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从佛寺看北魏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除了精确地保存了北魏洛阳城的原貌,还有对洛阳城这段历史的回忆和批判。
◆古都洛阳,伽蓝为证。在对佛寺形制规模和始末兴废的描写中,反映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
◆《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齐民要术》合称“北魏三大奇书”,与《水经注》并称为“北朝文学双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详尽解读,轻松读懂。
◆引领华文世界40年扛鼎之作,数百万读者奉为经典入门的**书目。
◆龚鹏程导读推荐。
|
內容簡介: |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地理和文学价值的中国古代佛教史籍。
其作者杨衒之以无畏的道德精神、巨细靡遗的观察力以及优美的文笔,让读者看到北魏鲜卑族不但将荒废已久的洛阳城,重新建造成一座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宏大的都城,并且在城里的各项活动中,展现着极为缤纷生动的人文色彩。
本书是一部解读《洛阳伽蓝记》的大众读本。编著者的讲解通俗有趣,再现北魏洛阳城的原貌,看尽历史变迁。
|
關於作者: |
王文进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治学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主,创作以六朝的历史感,抒写现代散文。著有《仕隐与中国文学——六朝篇》《南朝边塞诗新论》《南朝山水与长城想象》,散文集《丰田笔记》等。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篇
第一节 序曲/ 003
第二节 《洛阳伽蓝记》写作的时空背景 / 006
第三节 《洛阳伽蓝记》特殊的笔法与体例 / 010
第四节 《洛阳伽蓝记》作者生平事迹之谜 / 014
第二章 地学篇
第一节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 021
第二节 北魏以前洛阳建都之经略 / 023
第三节 中国传统都城规划与洛阳城 / 027
第四节 北魏洛阳城 / 029
第三章 史学篇
第一节 杨衒之的史家精神——与魏收《魏书》的比较 / 055
第二节 北魏帝国兴亡录 / 062
第三节 杨衒之笔下的洛阳社会 / 081
第四章 文学篇
第一节 前言 / 103
第二节 空间与时间的切割 / 106
第三节 冷笔与热笔的变换 / 114
第四节 真实与虚幻的交错 / 120
第五章 赏鉴篇
第一节 永宁寺 / 125
第二节 建阳里 / 137
第三节 平等寺 / 140
第四节 宣忠寺 / 146
第五节 法云寺 / 150
|
內容試閱:
|
用经典滋养灵魂
龚鹏程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经典。经,指其所载之内容足以作为后世的纲维;典,谓其可为典范。因此它常被视为一切知识、价值观、世界观的依据或来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后来则成为该民族累世传习、讽诵不辍的基本典籍,或称核心典籍,甚至是“圣书”。
中国文化总体上的经典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依此而发展出来的各个学门或学派,另有其专业上的经典,如墨家有其《墨经》。老子后学也将其书视为经, 战国时便开始有人替它作传、作解。兵家则有其《武经七书》。算家亦有《周髀算经》等所谓《算经十书》。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经》,饮茶有《茶经》,下棋有《弈经》,相鹤相马相牛亦皆有经。此类支流稗末,固然不能与六经相比肩,但它们代表了在各自那一个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地位,是很显然的。
我国历代教育和社会文化,就是以六经为基础来发展的。直到清末废科举、立学堂以后才产生剧变。但当时新设的学堂虽仿洋制,却仍保留了读经课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才开始废除读经。接着,他主持北京大学时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更进一步发起对传统文化的攻击。趋势竟由废弃文言,提倡白话文学,一直走到深入的反传统中去。
台湾的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意识,其实也一直以延续五四精神自居,故其反传统气氛及其体现于教育结构中者,与大陆不过程度略异而已,仅是社会中还遗存着若干传统社会的礼俗及观念罢了。后来,台湾才惕然警醒,开始提倡“文化复兴运动”,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了经典的内容。但不叫读经,乃是摘选“四书”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为补充。另成立“文化复兴委员会”,开始做经典的白话注释,向社会推广。文化复兴运动之功过,诚乎难言,此处也不必细说,总之是虽调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传统的势能,但对社会民众的文化意识,还没能起到普遍警醒的作用;了解传统、阅读经典,也还没成为风气或行动。
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妇接掌了当时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的副刊与出版社编务,针对这个现象,遂策划了《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一大套书。精选影响人们最为深远的典籍,包括了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的经典,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并附录原文以供参照,一时社会震动,风气丕变。
