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編輯推薦: |
1.本册教师用书高度重视新教学理念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影响,同时注意体现对语文学科素养要求的落实和对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训练,做到主体呈献,多维度教学。本书将体现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度的思维发展等要素的字词注释、原文翻译、思考探究作为助学系统,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教本,也是学生自学的辅助读物。
2.本教师用书主册要包括以下教学目标:一是学生能够结合已有语言知识基础及文中读音注解,熟练且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二是结合注释及已有文言文知识积累,理解各课文意及思想主旨,体会和感悟孙子的军事思想智慧;三是品味、理解《孙子兵法》中大量名句、警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及其带来的启迪;四是开拓思维,活学活用孙子思想智慧,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性应用;五是形成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本册教师用书给广大教师备课与教学的支持、启迪与帮助,同时服务多维度助教系统构建,既有主体呈现的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也有辅助教学呈现的信息技术手段点拨,更有贯彻课文学习思路、搭建探究性学习及思维发展训练平台的延伸学习,为教师的灵活教学提供可供借鉴的支撑和启迪,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独特有效的教学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中《孙子兵法》的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立足于研究型学习组织建设和传统文化自主型学习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书的编排设计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延伸学习等板块,针对教与学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相关资源,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和创新,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独特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
|
關於作者: |
本书编写组自2006年起,先后参与“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对策研究》、“十二五”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国家文化战略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等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并且于2014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总课题组唯一教材研发基地,协助课题组开展多学段专业教材研发和出版工作。已完成以下课题服务工作:与国家行政学院多位专家联合研发国内第一套行政干部国学教材《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与中宣部理论局多位专家合作研发国内第一套党员干部国学读本《全国党员干部传统文化学习丛书》;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推出全国中小学国学教育骨干教师证书培训(初、中、高三级),同时双方正在联合申报国学教育创新本科专业;与人教社合作出版国内第一套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全国25省省级地区版教材,为传统文化进入中高考进行了有益尝试。
|
目錄:
|
本书使用说明
第一课 计篇(一)
第二课 计篇(二)
第三课 作战篇(一)
第四课 作战篇(二)
第五课 谋攻篇(一)
第六课 谋攻篇(二)
第七课 谋攻篇(三)
第八课 形篇(一)
第九课 形篇(二)
第十课 势篇(一)
第十一课 势篇(二)
第十二课 虚实篇(一)
第十三课 虚实篇(二)
第十四课 虚实篇(三)
第十五课 军争篇(一)
第十六课 军争篇(二)
第十七课 九变篇
第十八课 行军篇(一)
第十九课 行军篇(二)
第二十课 行军篇(三)
第二十一课 地形篇(一)
第二十二课 地形篇(二)
第二十三课 九地篇(一)
第二十四课 九地篇(二)
第二十五课 九地篇(三)
第二十六课 九地篇(四)
第二十七课 火攻篇
第二十八课 用间篇(一)
第二十九课 用间篇(二)
|
內容試閱:
|
精彩书摘 第一课 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孙武并初步了解《孙子兵法》,熟练诵读全课并熟练掌握本课相关重点句。
2. 借助书中注释及译文了解本课大意。
3. 感悟《计篇》居于《孙子兵法》首篇对于人生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事七计”的内容。
2.理解文中“计”以及“计篇”居于《孙子兵法》之首的原因。
三、教材解读
(一)课文简介
《孙子兵法》全书十三篇,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法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家名书”,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五轮书》),该书的作者为春秋末期的齐国人孙武。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以及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均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很多国家以该书为军事院校阅读书目。从历史影响看,孙武和他的军事思想享誉古今、蜚声中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本课核心讲的是战争是国家大事,因而研究和谋划战争有着重要的意义,故而在出兵前要着眼于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要素,并从七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战略运筹,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
(二)字句梳理
计篇(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兵器、兵士,此处引申为战争、军事。地:场所、战场、战地。道:途径、道理。察:细看、研究、考察。这句话讲的是: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以不认真研究,不可以不慎重考虑。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经:经线、纵线、纲领。五事:指下文的“道、天、地、将、法”。校:通“较”,比较、检查、核对。计:估计。索:探索。情:情形、情势。这句话讲的是:因而要以五项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为纲,把对敌对双方优劣条件的估计进行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道:政治。上:国君。同意:意愿一致。畏:是衍文,在此无需注解。危:作“诡”,违背。这句话讲的是:政治就是要使民众和国君的意愿一致,这样他们可以与国君同生共死,而绝不会违背。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有关时令季节气候等自然的天的情况。这句话讲的是:天时是讲昼夜、阴晴、寒冬、酷暑、四季更替等自然气候情况。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地:指地形地貌地势等地理条件。死生:地形条件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死:死地,指进退两难的地域。生:生地,指易攻能守之地。这句话讲的是:地利是讲战场位置的远近、地势的险峻平坦、战场的广阔狭窄、战场是否对攻守进退有利等地形地势条件。