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读者98%好评、超级教育类畅销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作者梅拾璎最新力作!
《父母的认知和觉醒》是经典畅销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稳居家教书榜单前列,已重印20多次)姊妹篇,也是作者20多年家庭教育研究、实践的最新成果结集。
作者权威专业、养育经验丰富。
梅拾璎是一位北大法律硕士,长期专注于家庭教育的深度研究和实践,并且拥有20多年完整、丰富的养育经验。女儿201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儿子2024年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录取。
案例真实典型、问题分析全面。
作者从上千个教育咨询案例中精选结集,场景式呈现青春期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家庭中的成长状况,全面分析教育问题根源,总结普遍性规律,讲透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
方法科学有效、手把手教你核心解决方案。
作者结合不同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养育问题,进行长期跟踪、反馈,一对一进行指导,手把手教你核心解决方案。
教育从父母的认知和觉醒开始。
父母的认知和觉醒,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一本书帮你看见孩子,看见自己,重建和谐亲子关系,复苏孩子内驱力!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融合作者20多年养育经验和研究实践的教育咨询代表性案例集。
孩子沉迷手机,玩游戏,刷视频;学习没动力,拖拉磨蹭;情绪逆反,自暴自弃……各种青春期养育难题困扰着广大父母,家长焦虑,孩子压力大,亲子关系危机重重。
书中精选40 真实典型的教育案例,场景式呈现青春期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家庭中的成长状况,长期跟踪、全面分析问题根源,讲透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法,手把手教你核心解决方案。
一本书帮你看见孩子,看见自己,重建和谐亲子关系,复苏孩子内驱力!
|
關於作者: |
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曾任大学教师,专业杂志编辑记者,现为纸媒专栏作者,两位孩子的母亲,专注于家庭教育的深度研究,自然主义教育探索者和践行者。女儿钱小雅201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儿子钱小能2024年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录取。
|
目錄:
|
第一章 父母的认知和觉醒
认识自己和孩子,是一种很高的生命智慧 / 010
为什么睡眠第一,学习第二 / 014
经过我一年的努力,曾经不想上学的女儿变了 / 019
一向成绩很好的女孩,为什么到高一成绩快速下滑而且抑 郁了 / 025
孩子初二休学了,怎么办 / 030
为什么看了很多教育类书,依然不会教育孩子? / 035
什么是好园丁式育儿 / 038
独立自主的妈妈会发光 / 042
爱和自由不能“包治百病” / 045
教育的最大难点,是家长等不及孩子建立自己的成长秩序 / 049
是时候该给孩子一个清晰的边界了 / 053
初中开始厌学休学,只想躺平,拿这些习惯于安逸的孩子 怎么办 / 057
从不打骂孩子,一直是鼓励式教育,可孩子还是抑郁了,问题出在哪里 / 062
比起搬砖,我更想让孩子当大学教授 / 067
智商、成绩与持续成长的关系 / 070
第二章 学习内驱力的底层逻辑
学习内驱力的底层逻辑,是无条件的爱 / 076
每一个自驱型孩子,都需要大大小小的胜利来支撑 / 080
学习内驱力没有上来,“鸡娃”最多到中考吧 / 085
当你彻底放下成绩,才是孩子学习内驱力全面复苏的开 始 / 089
我好好学习,就是想让爸爸妈妈高兴 / 093
看见这个男孩的改变,我激动了 / 097
第三章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有效
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是自驱型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 / 106
孩子初三时成绩退步、名次落后,该怎么办 / 112
为什么说初一、初二这两年特别关键 / 115
我儿子高二,数学越补越差,该怎么办 / 119
孩子快高考了,怎么才能减少焦虑,让孩子发挥最好的 水平 / 123
怎样提升一个高中生的学习韧性和自制力 / 127
拖拉、磨蹭不是死症,试试这两大方法 / 132
当一个孩子对学习已经竭尽全力 / 136
把孩子从尖子生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吧 / 140
所谓学霸,都有哪些重要特征 / 145
孩子上中学后不爱阅读了,该怎么办 / 150
第四章 贴着孩子的心沟通,你说的话他才会听
我儿子最近经常偷看黄色视频,怎么办 / 156
上高一的孩子早恋了,该怎么办 / 159
孩子上课爱讲话,爱接老师的话,怎么办 / 162
成绩拔尖的孩子为什么初一突然不愿上学了 / 165
警惕那些司空见惯的暗示,不要让它毁掉孩子 / 169
第五章 如何帮助孩子实现手机自律
帮助孩子实现手机自律,家长要做好四件事 / 176
高二的儿子想好好学习,可总是管不住自己 / 183
担心孩子迷上手机短视频,怎么办 / 187
孩子的手机自控和内驱力是一致的 / 190
完全照您的方法做,为什么儿子还是爱玩手机游戏呢 / 194
少说话,多想办法,温厚比规则更重要 / 197
高三的儿子玩游戏到凌晨两点,结果第二天…… / 200
第六章 发展自己,做好自己,摆脱焦虑
为什么全职管孩子的学习,孩子却更厌学了 / 206
一个 10 年全职妈妈的建议 / 210
孩子,你且往后退一步试试 / 213
孩子,勇敢做你真正喜欢的事情,过你想要的人生 / 216
想要高度自律,请先原谅自己的不自律 / 220
|
內容試閱:
|
看见一个真实的孩子!
