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NT$
3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編輯推薦: |
作者游历了数十个国家,写下了精彩的山海游记,内容新奇,文笔优美,带领读者领略异域风光。
书中配有数十幅精彩插图,图文并茂。
作者在创作游记的同时,还对各地的山川地理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数据整理,故此该书还有一定的地理学术价值。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充满新奇感的海内外游记散文集。海明威与古巴、库克与太平洋、达尔文与比格尔海峡、印加帝国黄金泪、阿兹特克太阳石、马里亚纳群岛海战场、南非草原动物、横断山脉冰川雪峰、云贵高原溶洞、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底珊瑚礁……作者从大陆到海洋、从非洲到美洲,穿越时空,不断猎奇,其中穿插大航海时代、太平洋战争史迹,现场观赏的山海奇观和人物传奇交相辉映。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边体会山海间的生生死死,一边领悟山与海千姿百态的自然风貌,由此放飞心灵,感受宇宙的神奇力量。
|
關於作者: |
尹学龙,1954年出生于山东平度(今属青岛),现居住北京。复旦大学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海军政治部办公室研究员、宣传部副部长、某师单位政委、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巡视员等职。文学作品发表于《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散文》《散文选刊》《北方文学》《北京晚报》及《地名古今》等网络媒体。
|
目錄:
|
目
录
第一辑
追踪海明威 002
太阳石魔幻 011
黄金泪 018
坎昆潜水 029
比格尔海峡 037
莫雷诺冰川 042
伊瓜苏瀑布 047
库克与太平洋 051
库克与太平洋(续) 060
塞班岛喋血 069
提尼安岛 076
好望角风浪 083
南非动物 091
海椰子与象龟传奇 098
西沙之行 106
虚云与祝圣寺 114
霞客与佛徒 119
天柱峰佛事 124
飞越欧亚大陆腹地 129
第二辑
山海同流 138
万里长江山水情 150
刀山火海 158
雨崩神瀑 164
贡嘎山的王者风范 173
四姑娘山 180
醉在普达措 188
绥阳双河洞,遥遥无尽头 194
格凸河穿洞 201
小寨天坑 209
大石围天坑群 215
织金洞的滴水生石奇观 223
银子岩玉笋乳柱 230
雨桂林 236
跌入掌布的山水魔镜 241
塔波乔峰观海 247
帕劳群岛 253
塞舌尔风情 258
波拉波拉岛 266
巴厘岛火山 272
跋 277
|
內容試閱:
|
追踪海明威
上大学时就被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吸引:极简风格,迷人的海和硬汉形象,可以让任何人从任何角度读出意义。我收藏了余光中、张爱玲、李育超的中文译本,并有一种冲动,何时能看一看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地方?
一
查海明威传记资料,他早在1936年就得到了《老人与海》故事的原型,这一段时间,他住在美国迈阿密东南260公里外的西礁岛(Key West)。
我从迈阿密乘车去西礁,走的是连接32个岛屿、建有42座大桥的美国1号公路。海明威曾多次走过这条路线,不过他乘的是火车,后来铁路被飓风毁坏,才改建公路。此路如穿行海上,左边是大西洋,右边是墨西哥湾,两边海水似乎随时会漫上来。路过七英里跨海大桥时,看到北面被飓风摧毁的铁路断桥,沧桑感油然而生。
