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钱穆国学讲坛
国学宗师七部国学研究经典
简体中文 专有版权
品质升级 诚意呈现
|
內容簡介: |
《庄老通辨》
本书是钱穆先生研究老庄思想源流衍变的专著。作者从老子、庄子其人其事的考证开始,渐次论及老庄诸书的成书年代,并对道家思想的精神要义做了重要的阐释和探讨。其文章叙事说理由浅入深,研究路数独辟蹊径,是中国先秦哲学思想研究的扛鼎之作。
《朱子学提纲》
本书以中国学术史之宏阔视野,撮述朱子学要旨,内容论及自孔子以后迄于朱子此一千七百年来儒学传统之流变,朱子学之思想脉络,及朱子学之流衍,以此明朱子学承先启后之重要思想价值。本书高屋建瓴、内容通俗易晓,朱子学之精粹尽在其中,实为阅读和研究朱子学之入门书。
《论语新解》
本书稿是钱穆先生对《论语》的解说,是钱穆先生在何晏《集解》、朱熹《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这四本颇有影响力的论语解读著作的基础上,兼采众说、折衷求是之论语新注,以特定时代之语言加以申述。解说旨取通俗,求其为一本人人可读之书,体求简要,辞取明净。书稿用文言著成,在此基础上再求平易,虽读者或多费玩索之功,然亦可以凝其神智,而浚其深慧。全书采取先原文,次逐字逐句解释,再综述本章大旨,最后为《论语》做白话试译。
《中国文学论丛》
《中国文学论丛》收录了钱穆先生有关文学方面的论述三十余篇,既有对中国文学具体问题的阐发,也有对文学中宏观问题的体认。各篇陈义、详略皆不同,考据精严,持论通达,具有相当的系统性。惟通读之,方见出中国文学的演进史。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本书由钱穆先生的演讲稿组成,主要包含“道理”“性命”“德行”“气运”四部分及“补篇”。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人人惯用、普遍流行的观念与名词,诸观念诸名词的内在含义及其流变沿革,贯穿整个中国思想史,由此勾勒出中国传统思想的轮廓。
《宋代理学三书随劄》
本书是钱穆对宋代理学三书,即元代刘因所编《朱子四书集义精要》、周濂溪《通书》及朱熹、吕东莱编《近思录》所作的读书劄记,阐述了宋代理学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展现了宋代理学家探究义理的精深与各家之异同,比较评析了中西思想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生活实践。札记形式看似随意,但前后呼应,自成一体。既是对我国古代思想史的源流和发展的梳理,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资源的阐释与弘扬。
《孔子传》
本书是钱穆先生综合各家对孔子的考订写就的孔子生平传记,所采取的材料以《论语》为主,以《史记》《左传》等为辅,重在阐扬孔子的教育、学术、政治思想。其篇幅“力求精简”,措辞“力求简净”,深入浅出文辞典雅,实为作者晚年的重要著作之一。
|
關於作者: |
钱穆( 1895年—1990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后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代表著作有《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
目錄:
|
《庄老通辨》
自序
上卷
中国道家思想之开山大宗师——庄周003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博大真人——老聃011
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020
再论老子成书年代054
三论老子成书年代088
中卷之上
道家政治思想097
庄老的宇宙论121
释道家精神义161
庄子书言长生219
中卷之下
比论孟庄两家论人生修养225
庄子外杂篇言性义243
老子书晚出补证257
庄老太极无极义282
庄老与易庸286
下卷
记魏晋玄学三宗297
王弼郭象注易老庄用理字条录315
王弼论体用350
郭象庄子注中之自然义356
《朱子学提纲》
弁言
一003
二006
三009
四013
五018
六026
七038
八048
九059
十065
十一074
十二080
十三090
十四097
十五103
十六109
十七117
十八122
十九126
二十136
二十一141
二十二152
二十三160
二十四169
二十五175
二十六184
二十七205
二十八214
二十九221
三十228
三十一238
三十二244
《论语新解》
序
再版序
上编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下编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附孔子年表
《中国文学论丛》
再序
自序
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001
