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隋唐卷叙述了唐王朝兴衰更替的基本情况,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对隋炀帝巩固统一、修筑大运河及其残暴虐民招致灭亡、唐太宗善于纳谏,善于调整统治关系进行了中肯分析,对武则天、唐高宗也有精彩的评价。
★隋唐正处在南北朝到唐宋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折,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阶层和集团山东士族、江南士族已经衰落了,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兴起。
★隋朝虽然短暂,但它不仅结束了东晋以来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并对南北文化进行了整合,在政治制度上也进行了重大改革。隋朝还给后代留下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的黄金盛世。它有着空前繁荣的经济、绚丽多彩的文化、富有进取精神的统治集团和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两个历史上有名的治世。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蒸蒸日上,充满了活力。盛唐在中国历史上更是一个有着无穷魅力,充满浪漫、激情的时期。
|
內容簡介: |
《隋唐王朝兴亡史》是一部深入探讨隋唐两朝历史变迁的著作。该书详尽地展现了隋唐至五代近四百年间王朝的治乱兴衰,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展示了政治斗争、个人野心和民众反抗等诸多因素对历史的推动。该书由中国古代史史学泰斗吴宗国教授主编,并携刘后滨等诸位弟子撰稿编写各章。诸位撰稿人以深厚的学术功力,生动细腻地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
|
關於作者: |
吴宗国(1934—2022),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祖籍江苏如皋,曾就读于南京师范学院附中,1953至195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留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吴宗国终生治唐史,尤以制度史研究闻名于学界。著有《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隋唐五代简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中古社会变迁与隋唐史研究》《说不尽的盛唐》等。
|
目錄:
|
第一编 隋 朝
文帝杨坚建立隋朝
第一节 取代北周 第二节 统一南北
第二章 隋王朝的鼎盛
第一节 强兵富国 巩固统一 第二节 雄才大略 继往开来
第三章 隋王朝的衰亡
第一节 滥用民力 征发无度 第二节 义军蜂起 土崩瓦解
第二编 唐 开国
高祖李渊建立唐朝
第一节 晋阳起兵 进据关中 第二节 建立唐朝 统一全国 第三节 唐承隋制 充实完善
第二章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一节 玄武门之变 第二节 贞观君臣论治道政术 第三节 措置失当 准备后事
第三编 唐 鼎盛
鼎盛之基的奠立关陇贵族势力的消长 第二节 东征西讨 开拓疆土 第三节 高宗后期政局的微妙变化
第四节 女皇武则天 第五节 鼎盛之基的奠立
第二章 玄宗与开元之治
第一节 安定皇位 革除弊政 第二节 调整制度 促进繁荣昌盛 第三节 玄宗后期的政治
第四编 唐 中兴
盛极而乱
第一节 尾大不掉 安史之乱 第二节 立于败军之际 第三节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第二章 重整朝纲 走向中兴
第一节 代宗稳定局势的努力 第二节 德宗削平藩镇的尝试 第三节 朝廷与藩镇关系的变化
第三章 革新浪潮 元和中兴
第一节 元和政治革新的先声 第二节 元和中兴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 威服河朔强藩 光大中兴之业 第四节 宪宗美业不终
第五编 唐 衰亡
江河日下 逐步衰落
第一节 朝政衰败的穆、敬二朝 第二节 争斗中维持平衡的文宗朝 第三节 某些方面有为的武宗朝 第四节 回光返照的宣宗朝
第二章 倾覆的大厦
第一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节 黄巢入京 大驾奔西 第三节 军阀混战 名存实亡
第四节 王朝更迭 列国纷呈
附录一 隋唐大事年表
附录二 隋唐五代世系表
后 记
|
內容試閱:
|
第四节 女皇武则天
“乘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对李白来说,始终是一个不能实现的幻想。正是这种幻想和现实中的冲突,激发出李白的许多不朽名篇。而对武则天来说,尽管以她的美貌和特殊素质可以得宠于年轻的皇帝,但爬上皇后的位置,最后并登上最高权力的宝座,却决非她的个人素质所能完成。那么,是什么力量把她捧上最高权力的宝座呢?回答是几股风。
第一股风,是关陇贵族集团和一般地主出身的官僚之间的矛盾。这是隋唐之际山东士族已经衰落,关陇贵族集团受到沉重打击,一般地主正在蓬勃兴起,这样一种阶级关系的变化,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这个矛盾集中反映在当时朝廷中两派官吏势力的消长上。
第二股风,政策的转变。这除了反映一般地主的发展,也反映了边疆形势的变化。这在唐朝前期,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
第三股风,体制的变化。高宗后期,政治体制开始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低品宰相的出现,侍中、中书令地位的变化,最后导致皇权的加强,这也是关陇贵族和功臣贵族集团衰落,而新贵集团尚未形成的结果。