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主将。智:知识、才能。信:诚信、威信。严:严格、威严。这句话讲的是:主将要具备才智、威信、仁慈、勇敢、威严等品格特点。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法:法制,古指军法。曲制:军队编制。官道:设官分职的制度规定。主用:军事装备、后勤保障的管理制度及费用。这两句话讲的是:法制是指军队的组织架构、部队编制、指挥系统、官吏的任用及职责分工等人事制度、粮道和军需军械等军事装备、后勤保障的费用管理制度等能否严格执行。凡属上述这五方面的情况,主将都不能不知道,凡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胜利,凡不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胜利。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道:政治开明。这句话讲的是:因而把下列七个方面对敌我双方胜败优劣条件的估计进行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要看哪一方君主的政治开明,哪一方的主将指挥高明,哪一方占据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严格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分明,我根据这些情况就能判断谁胜谁败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将:此处为行将、假如之意。听:听从、采纳。这句话讲的是:如果能采纳我的计谋,任用我指挥作战,一定能取得胜利,我就可以留用他;如果不能采纳我的计谋,不按照计划行动,一定会失败,我就不留用他。
(三)文化小课堂
【我国古代军队的军衔】
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等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
元帅,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一词。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到战国时,“将军”一词始为武官名,有“大将军”“上将军”之称。汉代将军名号颇多,如霍去病就叫骠骑大将军。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古代军队五人为伍长,二十人为什长,百人为百夫长,五百人为小都统,一千人为大都统,三千人设正将、偏将两人,五千人设正牙将与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将军与副将军。
校,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这八校尉作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尉,春秋时期,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执掌全国兵权,地位颇高,为三公之一。秦汉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秦以后也有袭用古制而以上、中、下士为官职。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 以学生所熟知的《孙子兵法》中的名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故兵贵胜,不贵久”“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等导入作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列举《孙子兵法》名句可以不局限于本篇中的名句,对以上名句可视情况列举其中四到五句,以此给到学生较为宽泛的初步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简介作者及《孙子兵法》的体系构成。《孙子兵法》的十三篇都是有明确主题的文章,各篇独立成章且互有联系,篇目内容包括了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特殊战法等,其探讨和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战略思想、战略战术。十三篇文章每一篇集中讲一个主题,各篇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呼应衔接紧密,共同构成了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理论体系。
3. 导入《计篇》。《计篇》是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的篇章。通过对《计篇》的学习,使学生对《孙子兵法》一书的地位、结构及本篇对于该书的意义有初步了解。
(二)熟读成诵
1. 自读熟悉全文。
2. 教师正音:校(jiào)、与(yǔ)、曲(qū)。
3. 二人一组对读,通过说与听两种方式,进一步熟悉全文内容,加强记忆。
4. 个体诵读展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5. 全班分组、内容分块接续读,对本文内容结构有初步把握。
6. 教师领读,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尝试以背诵的方式接续。
(三)讲解文意
在学生熟练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讲解全文,可采取但不局限于以下方式。
1.教师讲授式:以教师讲授为主,逐字逐句进行讲解、分析。
2.启发回顾式:启发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储备,结合对上下文的理解,尝试性分析字、词、句的含义,即可以温故而知新,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
3.难点突破式:教师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加强对比式或对应式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去理解和掌握。
4.重点记忆式:对应文中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关联性记忆,落实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5.引入赛制式:本课内容较为浅显,可在讲解之后通过引入组内译文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强化当堂学习效果。
(四)总结感悟
1. 首先由学生尝试进行本文学习内容的总结式概述,进而教师进行反馈及完善性小结。
2.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并用文中语言回答:为什么孙武将《计篇》居于《孙子兵法》一书的首篇?
3. 本课学习带给你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五、信息技术
1. 以课件形式展示学生所熟知的《孙子兵法》中的名句,可采取上下句对接、连线匹配、根据所展示内容进行总结提炼等方式。
2. 播放与赤壁之战相关的视频,启发学生思考并理解天时、地利的含义及天时、地利的重要性。
六、延伸学习
结合本课所学,回顾赤壁之战。在东汉末年,群雄四起,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段并不太长的历史却对中国整体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战役,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其中,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也见证了兵力不是战争中唯一可以取胜的因素,战争中更加需要的是策略和技巧。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带着20余万水陆大军向南进军,发起荆州战役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在强敌进逼的紧要关头结盟作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一带,以弱胜强,大破曹军,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请结合你在本课所学到的内容,分析赤壁之战中双方胜负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