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纳特·特纳的自白
》
售價:NT$
383.0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NT$
403.0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NT$
408.0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NT$
407.0
《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售價:NT$
296.0
《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售價:NT$
857.0
《
周秦之变的社会政治起源:从天子诸侯制国家到君主官僚制国家(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
》
售價:NT$
857.0
《
时刻人文·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469.0
|
編輯推薦: |
生物的小事,蕴藏生存的公理
人类的小事,蕴藏共生的道理
生活的小事,蕴藏现实的义理
历史的小事,蕴藏记忆的原理
点点滴滴的小事
蕴藏伟大的道理
在日常中可以发现非常
在平凡中也能发现非凡
他说
每一滴露珠都透射太阳的光芒
让我们为小人物、小事情喝彩
|
內容簡介: |
《小事大理》是彭兆荣教授继《师说人类学》《生命中的田野》之后的第三本人类学散文集。全书分为“日常中的非常”“生物中的文化”“文化中的文法”“历史中的故事”四个部分,虽都是点点滴滴小事的记述,却道出其中蕴藏的伟大道理,包括人类和自然共生共存的道理,文明和文化绵延共进的道理,等等。作者说:“每一滴露珠都透射太阳的光芒,让我们为小人物、小事情喝彩。”
|
關於作者: |
彭兆荣,1956年生,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一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旅游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桂林旅游学院“中国南亚旅游战略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联合国“人与生物圈”(MAB)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艺术类)“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首席专家。曾在法国尼斯大学人类学系,法国国家科学院“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中心”从事学习和研究。法国巴黎大学(十大)客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高级访问教授。主编丛书十余种,出版著作四十余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五百余篇。
|
目錄:
|
日常中的非常
戒指与项链 / 003
“嘉年华”有无肉味? / 010
酒不醉人人自醉 / 018
这是不是文化殖民? / 025
AA制疑似断绝关系 / 033
教育与天性 / 040
学会礼貌与人交道 / 052
“智能”可把老人变得“呆傻”/ 064
生物中的文化
进化中的退化 / 077
“湿地命题”怎么解? / 092
人类需要自我救赎 / 102
你死我活:食物链与猪的故事 / 109
狗肉能不能吃? / 116
为老鼠鸣不平 / 125
动物生命的人类镜像 / 135
行动:人类身体的演化奇迹 / 146
文化中的文法
接力、反哺与隔代 / 157
“养老”的社会纠结 / 164
“吃了没?”:礼藏于食 / 173
送礼与收礼的道理 / 177
闽商的文化人格 / 187
“我”在“他”中 / 198
科技发明也可以伤害 / 212
历史中的故事
“天下”何谓“西方”/ 223
从“运河”到“走运”/ 232
古往今来说“古”/ 240
瞎子怎么书写历史篇章? / 250
“名录”如此保护文化遗产 / 259
书院:中式教育的历史遗产 / 270
“红毛番”的历史掌故 / 277
后记 / 285
|
內容試閱:
|
“人”是什么?从生物的角度看,是动物中的一类,所以称为“人类”。人类与其他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一样,都表现出动物的生物形态。所谓“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事实, 却有问题。作为动物的人类,最要紧的事务是温饱,然后才有上层建筑的事情。
“人”是什么?从生命的角度看,是一种存在故事。人的生命存在故事被描述成多种多样,有神话中的“神人”同构,有不同朝代的帝王故事,有“特殊材料制成的”英雄传说。但最朴实、朴素的还是那些小人物的生命赞歌,也是最打动人的故事。
“人”是什么?是生活中一个个的生命体。他们首先是个体,然后才是群体;首先是具体,然后才有抽象。群体由个体构成,抽象来自具体。无论我们要讲什么样的“真善美”,无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高大上”,都要从一桩桩小事做起。这是生活的真谛。
“三生”(生物、生命、生活)是人的汇集。只是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看到、听到、遇到那些被架空了三生的“人”的面目和面具,以及形式主义下的各种虚伪和虚假。那些大写的“人”,其实都只是人的后续和延续、衍义和广义,却都不能真正替代活生生的人。
