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木材料语言》系统介绍了雕塑创作方法,对材料思维模式进行了探究,构建了包含思维与方法两部分的认知体系,设置了问题讨论环节。书中配有高清图片近70幅,供观看学习使用。结构清晰,图文并茂,理论性强,便于各大院校从事木材料相关教学研究的师生及雕塑相关从业人员阅读学习、参考,对该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具有指导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教材打破将雕塑造型、材料、创作分别教学的传统思路,注重培养“系统性雕塑思维方法”,重视实践与理论研究能力双向提高。将技法教学与创作思路融为一体,教学体系层次清晰、覆盖完整。以科学、连贯的方式对不同方向的创作语汇加以总结与讲授,对美术史与方法论进行系统性梳理。在重视传统技法教学的同时加强思维训练,鼓励学科交叉与交流沟通,强调思辨性与创新性,能够引导和启发学生进入材料思维,探索个性化方向和创作语汇。
本书主要针对雕塑专业在校生及有志于从事雕塑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人士,具有较强的思维深度和实践价值。
|
關於作者: |
罗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国家艺术基金、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负责人,从事当代雕塑领域的创作、研究与教学工作。其研究基于对雕塑史的整体认识,并由此扩展至对物的形态生成、构造逻辑、观念表述等问题的系统阐释,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物质文化思维模型。
现任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
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展览数十余次,撰写学术专著一部,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中国雕塑佳作奖、中国雕塑青年新锐奖等专业奖项,并获“百杰优秀青年艺术家”称号,作品被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清华大学、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海宁市人民政府、湖北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常熟美术馆、时代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
目錄:
|
导言 001
第1章 材料思维的基本原理 007
1.1 材料与其他雕塑语言元素的关系 007
1.2 技艺与思想的关系 009
1.3 艺术史脉络与现实语境的关系 011
第2章 物象(Image)—— 应物象形 013
第3章 物品(Object)—— 托物陈喻 042
第4章 物质(Substance)—— 遗物忘形 072
4.1 物的本性 073
4.2 物与空间 083
4.3 物与时间 100
第5章 结语 121
5.1 融会贯通 121
5.2 超越方法 132
艺术家索引 138
后记 142
|
內容試閱:
|
今日的艺术类课程教学已非传统式“讲授”,更像是与新趋势、新思想同步发展的研究性讨论,很多可能的标志性事件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对于本书中所谈及的艺术家、艺术作品,或是艺术问题,我并不会给出定论,而是以一种阐释的方式讲述,写法上也更接近发言与交流,希望藉此与阅读者达成一次较深入的沟通。艺术家也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一样,也许有少数人能够创造时势,可绝大多数人只能遵从潮流。所有表象都有其内在逻辑,本书写作的初衷就在于找到一种可作为长线认识的推演链条。其加上个体的感悟与经验,能够成为一个作者延伸发展的依据。
当代雕塑的直观特征在于“变化”本身,一方面,不断有创作者沿着雕塑学科的主要语汇深入探索并拓展原有的学术边界;另一方面,有很多人致力于解构传统学理内涵,将雕塑的概念模糊化,进而追求更广泛的艺术价值,使“雕塑”之名仅作为“三维”或“立体”形式的代称。青年艺术家在创作初期依靠才华和敏锐性能够使作品呈现出新鲜感与活力,但随着创作业态的急速更迭,必然会面临进一步发展或转型的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认识论基础和创新意识作为支撑,所谓的成功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
创作者需要直面复杂的客观趋势,关键是了解应如何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思维体系,具备自我革命的素质和能力。创造性的体现绝非呈现一种前无古人的“奇观”,而是将传统与当代融会贯通之后的文脉延伸。从这一点上来说,具备操作(掌握媒介工具)与写作(主动学习各类型创作成果并转化到自我体系中)双重能力的新型艺术家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本书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力图帮助阅读者逐步构建起较为全面和整体的雕塑认知体系,增强探讨学术前沿问题的意识,更为理性和自然地研究具体课题,不断完善自我学习的能力,打下创新的思维基础。
从事木材料教学与研究对我来说是一种机缘,木材所具有的历史感、生命力、发展性都使我倍觉真切。事实上,即便不使用木材料,本书所构建的材料思维模型依然是有效的。教学者需要让自己具备更为开阔的视野,从而促使自身形成相对完整的艺术认知。艺术的妙处在于,它不是纯粹的推理和综合,也非语言与修辞的完善。技法粗糙者大多情感充沛,狡黠灵活者,反而漂浮不定。心性终究会与木性一样映照在物件之上,创作者所能掌控的只有耐力、坚定与诚意,唯有走进体系,穿越迷雾,方能摆脱被潮流所选择的命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本书即是直面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具体问题,以发展式的眼光、世界性的视野、系统化的方式构建一种指向未来的认识论体系。“我们教育子女是为了让他们学会离开。”同理,构建一套完善的思维认知体系不是为了限定思想,而是告知一种研究方法,提供一个坐标,真正的创新之路将于离开而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