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編輯推薦: |
“百花中国自然写作”系列 《川江博物》姊妹篇
含蕴深广的巴蜀博物志 妙趣横生的川江故事集
|
內容簡介: |
被誉为“川江之子”的重庆作家陶灵,他的关于川江的系列书写,朴拙真挚幽默风趣,藉由极具巴蜀地域特色的植物动物、民俗传说、器物吃食,折射出旧日生活深处的复杂人性和微妙感受,记录下长江上游流域业已或行将逝去的生活,对于研究长江文化、巴渝文化具有珍贵的参照价值。《川江广记》是陶灵继《川江博物》之后又一部以川江往事为题材的散文集。如同段成式之于唐都幽微,如同孟元老之于汴京梦华,他以深情驱遣闻见,在纸上一帧帧地雕镂出那方奇崛渺远、通脱骄傲的巴山蜀水。
|
關於作者: |
陶灵,重庆云阳人,建筑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注于川江人文地理散文写作,在《散文》《天津文学》《广州文艺》《延安文学》等刊物发表散文若干篇;出版散文集多部;曾获奔流文学奖、延安文学奖。
|
內容試閱:
|
后 记 我捞“水湿柴”
以前,川江自然河道时期,每年从桃花汛到秋汛的几个月里,要发几河大水,上游漂来一些死猪、活羊、家具、树木……不少讨生活的人站在石嘴上、回流边,用爪竿、漏舀打捞。胆子大的,会驾着一只小划子,或凫水去江中捞一些稍值钱的东西。川江人喊这为“捞浮财”。当然,捞得最多的是不值钱的树枝、杂草,堆起像小山,风干、晒干后易燃又禁烧,是煮饭、烧水的好柴火,非常实用。我们称之为“水湿柴”。
我出生、成长,并一直生活在川江边,耳濡目染,也学会了“打捞”,捞了很多很多的“水湿柴”。
几年前,我与妻子暂别重庆主城区,回她老家开州城照顾岳母起居。因岳母年岁已达八十八,家里不能离人,请有一位保姆做家务。保姆大我几个月,我与妻子喊她“秀姐”。秀姐做的饭菜味道真不咋样,没想到却是一个“话篓子”,装有不少的“水湿柴”——她亲历的乡间趣事:竹子开花采竹米、打豆腐时细娃儿不能去山坡上沾野猫臊气、鲜天麻的炮制方法、牛皮菜烤热搓背驱寒……每天吃饭的时候,我向她全数“打捞”,治择后放进了这本小书里。
我“捞”的“水湿柴”非江中之物,而是肚子里的“龙门阵”。
我们住的这个小区有十幢高楼,平时见到的老人居多,三五成群,天天聚在一起摆龙门阵。我常去“打捞”的这群老者中,年龄最大的邹老伯已九十六岁,身体硬朗,连拐杖都不要,年轻时是澎溪河上的“船板凳”,听他讲过“水木匠”的故事。徐老伯小他一岁,以前当“挑二”跑陕南一带贩税盐,可惜去年冬天“走”了。他生前真的可用枯瘦如柴来形容,屁股上无肉,坐在小区的木椅上不舒服,出来时提着一只马扎,于是我在网上给他买了一只中间留孔洞的泡沫坐垫。再小一点的孟老匠九十岁,曾是“做火炮”的工人,有一次因意外被火药烧伤,眼、嘴、鼻、耳都是歪的,样子看起有点骇人,口水也经常滴在胸前,前襟长期湿漉漉的,但丝毫不影响我坐在他旁边听他“摆白”。其余老者大多数八十岁左右,免不了随时咳咳吐吐,有时一口痰没吐出去,一根线似的吊在嘴边,我会赶紧递上一张纸巾。除我之外,周老头岁数最小,刚过七十,天天嘴里衔着叶子烟杆,骑上自行车在小区里转圈,翻捡每幢楼垃圾桶里的纸壳、塑料瓶去卖钱。我们小区有一千二百来户儿人家,扔垃圾的频率高,专门捡废品的有四五人,这个频率也高。所以周老头要骑辆自行车,做到眼明手快。转几圈后,他也休息一会儿,入伙摆龙门阵:从“棒老二洞”中捡“龙骨”喂猪治瘫病、何首乌长在石坎子很深的地方、看到几次竹子开花都是在荒年……
川江边木洞镇的居民有喝早茶的习俗,茶馆早上五点开门。有一次我专门开车过去,找旅馆住下,第二天起早床去坐茶馆。我瞄准一桌人,观察他们的神情,估计肚子里都装有不少龙门阵,慢慢靠拢,选了个空位,落座后,马上给每人递上一支烟。烟是“介绍信”,一下子融洽了气氛,陌生感顿消。每隔一阵,我又给他们“走”一轮烟。连续去了三个早晨,自然“捞”到不少“水湿柴”。我车上还随时带有几瓶二两装的本地产“小诗仙酒”,那次我摸出一瓶递给谭老伯,他边喝边给我摆了吃“瓷瓦子”治隔食病的龙门阵。我后备厢里也备了一些小零食,是给“打捞”途中碰到的细娃儿预备的。
有个非常炎热的夏日,我来到江边的一个老乡场上,大坝子上有家麻将茶馆,因天太热无生意,我有意走进去和老板摆龙门阵。老板周老头以前跑船、舀鱼、打工、种庄稼等,有的是龙门阵吹,吹到中午便留我吃饭,下午继续。我甚至想找个旅馆住下来,第二天还听他吹。这期间有位中年妇女进出茶馆两三次,我请她帮忙给我和周老头拍合影照,她欣然接受。大概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周老头接到儿子的电话,好像在说什么骗与不骗的话题,我没在意。他放下电话后告诉我,那进出几次的中年妇女是居民小 组长,见我一个开着“宝马”车的陌生人竟然不拘小节,赤裸上半身坐在简陋、杂乱的乡村麻将馆,与一个老头子摆龙门阵,一摆就是大半天,很不符合常理,警惕性高,马上报告了社区居委会,又主动打电话给周老头儿子,担心他老汉儿遇上骗子了。出现这种状况,我觉得赶紧离开为好。走之前,主动拿出身份证给小 组长看,她要拍照传给居委会,我缺少她的警惕性,点头同意了。这点小插曲虽说让我有些不舒服,但比起“打捞”到的龙门阵来说,已微不足道了。