近几年,我每年都可以从公众号的留言和私信中收到上万条信息。这些信息中,一部分是家长分享的育儿经验,一部分是大中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大部分则是家长在教育上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或者疑惑,想请我帮忙分析一二的。
在我书面回复之后或者电话沟通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会感觉如醍醐灌顶,疑虑顿消;有一部分家长会在后来的育儿实践过程中跟我反复互动,进一步反思和调整,对教育这件事彻底觉醒,父母和孩子的生命状态都有翻天覆地 的变化,非常令人惊喜。
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当时听着我的话觉得有道理,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仍然遇到种种困难,正所谓道理都知道,做起来太难。
那么,在接触新的认知后,真正觉醒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我举几个例子。
有一位高中学历的爸爸,职业是快递员。可能是因为自己尝尽了工作的辛苦,这位爸爸比其他人更加看重学历对命运的影响,于是非常在意儿子的学习,晚上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孩子的作业完成没有,买的练习册做完没有,在学校听课如何。孩子在四年级之前很听话,懂得体谅爸爸的辛苦,成绩也很好。
四年级之后,开始偷偷摸摸玩妈妈的手机,借同学的手机玩,还自己攒钱背着父母从同 学那里买了个二手手机。同时对父母尤其是爸爸开始不断撒谎。作业难以完成,成绩下降,全家都担忧孩子考不上高中,矛盾频繁。到初二的时候,孩子基本脱离了大人的管控,只有手机在手的时候,才能看见他眼里的光。
这位爸爸感到非常绝望,一度病了一个多月。一天,他的姐姐给他转发了我公众号里一篇关于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手机的文章。他看完后,当时就有很多感悟,他说这篇文章让他看见了希望,看到文章的这天,他对教育的认知才真正打开,这天成了他、孩子和家庭命运的转折点。从这位爸爸后来分享的信息看,他在协助孩子实现手机自控的路上,并未完全按照我文章中的思路去做,而是根据儿子的情况不断变通,甚至一有空就跟儿子学习玩游戏,向儿子讨教经验,切磋游戏技术。总的做法是贴近孩子的心,尊重人性。后来,孩子在初三时最终实现手机自控,而且父子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亲密,整个家庭面貌 焕然一新,仿佛新生。
这位爸爸给我发的信息非常零碎,但是我可以看见一个父亲的拳拳之心和认知提升后的觉醒状态。
还有这样一位妈妈。她本身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可是她说她不能接纳自己的孩子。从她写给我的信中,我发现孩子基本没有问题,但她说,孩子的自律意识太差,人太犟,人际交往能力也非常差……问题层出不穷。她看了很多育儿书,还买了一些家庭教育课,看书和听课时都懂,一面对孩子的实际问题就 茫然、暴躁,专门付出金钱、努力学习后仍然做不好,更让她暴躁。
我看了两遍她写给我的信,直接告诉她:你的孩子很好,没有任何问题,你的爱人也很好,也没有任何问题。唯有你自己需要好好想想,你眼里的那些问题是从哪里产生的?是你心里的执念太重。你学了很多心理学知识,却没有放下那么多执念和恐惧,没能与自己的内心真正和解,看不清孩子和家人的心思,总是主观臆断,你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
她后来告诉我:您的话让我警醒,从来没有人告诉我问题在我自己身上。我以前总是关注术的问题,是您的话点醒我,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看到了 道的层面。这个假期本来我给儿子安排了很多计划,现在我打算改变一下。当我把时间和自由还给孩子时,您猜我儿子是怎么说的?他说:“谢谢你,妈妈, 你这么懂我!”