到达这个美国最南端的海岛小镇,已是离古巴比迈阿密还近了。小镇椰树掩映,彩屋就像积木拼装的儿童玩具。老邮局是红色,杜鲁门度假行宫是白的,位于白头街907号的海明威故居有意漆成绿白相间。它是一栋西班牙殖民时期的两层别墅,每层都有遮阳的铁制凉台;房间宽敞,有拱券形门窗和枝型吊灯。院子建有小镇最早的游泳池。海明威当年养的波斯猫与众不同——六趾,它们的子孙仍在椰子树下乱窜。这是海明威第二任妻子保琳的叔叔于1931年为他们购买的别墅。海明威出生于芝加哥郊区的清教徒家庭,在意大利参加“一战”后,携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到巴黎打拼,住在廉价公寓,常忍饥挨饿。后来因发表《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一举成名,离婚后与富家女保琳再婚,经济条件改善,得以在大萧条时期到这个度假胜地安家。这是海明威的人生转折点,他从此有条件经常出海垂钓。
故居里挂着他的多幅生活照。20多岁时很瘦,脸上干净,帅气。中年以后身材魁梧,像熊;头很大,配上激情似火的眼睛和浓密的络腮胡子,像狮子。他是一个地道的运动健将,爬山、游泳、拳击、滑雪、狩猎、垂钓,无所不好。有一幅照片最流行:他穿着T恤、短裤,光着脚板,蹲在船甲板上,两手举着背鳍朝下的大马林鱼,脸上充满得意之情。1934年,海明威定制购买了一艘游艇,从此频繁出海钓鱼。他和当地的渔夫交朋友,向他们学潮汐、信风知识和钓鱼技术。他常常带着书随船漂泊,捕鱼累了就看书,看书累了就在船上睡,醒了以后再捕鱼……
这是西半球的一片珊瑚海。由于墨西哥暖流的影响,它比东半球同纬度的海域水温高得多。海明威驾船出海,追逐着信风、湾流和艳丽的热带鱼,不知不觉到达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他被这里原始的海岛风光迷住,干脆住下来,连续出海捕鱼,流连忘返。我乘美国诺唯真大型游轮去了比米尼岛附近的拿骚、天堂岛,那里至今人烟稀少,海水清绿,浅滩上到处可见肥大海参,码头港湾浅水区可见大鳐鱼游走。但那里的大西洋飓风令人恐怖。海明威在一篇通讯中说过,他驾驶游艇在这一带多次遇到风暴。有一次,海浪如山,船猛烈摇摆,致使他摔倒受伤,流血不止,不得不返回。我乘游轮进入大西洋时,天上云形诡异,海面平静得可怕。果然,刚返回迈阿密,海上便刮起了飓风。
海明威喜欢危险的动荡生活,只把家当成暂时休息场所。来西礁后,他还常去古巴钓鱼,去美国西部山区游猎,到西班牙看斗牛。有人统计,十年之间,他去西班牙17次,亲眼见到1500多头牛被杀死。1933年至1934年,他追随老罗斯福踪迹去非洲丛林,猎杀了狮子、野牛、猎豹等大猛兽。他在“一战”受重伤,体内取出200多块弹片;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又奔赴战场,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斗。他胆子大,不怕死。与朋友比试射击,以他人叼在嘴上的烟头为靶子,弹
无虚发。战场上,别人都躲着炮弹,他却开车专往炮弹爆炸的地方去。
按说住在西礁岛这样的环境应当满足了,但海明威不知足。从1939年开始,他又搬到古巴居住了。
二
我从墨西哥坎昆飞古巴哈瓦那。从高空俯瞰加勒比海,碧绿,静谧,闪亮。
不知为何,一走进哈瓦那老城,却感受到海明威的西班牙情结。他喜欢西班牙,掌握了西班牙语,交了包括斗牛士的许多西班牙朋友。而眼前的哈瓦那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古城,所有人都讲西班牙语;教堂、古堡、酒吧、旅馆、剧院,都保存了原有的风貌。哈瓦那作为加勒比海最大的天然良港和海上贸易之都,历来是冒险家、商人、海盗、奴隶贩子、罪犯的聚集地,欧亚非各种肤色人群混居,繁华与混乱并存,这正合海明威的胃口。佛朗哥掌权后,和他并肩战斗过的西班牙共和军人,或被杀,或逃到古巴;他也成了在西班牙不受欢迎的人。到古巴,正好寄托对西班牙的情思。