文化中之语言与文字……………………………………………………022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028
中国文学史概观…………………………………………………………047
中国散文…………………………………………………………………065
中国文学中的散文小品…………………………………………………077
中国古代文学与神话……………………………………………………093
略论中国韵文起源………………………………………………………100
谈诗………………………………………………………………………108
诗与剧……………………………………………………………………127
中国文化与文艺天地
——论评施耐庵《水浒传》及金圣叹批注 …………………… 136
情感人生中之悲喜剧……………………………………………………156
中国京剧中之文学意味…………………………………………………166
再论中国小说戏剧中之中国心情………………………………………175
略论中国文学中之音乐…………………………………………………185
漫谈新旧文学……………………………………………………………196
品与味……………………………………………………………………204
欣赏与刺激………………………………………………………………214
恋爱与恐怖………………………………………………………………220
读书与游历………………………………………………………………228
释诗言志
——读文随笔之一 ……………………………………………240
释《离骚》
——读文随笔之二 ……………………………………………244
略论《九歌》作者
——读文随笔之三 ……………………………………………246
略谈《湘君》《湘夫人》
——读文随笔之四 ……………………………………………248
为诽韩案鸣不平…………………………………………………………254
韩柳交谊
——读文随笔之五 ……………………………………………259
读欧阳文忠公笔记
——读文随笔之六 ……………………………………………262
记唐文人干谒之风………………………………………………………265
记唐代文人之润笔………………………………………………………277
无师自通中国文言自修读本之编辑计划书……………………………280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增订版补记
自序
前言
第一讲 道理
第二讲 性命
第三讲 德行
第四讲 气运
总结语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补篇
《宋代理学三书随劄》
目录
序
朱子四书集义精要随劄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周濂溪通书随劄
近思录随劄上
近思录随劄下
《孔子传》
目录
序言
再版序
第一章孔子的先世
一、弗父何
二、正考父
三、孔父嘉
四、孔防叔
五、叔梁纥
第二章孔子之生及其父母之卒
一、孔子之母
疑辨一
二、孔子生平
疑辨二
三、孔子父母卒年
疑辨三
第三章孔子之早年期
一、孔子之幼年
二、孔子十五志学
三、孔子初仕
第四章孔子之中年期
一、孔子授徒设教
二、孔子适齐
疑辨四
三、孔子反鲁
疑辨五
第五章孔子五十岁后仕鲁之期
一、孔子出仕之前缘
疑辨六
二、孔子为中都宰至为司空、司寇
疑辨七
三、孔子相夹谷
疑辨八
四、孔子堕三都
第六章孔子去鲁周游
一、孔子去鲁
疑辨九
二、孔子适卫
三、孔子过匡过蒲
疑辨十
疑辨十一
四、孔子反卫出仕
疑辨十二
疑辨十三
五、孔子去卫
疑辨十四
六、孔子过宋
七、孔子至陈
疑辨十五
疑辨十六
疑辨十七
八、孔子至蔡
九、孔子自蔡反陈
一〇、孔子自陈反卫
疑辨十八
一一、孔子自卫反鲁
疑辨十九
疑辨二十
第七章孔子晚年居鲁
一、有关预闻政事部分
二、有关继续从事教育bu分
疑辨二十一
疑辨二十二
三、有关晚年著述部分
疑辨二十三
疑辨二十四
第八章孔子之卒
一、孔子之卒与葬
疑辨二十五
二、孔子之后世
三、孔门七十子儒学之流衍
孔子年表
附录一读胡仔《孔子编年》
附录二读崔述《洙泗考信录》
附录三读江永《乡党图考》
附录四旧作《孔子传略》
附录五旧作《论语新编》
|
內容試閱:
|
《庄老通辨》
自序
近人论学,好争汉、宋。谓宋儒尚义理,清儒重考据,各有所偏,可也;若立门户,树壁垒,欲尊于此而绝于彼,则未见其可也。清儒以训诂考据治古籍,厥功伟矣。其谓“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说非不是。惟求通古书训诂,其事不尽于字书小学,《尔雅》《说文》,音韵形体,转注假借之范围。此属文字通训,非关作家特诂。如孔孟言仁,岂得专据字书为说?即遵古注,亦难惬当。阮元有《论语论仁篇》《孟子论仁篇》,遍集《论》《孟》“仁”字,章句缕析,加以总说,用意可谓微至。然所窥见,仍无当于孔孟论仁之精义。昔朱子告张南轩,已指陈其症结所在。此必于孔孟思想大体,求其会通,始可得当,而岂寻章摘句,专拈《论》《孟》有“仁”字处用心,谓能胜任愉快乎?又况抱古注旧训拘墟之见,挟汉、宋门户之私,则宜其所失之益远矣。
清儒于考据,用力勤,涉猎广,而创获多。然其大体,乃颇似于校勘、辑逸之所为。跖实有余,蹈虚不足。施于每一书之整理,洵为有功。其于古人学术大体、古今史迹演变,提挈纲宗,阐抉幽微,则犹有憾。此必具综合之慧眼,有博通之深识,连类而引申之,殊途而同归焉;此亦一种考据,岂仅比对异同,网罗散失之谓乎?清儒于小学音韵,造诣深者,差已睎此境界,其他犹悬然也。