这位妈妈告诉我:我以前总是希望能凭一己之力改造他,显然我失败了。 现在我知道了,孩子越大,我应该退得越远。让我高兴的是,我有意退远之后,反而能真正地看见他。这种改变一开始对我来说真的很痛苦,但我挨过了最初的几个月,就看见成效了。一旦换一种眼光看孩子,就发现我儿子自己有一套逻辑和理念,他并不平庸啊。我虽然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学了很多心理学知识,其实我的内在一塌糊涂,现在才慢慢地在废墟上重建。您的文章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启发,我觉得这个暑假是我过得最轻松的一个暑假,因为我完全放下了对 孩子的执念。我相信接下来,我会更有信心调整我们的节奏。
她说:养了10年的儿子,到今天我才开始真正地看见他这个人,看见他的喜好,看见他的秉性,尤其看见他内心想要的是什么……真是奇妙!在此之前,我都是一厢情愿地把他当作一个我想象出来的根本就不存在的孩子在对待。
我也非常激动地告诉她:这就是觉醒啊,父母从自身的局限中慢慢转变过来,重新发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重新学会爱,爱才开始流动起来。
“觉醒”是我经常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很多人不理解怎样才是觉醒。我认为,觉醒就是对生命、自我、人性及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包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重新构建自我底层逻辑,顺应规律并生成智慧。
觉醒之后是什么感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堵墙仿佛打通了,心灵迸发出 一片光芒,心中升起了一种对未来的期盼,整个家庭的面貌就像洒了一层初春的阳光。
每个人觉醒的模式和时机都不同,常见的觉醒模式有学习、实践、反馈、思考等,一步步领悟,领悟和提升认知相得益彰。
有位读者说得好:唤醒孩子不如唤醒家长!在学术研究和启蒙家庭教育之间,我个人更倾向于做家庭教育的唤醒工作,或者说,我人生价值最大的方向其实是唤醒。从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中提炼普遍性规律,帮助更多迷茫中的家长实现真正的觉醒,看见真实的孩子,从而把更多的孩子解放出来,让他们的生命发挥出持久的活力,拥有真正幸福的人生。
只有觉醒之后,父母才能保持觉察和修正,带着谦卑和开放的眼光看待孩子和这个世界,看到孩子的心理活动,感受他不易察觉的情绪,看见他挣扎中的痛苦与努力。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自己所爱的人看见。因为每个孩子的生命动力都是从贴心的被爱中来的,从内心的渴望被满足中来的,从他的努力被父母看见中来的,从稳定而饱满的心灵空间来的,从生活中那些快意的事和充满希望的瞬间来的。
看见了,一切从此不同!
认识自己和孩子,是一种很高的生命智慧 读者来信:
梅老师您好,我偶尔读到著名教育学者聂圣哲先生讲的一个小故事,感觉很困惑,发给您看看。他说:
我先谈谈某女生读清华的悲剧。因为涉及隐私,就称呼她小L吧。某年某部出台一项政策,要提高北京市重点高中老师的学 历含金量。于是从各个中学采取免试推荐方法,招学生到清华、北大 读书,规定这些学生毕业后都回到北京市的重点中学教书。小L父亲的路子很广,因此,小L作为特招生顺利地被招到清华大学数学系。 入学以后,小L理所当然地永远是全年级的倒数第一名。因为是特 招生,小L也顺利毕业了。小L毕业后到北京某重点中学教数学, 显然不能胜任。父亲有门路,就把小L调到某个与数学沾边的研究 所,小L当然还是不能胜任。在工作中,小L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 是:“你真的是清华毕业的?”后来,小L被调到资料室工作。在资料室工作时,小L还是差错多多,最后几乎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小 L 的同班同学是我的好朋友。这位朋友告诉我,其实小L不仅数学很差,就连一篇像样的记叙文都写不好,表达能力也差,但人很善良,也勤劳。
因为屡受挫折,小L变得压抑,后来得了抑郁症。一个女人活在一个无法得到任何尊重的世界里,终究会出事。听说小L至今也没成家,已经 40 多岁了。在她没得抑郁症之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最恨父亲和清华……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疑惑的是,不是说孩子的成长要靠父 母的托举吗?怎么这个家庭的父亲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呢?造成小L这样的人生悲剧,太可怜了。
梅老师回复:
这位读者,你好!看完这个故事,我立刻想到身边的一个人——钱爸爸的大学同学M。
M跟钱爸爸一样,是高考正常考上清华大学的。学校按照程序分班、分宿舍,M和其他 5 位同学分在同一个宿舍。在这 6个人的宿舍里,大家都正常学习,正常锻炼。没想到的是,清华大学跟别的大学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里比其他任何一所大学都学业繁重、竞争激烈。
M 在读到大二时突然离校出走,学校和家长寻找很久才把他找回来。然而回来后,他再也不回清华了,最后以专科毕业,家人帮他在法院找了个工作,然后娶妻生子,安顿下来。
