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镜中之我:中国社会结构的主观视界

書城自編碼: 400212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范晓光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239875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4-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NT$ 500.0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武当内家散手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炙野(全2册)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女人的胜利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98
《 西方时尚历史样本的借鉴与批评--典型案例与跨学科综合研究 》
+

NT$ 398
《 创新范式:日用而不觉的变革力量 》
+

NT$ 398
《 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
+

NT$ 347
《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修订版) 》
+

NT$ 347
《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 》
+

NT$ 449
《 天生消费者:消费文化的前浪与后浪 》
編輯推薦:
★独特的理论视角,扎实的实证分析,理论创新与现实关怀兼备的社会学佳作。
★对话社会分层经典“迷思”——主客观地位间张力为何形成——给出当下可能之解答。
★穿透庞杂的数据,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宏观社会结构变迁下个体对“公平”的体认。
內容簡介:
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社会分层日趋多元,不同个体与群体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主观感受也日趋分化。主观感受是否总是符合客观实在?
围绕社会分层的基础议题,《镜中之我:中国社会的主观不平等》另辟蹊径,从“主观不平等”维度切入。以社会结构为镜,映照作为社会主体的“我”的主观感受,通过扎实的实证分析,揭示不同群体对公平感的体认及其形成机制;由此剖析主观不平等与客观不平等之间的错位与关联,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社会生态与社会心态做出相当有启发性的阐释。
關於作者:
范晓光,社会学博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国际社会学会(ISA)理性选择专委会(RC45)理事。致力于转型与社会分层、计算社会科学、国际移民与治理等研究。代表性论文有《中国城乡居民的阶层地位认同偏差》《中国私营企业主的“盖茨比悖论”》《中国社会学人的“本土化”意识与知识生产》等。
目錄
序 困在“镜”中的“我”们
I 论主观不平等的意涵
II 社会地位、流动感知与阶层认同偏差
III 政企纽带、维系成本与阶层认同悖论
IV 早期职业流动、社会网络与阶层认同
V 主客观地位解释力比较
VI 地位不一致与公平感
VII 公平感形成的机制分析:中介与调节
VIII 社会流动、阶层认同与支持型参与
IX 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
X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回顾与展望

伦斯基在《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Power and Privilege: A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的开篇中就指明,“几乎所有在这一领域中的大理论家们,不论他们有什么样的理论或意识形态偏向,都试图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到?”(伦斯基,1988:3)。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学术界尤其是社会学家围绕着伦斯基所提出的这两个经典命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学术讨论(参见刘欣、田丰,2018;刘欣,2018,2022)。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都对社会分层研究转向“得到了又怎么样”(即社会分层的后果研究)提出了新诉求。本书所关切的主观不平等,就是对客观的社会分层后果的学理性回应。

研究脉络的再回顾

在第一章中,我们围绕着中国社会的阶层认同和公平感研究做了横截面式的梳理。既有研究除了利用多来源资料去勾勒主观不平等的现状和特点外,还对其形成的原因、机制和演变做了大量讨论,后者就涉及采用何种理论解释框架。然而,我们对纵贯式的讨论仍显浅薄,故将花费些许笔墨再次回到相关研究脉络。
总体而言,在分析层次上,主观不平等研究发生了从微观逐渐向中观和宏观延展的变化,家庭、社区、地域和市场化等先后进入了理论框架;在理论解释上,地位结构观的绝对主导位置保待不变,其中以客观结构决定论为核心,以参照群体理论、相对剥夺论及局部比较论等视角下的相对结构位置解释进行补充。同时,最近网络结构观也开始被用来弥补既有框架的不足。
一方面,囿于分析单位多为个体,相关研究在探究其形成原因时通常以个体属性为起点。借用地位获得模型的类型学,个体属性分为先赋性因素和获致性因素两大类。前者涉及性别、户籍、家庭、民族等;后者主要包括社会地位、教育、文化资本、收入、住房、社会流动、工作权威等。
有学者意识到,由于个体的日常生活不仅嵌入在工作部门,离不开社会的基本单元格社区,还受到城市和区域等宏观要素的影响,仅仅局限于微观层面解释主观不平等的形成是不充分的。一些研究更为强惆与制度相关的结构变量。代表性的解释变量包括社区、单位体制、市场化、收入不平等、社会福利供给、媒介传播、城镇化。但该类研究还较为缺乏,对联结宏观和微观的机制讨论仍不够深入。
另一方面,地位结构观主要根据个体的属性特征去界定社会位置。这种特征除了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还与生产关系、科层体系等相结合,决定着人们占有和支配资源的能力。在主观不平等的理论解释中,不论是结构地位论还是相对剥夺论,都是以地位(包括阶层、收入和财富等)为核心变量的。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原有再分配体制的基本要素并没有随着市场制度的兴起而迅速消亡,这些因素对主观不平等的形塑是既有研究特别关心的,尤其是城乡户籍、社会地位、收入等。2000年以来,由于金融、证券和住房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我国居民家庭的财富分化程度日趋扩大,住房在家庭财富中的比重最高,由此对住房与主观不平等的讨论也日益增多。
和地位结构观不同,网络结构观从个体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性质、强度、连通性、密度等特征来识别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它更强调个人通过社会网络对资源的动员和摄取能力(accessibility)。相关研究将个体的关联性纳入分析框架中,以弥补地位结构观对个体独立假设的违背,对理论解释的可能冲击。譬如,有学者从网络结构、网络资源和社会交往等视角分析阶层认同的形成。相对而言,社会网络的结构、内容和形态都在数字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此类研究的发展明显滞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