清儒亦有言,非通群经,不足以通一经。推此说之,非通诸史,亦不足以通一史;非通百家,亦不足以通一家。清儒考据,其失在于各别求之,而不务于会通。章实斋号为长于平章学术,其分别清儒为学途辙,谓浙西尚博雅,浙东贵专家。其实博涉必尚会通,否则所涉虽博,而仍陷于各别之专。清儒往往专精一史,专治一子。一史一子已毕,乃又顾而之他。故所繁称博引,貌为博而情则专,实未能兼综诸端,体大思精,作深入会通之想也。
衡量清学一代所得,小学最渊微。整理经籍,瑕瑜已不相掩。至于子、史两部,所触皆其肤外,而子部为尤甚。此正其轻忽于义理探求之病。然求明古书义理,亦岂能遂舍训诂考据而不务?后有作者,正贵扩其意境,广其途辙,就于清儒训诂考据已有业绩,而益深益邃,庶有以通汉、宋之囿,而义理考据一以贯之,此则非争门户、修壁垒者之所能知也。
《老子》为晚出书,汪容甫已启其疑。然汪氏所疑,特在《史记》所载老子其人其事,固未能深探本书之内容。梁任公推汪氏意,始疑及《老子》本书;所举例证,亦殊坚明。然梁氏亦复限于清儒旧有途辙,未能豁户牖而开新境。且《老子》书晚出于《论语》,其说易定。而其书之著作年代,究属何世?庄老孰先孰后?则其谳难立。余之此书,继踵汪、梁,惟主《老子》书犹当出庄子、惠施、公孙龙之后,则昔人颇未论及。持论是非,当待读者之自辨。而本书所用训诂考据方法,亦颇有轶出清儒旧有轨范之外者。此当列诸简端,以告读吾书者也。
《老子》书开宗明义,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清儒训诂小学家恒见遇之,若不烦有训释。而实不然。先秦诸子著书,必各有其书所特创专用之新字与新语,此正为一家思想独特精神所寄。以近代语说之,此即某一家思想所特用之专门术语也。惟为中国文字体制所限,故其所用字语,亦若惯常习见。然此一家之使用此字此语,则实别有其特殊之涵义,不得以惯常字义说之。
《朱子学提纲》
一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此两人,先后矗立,皆能汇纳群流,归之一趋。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然儒学亦仅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主干,除儒学外,尚有百家众流,其崇孔尊孔,述朱阐朱者可勿论,其他百家众流,莫不欲自辟蹊径,另启途辙,而孔子朱子矗立中道,乃成为其他百家众流所共同批评之对象与共同抨击之目标。故此两人,实不仅为儒学传统之中心,乃亦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正反两面所共同集向之中心。不仅治儒学者,必先注意此两人,即治其他百家众流之学,亦必注意此两人,乃能如网在纲,如裘在领。不仅正反之兼尽,亦得全体之通贯。
孔子年代,距今已远,其成学经过,已难详索。后之崇孔尊孔者,亦惟以高山仰止之情,发为天纵大圣之叹而止。朱子距今仅逾八百年,书籍文字可资稽考者尚多,凡朱子之所以为朱子,其成学之经过,实可按图索骥,分年历述。故治朱子之学,比较可以具体而详尽,并亦有据而可证。学者潜心于此,可识儒学进修之阶梯,虽不能举一以概全,要之是典型之尚在,其所裨益,决非浅小。
孔子以来两千五百年,述之阐之者既多,反之攻之者亦众,事久而论定,故孔子之学,乃虽远而益彰。朱子距今仅八百年,后人之阐发容未能尽。而反朱攻朱者,多不出于百家众流,而转多出于儒学之同门。盖自有朱子,而儒学益臻光昌。自有朱子,而儒学几成独尊。于是于儒学中与朱子持异见者乃日起而无穷。群言淆乱,所争益微,剖解益难。故居今日而言朱子学,尚有使人不易骤获定论之憾。尊孔崇孔,乃朱子以后中国学术上一大趋向,而述朱阐朱,则尚是中国学术上一大争议。然诤朱攻朱,其说亦全从朱子学说中来。今果于朱子原书,能悉心寻求,详加发明,先泯门户之见,而务以发现真相为主。逮于真相既白,则述朱阐朱之与诤朱攻朱,正反双方,宜可得一折衷,由是乃可有渐得定论之望。此则不仅为治中国八百年来之学术思想史者一重大课题,实亦为治中国两千年来之儒学史者一重大课题。凡属关心中国文化大传统中此一主要骨干之精神所在,大旨所寄者,对于此一课题,皆当注意。作者不揣谫陋,发愤为此书,其主要意义亦在此。
《论语新解》
学而篇第一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或说:“子,男子之通称。”或说:“五等爵名。”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论语》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学: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则二义仍相通。
时习:此有三说。一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二指季节言: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三指晨夕言: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说:欣喜义。学能时习,所学渐熟,入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有朋自远方来:朋,同类也。志同道合者,知慕于我,自远来也。或以“方来”连读,如言并来,非仅一人来。当从上读。
