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1、提升现实的穿透力,运用批判性思维领悟经济学真谛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讲述经济学原理的书籍,而是聚焦于经典经济学家观点中的争议和矛盾,深入探讨这些争论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书中通过对“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周期假说”“萨伊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人们经常听说,但知之甚浅的学说或理论的精彩辨析,不仅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更帮助读者在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让读者在争论中寻找到真理的踪迹,在思考中获得智慧的启迪,打开一扇通往经济学真理的大门。
2、涵盖经济学九大核心议题,帮助每个人读懂经济学是什么,为什么?从容应对当下的挑战
全书围绕九大经济学核心议题展开分析,涵盖了政府与市场、增长与发展、经济均衡与就业、财政与金融、产权与价格、产业组织与规模经济、公平与效率、国际分工与贸易、公理性假设与研究方法多个主题。这些议题既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石,也是理解复杂经济现象、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工具。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经济运行的规律,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为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现实难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作者也结合每个普通读
|
內容簡介: |
自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富论》以来,历代经济学家围绕“国家致富”作了大量探索。本书重点讨论经典作家存在争议的某些观点,对不同观点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析。
从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对有关经典理论的前提假设予以分析验证,指明这些定理或定律得以成立的约束条件与适用范围,并结合现实案例讲解,深入浅出,好读易懂。
本书适合领导干部、企业管理者、经济理论工作者和普通大众阅读。
|
關於作者: |
王东京,经济学家、教授,曾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长期担任中央党校省部级、地厅级干部班、中青年干部班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欢迎。研究方向为中国宏观经济、金融体制与资本市场等。
2000年前后撰写的“与官员谈”系列丛书在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中反响强烈。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经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专栏文章近千篇;著有《经济学笔谭》《经济学反思》《经济学分析》《中国的难题》《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前景》《王东京经济学讲义》《高质量发展的选择》《经济学底层逻辑》《改革是一连串事件》等专著30余部。
|
目錄:
|
政府与市场
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 003
企业为什么存在 008
市场为何失灵 013
“合成谬误”不是市场失灵 018
市场允许“搭便车”吗 022
“逆选择”的真实原因 027
理性预期与政府干预 032
国家的作用:诺斯悖论 037
公共选择与投票悖论 042
投票与协商的边界 047
增长与发展
马尔萨斯预言错得离谱 055
哈罗德:增长如同走钢丝 060
新剑桥学派:从分配研究增长 065
新古典看好未来 070
经济周期众说纷纭 075
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 080
“中等收入陷阱说”存疑 085
“世界末日”模型招致非议 090
经济均衡与就业
萨伊定律的困惑 097
凯恩斯理论千夫所指 102
储蓄为何等于投资 107
持久收入与消费函数 112
供给学派与供给侧改革 117
奥肯法则不可照搬 122
分享制为何叫好不叫座 127
市场均衡与非市场均衡 132
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 137
机器会增加失业吗 142
财政与金融
李嘉图等价定理引发辩论 149
健全财政原则与补偿性财政 154
追问拉弗曲线 159
利率不是政策工具 164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169
“权变”与“规则”之争 174
成本能否推动通胀 179
菲利普斯曲线似是而非 184
贷款为何需要抵押 189
收入政策治标不治本 194
负利率时代会到来吗 199
产权与价格
明晰产权不必改变所有权 207
关于外部性问题 212
科斯定理的疑点 217
公共品也需界定产权 222
被误解的价格歧视 227
资产定价与供求定价 232
需求定律与“吉芬悖论” 237
边际收益不可能递增 242
谁能提供消费者剩余 246
产业组织与规模经济
配第 -克拉克定理的前提 253
“马歇尔冲突”是个假问题 258
熊彼特假说褒贬不一 263
沉没成本能否摊入成本 268
斯蒂格勒挑战哈佛学派 273
美国反垄断不再反大 278
从等价交换看反垄断 283
垄断必然排斥竞争吗 288
产业政策利弊参半 292
公平与效率
“三位一体公式”错在哪 299
帕累托最优的要义 304
福利最大化标准 309
收入分配为何争论不休 314
利润究竟为何物 319
工资的本质及其推定 323