海明威早在1928年就到过古巴。他的故居有两处,一处是哈瓦那老城中的双世界酒店,他于1938年以前常来古巴时在此住宿;另一处是城东18公里外的瞭望山庄,他于1939年至1959年定居古巴的地址。
双世界酒店就在老城的中心,保持原貌并继续营业。酒店大堂及楼梯口悬挂着海明威的巨幅照片。用兑换的5元外汇券买一张票,可到他住过的511房间参观。电梯是古老的升降机,木条造的闸门,由一位男士手工操控。解说员是西班牙裔女士,英语流利。511房间并不大,保留了海明威用过的床、简单家具及打字机。窗外视野极好,古城全景一览无余。
海明威在1933年写的一篇《古巴的来信》提到这个酒店:“在哈瓦那有一个旅馆名叫双世界,从旅馆向外望去,总能看到美丽的景色。从东北角的房间向北面看过去时,能看见一座悠久的教堂,你有时还能在海港的入口处听到脾气阴晴不定的大海的吼叫声。”
他在西礁时结识了古巴走私贩乔·拉塞尔,便时常与其往来于哈瓦那和迈阿密之间,与偷渡者、人口贩子、酒类走私者等各种海上过往人物接触,成就了《有钱人和没钱人》一书。每到哈瓦那,从卡萨布兰卡码头下了船,到双世界酒店安顿好,就去附近酒吧喝酒。他天天喝酒,酒量极大,借酒刺激情绪,以酒交友。顺着他曾经的路线,出酒店前行数十米,便是带广场的天主教堂。向左拐进一条窄巷,可见他经常光顾的La Bodeguita Del Medio(街中供销社)酒吧。里面挤满了欧美游客,正在排队买莫基脱鸡尾酒。调酒师于柜台前现场调酒,杯子里先放薄荷叶,用杵子砸碎,再倒朗姆酒和苏打水、糖,加冰。传说这就是当年海明威教的。人们说海明威每从这里喝完酒以后,上来灵感,便回酒店写作。
海明威在世时,大批美国人涌入古巴投资经商,唯有他选择在古巴长期定居。有人问其原因,他回答:喜欢这里自由自在、不拘礼节的氛围和自然环境,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条又大又深的蓝色大河,它有0.75英里到1英里深,60到80英里宽……这也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渔场”①。这条蓝色大河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墨西哥暖流。原来他最惦记的是大洋中的这条湾流。他发现,西礁、比米尼和古巴,都是湾流中的岛屿。因湾流携带丰富的营养物质,吸引了大量鱼类。而古巴靠湾流最近,鱼类最多,尤其是有罕见的大马林(malin)鱼即蓝枪鱼。
那时古巴海湾的大马林鱼数量惊人,据他于1933年、1934年两篇通讯透露,他在古巴海域每年出海100多天,每天12个小时。两年共捕获并仔细观察了91条马林鱼。1933年,他捕获的最大一条重468磅。他运用从小跟随医生父亲学到的博物学知识,对信风、湾流及马林鱼的特性作了大量观察,但认为这还不够,“最起码还得捕上几百条的马林鱼……并且需要边观察边对每条鱼的每个细节做详细记录”。
我有时喜欢把《大双心河》与《老人与海》对照着读。海明威将前者列为《在我们的时代里》的最佳短篇小说,将后者列为他一生写的最好作品。两者都将钓鱼写得出神入化,从中可见海明威对这项活动的终生迷恋。耐人寻味的是,他在生活中喜欢和亲人朋友一起钓鱼,但在作品中却钟情于一个人独钓。《大双心河》钓鳟鱼的尼克在战场中饱受创伤,通过皈依自然逐渐找回了曾经的活力,写《老人与海》、钓大马林鱼的海明威又何尝不是如此?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伤痕累累的他,与快如闪电、半吨多重的大鱼缠斗时,必是其乐无穷并得到最快康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