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NT$
305.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
舍不得星星:全2册
》
售價:NT$
356.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NT$
765.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編輯推薦: |
伯纳德?威廉斯是过去五十年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道德:伦理学导论》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
內容簡介: |
伯纳德?威廉斯是过去五十年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道德:伦理学导论》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本书中,威廉斯直面道德哲学写作的危险:空洞无聊与误导人;而以自己锐利的思想风格破除了这些危险。他通过讨论伦理学,引入道德的诸多局限和问题;解释、分析并区分了无道德、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等主要道德立场,之后联系责任、选择、角色、标准及人性探究“善好”,最后考察并批判了用道德达成幸福的最头脑简单的方式——功利主义。
“一个人研究道德哲学最开始的责任是要直面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所把握的道德现象,并且在更为理论化的层面,满足哲学其他分支的要求……没有理由认为道德哲学或者‘价值理论’竟会生产出某种有趣的自成一体的理论。”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1929—2003)
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其主要研究领域是伦理学、知识论、心灵哲学和政治哲学。威廉斯对功利主义和康德伦理学的批判,以及对道德和道德要求的本质的探究,主导了近五十年来西方伦理理论的思考,可以说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道德哲学家。主要著作包括《道德:伦理学导论》《道德运气》《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羞耻与必然性》等。
译者简介
魏犇群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杰出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英美道德哲学,特别是元伦理学,以及心灵哲学。
|
目錄:
|
坎托版前言
前 言
第一章 无道德者
第二章 主观主义:初步的想法
第三章 插曲:相对主义
第四章 主观主义:进一步的想法
第五章 “好”
第六章 善好与角色
第七章 道德标准与人之为人的标志
第八章 上帝、道德与审慎
第九章 道德关心什么
第十章 功利主义
|
內容試閱:
|
前言
写作道德哲学应当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么 说不仅是因为写作任何困难的题材或者任何东 西都有危险,而是由于两个特别的原因。第一,一个人在写作道德哲学时,至少较之写作哲学的其他部分,更容易直接地暴露自己在感知力 上的局限和不足。第二个原因是,如果一个人的写作被严肃看待,他便冒着误导他人对于重要之事的看法的风险。几乎没有哪个道德哲学的写作者能够躲避第一个危险,却有很多人避 开了第二个。他们之所以能够避开第二个危险, 是因为要么无法让人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写作, 要么是拒绝写作任何具有重要性的东西,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这个令人悲伤的事实经常被提出来作为反 对当代以“分析”或者“语言学”为风格的道 德哲学的一个指控:这种道德哲学特别空洞无聊。在某种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特殊的指控,这并不公道,因为多数时代的多数道德哲学都很空洞无聊。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学科伟大著 作的数目(相比以各种方式涉及道德问题的著 作来说)用一只手就能数得清。然而,过去的作品之所以空洞常常是因为传统道德说教的空 洞,即用一种乏味的方式来处理道德问题。当代的道德哲学找到了一种原创的方式来继续令人感到无聊,即它根本不讨论任何道德问题。 这不是说道德哲学的风格已经进化到可以与道 德议题完全切断联系的地步——这种神奇的进 化如果真的可能,倒也颇为有趣。而是说,当代道德哲学家着意要把自己透露出来的道德主张减到最少的程度,并且想以一种明晰而无争议的方式使用道德论证。如此一来,就给人一种印象:所有重要的道德议题都在他们的书本之外的某个地方;即使他们会让这些议题的冰山一角得以显现,其显现方式也是极其小心而缺乏想象力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核心的原因是,当代关于道德本身的诸多观点并未说清楚我们特别需要什么样的心灵或性格特质来 创造有益的(constructive)道德思想。(事实上,在某些关于道德的理论中,甚至不清楚是 否可以存在有益的道德思想。)因此,那些观点使得我们对这样一个问题愈发感到不安:当哲 学基本上成为一个主要需要——虽然不是只需要——论理和分析能力的职业学术活动时,做道德思考所需要的特质是否就是哲学家所具有 的特质?如果真的存在从先验(a priori)的前提 中演绎出实质性的道德结论这样一种活动,那么,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经过专业训练的哲 学家尤其擅长这种活动。但是,根本没有这样的活动。并且,“如果真的有,职业哲学家将很可能尤其通晓道德问题”这一推论本身就是认为不会有这样的活动存在的一个好理由。
当然,麻烦并不在于,如一些人声称的那样,一旦哲学家不那么明显地置身事外,甚至 不那么讲究论证方法,他便一定是在说教。这 不可能是唯一的结果。这更可能是一个风格(style)问题。这里所说的“风格”是取其最深的含义,即发现正确的风格便是发现你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一个人如何把哲学论证(毕 竟,论证可能是哲学家吸引人们注意的独特之 处)同更富想象力的跳跃或者更具体的细节结 合起来?要知道,后两者为道德思想提供了更 为有趣的素材。难道只有虚构文学才能表现复 杂道德情境真实的样子吗?如果不是,更为抽 象概要的方式能否表现足够的真实?真正令所有人都忧心的问题有多少能从抽象理论中找到 解答?
我如果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就不会问了。
本书采取了一条相当曲折的路径,虽然我已经尝试标示出其主要的拐角,但也许我还应 该事先概述一下我的计划。我从这样一个人物 开始:他常常引起道德家(moralists)的兴趣, 准确地说,是引起他们的担忧,因为他对道德提出了挑战,并要求道德做出辩护。这个人便是无道德者(amoralist),据说他对一切道德考量都无动于衷。对于这样一个人,最有趣的问题——我只是简要地讨论了这些问题— 并 不在于我们能对他说些什么,而在于关于他我 们能说些什么,也就是说,前后一贯的无道德 者到底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出发,我们接 下去讨论那些并不拒斥道德,但对道德的本性持有一种特殊观点的人,他们的观点可能和无 道德者一样令人不安。他们便是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者,以及一种粗俗得不加掩饰(但很常见)的相对主义者。此处,我还会尝试细致地检讨一个接近很多现代道德哲学讨论核心的构想,我称之为“给主观主义解除危险(defusing subjectivis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