我问钱爸爸,当初M到底有什么表现呢?他说一开始还正常,经历几次考试后,他慢慢地不跟大家说话了,后来变得很暴躁,骂人,发脾气,整夜失眠。大家学业任务都很重,加上男生大都粗线条,以为他没多大事,一段时间后会调整过来,都没怎么往心里去,没想到他最终会离校出走。
哈佛大学健康服务中心在2017年和2018年进行的一项心理健康调 查结果显示:哈佛大学学生抑郁患病率高达15%~30%,焦虑患病率为13.2%~30%,都高于疾控中心公布的美国平均水平。
这些人的统一表现:落差感太大,找不到活着的价值,情绪长期压抑,对未来充满恐惧。
人为什么会产生焦虑
首先是家长自身对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随波逐流。其次是家长看不到一个真实的孩子,不了解孩子是怎样的人,面对孩子未来前途的不确定性,担心孩子被社会抛弃。再次便是孩子本身不能 认识自己!
所谓不能认识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力、智力水平等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正确的判断;同时对当下自己所在的群体 和社会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因为缺乏正确的认识,身不由己地卷入大众的认知之中,被裹挟,被浪潮淹没。M就是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被淹没在浪潮中了。
我女儿钱小雅考入北大后,除了中文系的本专业,她还选了历史系的专业,攻读双学位。一年过后,成绩并没有如她想象的优异。一开始,她以为像高中那样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就可以名列前茅,但种种努力之后,成绩依然在中等偏上的位置,她也有了一些焦虑。我和钱爸爸以我们的人生经验帮她分析 现实和未来的情况,以及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看法,再加上她自己的各种反思 和感悟,她心里对自己的位置和周围的学业环境渐渐明朗,对面临的选择做 了正确的取舍,继而踏实而乐观地向前推进自己的学业。
有些孩子天生不擅长知识学习
有一天我跟我父亲通电话,他说看见我小时候的小伙伴了,还和她聊了一会儿,觉得这位大我三天的姐姐虽然生活在农村,但看她气色,听她说话,知道她日子过得舒心而富足,我听着也特别开心。这位姐姐小时候就住在我家前面一排房子里,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一块上学。但她在学习上确实很迟钝,一上学就头疼,就生病,到了三年级,她死活不去上了。家里一开始还 强迫她去学校,后来看她抵死不去,父母就随她了。这种情况我小时候并不懂,后来明白了,有的人可能是因为智商或基因,确实不擅长知识的学习,上学得病可能是一种自我拯救的反应。这位姐姐虽然不擅长学习知识,但她能在 那个年龄恰当地评估自己,认识自己,后来选择适合自己身心的劳动,这并不简单。
认识自己,摆正位置
有一位妈妈跟我说,孩子按照考分可以上他们所在中学的实验班,但孩子认真地告诉家长,自己不喜欢重点班那种竞争激烈的氛围,普通班更适合自己,坚持留在普通班学习。结果,孩子在普通班学得得心应手,升学时取得很好的成绩。
我认为,这就是对自己有清晰认识、很有智慧的孩子,他对自身及对小 社会的感受力都非常强。
上文中,小L如果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明白清华是个什么样的 学校,她可能会拒绝爸爸的好意,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一样可能幸福。M呢,本来也是个学业极为优秀的人,只是他没有认识到, 自己如一条小池子里的大鱼,被放到河海的大鱼之中,调整好心态是最重要的,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摆正自己的位置,摸索出自己的方向,照样可以跟其他 大鱼一样,寻觅到属于自己的水域。
当然,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阅历、感受、思考、阅读等,这些都是获得正确认知的必要步骤。生命是短暂的,越早认识自己越好,这也是获得幸福、增长智慧的重要途径。
学习内驱力的底层逻辑,是无条件的爱 读者来信:
梅老师您好。我是某某杂志社记者,我们本月有一个关于孩子学习内驱力的专题,想电话采访您一下。
您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到您这些年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内心变化:“教育孩子,我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从无条件的爱到有条件的爱, 再从有条件的爱转向无条件的爱。”
能分享一下您的心路历程吗?相信一定会对很多家长有所启发。
梅老师回复: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断思考“无条件的爱”的含义,很多念头和想法 过去之后,我发现我原来的想法可能是错的。譬如,在孩子没有降生之前,我以为我对孩子的爱一定是无条件的爱。事实上,我直到现在依然无法做到 对孩子无条件地爱,我只能做到无条件地爱自己!很多时候看起来是我对孩子无条件地爱,本质上则是我无条件爱自己的延伸。
然而你是否意识到,“无条件的爱”不是父母可以判定的?
