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巴拉吉预言
》
售價:NT$
340.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NT$
3460.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編輯推薦: |
名家名著,感人肺腑的“晚清小红楼梦”
多位名家推荐,林语堂、俞平伯一生挚爱
彩绘典藏版
全本全译全注三全版
一、感人肺腑的“晚清小红楼梦”
本书为自传体随笔,为清朝笔记体文学中的翘楚之一,讲述了百余年前的一个缠绵爱情故事。男主角为清朝文人沈复,女主角为妻子陈芸,二人情投意合,在平淡清贫的生活中,欢喜相对;在坎坷命运的颠沛流离中,相守相依。陈芸病故后,沈复作《浮生六记》追忆往昔,此书犹如一部用生命写成的情书,真切感人,令人忍不住欢喜、忍不住泪下。
二、不可错过的案头经典名著
《浮生六记》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真诚恳切的语言讲述真情,缠绵哀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真切感人,备受世人推崇。本书自光绪四年(1878年)首次刊印,百年来流传海内外,已有200多种版本,备受世人推崇,为行销世界的经典名著,堪称不可错过的案头经典名著。不可或缺的枕畔书。至今仍令人受益。
三、林语堂一生挚爱,俞平伯两次为之做序
国学大师林语堂和俞平伯把《浮生六记》视为知己和一生挚爱。林语堂评价书中女主角为“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俞平伯先后两次为《浮生六记》做序,表达自己的喜爱与推崇。
俨如一块纯美
|
內容簡介: |
《浮生六记》有清朝文人沈复所著,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全书原有六卷,现存前四卷。卷一《闺房记乐》描述了沈复与陈芸一见钟情、婚后情深义重、赏花吟诗的生活。卷二《闲情记趣》叙述了沈复在贫穷困顿中文酒流连、赏玩园林等情趣。卷三《坎坷记愁》描述了沈复与陈芸浪漫纯真,不容于封建大家庭,两次遭逐,飘泊潦倒的境遇。在颠沛流离中,陈芸病逝。卷四《浪游记快》描述了沈复四处游幕,所历风景名胜。全书文字清新、真率,没有雕琢藻饰,却写出了伉俪情深、至死不渝的真挚感情。《浮生六记》自光绪年间首次刊行以来,就备受欢迎。林语堂将它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目前已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等译本。
|
關於作者: |
原著
沈复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朝文学家,工诗画、散文;十八岁娶陈芸为妻,彼此“一往有深情”,虽命运坎坷,仍苦中作乐。陈芸病故后,沈复作《浮生六记》追忆往昔,现今已有两百多种版本。
译注
宋歌
青年作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和写作,已出版《了不起的中国文化 孩子应该知道的国家宝藏》《了不起的中国文化 孩子应该知道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消逝的古国》《人类惊世考古大发现》《一学就会的漫画成语故事》等。
|
目錄:
|
译文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原文
光绪三年初版 序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光绪三年初版 跋
附录 沈复的一生
|
內容試閱:
|
译文 卷一 闺房记乐
我是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出生的,正逢天下太平,又出身官绅之家,居住于苏州沧浪亭边,老天可谓待我不薄啊。
苏东坡曾在诗中说:“事如春梦了无痕。”我若不把自己的所见所思记录下来,未免就辜负了这一番厚爱。考虑到《诗经》把《关雎》作为首篇,遂也把夫妻趣事放于首篇,其他的再依次写来。愧疚的是,我年少时读书不多,学识浅薄,所能记录的仅是实情实事。如果一定要讲求文辞章法,那就像苛求蒙尘的铜镜不够明净也似。
儿时,曾和金沙的于氏订了亲事,可是于氏在八岁时夭折,我后来娶了陈氏。她叫陈芸,字淑珍,是舅舅心余先生的女儿。芸天姿聪颖,刚会说话时听过几遍《琵琶行》,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不幸的是,她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此后她和母亲金氏、弟弟克昌相依为命,家徒四壁,生活艰难。芸长大后,擅长刺绣织染,一家三口全靠她的手艺为生。即便克昌去上学,也从未短缺过学费。
