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NT$
325.0
《
图以载道——传统绘画的图像叙事
》
售價:NT$
390.0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NT$
490.0
《
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
》
售價:NT$
340.0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NT$
1390.0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NT$
349.0
|
編輯推薦: |
原版书THE ARTIST REVEALED重磅引进,大开本全彩精装印刷;
汇集全球知名美术馆、博物馆的一百三十余幅正版高清肖像画;
精心赏析了三百余处绘画笔触细节,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艺术盛宴。
本书包含大量耳熟能详的艺术家自画像,这些艺术家有达芬奇、丟勒、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鲁本斯、维米尔、莫奈、凡·高、毕加索、马格利特、达利、卡罗、安迪·沃霍尔等等,辅以创作背景、艺术家生平与性格、艺术运动等信息,丰富您的阅读体验。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于西方艺术史中的自画像题材,通过时间线索梳理艺术史的经典名作,云集欧洲数十家重量级美术馆收藏臻品。
本书的切入角度较为新颖,是对经典艺术史的重构与创新,通过讲述自画像背后的秘密,揭示了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不为人知的一面。
作者对每幅自画像的讲解分为层层递进的三部分,其一是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其二是局部精彩细节的解析,其三是相关艺术运动的拓展延伸。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伊恩·奇弗斯(Ian Chilvers)是英国最受尊敬的艺术作家之一。他为牛津大学出版社编辑和撰写了各种作品,包括《二十世纪艺术词典》、《现当代艺术词典》和《艺术与艺术家简明词典》等。
译者简介:姚丽晴,获法国兰斯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于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进修一年,游历欧洲二十多个国家。回国后在出版业从业多年,译有《只闻其名:维克多·雨果》等作。
|
目錄:
|
001?/?扬·凡·艾克
004?/?荷兰肖像画
006?/?列奥纳多·达·芬奇
009?/?素描肖像画
011?/?阿尔布雷特·丢勒
014?/?艺术家的状态
016?/?拉斐尔
019?/?著名的同时代人
021?/?提香
024?/?王子们的画家
027?/?汉斯·霍尔拜因
030?/?一个新的市场
032?/?丁托列托
035?/?威尼斯的黄金年代
037?/?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
040?/?女子的世界
042?/?尼古拉斯·希利亚德
045?/?微型画:情感象征
047?/?米开朗琪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
050?/?自我愉悦
053?/?彼得·保罗·鲁本斯
056?/?外交职责
058?/?尼古拉斯·普桑
061?/?作为知识分子的艺术家
063?/?迭戈·委拉斯贵支
066?/?对于骑士身份的追求
068?/?安东尼·范·戴克
071?/?艺术的谄媚
073?/?伦勃朗·范·里因
076?/?艺术的一生
078?/?扬·维米尔
081?/?光线和镜头
083?/?威廉·霍加斯
086?/?伦敦生活
088?/?让 - 西梅翁·夏尔丹
091?/?法国彩色粉笔肖像画
094?/?约书亚·雷诺兹
097?/?成为贵族的英国艺术
100?/?托马斯·庚斯博罗
103?/?风景画和人物肖像绘制
106?/?乔治·斯塔布斯
109?/?骑马肖像画
111?/?本杰明·韦斯特
114?/?美国艺术之父
118?/?约翰·辛格尔顿·科普利
121?/?殖民地风格的肖像画
124?/?安琪莉卡·卡夫曼
127?/?一位国际化的艺术家
130?/?弗朗西斯科·德·戈雅
133?/?深色视觉
135?/?伊丽莎白·维吉布伦
138?/?艺术家和他们的家庭
140?/?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
143?/?即将到来的印象主义画派?
145?/?欧仁·德拉克洛瓦
148?/?浪漫的艺术家
150?/?让 - 弗朗索瓦·米勒
153?/?艺术和政治
155?/?古斯塔夫·库尔贝
158?/?艺术家的工作室
160?/?威廉·霍尔曼·亨特
163?/?拉斐尔前派的理想
166?/?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
169?/?诗人画家
171?/?爱德华·马奈
174?/?现代生活的肖像
177?/?詹姆斯·阿尔伯特·麦克尼尔·惠斯勒
180?/?颜色和色调的和谐
182?/?埃德加·德加
185?/?摄影的影响
187?/?保罗·塞尚
190?/?印象主义和传统
193?/?克劳德·莫奈
196?/?伟大的印象派画家
198?/?贝尔特·莫里索
201?/?印象派展览
203?/?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206?/?女性的图像
208?/?玛丽·卡萨特
211?/?美国人在巴黎
214?/?亨利·卢梭
217?/?天真画家
219?/?托马斯·埃金斯
222?/?划船和沐浴
224?/?保罗·高更
227?/?后印象主义
230?/?文森特·凡·高
233?/?受难的天才
236?/?约翰·辛格·萨金特
239?/?社交画像
241?/?爱德华·蒙克
244?/?极度痛苦的生活
246?/?皮埃尔·博纳尔
249?/?亲密视线
252?/?巴勃罗·毕加索
255?/?变化的风格
258?/?爱德华·霍普
261?/?记录城市生活
263?/?奥斯卡·柯克西卡
266?/?表现主义
268?/?马克·夏加尔
271?/?幻想和生活
273?/?乔治·德·基里科
276?/?形而上学绘画
279?/?埃贡·席勒
282?/?维也纳的黄金时代
284?/?诺曼·洛克威尔
287?/?美国的艺术家
289?/?勒内·马格利特
292?/?视觉诡计
294?/?萨尔瓦多·达利
297?/?超现实主义
299?/?弗里达·卡罗
302?/?女权主义英雄
304?/?弗朗西斯·培根
307?/?不安的映射
310?/?安迪·沃霍尔
313?/?波普大祭司
315?/?大卫·霍克尼
318?/?舞台设计
|
內容試閱:
|
