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內容簡介: |
生态问题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第一次系统阐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纲领,帮助我们意识到,所谓生态问题的发生是几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一个必然结果。从本质上说,生态问题的凸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生态危机本身则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最新历史形态。本书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经典理论出发,深入考察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基础和历史构境,揭示其对我国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富有启示性的哲学思想资源,期待以此为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關於作者: |
祁松林,男,1979年生,汉族,甘肃张掖人,哲学博士。2019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现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参研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2020年度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中印俄传播研究及当代启示”等。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科学社会主义》《内蒙古社会科学》《天府新论》等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目錄:
|
第一章 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与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
第一节 重思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困境
第三节 生态危机作为资本主义危机的最新形态
第二章 反思作为意识形态的“控制自然”观念
第一节 自然概念的辩证法
一、控制自然作为现代意识形态
二、追溯“控制自然”观念的历史
三、马克思新世界观中的人与自然
第二节 基于阶级立场的控制观念批判
一、舍勒的“控制学”概念
二、莱斯对“控制学”概念的批判性理解
三、从马克思阶级理论看控制自然的观念
第三节 从自然的控制到自然的解放
一、呼唤人类自然观的变革
二、理性的批判与自然的反抗
三、重释控制自然:自然的解放
第三章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架构下的“需要”问题
第一节 消费主义与人类需要的蜕变
一、个人层面:被发现的消费者与被创造的新需要
二、社会层面:商品与“负商品”的双重匮乏
三、辨析消费主义社会的政治理念
第二节 对人类需要的新反思
一、需要概念的内涵辨析
二、对当代流行需要模式的批判性考察
三、需要的内在张力与外在特性
第三节 探寻满足需要的替代性架构
一、满足需要的四种社会架构
二、需要与商品的碎片化互动
三、替代性架构的主客体之维
第四章 基于生态正义原则的未来社会构想
第一节 走向“易于生存社会”
一、实行经济发展的稳态化模式
二、实现满足方式的生产性转变
三、寻求替代性社会政策的变革
第二节 易于生存社会中的自然观念
一、关注“人类以外自然的需要
二、回归自然哲学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前 言
生态问题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已成为我国各项体制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国策。对生态问题的考察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决策和社会政策的现实问题,在其深层概念结构上,它还是一个关于生态正义如何建构的政治哲学问题。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出版了《自然的控制》和《满足的限度》两本专著,第一次系统阐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纲领,帮助我们意识到,所谓生态问题的发生是几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一个必然结果,而这一历史过程的根源必须追溯到“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现代性规划,从而对生态问题的考察必须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体制的政治批判。因为从本质上说,生态问题的凸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生态危机本身则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最新历史形态。本书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经典理论出发,深入考察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基础和历史构境,揭示其对我国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富有启示性的哲学思想资源,期待以此为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从理论与现实的考察可知,晚期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结构和生活意识的自我调整,虽然成功缓和了其结构性危机与内部社会冲突,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限扩张的内在本性。我们看到,晚期资本主义试图通过向全社会的每个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源源不断的商品,来维持其经济繁荣和政治合法性,其结果是,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因其内在矛盾而必然爆发的结构性危机,在当代不同历史条件下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具体表现为,面对有限的地球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方式势必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从而走向更深刻的生态危机,这一生态危机作为资本主义危机的最新形式,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后历史界限。
本书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全面批判了控制自然观念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进而探求一种对控制自然观念的新理解。生态问题直接关涉着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首先反映在控制自然的观念中。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正是生态问题最为深切的根源。尽管“掌控自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但是该观念与资本主义相当契合。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运动中,人与自然彻底对立,自然界完全沦为人类的有用物。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以抽象平等的自然权力概念,将控制自然塑造成一项人类的集体事业,以此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性。本书从对莱斯思想的研究出发,剖析了控制自然观念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演进,并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批判视角揭示了控制自然与控制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阐释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作为控制自然的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总要受制于阶级分化的内部冲突,不可能孤绝于阶级统治的目的。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消费方式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固有的矛盾,也只有从根本上拒斥这种长久遗留的以技术控制自然的观念,才能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基于对控制自然观念的反思与批判,本书进一步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架构下人类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系统研究,力图在新的背景下探寻一种可能的替代性架构。高强度市场架构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以高消费生活理想将人类需要的满足完全导向了商品领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后果与自然后果。在高强度市场架构下,人们的需要被分解为细小部分,商品也被分解为特性的集合。在需要与商品的碎片化互动中,人类的需要与满足手段之间的关系愈发模糊。虽然流行的需要理论试图对人类需要问题进行说明,但因为脱离对具体社会形态的考察,只是将“需要”概念理解为一个抽象的主体性概念。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与人类欲望永无止境的现实悖论,只有充分考虑人类需要的主客体维度,将地球供养能力的极限问题与以欲望无法满足和经济无限增长理念为特征的社会实践纳入统一的考量之中,以“需要的消极理论”的思维原则,才能够全面审视提出某种新替代性架构的可能性。
此外,本书通过深度解读莱斯有关“易于生存社会”的基本构想,对这一构想中的自然观念进行了系统反思,来揭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全新理解。人类社会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有机部分,势必要突破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联系到人类以外的自然的需要来理解人类的需要问题,在尊重自然独立性的基础上充分考察人类满足的来源。将对人类需要的考虑联系到人类以外的自然,并不是构造一种新的神秘主义,而是力图建立一个兼收并容的框架,以此避免自然与社会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开明自利的思想原则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仅将人类以外的自然视为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开明自利的思想是一种看待人和自然关系的新的理性主义精神,从这一原则来看,对自然的尊重就是保护人类的长远福祉,这就要求肯定自然实体的法律权利,创建一套符合生态正义原则的法律政策,为合理解决人与环境的争议利益提供一个公平、正义的平台。
总之,在人类的自然观念中,从古代思想背景中“尊重自然”的感性之“爱”到现代科技“征服自然”的理性之“恨”,再到新的理性主义主导下的“尊重自然”的理性之“爱”,正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这种联系具体社会形态对人类自然观念的反思,以及符合生态正义原则的未来社会的构想,体现着对以高强度市场架构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运动的现实批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