一天,芸从书箱里翻出《琵琶行》,一字一字地辨认。从那时起,她才开始学着识字,闲暇之余又学会了写诗,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般妙句。
我十三岁时,跟随母亲去外祖父家,和芸相处得十分融洽,也得以读到她的作品。虽然惊叹她才思隽秀,又担心她福泽不深。然而,我的心思都在她身上,对她的倾慕无法释怀,于是对母亲说:“若为我选妻,非淑珍姐姐不能。”
母亲也喜爱她温柔和顺,当即摘下金戒指,为我和芸缔结了一段婚约。这一天,是乾隆乙未年(1775年)七月十六日。
当年冬天,芸的堂姐出嫁,我跟随母亲再次前往。芸和我同龄,但要大十个月,我们自幼以姐弟相称,因此仍旧称她为淑姐。
满屋子的客人都穿戴光鲜华丽的服饰,唯独芸一人衣着素淡,仅换了一双新鞋。我见那鞋子绣工精巧,问了一下才知道是她自己做的,却原来一番蕙质兰心不仅仅体现于笔墨啊。芸身形秀美,肩削颈长,眉清目秀,顾盼神飞,只有两颗牙齿微微外露,似乎算不得上佳容貌,但那娇弱柔美的仪态却令人心醉神迷。
我阅读了她的诗稿,有的仅一联,有的仅三四句,大多是未完成的残篇。问及原因,她笑着说:“这些都是没有老师指导的习作,如果有个可以当老师的知己来帮忙推敲成篇就好了。”我开玩笑地提笔写下四个字“锦囊佳句”。可是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芸的短寿之相已经隐隐藏伏。
这天夜里,把亲戚朋友送到城外,返回时已三更了。陡然觉得腹中饥饿,女仆送来了枣脯,我觉得甜得太过。芸悄悄牵着我的衣袖,来到她的闺房,竟藏有热粥与小菜。正要欣然举筷,忽听芸的堂兄玉衡在门外大喊:“淑妹快来!”芸赶紧闭上房门,回道:“我累了,要睡下了。”那玉衡挤了进来,见我正在吃粥,遂斜眼瞧芸,笑道:“刚才我来要粥喝,你说没了,原来是藏起来专门招待夫君呀。”芸羞窘躲开,院里人一片哄然大笑,我也赌气带着老仆人离开了。自从吃粥遭人嘲讽后,我再去芸家,她就有意避开不见。我心里自然明白,她是怕人笑话。
转眼到了乾隆庚子年(1780年)正月二十二日,这是我和芸的成亲之日。她那身姿如往日一般瘦怯娇弱,我揭去了红盖头,彼此相视一笑。喝过合卺酒,我俩并肩坐着吃夜宵。在桌子底下,我偷偷握住她的手腕,那手指修长柔细,滑润如玉,我心里不禁怦怦跳动。我让她吃荤食,回答说正是斋戒之日,吃素斋已然有几年了。算算她当初吃斋的日子,正是我出水痘的日子,遂笑道:“现在我脸上光洁,姐姐是否可以从此开戒了?”芸眉眼含笑,微微点了点头。
本来二十四日是我姐姐出嫁的日子,但因为二十三日是国忌,不能操办喜事,只能在二十二日晚上举办出阁宴。芸出来招待客人,我在洞房里与伴娘猜拳喝酒,却每次划拳皆输,喝醉之后便睡着了。醒来时,芸已在梳理晨妆。
当天,亲戚朋友往来不绝,直到上灯时分才开始欢庆热闹起来。二十四日凌晨,我作为小舅子为姐姐送嫁,凌晨三点才回来。其时灯残人静,悄悄进入房间,却见作伴的女仆在床边打着盹儿,芸卸了妆还没有睡。
灯烛明亮,她低垂着粉颈,不知在看什么书,竟如此出神。我轻抚她的肩膀:“姐姐连日里辛苦,为何夜里还这般孜孜不倦?”芸急忙回头起身:“我正想睡觉呢,打开书橱发现此书,看着看着就忘了疲倦。早听人说过《西厢记》,今天才得以看到,真不愧是才子啊,只是有些文辞未免太过尖刻。”我笑道:“就因为是才子,所以下笔才会如此尖刻。”
女仆在一旁催促早睡,我把她打发走,与芸贴身而坐,有说有笑。我伸手探入她的怀中,感觉她的心口怦怦而跳,遂俯在耳边悄声问道:“姐姐为何心跳如捣米呢?”芸回眸看过来,莞尔一笑,顿觉一缕情丝荡入心魄。我拥着她入帐温存,浑然不知天已经亮了。
刚过门那阵子,芸不怎么说话,但也没有不高兴的样子,偶有回应总是微笑相对。她对长辈恭敬有礼,对下人也不苛责,处事有条有理无甚过失。每日看到朝阳爬上窗户,便立刻披衣起床,好像有人催促一样。我笑道:“如今已不是从前吃粥的时候了,难道还怕再被人嘲笑吗?”芸说:“以前我藏粥招待你被人笑话,今日却不是怕人笑话,而是担心婆婆说新妇懒惰。”我虽然不想让她这样早起,但见她如此贤良淑惠,也跟着早早起来。自那以后,我和芸便耳鬓厮磨,形影不离,那种爱恋之情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欢乐的时光过得很快,转眼间,我和芸成亲已有一个月。当时,父亲稼夫公在会稽幕府里做事,专门派人来接我,去杭州的赵省斋先生门下读书。先生循循善诱,我今天还能执笔写作,完全得益于先生的教诲。回来成亲前已经说好,让芸随我一道去学馆。看了父亲的信,我心里颇为惆怅,担心芸会当众落泪。她却强颜欢笑地勉励我,并替我收拾行李。当天晚上,也只觉得她神情稍稍不同于以住。临行之前,芸低声对我说:“你一人在外,可要照顾好自己。”待登上小船解开缆绳,正是桃李争妍的春日,我却神情恍惚有如离群之鸟,觉得天地的颜色都变了。
到了学馆之后,父亲便渡江东去。我在学馆里待了三个月,如同待了十年之久。芸时常会写来书信,也总是两问一答,信中多为勉励之语,余下皆为客套,我心里自然有些不快。每当风吹过院子里的竹林,月亮映照窗外的芭蕉,都会想起魂牵梦萦的芸。先生了解我的心思,给父亲写信说明,又出了十道题目让我暂且回家。我像戍边的士兵得到赦免一样,满心欢喜。
