算 22112.3.3 影响有机溶剂沉淀的因素 22112.4 非离子型多聚物沉淀法 22312.5 聚电解质沉淀法 224§13 溶剂萃取法 22513.1 溶剂萃取的原理 22513.1.1 分配定律 22513.1.2 弱电解质萃取的分配平衡 22713.2 有机溶剂的选择 22813.3 影响水相溶质溶解度的因素 22913.3.1 离子强度 22913.3.2 pH 23013.3.3 温度 23013.3.4 带溶剂的使用 23013.4 乳化与去乳化 23113.4.1 乳浊液的形成原因和稳定条件 23113.4.2 去乳化的方法 23313.5 萃取方法和理论得率计算 23413.5.1 单级萃取 23513.5.2 多级错流萃取 23613.5.3 多级逆流萃取 23713.5.4 萃取计算诺模图 238§14 双水相萃取法 24014.1 水相体系 24014.1.1 双水相的形成 24014.1.2 相图 24114.2 分配理论 24214.2.1 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24214.2.2 表面电荷的影响 24314.3 影响物质分配的因素 24414.3.1 聚合物及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24414.3.2 系线长度对分配平衡的影响 24514.3.3 离子环境对分配的影响 24514.3.4 pH的影响 24614.3.5 温度的影响 24614.4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24714.4.1 酶的分离纯化 24714.4.2 核酸的分离纯化 24814.4.3 人生长激素的提取 24814.4.4 β-干扰素的提取 24914.4.5 病毒的分离纯化 24914.4.6 双水相分析技术 24914.5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发展 25014.5.1 提高分离效率的双水相萃取技术 25014.5.2 廉价双水相系统的使用 252§15 吸附法 25315.1 吸附过程的基础理论 25315.2 吸附类型 25415.2.1 物理吸附 25415.2.2 化学吸附 25415.3 影响吸附的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