自画像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不过这一主题的早期历史极其匮乏,直到文艺复兴时期, 它才开始成为艺术的重要分支。例如,希腊最出名的雕塑家菲迪亚斯(Phidias)(他生活在公元前 5 世纪)和希腊最出名的画家阿佩尔斯(Apelles)(他生活在公元前 4 世纪),据说他们曾画过自画像,但这些作品都没有被保存下来。后来,在中世纪时期,装饰手稿的 艺术家们有时会在他们的插图中加入自己小小的形象,但这些人物形象更可能是象征性的, 而不是个人特定的现实肖像。 最早的独立的绘画自画像要追溯到 15 世纪,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参见第 1 页 至第 5 页)是我们了解到的最早的例子。我们有很多理由可以来解释为什么自画像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最明显的一点,在欧洲艺术被宗教主题长期垄断之后,大众的肖像画变得越 来越普遍。与此同时,艺术家的地位也开始逐渐上升,一幅自画像是表达职业骄傲的方式。 从技术层面而言,人们更容易弄到镜子,镜子的质量也更好一些,这也使人们更容易检视自己的容貌。
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的世界,镜子通常由高度抛光的金属小圆盘制成。到了 13 世纪,它们由玻璃制成,其反面加一个反射的金属,但它们依然是十分昂贵的奢侈品,那时的国家元 首会把镜子当作外交礼物送给其他统治者。直到 15 世纪,技术的革新使高质量的玻璃镜得以大量生产,尽管它们仍旧售价高昂。威尼斯,这一主要以玻璃器皿出名的城市,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制造中心。
一个艺术家用镜子看自己时,图像会从左边向右边镜像反转。艺术家们通常接受这类情况所涉及的变化,例如,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参见第 230 页至第 235页)在割掉他的左耳后,在自画像图片中,似乎是他的右耳被包扎起来。然而,当他们用自己的业内工具表现自己的形象时,大多数艺术家对自己的形象做了部分“纠正”:他们右手拿着刷子(假设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右撇子),左手拿着调色板。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参见第94页至第98页)和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参见第 171 页至第 176 页)则是其中的例外,他们右手拿着调色板。
我们从凡·高的信件中了解到,凡·高有时把自己当作模特,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一个方便的模特。其他无数艺术家一定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画自己,但艺术家们还有其他许多画自画像的动机。其中之一,当然是虚荣心。例如,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参见第 68 页至第 72 页)年轻时的自画像清楚地表明,他为自己的外表感到骄傲。我们从当代的描述中了解了他的个性,因此得以支持这一解释。本杰明·韦斯特(Benjamin West,参见第 111 页至第 114 页)、伊丽莎白·维吉布伦(Elisabeth Vigée-Lebrun,参见第 135 页至第 138 页)和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参见第 166 页至第 170页)是其他欣赏自己身体魅力的艺术家。另一方面,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参见第241 页至第 245 页)拥有一个极好的身体外形,但是他关心的是探索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炫耀他高大、强壮的身材和英俊的容貌。
一些艺术家画自画像来纪念他们生命中的特别时刻,比如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Paul Rubens,第 53 页至第 57 页)在画面上记录下了他的第一次婚礼,画中洋溢着幸福。其他画家也把自画像作为他们信仰的宣言,就像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参见第83 页至第 87 页)把自己描绘成一种英国斗牛犬,自信地与迄今为止主导其国家艺术的外国人一较高下。然而,对于许多自画像,我们只能推测艺术家们创作背后的动机,尤其是伦勃朗·范·里因(Rembrandt van Rijn,参见第 73 页至第 77 页)的作品,这位艺术家尤其以自己的自画像而闻名。偶尔,艺术家们也会受人特别委托创作自画像,尤其是在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Uffizi Gallery)收藏的无与伦比的作品。在 17 世纪,主教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Cardinal Leopoldo de’ Medici)创建了这一收藏系列,随着其名声的增长,艺术家们自发寄送或受邀寄送他们自己的肖像画加入其中。这些肖像画包括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Hunt,参见第 160 页至第 164 页)和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参见第 236页至第 240 页)的作品,艺术家们希望呈现给世人自己的公开形象,他们希望被同龄人看到,同时被后人铭记。
另一个关于创作自画像的极端例子是那些极度亲密的自画像,比如埃贡·席勒(EgonSchiele,参见第 279 页至第 282 页)和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参见第 299 页至第 303 页)的自画像。这两位画家展示了当艺术家为了满足自己而创作时,他们的自画像可以多自由。他们不受合同或赞助人要求的约束,也不必去奉承他们或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无须回应其他任何人,经常以独特的新鲜感和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有助于解释自画像那无穷无尽的魅力。即使是在最肤浅的层面上,这也相当有趣且令人着迷,因为这满足了我们想知道伟大的男人和女人的长相的好奇心。在更深的层次上,这些作品向人们展示了过去 6个世纪中一些最丰富多彩、最富有创造力的人物的心灵和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