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NT$
2234.0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革(知名茶人李启彰老师器物美学经典代表作 饮一口茶,长一分体悟与智慧 制一件器,生一曲手与陶土的旋律 不借由任何美学架构来觉知美)
》
售價:NT$
398.0
《
现代化的迷途
》
售價:NT$
449.0
《
钛经济
》
售價:NT$
352.0
《
甲骨文丛书·无垠之海:世界大洋人类史(全2册)
》
售價:NT$
1469.0
《
中国救荒史
》
售價:NT$
500.0
《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售價:NT$
808.0
《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售價:NT$
296.0
|
內容簡介: |
现象学不能被狭义地理解为一个概念和流派,而是回到事情本身这一宗旨下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作为西方同时代的大思想家,两人都对西方一直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做出了颠覆性批判,都反对对象化概念式的思维方式,提倡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点在两人的哲学、美学和伦理思想方面都有所体现。海德格尔是希望回到古希腊理性哲学兴起之前的艺术时代,他认为在古希腊“技术”一词本有艺术的含义,现代技术变成一种主客二分的设置,但是在艺术中还保留着一种非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他希望将这种认识方式,即他称为诗意的方式推到所有的物,回到物本身,从而人也能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维特根斯坦出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世家,其艺术修养极高。维特根斯坦希望在科学时代之后艺术的时代能重新到来,他反对抽象化理论化的美学理论,认为美和美学其实就在生活之中,提倡简明的审美追求。无论海德格尔还是维特根斯坦,美和艺术都不能做狭义的理解,而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美的生活和存在方式。
|
關於作者: |
肖朗,哲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美学、现象学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 项,出版专著3 部。
|
目錄:
|
目 录
导论 西方哲学的转向: 回到生命本身 1
一、 从理性到生命 2
二、 生命的美: 当下的发生 5
三、 生命与美: 信仰的重建 7
四、 中国语境下的生命美学 10
第一章 海德格尔现象学与美学思想 16
一、 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现象学主要区别 16
二、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 34
三、 海德格尔对西方美学的拓展 44
第二章 海德格尔论艺术的发生 64
一、 物的区分 65
二、 艺术是真理自行设入作品 70
三、 艺术创作与欣赏 90
四、 从艺术到诗意 95
第三章 海德格尔论诗意语言 98
一、 语言的本性: 道说 99
二、 语言的划分: 诗意语言 112
三、 诗歌 118
四、 从诗歌到居住 135
第四章 海德格尔论诗意居住 139
一、 无家可归 140
二、 诗意居住 142
三、 思想的还乡 154
四、 回归源初生活世界的伦理思想 159
第五章 维特根斯坦论美和艺术 167
一、 维特根斯坦对美学和艺术的重视 167
二、 美在生活中显现 171
三、 维特根斯坦的美学实践 184
第六章 维特根斯坦论语言 186
一、 传统哲学脱离了生活世界 186
二、 终结传统哲学 193
三、 语言是生活世界的游戏 200
第七章 维特根斯坦论宗教和伦理 209
一、 作为生活方式的宗教 209
二、 对传统伦理学理论的反对 218
第八章 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对现代科学的反思 226
一、 海德格尔对现代科学的反思 226
二、 维特根斯坦对现代文化的反思 238
第九章 现象学视域中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比较研究 246
一、 现象学的宗旨: 回到事情本身 247
二、 源初语言: 语言的回归 250
三、 由技返艺: 美的回归 257
四、 生活世界: 伦理的回归 262
结语 美学应回归生活世界 268
参考文献 277
|
內容試閱:
|
导 论
西方哲学的转向: 回到生命本身
西方哲学的发展, 自希腊三贤以来, 高举人的灵魂和理性精神, 但是压抑了感性的生命, 如苏格拉底就几乎自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柏拉图贬低否定感性世界, 肯定超越的理念世界。其根本之处在于他们希望超越生命的有限而进入无限, 从而发展出西方独有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和后来传入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信仰合流, 一起构成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 在经历了漫长和残酷的中世纪之后, 文艺复兴开启了西方的现代转型,文艺复兴借助对古希腊文艺的复兴, 慢慢将人从盲目的宗教超越中解脱出来, 其文艺创作的总体特征是用人性取代了神性。