其所以震动社会,原因一是典籍选得精切。不蔓不枝,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体例确实。经典篇幅广狭不一、深浅悬隔,如《资治通鉴》那么庞大,《尚书》那么深奥,它们跟小说戏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书里,用类似的体例来处理,很可以看出编辑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盖了几乎全台湾的学术精英,群策群力,全面动员。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四是编审严格。大部丛书,作者庞杂,集稿统稿就十分重要,否则便会出现良莠不齐之现象。这套书虽广征名家撰作,但在审定正讹、统一文字风格方面,确乎花了极大气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这套书当成是写给自己子弟看的传家宝,写得特别矜慎,成绩当然非其他的书所能比。五是当时高信疆夫妇利用报社传播之便,将出版与报纸媒体做了最好、最彻底的结合,使得这套书成了家喻户晓、众所翘盼的文化甘霖,人人都想一沾法雨。六是当时出版采用豪华的小牛皮烫金装帧,精美大方,辅以雕花木柜。虽所费不赀,却是经济刚刚腾飞时一个中产家庭最好的文化陈设,书香家庭的想象,由此开始落实。许多家庭乃因买进这套书,仿佛种下了诗礼传家的根。
高先生综理编务,辅佐实际的是周安托兄。两君都是诗人,且侠情肝胆照人。中华文化复起、国魂再振、民气方舒,则是他们的理想,因此编这套书,似乎就是一场织梦之旅,号称传承经典,实则意拟宏开未来。
我很幸运,也曾参与到这一场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贡献微末。先是与林明峪共同参与黄庆萱老师改写《西游记》的工作,继而再协助安托统稿,推敲是非,斟酌文辞。对整套书说不上有什么助益,自己倒是收获良多。
书成之后,好评如潮,数十年来一再改版翻印,直到现在。经典常读常新,当时对经典的现代解读目前也仍未过时,依旧在散光发热,滋养民族新一代的灵魂。只不过光阴毕竟可畏,安托与信疆俱已逝去,来不及看到他们播下的种子继续发芽生长了。
当年参与这套书的人很多,我仅是其中一员小将。聊述战场,回思天宝,所见不过如此,其实说不清楚它的实况。但这个小侧写,或许有助于今日阅读这套书的读者理解该书的价值与出版经纬,是为序。
杨衒之此书既然以“伽蓝记”为名,自然要以寺院为标示位置的坐标。相对地,在描写景物时,也就近先从寺院有关的建筑物落笔。虽然六朝时期寺院有中国化的倾向,但是许多正规的寺院仍旧以浮图为中心,次及于佛殿,再及于讲堂、僧房等。又由于舍宅为寺的寺院也为数不少,故又多有及于庭园之描写者。
《洛阳伽蓝记》在描写景物时,虽然不像标示位置那般,故意使用生硬坚实的字眼,却也不是一味地放任笔势、随意挥写。杨衒之仍然极力保有全书的规律感。首先,在对待寺院的佛塔时,杨衒之除对永宁寺浮图详加描绘之外,在其他寺院还有浮图需要描绘时,则往往以永宁浮图为对照的准则,省略许多繁复的旁支。像卷一瑶光寺:
有五层浮图一所,去地五十丈,仙掌凌虚,铎垂云表,作工之妙,埒美永宁。
卷二秦太上君寺:
中有五层浮图一所,修刹入云,高门向街,佛事庄饰,等于永宁。
卷三景明寺:
太后始造七层浮图一所,去地百仞……妆饰华丽,侔于永宁。
如此一来,在写景工作上,既有生动之实,又无繁复之累。至于描写到浮图以外的禅房、讲殿和庭园时,杨衒之又一改往昔散文笔法,转而用骈文俪句来铺写。今试以卷三景明寺与卷四大觉寺写景部分为例如下:
景明寺……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形胜之地,爽垲独美。山悬堂观,一千余间。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 房檐之外,皆是山池,竹松兰芷,垂列阶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
——景明寺
( 广平王)怀所居之堂,上置七佛,林池飞阁,比之景明。至于春风动树,则兰开紫叶;秋霜降草,则菊吐黄花。
——大觉寺
这种逢上园林宅院则改用骈文俪句的写法,就全书而言,一方面造成多变化的画面,一方面又在变化之中呈现一种统一的秩序。这就是杨衒之在全书中,虽然笔写万端,却丝毫不失之于紊乱的法宝。
一旦完成了固定具体的空间建构之后,附属在后面的历史事件,立刻变成文学结构上重要的角色。这些历史事件不但成了对所有既存空间惋叹的声音,甚至成了一步一步摧毁空间的巨斧。整本《洛阳伽蓝记》之所以不断回荡着世事沧桑的感伤,就是来自这种结构上的奥秘。这样的结构,以永宁寺最为明显。杨衒之在标示永宁寺位置,描写永宁寺的华丽之后,立刻以“孝昌二年,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余。复命工匠,更铸新瓶”作为永宁寺崩毁的前兆。再来就是“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开始回顾一段北魏最惨痛的历史。这段历史,给了永宁寺清洗不掉的血腥。再来就是“北海王元颢复入洛,在此寺聚兵”,永宁寺又经历了一次政变的劫数。再来又是“永安三年,逆贼尔朱兆囚庄帝于寺”,叙述庄帝杀尔朱荣,引起尔朱家族的报复,终于再次发生弑君流血惨剧。至此永宁寺兴建初的光辉,已经为以上一件又一件的史事所掩覆。终于杨衒之在文末写到永宁寺大劫数的来临:“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十层的浮图,似乎就这样随着每一段历史事件的发生,而一层一层剥落。
在这种时间、空间交错的结构之下,原本只是客观性的空间,顿时成了有生命个性的存在,悲怆地站在以夕阳为主调的背景上,眼睁睁地接受时间的侵蚀,全书雄伟悲壮的美感,于焉涌来。
下面再以卷四宝光寺条为例。宝光寺是晋朝四十二寺中唯一留存至北魏的寺院。以石为基,显示其坚固性。杨衒之借赵逸描述了此寺的典故历史之后,就开始用一段骈俪文字加以描绘:
园中有一海,号咸池。葭菼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休沐告归,征友命朋,来游此寺。雷车接轸,羽盖成阴。或置酒林泉,题诗花圃,折藕浮瓜,以为兴适。
接着又是一段时间记事:
普泰末,雍州刺史陇西王尔朱天光总士马于此寺,寺门无何都崩,天光见而恶之。其年天光战败,斩于东市也。
一座长久历史累积下来的宝光寺,到了北魏末年,也禁不住再三的纷争,而在尔朱天光与高欢的争夺战之前崩坏。可见全书最基本的美感结构,是建立在这个时间切割空间的形式上。即使他篇偶有清丽明快的景致,也必然要受到永宁寺已崩毁这件既定事实的制约,而被对照成只是一段毁灭前短暂的绚丽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