一位妈妈能不能说,我给了孩子无条件的爱?不能!因为无条件的爱应该是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父母的感受。
你可能会说:为了孩子我命都可以不要;只要孩子需要,我上刀山下火海眼都不眨……这些还不算无条件的爱吗?我的回答是:那也得看孩子的感受。
父母爱孩子的心路历程
当孩子作为一个胎儿在妈妈子宫里发育的时候,很多准妈妈开始了胎教 之旅,祈祷孩子生出来千万要四肢健全,五官端正,能吃会拉,正常健康,最好能遗传到父母双方的优秀基因,聪明、俊美、可爱。
这样的期盼当然正常,但能算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吗?我认为如果这些可以被称作爱的话,那也是有条件的爱,属于人类的本能。试问一下,谁不清楚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要比一个多病、迟钝的孩子好带呢?不妨问问自己,如果生一个嘴歪眼斜、呆傻痴笨、丑陋无比的孩子,我们能爱他多少呢?
因此从孩子一来到世上,比较就开始了。当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更聪明、更可爱的时候,父母心里不由自主地扬扬得意,一个声音在心里说:看哦,我生的孩子多好!我教的孩子多好!那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吗?那是 孩子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这种爱在无意中附带了很多条件。
到孩子上学的时候,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自控力出众,是不是很容易对孩子言听计从、和颜悦色?如果孩子学业成绩落后,父母是不是容易焦虑暴躁,控制挖苦孩子,责骂孩子笨拙迟钝?这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吗?肯定不是,前者的和颜悦色是孩子满足了自己的期待,后者的控制挖苦是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期待。
“虚荣心”爆棚的妈妈
我们家一个邻居,她儿子和钱小雅同岁、同年级,我们平时见面算是点头之交。那一年小升初,应该是她的儿子跟钱小雅一样,也被海淀区某重点中学提前录取了。她抑制不住内心的骄傲,找了个机会跟我搭话。我也正开心得很呢,两个虚荣心爆棚的妈妈聊天,各自以对方的孩子为荣,互夸对方教育有方,真是皆大欢喜。于是我们就熟了。过了三年,钱小雅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听说她儿子没考上市重点,只上了一个区重点。而我早就想好,绝不在人家面前展示优越感。没想到,那位女邻居从此不理我了,见面时她总低着头,就算我想找人家打招呼,人家却把我当成路人。我就奇怪了,孩子考到差一点的学校真的会让一个妈妈自惭形秽吗?如果这种自惭形秽转移 到孩子那里,孩子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展现不健康的自我,对父母进行攻击、对抗的时候,我们才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爱,开始觉醒,反思自己以爱出发的行为传递给孩子时,孩子会是什么感受,然后做出改变。尽管这样的改变不是出于主动,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和适应孩子,也算是难能可贵了,但这也不是无条件的爱,而是被迫的调整。
真正无条件的爱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
那么,什么才是无条件的爱呢?