这三股风,风源其实都是一个,那就是一般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一般地主经济的发展。当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为自己开辟道路,任何力量也是抗拒不了的。武则天不过是利用了这个潮流,充当了这个潮流的工具。没有第一股潮流,她当不了皇后;没有第二股潮流,她不可能扩大政治影响,掌握人心;没有第三股潮流,没有低品宰相的出现,她也很难掌握最高统治权。她正好碰上了这几股风,而她又不失时机地抓住潮流,巧妙地利用这几股风,她才能破万里浪,战胜各种阻碍,掌握最高统治权,去施展她“济沧海”的抱负。
一、武后临朝称制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李治长期卧病不治,在东都洛阳去世。死前召侍中裴炎受遗诏辅政。遗诏皇太子柩前即皇帝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虽然对武后表示了极大的信任,给她以继续参政的权力,但并没有把大权全部交给武后。初七,裴炎奏,太子没有即位以前,不应宣布敕令,有紧要事,建议由武后下令于中书、门下施行,帮助武后取得了最高发号施令权,凌驾于新皇帝之上。
十二月十一日(684年 1月 3日),中宗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十三日,以裴炎为中书令。裴炎把政事堂从门下省迁到中书省,中书令在宰相中上升到首相的地位。
中宗李哲是高宗第七子,武后所生第三子。他既没有他的两位同母兄长的学识和才能,也没有从两个哥哥的遭遇中吸取到什么教训。他虽然做了皇帝,但不去思量怎样把国家治理好,却想把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提为侍中。韦玄贞是几年前李哲为太子时才由一个九品的州参军超升为刺史的。担任宰相显然是不合适的。裴炎一再提出反对,中宗不接受,并且怒道:“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把国家官职完全视为自己可以随意支配的私有财产,完全背离了唐太宗“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的祖训。
裴炎将此情况报告武则天后,武则天果断决定,废掉中宗。二月初六,武则天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勗勒兵入宫,宣武则天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中宗做皇帝前后不过五十天,不久,就被送到均州(今湖北均县西北),后又迁到房州(今湖北房县),在那里度过了十四个春秋。第二天,武则天立四子李旦为皇帝,继续临朝称制,并积极策划取代唐朝,自己做皇帝。她任命自己的内侄武承嗣、亲信刘祎之等为宰相,给诸武以大权,组成了自己的最高统治核心。裴炎虽仍以中书令而执掌军国大权,但实际上是被排斥在这个核心之外的。武则天还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去巴州(今四川巴中)以检核李贤住宅以备外虞为名,逼令李贤自杀,以防止有人推出李贤来与自己对抗。
高宗下葬后二十五天,九月初六,“既因大礼之终,宜更中区之始”,改元光宅,改变旗帜颜色,由黄色改为金色;改东都为神都;改尚书省为文昌省,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六部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内史。其他政府机构的名称也一律加以改变,摆出了一副改朝换代的架势。
接着,由武承嗣出面,请太后追尊其祖宗为王,立武氏七庙。七庙即七世之庙,汉唐以来只有天子才立七庙。追尊祖先为王,也只有天子才有这种特权,武则天追尊祖先为王,并要立武氏七庙,实际是为自己做皇帝做舆论上的准备,更确切地说,是放出了一个试探气球。
二、徐敬业叛乱
由于武则天提出建言十二事,符合时代需要,满足了一般地主和中下层官吏的要求,在高宗晚年她又把一批高级官吏,拉到了自己的周围,因此,武则天执掌最高统治权,在当时一般地主官僚是可以接受的。但由武氏取代李氏做皇帝,反对的人还是相当多的。睿宗即位后,留守在西京的老臣宿将刘仁轨立即上疏武后,陈述西汉初年吕后专权终于败亡的故事,规诫武则天不要做吕后。武承嗣请求立武氏七庙,裴炎也提出,独不见吕氏之败乎!
当时社会上也还有一股反对武则天的力量,主要是一些失意的官吏。他们在政局变动时,没有能乘机爬上去,有的甚至被武则天贬逐,因而对武则天怀有极端怨恨的情绪。
即使在武则天亲自提拔的宰相乃至亲信中,裴炎、刘祎之等人,也对武则天大权独揽、重用武氏、削弱相权,感到不满。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因事被贬的原眉州刺史徐敬业及弟盩厔令徐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以及一贬再贬的盩厔尉魏思温,在扬州会合,以匡复庐陵王为辞,发动叛乱。参加叛乱的人之中,徐敬业和徐敬猷是唐朝开国功臣英国公李(徐世)之孙,杜求仁是高宗初年宰相杜正伦之侄,薛仲璋是裴炎的外甥,其余的都没有什么显赫的出身,官位也不过八、九品。他们急功近利,锐于进取,在仕途受到挫折后,便迁怒于武则天。正好武则天废掉了中宗,又急于取代唐朝,引起了宗室和一些人的不满,他们便抓住这个时机,想把武则天搞下台。
他们以魏思温为谋主,事先商量好,让同党监察御史薛仲璋请求奉使江都,又派人向薛仲璋告变,说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薛仲璋依法把陈敬之抓了起来。扬州当时为大都督府,平时长史即为长官,陈敬之被抓后,扬州就处于没有长官的状态。因此,几天后徐敬业来到扬州,矫称扬州司马上任,就轻易地掌握了扬州的实权。他们假称奉密旨,发兵讨高州酋长冯子猷,于是开府库,驱钱坊囚徒、工匠为兵,徐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公开打出了匡复的旗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