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作者以毛笔书法书写了诗人胡弦、燎原、王长征、周瑟瑟、吴少东、马累等近二十位当代诗人的新诗作品,包括长诗、组诗,同时,还写下了关于这些诗人作品的阅读札记,从书法上来看,有的被写成手卷,有的被写成斗方,有的被写成条幅连屏,有的被写成圆形扇面等等。书体包含真、草、隶、篆、行诸体,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可以说是一部独特的具有艺术特点的书稿。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作者关于诗歌的抄读札记,既有书法作品的展示又有抄读的心得。18组现代诗歌书法作品与18篇诗歌抄读札记,图片与文字的结合,使本书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书中既有师友们的个人境况,谈到了他们写那些诗歌与作者抄那些诗歌时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和笔墨训练,而更多的,是谈论的诗。有谈论一部诗集的,有谈论一组诗的,还有的只谈论了一首诗。虽然算不上是专业的文学评论,作者也不能用专业的诗歌理论准确分类来界定这些诗歌,给出诗学意义上的阐述和评判,但可以说是作者从一个诗歌写作者的角度给出的读后感和阅读体会。
|
關於作者: |
王桂林,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开始写作。 曾获首届汉城国际诗歌奖、第四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文本奖、第二届博鳌国际诗歌奖·年度诗人奖、第五届卡丘沃伦诗歌奖·中国诗人奖、第六届大河诗歌双年奖。受邀参加罗马尼亚第 27 届萨图马雷国际诗歌
节和第 26 届古巴哈瓦那国际诗歌节,参加“首届当代中国作家书画邀请展”和 《扬子江诗刊》“诗意墨韵 全国诗人书法联展”。著有诗集 《草叶上的海》 《变幻的河水》《内省与远鹜》《新绝句:沙与沫》《嘤鸣集》《柏林墙与耶路撒冷,或曰词的喜悦与困扰》
《移动的门槛》,随笔集 《自己的池塘》,楹联书法集《年课》等
|
目錄:
|
在时间中显现与在时间中消失的
——胡弦长诗 《莫须有的脸》 抄读札记 ………………………001
向一颗星学习一束光的意义
——燎原的诗 《海滨记事》 抄读札记 …………………………012
不完美才是我们的天堂
——为燎原先生摄影所作诗 《蓝波湾及其他》 抄读札记 ……025
把大无奈、大智慧、大悲喜都隐藏在身后
——长征长诗 《结绳》 抄读札记 ………………………………032
倾听一首诗和世界摩擦的声响
——三色堇 《三色堇的诗精选》 抄读札记 ……………………047
一为二:汉字密语
——为岳书成先生甲骨文书法所作诗抄读札记 ………………055
一首简单的诗所具有的多样可能
——潘京 《女巫》 抄读札记 ……………………………………066
深情、惕醒而又微醺的唱颂与舞蹈
——李金昆的诗 《时间》 抄读札记 ……………………………074
犀牛,猛犸象,以及走向户外的写作
——周瑟瑟 《救生艇、生死牌和孤岛写作》 抄读札记 ………083
仿佛佛祖突然转身
——之道 《之道说寺》 抄读札记 ………………………………095
它们仍将会留在镜中
——自传体诗集 《不断追问的旅程》 抄读札记 ………………101
他在众叶震颤的风中压弯枝头
——吴少东 《万物的动静》 抄读札记 …………………………108
青铜之光与贴近大地的写作
——杨吉军的诗 《那个行走于苇子地的人》 抄读札记 ………116
关键词:假词、错置与铺排
——刘平平 《垓下:十万亩葵园》 抄读札记 …………………123
笛孔里塞满了金簪花
—— 《唐月诗五首》 抄读札记 …………………………………130
在彼此回望中互相体认出的精神原乡
——陈波来的诗 《入海口札记》 抄读札记 ……………………144
自画像:内省精神、沉吟语调和圣徒气质
——马累的诗 《内部的雪》 抄读札记 …………………………153
沙与沫:我的祭坛与摇篮
—— 《新绝句:沙与沫》 抄读札记 ……………………………164
跋:诗书一律:表达与雅正
——简评王桂林 《在时间中显现与在时间中消失的》
………………………………………………………赵雪松 / 173
后记:直内方外,取水明月
——关于诗歌抄读札记的札记 …………………………………179
附录一:《刘川的诗》 ………………………………………183
附录二:《胡弦诗抄》 ………………………………………192
附录三:《文物记》 …………………………………………199
附录四:《镜像之白鹭》 ……………………………………202
附录五:《大枪诗抄》 ………………………………………204
附录六:《纸上玫瑰》 ………………………………………206
附录七:《上海诗章》 ………………………………………208
|
內容試閱:
|
在时间中显现与在时间中消失的
——胡弦长诗 《莫须有的脸》 抄读札记
今年没订几本杂志,胡弦在 《十月》 第五期诗歌头条刊出的长诗,到了 9 月我才在微信公众号上读到。当时一口气读了两遍,说是一口气,其实是他诗中幽冥般诡异的氛围几乎压得我喘不上气来。整首诗像一个古老的寓言,述说着过往与今世,又直指未来。他不仅彻底打破了我以往的阅读经验,也使我在他给出的时间长河和纷纭世象中,在狰狞面具
与变幻脸谱中,载沉载浮,东西不分,难以自拔。直至离开屏幕,我也没有记住诗中的多少诗句,只是眼前始终浮现着一张张模糊的、被时间雕蚀的脸,那些脸五官难辨,斑驳蒙尘,滴着血。短诗给予的阅读快感在这首诗里我几乎没有得到,我得到的全是被诗人刻意取舍处理过的史诗般的故事概略、情节片段和揣度引申。他用一张巨大的蛛网笼罩起了那座时间的断崖,以及在时间断崖上隐隐呈现出的莫须有的脸。
几天之后,我突发奇想,如果用中国书法抄写这首诗,我该如何处理呢?中国书法,这一传统的笔墨形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古典趣味,我该如何做才能打破大众的审美惯性,努力实现它的现代性,最大程度上实现书法与这首极具现代性诗歌的嘤鸣呼应呢?