基尼系数与收入差距 328
稀缺资源的配置规则 333
国际分工与贸易
比较优势并非陷阱 341
李斯特质疑亚当·斯密 346
“里昂惕夫之谜”何以成谜 351
国际贸易对谁更有利 356
汇率决定仍是大难题 361
国际收支平衡的误区 366
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 371
“特里芬难题”至今悬而未决 376
公理性假设与研究方法
经济学有立场 383
“经济人”是个假设 388
资源稀缺假设的解释 394
关于产权保护假设 399
理论提炼与理论验证 404
从个体推导总体 409
要看见“看不见的代价” 414
博弈论是一种研究方法 419
怎样研判经济形势 424
|
內容試閱:
|
序言
罗伯特·卢卡斯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评奖委员会主席魏林评论说:“卢卡斯已使20世纪70年代前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站不住脚。”而此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克纳也公开宣称:“经济学的某些重要命题,还不能用事实证实。”
他们这样说,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实不相瞒,我在大学求学时期,就注意到不少经济理论存在相互踩脚的现象。而且有些历史上曾经轰动一时的理论,后来却被事实证明错了;有些当初被人们视为异端邪说的理论,站在今天看却又是对的。当时我很年轻,不明白为何会这样,也没去刨根问底。
于今回想,自己求学时对经典著作未做深入思考,应该还有一个原因。那时候,老师要求学生背经典,考试也考经典,为了通过考试,同学读书大多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我也如此,明知有些理论相互打架,也只是认为自己愚蠢,理解不透彻,而不会怀疑那些鼎鼎大名的经济学家。
1992年初我到中央党校任教,给高中级干部讲授经济学,每堂课安排半小时的“对话交流”。自己饱读经典,本以为能够应对自如。可想不到,学员的提问却时常令我汗流浃背,回答不清楚。我这才发现,自己在大学读了十年经济学,原来只是一知半解。知耻而后勇,于是我下决心补课,重读经典。
不再为考试读书,那次我花了两年多时间,不仅读得安心,也读得用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前我脑子里的诸多疑惑,一个个有了答案;对两百多年来经济学家为什么争论,也似乎找到了答案。后来我将读书笔记整理成《领读经济学名著》一书出版,迄今已再版多次。
某些经济理论为何打架?我现在可以解释。经济学原理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经验事实,用归纳法提炼的理论。这类理论一般称为“经济学定律”。要知道,任何一条经济学定律,皆要受特定“时空条件”的约束。若时过境迁,约束条件改变,之前的定律也就不再成立了。
所以在我看来,今天的经济学者批评前人的理论(定律),大多并非理论(定律)本身错了,而是现在的“时空条件”变了。这也同时提醒我们,在借鉴前人理论(定律)解决现实问题时,务必留意“时空条件”是否相同,切不可照葫芦画瓢、简单照搬。“时空条件”差之毫厘,推理往往失之千里。
第二类理论原理,是根据特定假设前提,用演绎逻辑推导的理论命题(假言判断),经济学家通常称之为“定理”。与定律不同,定理不受“时空条件”约束,但假设与推论之间必须存在真实的因果关系。否则,定理很容易被质疑,甚至被推翻。
回溯经济学说史,以往经济学家针对某些“定理”的争论,焦点也的确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假设与推论”之间的逻辑是否严谨,若不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该定理则不成立;二是假设与推论是否皆是可以观察的事实。若非事实,便无法用事实验证。而不能用事实证实的理论,人们怎可能轻易相信呢?
自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富论》以来,历代经济学家围绕“国家致富”作了大量探索。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不是系统讲原理,而是讨论经典作家存在争议的某些观点,并提出我的质疑与补正。要特别说明的是,我的分析只是一己之见,希望对,但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读者参考吧。
王东京
二〇二四年四月十日
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
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亚当·斯密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资源配置有两只手:一只是看不见的市场无形之手;另一只是看得见的政府有形之手。斯密还强调:资源配置应首先让看不见的手进行基础性调节,发挥主导作用;而只有在市场覆盖不到的地方,政府才可拾遗补缺,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亚当·斯密虽讲得清楚,然而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界围绕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一场国际性的大论战。当苏联建成第一个计划经济体后,许多学者为计划经济大唱赞歌,也有学者极力反对。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1920年发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一文,他指出,资源不可能通过“计划”优化配置。此观点后来遭到兰格等人的批评,哈耶克却是米塞斯的坚定捍卫者,并直言不讳地宣称:计划经济是通往奴役之路。
1937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该年科斯发表了那篇大名鼎鼎的《企业的性质》,其分析独具匠心。科斯说:资源配置在企业内部是计划;在企业外部是市场。于是科斯问:如果计划一定比市场有效,企业就会无限制地扩大,可为何地球上不见有哪家企业扩张成一个国家呢?相反,若市场一定比计划有效,那么企业就不应该存在,可人类社会为何会有企业出现?