这本书里的许多细节,都是我这样一一“打捞”来的。
船底苔
“船板上有好东西!”老桡胡子冉白毛冒出这么一句后,开始摆来龙去脉:“我才当闷甑时,有个热天发痧,头昏胸闷,打不起精神。船上的头籇三十来岁了,是忠县人,心善,对我好。他手蘸了水,抹在我前颈项上,然后弯起中指和食指,提起颈项肉皮子使劲揪,揪了左中右三处。一路揪,一路冒起血印子,不一会儿就是乌黑乌黑的了。这叫‘揪痧’。”
喝了口浓茶后,冉白毛继续摆:“接着,他又跳进水里,在船底板上抠了一坨青苔,熬水给我喝。喝了两道,就松活了,夜饭我吃了一大钵。”冉白毛一口的行话土语,我听得懂——“闷甑”,是只供饭没得工钱的学徒;“头籇”,是船工工种之一,站在船头探水路,用现在的话说,属技术岗位。
船底板的青苔也叫船板青、船底苔,李时珍老先生说:“水之精气,渍船板木中……故服之能分阴阳,去邪热,调脏腑。”在国家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中,由船板青与酥油饼末制成的中药“海仙丸”,主治诸伏热,头目不清,神志昏塞。
“有次我们船在涪陵等到装载,头籇穿得周吴郑王的,一大早上坡去了。擦黑时被人抬了转来,扔在坡上乱石堆,船主不准上船,怕死在船上。听说头籇上午在烟馆过足瘾后,又跑到妓院去逍遥。快活完,一摸,身上的钱没得了,不知是在街上被小偷偷了,还是遭窑姐悄悄摸了。妓院老板喊人把他打了一顿,然后弄到太阳底下晒了一下午,后来怕出人命,找人抬下了河。”冉白毛摸黑去船底板抠了坨青苔,熬了水,给头籇灌下。但没救回来,当晚就死了。冉白毛叹一口气,说:“伤重了,又晒啷个久,船底苔也不管用。”
了哥王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参加新县志编修时,一次座谈会上,湛老先生摆龙门阵:“民国时我们县城治安好得很,只有一个偷儿,累教不改,把他捉到三漩沱沉了水,以后再也没人敢偷东西了。”湛老先生为“黄埔十六期”学员,是民国时县民众自卫队大队长,做了三天代县长后起义。那时整个县城人也不多,又少于流动,互相都认识,知根知底。即便不熟,起码也挂得住相,偷东西这种“脏人”的事,大多数人不会去做。湛老先生摆龙门阵时刚出“牛棚”不久,是我们县政协副主席。从这些情况来分析,这龙门阵的可信度比较高。
后来陆续又听过这偷儿的故事,是其他人摆的。他偷东西多次被捉,每次都被打得很惨。不知过去大家为何特别恨偷儿,因为普遍贫穷,禁不住偷吗?除了拳头、腿脚相加外,也用扁担,狠心的会把扁担抡起砍。偷儿一声不吭,咬住牙,身子蜷缩着,一直护着胸、腹,为的是不受内伤。打完后,人群散去,偷儿或被抬起手脚扔至河坝、城外。等四下无人时,他解开裤腰带,拿到嘴边,咬下一节,嚼烂,手接一抔自己的尿,吞下。尿有散瘀血的作用,不要头尾部分。过了一会儿,感觉不是先前那么浑身疼痛了,再找根棍子杵起,一拐一拐离开。据说他家里另藏有特效“劳伤药”,不管多么重的跌打损伤都可治,并且不留后遗症。要不了多久,像没事人一样,这偷儿又出现在县城的街巷、茶馆,“踩点”来了。
知情人说,他的裤腰带是剥的一种树皮搓成的绳子,要云南、贵州一带才有这种树,叫“了哥王根”,是中药,服下后立刻止痛。但也不能多吃,否则会中毒,表现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如果恶心、呕吐,就干脆吐出来,喝浓茶或多喝冷开水解毒。中毒症状如是腹泻,就喝浓米汤。
小时候听姑爷说,偷儿被打得狠,次数多了还是要伤身体的,听他们咳嗽就知道,只咳“半声”,就是想咳而咳不痛快的那种。关于“劳伤药”,姑爷说得更神秘,小偷、强盗都有,止痛救命,叫“磨三转”。土碗翻过来,在碗叾叾里倒一口酒,把这药和酒磨三转后喝下,就没事了。土碗叾叾粗糙,磨药效果极佳,但一定只磨三转,超出半转,就会被毒死。
《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我想,“磨三转”,与这话的意思差不多吧!
译成白话是:大毒之药,病去十分之六,不可再服;一般的毒药,病去十分之七,便不可再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