起初,我曾设想使用长卷。长卷的好处是不惧长篇,再多的文字也可以一直写下去。另一个好处是,观看者站在案前,边展开边阅读,读过的部分右手卷起,左手再展开另一部分,如是往复,直至最终。这种观看方式是长卷的优势,同时也是它的劣势。观看者自始至终永远只是看到展开的那一部分,几乎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观看到作品的全貌。这种观看和书写一样,都是极具时间性特质的。在时间中显现的——展开的部分,在时间中消失的——卷起的部分,同时被观看者的手所把握,他可以反复修改、重复这种把握,让那些他试图再度显现的重新复活,也可以让已经复活的再一次消失。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暗合 《莫须有的脸》 的构成方式。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这种书写形式不符合我阅读这首诗时的第一感受,无法实现一下子扑入眼帘的瞬间震撼效果。所以我放弃了,决定还是要用挂在墙上的方式。长卷是 河流,挂起来的才是断崖。对,用斗方,斗方矩阵。
斗方是六尺整张的横向对开。我下意识地认为,斗方是一张脸,许多斗方就是许多张脸,许多斗方组成的矩阵就是一张张脸的矩阵,或者又是重新构成的一张大脸。但在这个层面上我并没有想得更深,只是在观赏效果和技术如何实现上进行了粗略的考量。一个斗方能写多少字我大致清楚,最终能写多少张并没有仔细计算。我当时猜想,胡弦在开始写作这部长诗的时候,肯定也没有给自己规定一共写多少节,全部写多少行,肯定也是随着写作的不断展开和深入,那整体的结构和气象才慢慢呈现出来的。于是我就大胆地落笔,在第一张斗方的右侧顶格写出了这首诗的标题部分,算是奠定了整件作品的笔墨格调。
长诗的第一部分 《面具》 写了三张,在第三张还留有一小部分空白,我用小字恰好写完这一部分的副歌 《假面之舞》。这是在开始书写之前就预设好的,即主歌用稍大些的字,副歌用稍小些的。第二部分 《脸谱》 的主歌部分正好写满了两张,副歌 《镜面》 只好从第六张重新开始,由于我没有预测这一部分能占多大空间,这支副歌没有写完整张,而是仅留出了大字的两行位置,这是一个尴尬的局面,如果只写第三部分主歌 《裂变或穿越的脸》 的标题,肯定不行,必须在标题后再写出一行正文才算有所交代,于是放弃了前两个主歌标题的篆书,改用与正文一样的行书进行,只是标题写得又略微大了一些。这也算因祸得福,如果第二部分副歌写满了整张,第三部分主歌标题势必要从第七张上重新开始,整体排列时肯定与长诗主标题产生视觉上的顺位冲突。这一部分写得最为顺利,一是因为前两部分为了打破平衡,都在块面设置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留白;二是为了呼应诗中所写到的,“面具后面,有个空缺无法填补”。第三部分主歌干脆就全部写满,这也和这一部分诗歌的急促语感以及“博物馆”的意象相吻合。“整个博物馆,则像一张面具张开了它黑洞洞的口”。直到写完三个满张,三个“黑洞洞的大口”,在第九张上用五行写完。写到这里我松了一口气,全诗就只剩下两个副歌了。如果 《副歌一:看见的脸和虚空的脸》 能在第九张剩余部分写完,《副歌二:鬼脸》 单占一张,同时落款,正好十个斗方。按横向二纵向五的形式排列,总高不超过三百六十厘米,恰好是一个普通展厅可以悬挂的展览样式。也正是由于这“松了一口气”,最后一支副歌写得像强弩之末,锋芒尽失,给整件作品留下了遗憾。(是否可以说我写到最后像玩面具的孩子一样“玩坏了”,也做了一个“鬼脸”?) 因为我最初定的这件作品的笔法是以拙取媚,甚至宁拙勿巧。尽量掺杂碑法用笔,以再现那“莫须有的脸”被时间和风雨的刀劈斧凿与雕刻腐蚀之象,但在最后一张却露出了狐狸尾巴,糊里糊涂、轻轻松松地完成了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