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NT$
305.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
舍不得星星:全2册
》
售價:NT$
356.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NT$
765.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編輯推薦: |
《行星际网络信息传输系统设计与优化》作为“中国深空测控技术丛书”的一种,系统介绍了行星际网络结构设计、性能提升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其对于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来说是一本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学术专著。
|
內容簡介: |
未来人类将逐步实现对太阳系各大行星系统、小行星带以及太阳系边缘的探测,这对深空通信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质量需求。针对超远距离、超长时间、探测器发射功率受限等因素对行星际通信能力带来的制约,《行星际网络信息传输系统设计与优化》围绕行星际通信网络信息传输系统性能优化目标,首先在第2章给出了行星际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设计,然后在第3、4、5章分别从行星际骨干网络、地外天体接入链路、地外天体表面设施三个层面系统性地给出了行星际通信网络信息传输性能提升方法,最后在第6章给出了信息传输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并对行星际探测任务规划进行了展望。
《行星际网络信息传输系统设计与优化》适合航天工程领域尤其是深空探测工程相关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从事空间信息传输领域的研究人员之参考读物。
|
關於作者: |
万鹏,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载人航天测控通信总体工作及空间信息网络研究。参与建设完成了我国载人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正致力于构建未来我国行星际网络信息传输系统。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含10余篇SCI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著作2部。
詹亚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深空通信与导航、通信信号处理、大规模卫星星座测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高性能信道编码、高动态信道可靠传输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部分成果被编入教材),并在我国月球/火星探测重大工程等项目中获得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8项、软件著作权1项。
|
目錄:
|
第1章绪论
1.1行星际探测的发展历程
1.2行星际通信的作用与挑战
1.3行星际通信的现状、需求与解决方案
1.4本书框架
参考文献
第2章行星际网络体系结构
2.1系统组成
2.1.1行星际骨干网络
2.1.2地外天体接入链路
2.1.3地外天体表面设施
2.2信息交换
2.3关键技术
2.3.1行星际骨干网络
2.3.2地外天体接入链路
2.3.3地外天体表面设施
2.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行星际骨干网络扩容优化
3.1引言
3.2系统模型
3.2.1通信场景
3.2.2术语定义
3.2.3数学模型
3.2.4求解方法
3.3网络拓扑设计
3.3.1环数范围分析
3.3.2环半径与节点数目分析
3.3.3仿真结果
3.4扩容性能分析
3.4.1点到点链路容量分析
3.4.2端到端路径容量分析
3.4.3行星际骨干网络性能对比
3.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地外天体接入链路智能接入
4.1引言
4.2单星多车: 基于队列均衡的多车比例公平调度算法
4.2.1系统模型
4.2.2调度算法
4.2.3仿真结果
4.3多星单车: 基于双寡头博弈的多星接入优选算法
4.3.1系统模型
4.3.2优化算法
4.3.3仿真结果
4.4多星多车: 基于接入偏好的多星多车双边匹配方法
4.4.1系统模型
4.4.2匹配方法
4.4.3仿真结果
4.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地外天体表面设施高效传输
5.1引言
5.2遥测特性分析
5.2.1时间序列特性
5.2.2遥测数据类型
5.2.3信息熵分析
5.3异常检测清洗
5.3.1技术现状
5.3.2异常检测清洗方法
5.3.3异常检测清洗流程
5.3.4异常检测清洗测试
5.4遥测自学习分类
5.4.1技术现状
5.4.2CP-WS分类模型
5.4.3CP分类
5.4.4WS优化
5.4.5实验结果
5.5遥测弹性传输
5.5.1弹性传输系统
5.5.2弹性传输流程
5.5.3弹性传输测试
5.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总结与展望
6.1本书总结
6.1.1主要内容
6.1.2下一步工作
6.2未来展望规划
6.2.1载人探月通信网络
6.2.2行星际网络发展方向
6.2.3我国行星际网络建设演进路线构想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未来,人类将逐步实现对太阳系各大行星系统、小行星带以及太阳系边缘的探测,这些新的探测任务对行星际通信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超远距离、超长时间、探测器发射功率受限等因素对行星际通信能力带来的制约,本书围绕行星际探测任务信息传输性能优化目标,以火星探测任务为背景,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在行星际骨干网络扩容优化方面,本书针对现有地火(指地球火星,后同)通信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骨干节点间通信链路超距特性、高速中继双层模型节点数庞大且构型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距离约束的太阳系公转轨道数据中继星座方案,构造了二维极坐标系下太阳系公转轨道星座结构化时变图,给出了不同优化目标下公转轨道中继星座的网络拓扑结构与端到端多跳中继链路通信容量边界。与目前的通信链路相比,本书所构造的多跳中继网络能提供全时段通信链路,可显著提升端到端信息传输容量,火星上合期间具有不低于8dB的性能增益。
(2) 在地外天体接入链路智能接入方面,本书首先针对现有火星中继通信技术存在的多用户接入缺乏公平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属性决策的火星表面多用户接入优化方法,构造了“多漏桶 令牌桶”的分布式串行数据调度结构,设计了基于队列均衡的比例公平调度算法,该算法在公平性、吞吐量、队列均衡性等方面的综合性能与现有算法相比至少提升15%; 其次,针对CCSDS近距无线链路协议存在的火星表面用户终端无法智能选择接入轨道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双寡头博弈的多轨道器接入优选算法,可提高用户在近距无线链路方向的接入选择性,该算法单位系统功耗下信息传输容量较现有算法提高29%; 最后,针对地外天体接入链路资源配置缺乏全局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接入偏好的多车多星双边匹配方法,通过少量操作即可获得稳定匹配结果,并能达到现有方法的性能上界。
(3) 在地外天体表面设施高效传输方面,本书针对巡视器平台遥测与航天员生理遥测数据冗余度较大的问题,以及现有无损压缩算法压缩率提升难度较大、未对不同参数进行分类处理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在轨自学习的遥测数据弹性传输方法,该方法可提高空间链路无线信道利用率且单参数压缩率较现有方法可提高25倍。
本书第1章介绍了行星际通信的发展历程、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及主流解决方案; 第2章给出了行星际网络的体系结构设计; 第3、4、5章分别从行星际骨干网络、地外天体接入链路、地外天体表面设施三个层面系统性地给出了行星际网络信息传输性能提升方法; 第6章总结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后续工作方向,并对行星际网络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展望。本书各章内容主要是在万鹏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后的实际工程应用背景进行撰写。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各位同事的大力支持,包括李海涛研究员及其创新团队成员黄磊助理研究员等提供的技术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同时对清华大学出版社程洋编辑、戚亚编辑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的热情支持和认真审校表示感谢。
本书涉及行星际探测信息传输前沿领域诸多学科与技术,加之笔者水平有限,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不妥之处诚请读者不吝斧正。
作者
2022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