我认为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心甘情愿、不计结果、不图回报、无怨无悔地从行动到情感的付出。核心就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贴近孩子的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后面的心甘情愿、不计结果、不图回报等都是零,都没有意义。
我对自己两个孩子反思的结果是:一开始的十几年,我确定大多数时候 对他们不是无条件的爱,其中目的性和虚荣心占了很大成分。
那么,我是怎么从有条件的爱转到无条件的爱的?
在学习和反思的基础上,我会想想我的童年时代,我的亲人都是怎么 对我的,想想我自己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想想我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内驱力十足的人……
我看了无数案例,看见一些好孩子是怎么一点点被废掉的,看见被父母 陷在泥潭里的孩子后来是怎么挣扎上岸的……我更看见钱小雅和钱小能这些 年的点滴变化。是的,随着认知的提升,我在不断地觉醒。
我渐渐发现,无条件的爱不是从自己出发,而是从孩子出发的爱,是心甘情愿、不图回报、真正纯粹的爱。它像一碗刚刚蒸好的白米饭,没有丝毫 副作用,素净、纯洁、美好。这样的爱传导到孩子那里,可以给他高质量的 滋养,它是无可比拟、至高无上的,最能让人产生向好向上的力量。它不仅催生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也是人整个生命内驱力的底层逻辑。
于是,在这条路上我千辛万苦地试着调整自己,最终我发现:对孩子的爱,从有条件到无条件,是一次次的觉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炼!无条件的爱,一部分来自本能,一部分来自学习和反思!
帮助孩子实现手机自律,家长要做好四件事 读者来信:
梅老师您好。我前段时间看您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一书,一口气看了两遍,尤其您书中关于手机管理的那部分内容,我很认可您的思路和方法。我以为我懂了。
正巧我们家儿子目前也是初一,那段时间,他强烈要求自己管理手机。受您的启发,我和他爸爸商量后,很干脆地同意了,痛快地 把手机交给了孩子,同时也不时借鉴您书里的方法来对待他。结果,孩子还是抗不住游戏的诱惑,说话不算数,一点不像钱小能那样能慢 慢自律。他经常无休无止地玩,很难管理,不管吧,成绩下滑更厉害,真是太难了。马上要期末考试,我把他的手机藏了起来,没想到还是被他找到了。我发现他下半夜还在打游戏,早晨起不了床,气得我都想退出班级群,不想总被老师点名批评而丢人现眼了,也不想一个人 扛了,先保重自己要紧。
孩子的手机管理这件事咋这么难呢?
梅老师回复:
钱小能刚上高中不久,我跟班主任老师聊天,她告诉我,她和同学曾在课间采访了一次钱小能,问他:为什么有的同学有时会从放手机的地方拿回手机,而你从来都没有拿过?他说:我妈妈一直让我自己保管手机,需要时 就看,不需要时就不看,手机早就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孩子管住自己的手机,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孩子自律的开始,管住手机这件事情能给他带来成就感、自控感和幸福感!并且,这种自控能力可以迁移,可以成为他自律人生的第一步。
孩子到底能不能控制住手机,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人性,二是孩子的自控力。
先说人性。如果一个人只吃过一次苹果,认为很好吃,以后再也没吃过,他一定终生都怀念苹果。但是,如果你天天给他一堆苹果呢?孩子对手机也是如此,家长管控越紧,他越觉得手机宝贵,不愿放过任何可以玩手机的机会。正人先正心!家长自己得相信孩子可以控制手机,否则就不要把手机交给孩子,想想其他的办法。要足够相信,有信念,才能焕发勇气和热情。
再说孩子的自控力。任何人对物质和意识的自控力都不是天生的,需要反复练习和强化。有人认为,你这一阶段控制孩子的手机,等孩子长大一些, 他对手机的自控力就增强了,不再被手机所绑架。 我想说,一部分孩子可以,一部分孩子不行!一位读者跟我抱怨,她的妈妈 60 多岁了,本来把她接来帮忙监管孩子的手机,结果她自己每天捧着手 机看,眼睛也出了大问题,不让她看她还发脾气。你看,并不是年龄大了自控力就更强。
我这里强调的是:当我们把手机交给孩子以后,并不是自己就解放了。相反,我们要把心转向自己,先控制住自己的不良嗜好,同时用眼睛的余光 关注孩子,帮助他一点一点地培养自控力。
当然,每一个孩子养成自控力的节奏是不同的,这就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和智慧。接下来,我重点讲讲,把手机交给孩子以后,家长要做哪些功课。
第一件事:重建或修复亲子关系
一般的家庭因为孩子过度玩手机,父母轻则训斥、拔网线,重则摔手机、打骂、冷战,亲子之间早已水火不容甚至互相仇恨了。还有的家长干脆破罐 子破摔,心凉了:反正我也管不了你,你就玩吧,眼睛出毛病了也是你自己 的事。打心眼里鄙视孩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亲子关系凉了,孩子正好给自己建造一个“美丽新世界”,在手机里,他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虽然这里不够完美,但在这个小世界里,他有一个相对不受打扰的内在建构。 亲子关系不改善,让孩子自控手机这件事,将无法前进一步。当孩子感 受不到父母的友好和善意,任何指示和引导都不会起作用。还有的孩子拼命玩手机游戏,并不是他真想玩,而是以此作为对家长的打击报复。
那么,如何修复处于僵局的亲子关系呢?
