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
編輯推薦: |
★日本著名社会学者研究生育环境之力作
★透视生育医疗变迁,从助产士视角揭秘现代生育环境之重
★少子化,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日本的他山之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
內容簡介: |
《生育环境的民俗学》是作者通过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的分析,从近代到现代,对日本的生育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产婆、助产妇、助产师为线索,追溯了日本助产士的历史,在生产面临着过度医疗化和复杂化的困境中,助产士,或许能成为人们破除生产过度医疗化的桎梏、感同身受地帮助产妇生产的一大助力。同时希望通过《生育环境的民俗学》一书的记录,为描绘下一个时代的生育环境提供素材。目的在于明晰从近代到现代,围绕生育的环境所发生的变化,探讨当前少子化、晚婚、不孕不育等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
關於作者: |
安井真奈美,女,1967年生,文学博士,现任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著有《怪异与身体的民俗学》《被盯上的身体:疾病、妖怪与性别》等,合著《故乡的丧失与再生》等。
郭海红,女,1972年生,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民俗学、日本社会文化。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及学术译文十余篇,出版专著《后柳田时代日本民俗学:解构与重构的研究》,译著《民俗、文化的资源化:以21世纪日本为例》《河川的归属:人与环境的民俗学》。
|
目錄:
|
前 言
序章 生育场所不足?——进入21世纪的生育
第一章 新式产婆的登场
第二章 新式产婆采用的方法
第三章 手上功夫是产婆安身立命之本
第四章 从“母婴保护的卫士”到备孕调节的实地指导员
第五章 从居家分娩到机构分娩的转变
第六章 来自生育主体的声音
第七章 第三次生育革命的当下
终章 面向今后的生育
后记
引用、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生孩子的人明明是我。为什么那么沉重的负担要由孕妇来扛。怀孕期间我只是单纯地想把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为什么又说不行。说实话,我感到十分痛苦,在做出决定之前。”
上面这段话是NHK电视台《朝闻社会》栏目(2012年10月17日)“产前检查:我的抉择”特辑中一位女性的发言。该栏目针对是否接受羊水检查等各种产前检查项目以及得知结果后大家的反应等内容进行采访报道。开头部分是一位40岁女性,生育有一名唐氏综合征长女,在怀了二胎以后,面对是否接受胎儿的无创DNA检查十分苦恼,讲述了自己的悲怆心境。她和丈夫商量之后,最终决定不做无创DNA检查。
该节目播出后5个月,也就是2013年4月1日,各地都开始实施仅需对孕妇进行血液检查即可发现胎儿唐氏综合征染色体异常的新型无创DNA诊断。选择这种诊断,首先需要接受遗传方面的医师咨询指导,当天,各地医疗机构合计有10人接受了这样的遗传咨询指导。其中,据说名古屋市的市立大医院,申请接受检查的孕妇中有6—7成属于高龄妊娠的家庭。
通过新型无创DNA诊断可以明确胎儿的诸多信息,其中报道的焦点是唐氏新生儿的出生概率。如果新型无创DNA诊断结果是阳性,接下来还需接受羊水穿刺以进一步确认。这样一来,孕妇及其家庭都要面临进一步的抉择。就是说,是选择在唐氏风险可能性极高的情况下继续妊娠,还是考虑到唐氏风险性太大而选择人工流产。这种医学诊断本身就内含着对缺陷的歧视,但现阶段在对该问题尚未进行充分讨论之前,该诊断已经被付诸实施。
新型无创DNA诊断,由于与以往的羊水穿刺相比风险小,所以预测今后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是否选择接受新型无创DNA检查,如果选择那么后续如何应对?不管你是否乐意,这些都会成为现实问题。伴随着生殖医疗技术的进步,选择项也愈加繁多,正如文章开头部分中那位女士的发言,其结果必然是要由孕妇本人来背负“重担”。
现代的生育在最前沿的生育医疗技术的推动之下,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生育本不是一种病症,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走到了当下这种生育的医疗环境中呢?
本书的目的在于明晰从近代到现代、围绕生育的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在此称之为生育环境。近年来,生育环境这一表述被应用于诸多方面,在本书中主要用于与怀孕、生育、产后相关的所有内容,包括与医疗、母婴保健相关的国家的政策制度;医院与诊所等医疗机构;妇科医生、助产士、护士等相关的医疗从业者;孕产妇周遭的家人、亲属、朋友、地域社会的人与人等各种人际关系;从怀孕到胎儿出生以及产后这一系列环节的相关民俗;涉及下一代成长的社会环境;等等。
当下,“在医院生育”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60多年前,也就是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即团块世代集中出生的婴儿潮时期,绝大部分的孕妇是在自己家中选择由产婆接生。之后,在短时间内生育场所就从居家变为医院、接生主体从产婆变为产科专业医生。“尽可能选择在大医院分娩更为放心”这种想法的确立更是十分晚近的事情。
而且现代日本,“安全”已经不局限于医疗领域,而是所有领域都最为推崇的指针。同时,日本的“安全”在国际社会也一直得到高度评价。
但反之,对于这种“安全”的本质我们也需要进行质疑,这在东日本大地震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已经得到了教训。
也就是说,对于医疗领域的、在大医院接受最前沿的生殖医疗技术指导下的生育,究竟是否真的“安全”,我们同样需要重新思考。例如,有些女性在没有听取充分说明之前就接受新型无创DNA诊断,然后面对阳性结果一度失控,她们随后能获得满意的、具有“安全”保障的生育吗?而且刚开始起步的遗传心理咨询,不同接待主体的应对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这样的现状下,女性面对从怀孕到分娩、产后的各个环节,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安情绪。所以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找人倾诉,帮助她们消除生育中的不安、疑惑。基于这样的想法,许多女性会希望在个体接生机构完成生育。
现在,个体接生机构下的生育比例,占全体生育的比例不足1%,但在整体生育数下降的现状下,这一比例一直保持不变。选择在接生机构生产,其优点便是可以与助产士充分沟通交流,构筑好牢固的信赖关系之后完成生产。而且,从孕期到产后整个过程的护理十分到位,包括之后的育儿,与助产士建立的是长期的关系。当然,助产士在制度上不具备从事医疗行为的资格,所以个体接生机构也只是接收风险低的产妇的生育行为。
本书重点关注助产士这一职业及其作用和影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曾经的助产士即产婆、接生婆,她们触碰到了日本生育环境中,使生育成为医疗对象的机关,同时在有关生殖的国家政策调整中,她们在不断转型的同时,一路走来以多种方式面对着女性的身体。不仅如此,就像本文开头介绍的那样,现代的助产士,在孕妇被迫做出抉择的困境中,总能给予孕妇细致的关照,是构建今后令人期许的生育环境所不可或缺的存在。
因此,本书以产婆、助产妇、助产士为线索,旨在明晰日本生育环境的变迁。同时希望通过本书,为描绘下一个时代的生育环境提供素材。
那么,首先我们从序章入手,来考察现代生育环境的定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