由此科斯得出结论:计划与市场各有所长,不能相互替代。两者的分工,决定于交易费用的高低。“交易费用”人们耳熟能详,无需我解释。科斯的意思是,资源配置用“计划”还是用“市场”,就看何者交易费用更低。若计划配置比市场配置交易费用低,就用计划配置;否则就由市场配置。
逻辑上,科斯这样讲肯定没有错。可困难在于,交易费用的高低,是事后才能知道的结果,事前人们很难预知用计划或市场配置资源何者交易费用更低。既如此,又如何在两者间作选择呢?
猛然一听,此问题确实有些棘手。不过仔细想,我们对交易费用其实并非全然无知。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但凡市场失灵的领域,计划配置的交易费用就要比市场配置低。比如“公共品”的提供,由于公共品消费不排他(你享用不妨碍我享用),供求规律起不了作用。此时公共品若由市场配置,交易费用会远比计划配置高。
为便于读者理解,让我举灯塔的例子解释。
灯塔属典型的公共品,灯塔若由市场配置会有两个困难:一是难以定价。由于灯塔消费不排他,且不论多少人同时享用,也不改变建造灯塔的成本,因此市场无法给灯塔提供的“服务”定价。另一个困难,也是由于灯塔消费不排他,过往船只中谁享用或谁没享用灯塔服务无法辨别,于是给灯塔主人收费造成了困难,若强行收费,势必引发冲突。
由此见,无论是服务定价还是收费,由市场配置灯塔皆会产生额外的交易费用,这也是古今中外灯塔要由政府提供的原因。
与灯塔类似,诸如国家安全、社会公正、助弱扶贫等也都具有公共品属性,为节省交易费用,此类项目也应该由政府提供(配置)。中央之所以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理解,就是指政府在上述领域应当仁不让,承担起自己的职责。
是的,公共品(服务)不同于一般竞争品,它只能由政府提供。反过来,非公共品即一般竞争性资源的配置,就应交给市场,政府必须走开。当然,这并不是说市场配置无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仍然有,但相对政府配置会低很多。想想从前的计划分房,曾引发出多少矛盾冲突?今天何以用货币购房取代计划分房,重要一点,就是过去计划分房的交易费与灯塔类似,诸如国家安全、社会公正、助弱扶贫等也
都具有公共品属性,为节省交易费用,此类项目也应该由政府提供(配置)。中央之所以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理解,就是指政府在上述领域应当仁不让,承担起自己的职责。
是的,公共品(服务)不同于一般竞争品,它只能由政府提供。反过来,非公共品即一般竞争性资源的配置,就应交给市场,政府必须走开。当然,这并不是说市场配置无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仍然有,但相对政府配置会低很多。想想从前的计划分房,曾引发出多少矛盾冲突?今天何以用货币购房取代计划分房,重要一点,就是过去计划分房的交易费用太高。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近年来中央的一个提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何为“决定性作用”?对此学界有多种解释,而我认为有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让供求决定价格。价格是市场信号,价格若不由供求决定,市场信号不反映供求,则资源配置必方寸大乱。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却仍有人坚持政府要管价格,认为不如此就无法照顾穷人。其实,政府照顾穷人可给穷人补贴,大可不必管价格。管价格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令短缺商品更短缺。
我认为的第二个重点,是由价格调节供求。事实上,价格调节供求的过程,就是结构调整的过程。如某商品价格上涨,表明供应短缺,受价格指引企业会多生产;某商品价格下跌表明供给过剩,企业会少生产。这样看,生产什么或生产多少要由企业做主,政府不能指手画脚。要知道,政府并不知未来怎样的结构是好结构,官员也不会比企业家更懂得市场需求。
另外再一个重点,是推动生产要素市场的全方位开放。 让价格引导资源配置,前提是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试想,假若要素市场被固化,资本不能在行业间自由转移,价格何以引导资源配置?倘如此,“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岂不是一句空话?
近几年中央三令五申,企业也纷纷要求放宽行业准入限制,遗憾的是至今并未完全落实到位。我的观点:政府与其反复发红头文件,还不如“立法”规定,今后除了国家安全与自然垄断行业外,其他行业,无论国企还是民企进入一律无需行政审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