首先,安顿好自己的心,不要心里老嘀咕,总不放心孩子。父母既然决定将手机交给孩子保管,就不要一门心思担心孩子怎么样了。比如,玩手机玩了多长时间?作业做完了没有?怎么还是玩这么久?如果还像以前那样焦 虑不堪、百爪挠心,就说明自己的心理建设还不到位。父母先自己进行心理 建设,多学习,提升认知,把孩子管理手机这件事情想透彻,安顿好自己的心,再说下一步。父母如果觉得无论如何都过不了自己这一关,趁早不要把手机 交给孩子,否则半途而废的话,更容易失去孩子的信任,结果适得其反。
其次,一段时间内不要聊手机的事,更不要拔网线。为了让孩子少玩手机,父母以前习惯给孩子讲各种道理,结果孩子也听不进去。这次既然已经相信孩子可以控制手机,一段时间内,父母就不要再跟孩子提手机的事,不要再讲大道理了。既要管住自己的嘴,同时也要管住自己的手,千万不要一着急再偷偷拔网线,引起孩子新的反感,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再次,更加关心和疼爱孩子。因为孩子玩手机,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已经有了深深的裂痕,父母与孩子处于冷战状态,孩子不理睬父母,父母也不理睬孩子,家里像个冰窟一样,这样谁的心情能好呢?
作为父母,我们的初心一定是希望孩子好,希望家庭幸福。看看现在,我们离自己的初心是不是很远了?是不是因为孩子不听我们的,不服我们管教就跟孩子赌起了气,摆下了擂台,想靠冷战让孩子屈服?
这样下去只能使亲子关系更加恶化!
为人父母,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往回看,回到我们十几岁时,把我们放到孩子的位置,贴近孩子的心,想想自己十几岁时喜欢什么样的父母。
如果能想到这一步,你就会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关爱、关心孩子,从日常做起,关注他的衣食冷暖,关注他的情绪变化,关注他喜欢和热爱的 东西,找到他感兴趣的话题。
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避免唠叨!就算关心他也不要唠叨。唠叨是伤害亲子关系最致命的毒素!
最后,不要害怕失败,失败了再来!家长多次脱胎换骨之后,才能收获崭新的自己和新生的孩子。
由于惯性的力量,父母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和性格,不可能一下子改过来,一般人难以一下子摆脱对孩子的操控。此时家长要认清,教育绝不是一蹴而 就的,越好越长远的教育理念见效越慢,没收孩子手机倒是收效快,但最终 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因此我们需要鼓起勇气,从头再来,不怕失败,坚信光明就在前方,多看书学习,多向内反思,多提升认知。当我们自己的内心真正成长了,壮大了,才更有力量和信心应对孩子,才能不断焕发教育的勇气和智慧。
第二件事:与孩子进行真实、深切、有趣的交流
真实,就是人和人之间正常的情感互动,不装腔作势,不道德绑架,不以身份和权威压人,彼此留有空间,同时关心对方的所思所想和内在感受。比如,跟孩子聊一聊手机游戏背后的故事。可以这样问:儿子,你这么喜欢 玩游戏,你知道游戏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吗?当孩子表现出兴趣,你可以告诉他:很多游戏的开发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他们精心设计了各种游戏环节,吸引大家多玩,多充值,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回报。
比如,深切共情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熬夜玩游戏感到疲劳的时候,端一盘水果递给他,跟他说:儿子,玩游戏过把瘾之后,会不会有种空虚感、迷茫感,一种对自己生命的愧疚感?玩游戏的快乐是不是跟踢一场球的快乐不一样?是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快乐更幸福,更真实?
