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NT$
454.0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NT$
403.0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NT$
286.0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社会服务项目的循证评估。研究认为伴随社会服务项目日益建制化和专业化,需要对社会服务项目展开科学评估。依据循证评估理论,研究者在H市农村福利院院舍社工项目的实证调研中,发现四类主要的利益相关主体,围绕项目形成合作博弈。在项目阶段性完成后,这些利益主体基于自身立场给出不同的评估信息,但整体而言,他们对项目的可持续性持赞同态度,同时期待项目持续优化。研究认为在循证评估的过程中,需把实践主体——利益相关者带回评估的视野,在具体情境中展开评估,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主体性及由主体互动形成的主体间性,并在研究中抱有道德关怀,以期推进更综合的评估研究。
|
關於作者: |
戴洁,女,法学博士(社会学专业),现任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yu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各类研究项目二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中国行政管理》《法学》《青年研究》《新华文摘》等权威与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
目錄:
|
第一章社会服务项目的缘起与发展背景
第一节社会问题与社会福利设置
一、 社会问题与干预
二、 社会福利设置
第二节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项目
一、 社会治理改革
二、 社会服务项目
第三节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服务
一、 社会组织发展
二、 社会工作服务
第二章社会服务项目循证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循证评估理论:项目循证依据
一、 项目的有效性:绩效考量
二、 项目的正当性:问责制度
三、 项目的认可度:环境适应
第二节利益相关者理论:主体间合作博弈
一、 利益相关者分析
二、 利益相关者关系
三、 利益相关者结构
第三节循证评估的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访谈方法
三、 问卷方法
第三章社会服务项目的样本固定
第一节农村五保制度与福利院设置
一、 农村社会福利院的建设
二、 农村社会福利院的管理
三、 农村社会福利院的服务
第二节院舍社工项目所在的农村福利院
一、 农村福利院的院舍与设施
二、 农村福利院的管理与工作者
三、 农村福利院居住的老年群体
第三节承接院舍社工项目的社会服务机构
一、 承接项目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二、 运行项目的社会工作者
三、 项目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
第四章决策方的循证评估机理
第一节评估立场: 项目的立项决策
一、 支持乡村社会发展的背景
二、 农村福利院的现状与困境
三、 农村福利院改革的政策
第二节评估路径: 项目协调与监管
一、 确定项目服务重点内容
二、 协调项目接收方的配合
三、 选择项目执行方与监管
第三节决策方立场的循证评估结果
一、 项目整体的结果与效果
二、 决策方关注的项目欠缺
三、 决策方建议的项目优化
第五章接收方的循证评估机理
第一节评估立场: 项目接收与协同
一、 农村福利院需求的变迁
二、 农村福利院对项目的理解
三、 农村福利院对项目的接收
第二节评估路径: 与执行方的互动
一、 社会工作者的入驻安排
二、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系
三、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互动
第三节接收方立场的循证评估结果
一、 项目对于农村福利院的益处
二、 接收方关注的项目欠缺
三、 接收方建议的项目优化
第六章执行方的循证评估机理
第一节评估立场: 项目的承接与执行
一、 项目的投标与招募
二、 项目的培训与督导
三、 项目的沟通与互动
第二节评估路径: 项目的实施开展
一、 社会工作者的应聘与入驻
二、 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
三、 社会工作者的环境适应
第三节执行方立场的循证评估结果
一、 项目对于执行团队的益处
二、 执行方关注的项目困难
三、 执行方建议的项目优化
第七章目标群体的循证评估机理
第一节评估立场: 项目的目标群体
一、 福利院老年人的类型
二、 福利院老年人的特征
三、 福利院老年人的需求
第二节评估路径: 感受项目的服务
一、 目标群体对于项目服务的认知
二、 目标群体对于项目服务的体验
三、 目标群体对于项目服务的认同
第三节目标群体立场的循证评估结果
一、 项目对于目标群体需求的满足
二、 目标群体关注的项目欠缺
三、 目标群体建议的项目优化
第八章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循证评估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利益相关主体的分化立场
一、 项目利益主体多元化
二、 利益主体的不同立场
第二节利益相关主体的合作博弈
一、 利益主体间的合作
二、 利益主体间的博弈
第三节利益相关主体的共识达成
一、 社会服务项目的持续
二、 社会服务项目的优化
第九章社会服务项目循证评估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社会服务项目循证评估的特点
一、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二、 研究与实践的循环
三、 标准化框架与流程
第二节社会服务项目循证评估的局限
一、 行动主体的缄默
二、 情境场域的隐没
三、 价值关怀的退却
第三节社会服务项目循证评估的优化
一、 行动主体的回归
二、 情境场域的显现
三、 价值伦理的关照
|
內容試閱:
|
结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证”理念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出现与兴起,迅速扩展到教育、公共管理、社会工作、项目评估等诸多实务领域。“循证”实践的缘起主要在于: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皆感受到,在实务工作中,对于同一类问题而言,具体实务工作者在不同情境中的处置方案和举措千差万别,甚至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与伤害,进而影响到实务工作在社会评价与认可体系中的地位,其专业性受到质询与怀疑。因此,在临床实务领域产生出以证据为本(evidencebased)的“循证”理论方法体系。
以证据为本的“循证”理念,为实务工作提供了可依循的实践原则。一是让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务开始之前寻求最佳的研究证据,以指导临床实务中拟采取的方案与措施;在实务完成之后提供完整的实务数据,完善“循证”数据库,以及为研究提供新的“证据”。二是用量化和质性的实证研究方法收集数据资料,以确保证据的科学性与可信度。三是在参考研究文献与实务资料的基础上,提炼抽象的通用实务模型,诸如标准化的框架与结构化的流程等。在“循证”的指引下,项目评估等实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迅速提升。
然而,“循证”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主要根基于实证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亦显现出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工具主义的目标手段理性,较为关注行动的目标达成与手段的有效性,而可能回避实践行动者的主体性;二是普适主义理性,追求稳定、恒常、超越时空的普适性知识,习惯于用抽象的模型表现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而未能说明在具体情境之下,普适性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三是技术主义理性,让实用的技术与方法居于实践的中心位置,常常将实践化约为操作技术,而可能消解了实践内蕴的意义与价值关怀。
因此,已有的“循证”实践需要继续发展与优化。一方面,肯定“循证”的理念、理论与方法体系,让医学、教育、公共管理、社会工作、项目评估等诸多实务领域,持续提升专业性,获得社会认可,即坚持其本身拥有的良好特质。另一方面,针对原有“循证”实践的局限性进行优化,主要体现在: 将主体带回循证实践,在实践中尊重多元主体的意愿、能力及其所珍视的价值;将普适知识进行情境化处置,并在互动与反思中获得新知;实践过程需怀有道德关怀与政治关切的价值伦理。
本研究采用利益相关者视角对社会服务项目展开循证评估,归纳而言有两个主要特质。
一方面,它是一种“循证”实践。一是采用了实证方法展开评估,采集了量化与质性的数据资料,以使评估具有专业性与可信度;二是让研究与实践互相循环,既以理论与已有研究文献指导评估实践,又以实务性的评估行动为理论研究提供新知;三是采用了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实务框架与程序。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扩展”的循证实践。一是在“循证”的同时,将实践主体——利益相关者带到评估的视野;二是在具体情境中展开评估,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主体性及由于主体互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主体间性;三是怀有对主体的道德关怀与主题的政治关切。总之,研究尝试以“循证”评估的范式为本,同时采纳优化循证理念的有益建议,进而推动更为综合的评估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