登上小船,更觉一刻有如一年之长。到了家中,我先去母亲的住处问安,然后进了自己房间。芸起身相迎,我们两手相握一言不发,两个人的魂魄恍然化为烟雾,只觉得耳旁忽然一响,竟不知有身体之存在了。
时逢六月,天气炎热,室内闷热如笼。幸好我们住在沧浪亭爱莲居西侧,板桥内有一临水小室,名为“我取”,意为“清斯濯缨,浊斯濯足”。屋前有一株老树,浓荫遮蔽窗户,人的面容也映照成绿色,对岸的游人络绎不绝,这是父亲稼夫公闭门宴客的地方。禀告过母亲,我带芸来此纳凉。因天气炎热,芸停了刺绣,陪我读书论古,品月评花。她不善饮酒,最多不过饮三杯,我便教她玩射覆行酒令,自以为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吧。
原文 卷一 闺房记乐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
注释
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1736年12月26日。
衣冠之家:官绅、士大夫之家。在古代,士以上的人戴冠,百姓以下穿麻布,后世以衣冠指代士大夫。
沧浪亭: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位于今苏州城南三元坊内。北宋诗人苏舜钦曾以四万钱买下此园,筑亭于水边。
三百篇:《诗经》的代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经孔子删定后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成数遂称“三百篇”。
鉴:古字写作“监”。“监”始见于甲骨文,字形好像一个人在盛水的器皿上照脸,后来“监”常用于监视之义,大约春秋时加以“金”旁成为“鉴”。鉴指映照的工具,起初指盛有水的大盆,后多指铜镜。
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
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脩脯无缺。
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余年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
注释
聘:订婚。
金沙:在今江苏南通金沙镇,位于长江、黄海交汇处。
《琵琶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描述了一位长安歌女的精湛琴技与不幸遭遇。
失怙(hù):指父亲去世。怙,依靠。
壁立:比喻家中贫困,空无所有。
女红:旧时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事或成果。“女红”最初写作“女工”,后来,人们习惯于用“女红”一词指代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的女性工作者。
脩(xiū)脯:脩,腊肉。脯,干肉。古时学生以此送给老师作为酬金,代指学费。
书簏(lù):装书的竹箱。
归宁:旧时出嫁的女子回娘家。
金约指:金戒指。约,缠束。
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1775年8月11日。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做,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
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
注释
出阁:指女子出嫁。阁,阁楼,未婚女子之闺房。
同齿:同岁,年龄相同。
顾盼神飞:左右顾视,神采飞扬。
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
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
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
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
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
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注释
漏三下:即“半夜三更”,为子时,相当于夜里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三更时分。漏,指一种滴水的器具。
饵:食物。
枣脯:用枣子制成的果干。
小菜:盛在小碟中下酒饭的蔬菜,多用盐或酱腌制而成。
睨(nì):斜着眼睛看。
负气:赌气。
贻(yí):留下,落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