手机在孩子手上,你依然担心孩子的眼睛,你就可以跟孩子说:孩子,眼睛很重要,想长长久久地玩手机、生活、学习,都要有好眼睛,记得玩半小时后要放松一下眼睛哈。这就是真实的交流和关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充分的陪伴和交流,心理上更需要父母足够的疼爱和关注。
父母需要时常学习新知识和好的教育理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拓展自己的格局。五湖明月放眼量,心有丘壑天地宽!原来以为很大的问题,现在看来可能不足挂齿。在孩子面前,可以自嘲以前狭隘的自己,做一个幽默有趣的家长,让家庭生活充满趣味和温馨气息。
第三件事:父母先管控好自己的手机
引导孩子控制手机很难,其实管控好我们自己的手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孩子有时候会说我们:你自己还天天看手机呢!
帮孩子控制手机,要先从我们自己开始。晚上回到家里,尽量放下手机,比如,把手机放在客厅餐桌或茶几上,一个全家人都可以看见的地方。一定不要装模作样,不要偷偷地看,否则就显得虚伪了。如果我们自己总是离不 开手机,孩子就算看不见,也能感觉到,家长便无法建立威信。如果我们一开始管不住自己看手机,可以把它放家里,外出遛一会儿弯,而不是只要孩子看见你,你都在捧着手机看。
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看!手机是可以管住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不是用嘴说的,而是用行动做出来的。你希望他怎么做,你就做给他看, 渐渐地,他就变成了你想要的那个样子。
第四件事:抓住机会把孩子带往现实世界
孩子玩手机,大多是在玩手机游戏。根据我的观察,无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享受手机游戏的乐趣。玩游戏过程中,当队友不 给力,当自己技术不如人或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他也很受挫,很暴躁,恨 不得摔了手机从此不玩了。
我观察钱小能,看见他玩手机游戏时间长了或不耐烦了,就及时告诉他: “儿子,我看见某某在楼下踢球呢,没必要跟一个游戏死磕,出去踢会儿 球再玩,可能感受会不一样呢。”
有时我也会好声好气地跟钱小能说:“妈妈有个经验,正事干不好的时候, 玩也玩不痛快。你可以试试先把作业写完,再痛痛快快地玩游戏,一定会更 爽的,状态也不一样了。”
孩子喜欢玩游戏,也更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对他有利的事情他能分得 清。尝到甜头之后,他再玩游戏的时候就会换个思路,一点一点地学着自控,也学着管理自己的情绪。
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跟有孩子的家庭约户外聚会,比如一起去爬山、戏水、 跳绳、捉迷藏等,多到大自然中去,多接触有趣的现实世界。
家长的关心,渗透在和孩子接触的点滴日常里,像雨露一样滋养着他的 情感,使亲子之情一天天温厚起来。从人的本性来讲,没有什么比亲密、自由、 和谐的家庭氛围更让孩子依恋了,这对一个人、一个孩子具有永久的吸引力!
无数案例证明,当父母做出些许改变,当家庭重现和谐、温暖的氛围时, 孩子也会马上出现微妙的变化,从依赖、迷恋手机,满身戾气,充满破坏力,慢慢变成一个与父母和谐相处、摆脱手机控制的阳光孩子。更奇妙的是,脱 离手机依赖、回到真实世界的孩子,都可以长出真正的自制力,这种自制力 可以迁移到学习和其他事情上。
其实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跟孩子赛跑,父母自我改造和提升得越快,理性 增长得也越快,越可以给孩子展现一种可贵的人格魅力。和孩子慢慢地交流,跟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孩子会打心眼里喜欢和尊重父母,认识到父母是真 爱自己,真的对自己好,父母既像老师又像伙伴,同时还是自己的精神导师。就这样,父母和孩子都一步步成长起来,经历各种困难、疑惑、喜悦、痛苦和升华之后,会对现实人生产生理性的认识。那种豁然开朗的觉醒境界, 才是幸福人生的开始。
有了真正的自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才能在面对生活中遇到的诱惑 和挑战时,拥有信心和勇气。这才是养育孩子最值得的一刻,如宝石般璀璨,我们的生命也会明亮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