记得年轻的时候,大致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遇到这样的一件事情:有一天到百货商店买东西,一个年轻的女售货员在柜台内织毛衣。她的背后有一面墙,墙上有红底金色的大字:“为人民服务”。我指着货柜里的商品让她拿出来看一看,她不理我,继续织毛衣。我又说了一遍,她还是不理我。我说:“看你这工作态度,你对照一下你后面的‘为人民服务’!”她用眼睛瞟了我一眼:“我为人民服务,又不是为你服务。”我生气,却拿她没办法,只好悻悻离去。走到大门口,我看到另一位顾客也得到几乎同样的待遇。
此事过去了几十年,我却一直耿耿于怀。小气吗?不是。小器吗?也不是。这件事情我之所以沉淀在心里,是因为具体的人经常被抽象的“人民”所绑架。那位女售货员不为“张三李四”服务,正是被她背后的五个大字绑架了——而且还理直气壮。
人首先是个体,个体的事情也都是小事;可是,正是那些生活中的小事,才构成了人世间的大理。我们当然明白“小我服从大我”的道理,更明白“个人服从组织”的原理。可是,我们不能容忍“大我”成为绑架“小我”的借口,也不接受“组织”成为某些人用于满足个人欲望扛出来吓人的“大旗”。
生活中的小事,说到底都是国家大事。所谓“国家”原就是“家国”,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家国天下。“国”由“家”构成,“家”是“人”的依靠。没有小家就没有大家,这道理很简单。人类学家接触到的事务大多是生活小事,却也蕴含人生大理。
所谓“小事大理”大体有以下几种面向:
生物的小事,生存的公理。我们每天一早起床,推开窗户,立即就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鸟儿在窗台上啼鸣,猫狗在园子里嬉闹……这一幅幅画面构成了生命的颂歌,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每一个(种)生命个体的存在都富有朝气,但每一个(种)生命个体却非常渺小。只有它们共同上演生存的剧目,世
界才显得丰富多彩。生存是生物的公理。
生命的小事,共生的道理。物种的存在形式是生命,所有生命都是有限与无限的交织和交融。在生生不息、生机勃勃的生命背后,时刻都有无数生命个体在死去,又有无数生命个体在诞生。生命是代际的、传承的,这是生命共同体的本义。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地球家园。这不是宣传口
号,是残酷的现实——世界已经拉响了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警报。
生活的小事,现实的义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人的一生所遇到的都是小事、琐事。天天的上下班,日日的三餐饭,喜怒悲哀,养儿育女,生老病死。每一个都脱不了,也逃不过。这就是人生,也才是生活。任何伟大的道理都在其中,也都是为了这些。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体会生活中的小事,不可能理解人世间
的道理。
日常的小事,文化的哲理。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明之中,带着特殊的文化烙印。比如中国人在什么地方生长就讲什么地方话,哪怕讲普通话也都还要带着那个地方的口音和腔调。文化就像一个套子,无形之中把人们日常的言行、观念框在其中,可以非常地落实和落地。
连带的小事,关系的情理。生物、生命、生活中的事情无不呈现和体现于各种关系之中:与生态形貌的关系,与生命形式的关系,与生活形态的关系。所以,无论人们使用什么概念,都在陈述关系。那些所谓的“普世价值”“经世哲理”,都是从小事中总结出来、提升出来的,是关系的结晶。
历史的小事,记忆的原理。我们所说的小事都伴随着人的生命过程,人的生命过程都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唐朝人穿的是唐装,今天的人穿唐装就只能是模仿,是表演,是回顾,是记忆。人活于世,生命有限,可是世代延续却生生不息。从生理上说,“基因”把每一个语境中的“断代”串联起来;同样,记忆把历史的小事贯穿起来,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遗产。我们也就这样把历史岁月“挂念”在了一起,历史成了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记事。
他者的小事,借鉴的法理。人们都有自己的归属,无论是时间上的“朝代”,还是空间上的“地方”,现在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归属——民族国家。这也是当代世界的“法理”,“我者—他者”的界限因此凸显。世界上的纷争事件、紧张局势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国家归属”在作祟。国家政治僵硬的领土边界与“他 者”灵活的文化边界在全球化舞台上联袂,使得许多事情都显得“合理而悖论”。
人类学,依照我的理解,原本就是一门专事观察、体验、研究小事的大学问。它教会你“在日常中发现非常,在平凡中发现非凡”。而且,每一次发现都让你欣喜,因为你发现了背后的道理,你收获了,体验了,明白了。那就是我们的生活,那些小事大理可以帮助我们走得更远,做得更好,收获更多。人类学就是这样一门学问,既是“大学”也是“小学”。它不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学堂和训诂,而是从小处入手,大处入理,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
《小事大理》中的故事无不在上述罗列之中。它们是我们的小事,也是你们的小事;是现在的小事,也是过去的小事;是这里的小事,也是那里的小事。重要的是,这些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小事情,都蕴藏着伟大的道理,生命的哲理。
或许我们习惯了“说大话”,或许我们习惯了“做大事”,或许我们习惯了以“大业”论英雄,而忽略了、忘记了“大话—大事—大业”的高楼是如何建筑起来的。那不都是由一粒粒的沙、一滴滴的水合成的吗?
“每一滴露珠都透射出太阳的光芒”,让我们为小人物、小事情喝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