再到启蒙运动, 摆脱了传统宗教的束缚和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的哲学蓬勃兴起, 但主体是理性建构的, 理性一方面是抽象的,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对感性生命本身的漠视和压抑。 西方的理性哲学到黑格尔这里达到了顶峰, 也意味着它的终结, 于是哲学需要寻找新的起点, 一向被理性哲学忽略和压抑的东西, 如人的感性、 欲望、 情感、 生命活动和生活世界本身构成了蔚为大观的哲学潮流。 叔本华、 弗洛伊德和尼采强调了人的欲望和生命意志, 马克思强调作为劳动和实践的人, 海德格尔强调了人的存在, 向死生, 维特根斯坦强调了人生活世界, 福柯研究人的性行为和疯癫, 拉康精神分析学, 等等, 不一而足。 总体而言, 回到真实的生命和生活本身成为哲学新的思考中心,刘小枫在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将之称为哲学的肉身化。“在哈贝马斯看来, 在尼采、 伯格森、 狄尔泰和西美尔对理性化本质的攻击中, ‘生命’ 已上升为其哲学的先验性概念, 成为攻击本质理性的支撑点”。这种哲学的肉身化、生命化和生活化也可以看作哲学的美学化, 哲学和美学的界限已不再清晰, 比如在尼采那里, 哲学和美学甚至文学的界限都不再清晰,
而变为文本。
一、 从理性到生命
从传统理性形而上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变过程中, 尼采无疑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大哲学家, 尼采本人也处于世纪之交, 其承前启后, 批评继承, 返本开新, 后来的大哲学家如海德格尔、福柯和德里达等, 甚至包括文学艺术领域都深受尼采的影响。尼采的理论基础是人的生命及其冲动, 用他的话来说, 就是权力意志 (创造力意志)。 尼采认为苏格拉底寻求的真理一直延续到现代, 但结果却是虚无。 从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开始, 文化就被破坏, 到现代的文化事业更是腐蚀人性, 导致生命的病态,同时还造就了 “自由” 和 “平等” 的现代政治谎言。 尼采认为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的历史是虚无主义的历史, 柏拉图
认为感性世界是虚幻的, 有更真实的理念世界, 由此形成两重世界的世界图景, 并且超感性的理念世界高于感性世界。 由此西方开始了否定感性生命的历史, 最终导致人成为追求禁欲主义理想的颓废者, 成为毫无生气的人, 在尼采看来, 这无疑是一种颠倒。 理性主义后来和基督教合流, 导致了虚伪的道德,更压抑了生命。 尼采指出性是生命的起源, 基督教却把污水泼到了生命的源头。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 尼采一方面断言最高的价值已经自行贬值, 喊出上帝已死; 另一方面他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并希望超人的诞生。 由此他回到了古希腊的开端处,找到了日神和酒神精神, 特别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欢和陶醉,以此反对苏格拉底 (哲学) 和十字架上的上帝 (宗教)。 基督教道德如同柏拉图主义一样设定了一个完善的彼岸世界作为此岸世界的统治力量, 在这种道德评价下, 体现人的本能的酒神精神被消灭, 最终是强者被消灭, 人成为匍匐在地的羔羊。“那就是, 基督教想要摧毁强者, 它想要使强者丧失勇气, 想要充分利用强者的不幸和困乏, 想要把强者自豪的可靠性颠倒为不安和内心矛盾”。相比而言, 大家对尼采和海德格尔等人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评印象深刻, 其实维特根斯坦虽然风格迥异, 但殊途同归。维特根斯坦独辟蹊径, 对西方的传统哲学做了最为彻底的反思、批判和颠覆。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对传统脱离了实际生命和生活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批判。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 西方传统的哲学身就是生命的病态,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问题的产生源于我们脱离了生活世界, 在于我们在头脑中想出了一个一般的东西。 他说: “我们对于一般观念的另一个看法是, 它是一种一般的图像, ……这就是哲学问题的标志。” 哲学仿佛是处在智慧的最高处, 使得人们就像天文学家观看遥远的星辰那样去观察他们的观念, 但他们其实是愚蠢的, 他们的行为往往只是和小孩子差不多。 因为脱离了实际生活和生命本身。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命之树常青。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 现代哲学变成了科学, 是文化衰退的结果。 哲学向我们隐瞒了生活,为此我们必须重回生活的地基; 哲学应该消失, 正当的生活世界是不会产生哲学问题的。 “智慧是冷静的, 在此范围内也是愚蠢的。 (与此相反, 信仰是一种激情。) 人们也可能说, 智慧只不过对你隐瞒了生活。 (智慧好像是一些冷却了的、 灰色的炭灰, 它们把炭火遮掩起来。)” 维特根斯坦不止一次地指出: “决不要登上荒芜的聪明之巅, 而要下降到绿色的愚蠢之谷。”维特根斯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他厌恶那些学院式的研究方法, 很多时候他都想放弃哲学去从事什么体力劳动,但哲学却一次次地走向他, 迫使他不得不思考哲学, 而他一思考哲学往往就进入一种迷狂状态。 维特根斯坦并非学院式的哲学家, 而是哲学问题走向他: 生活的疑惑需要解答, 他才从事哲学思考, 其本人则数次放弃哲学去体验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