乐:悦在心,乐则见于外。《孟子》曰:“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慕我者自远方来,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愠,怫郁义,怨义。学以为己为道,人不知,义无可愠。心能乐道,始跻此境也。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前解深,后解浅。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
不亦君子乎:君子,成德之名。学至此,可谓成德矣。
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本篇各章,多务本之义,乃学者之先务,故《论语》编者列之全书之首。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实有深义。学者循此为学,时时反验之于己心,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浅深,而其进不能自已矣。
学者读《论语》,当知反求诸己之义。如读此章,若不切实学而时习,宁知“不亦悦乎”之真义?孔子之学,皆由真修实践来。无此真修实践,即无由明其义蕴。本章学字,乃兼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言。孔门论学,范围虽广,然必兼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义。学者诚能如此章所言,自始即可有逢源之妙,而终身率循,亦不能尽所蕴之深。此圣人之言所以为上下一致,终始一辙也。
孔子距今已逾两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然即在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学者内心,仍亦有悦、有乐、有愠、不愠之辨。即再逾两千五百年,亦当如是。故知孔子之所启示,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者不可不知。
《中国文学论丛》
再 序
余之此书,初次付印,在1962年之春。乃汇集此前数年来在各地有关中国文学之讲演稿及少许笔记而成。书名《中国文学讲演集》,所收凡十六篇。此下又续有撰述,今再加进,编为一书,改名为《中国文学论丛》。所加入者,共十四篇,再以付印。前后相距,则已逾二十年之久矣。
自念幼嗜文学,得一诗文,往往手抄口诵,往复烂熟而不已。然民国初兴,新文学运动骤起,诋毁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甚嚣尘上,成为一时之风气。而余所宿嗜,乃为一世鄙斥反抗之对象。余虽酷嗜不衰,然亦仅自怡悦,闭户自珍,未能有所树立,有所表达,以与世相抗衡。
但亦仅以如此,乃能粗涉四库,稍通经史,凡余之于中国古人略有所知,中国古籍略有所窥,则亦惟以自幼一片爱好文学之心情,为其入门之阶梯,如是而已。
今年已老,双目模糊,书籍文字,久不入眼。前所诵记,遗忘亦尽。学无成就,亦惟往年爱好之一番回忆而已。重编此书,惭汗何极。
1983年夏时年八十九钱穆
自志于士林外双溪之素书楼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第一讲 道理
一
今先讲第一论题,即“道理”两字。“道理”两字,在中国社会,已变成一句最普通的话。我们可以说,中国思想之主要论题,即在探讨道理。我们也可说,中国文化,乃是一个特别尊重道理的文化。中国历史,乃是一部向往于道理而前进的历史。中国社会,乃一极端重视道理的社会。中国民族,乃一极端重视道理的民族。因此中国人常把“道理”两字来批判一切。如说这是什么道理?道理何在?又如问,你讲不讲道理?这一句质问,在中国人讲来是很严重的。又如说大逆不道,岂有此理,那都是极严重的话。“道理”二字,岂不是普遍存在于中国现社会人人之心中与口中,而为中国人所极端重视吗?但中国人如此极端重视的所谓道理,究竟是什么一种道理呢?这不值得我们注意来作一番探讨吗?
依照常俗用法,“道理”二字,已混成为一名,语义似乎像是指一种规矩准绳言。在中国人一般思想里,似乎均认为宇宙(此指自然界)乃至世界(此指人生界),形上及于形下,一切运行活动,均该有一个规矩准绳,而且也确乎有一个规矩准绳,在遵循着。但此项规矩准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人类的智识能力,又何从而认识此项规矩准绳呢?这正是中国思想史上所郑重提出而又继续不断讨论的一个大问题。
若我们进一步仔细分析,则“道”与“理”二字,本属两义,该分别研讨,分别认识。大体言之,中国古代思想重视道,中国后代思想则重视理。大抵东汉以前重讲道,而东汉以后则逐渐重讲理。《宋史》有《道学传》,而后人则称宋代理学家。今天我们通俗讲话,则把此两字联结起来,混成为一观念。这正是两三千年来中国思想家所郑重提出而审细讨论的一个结晶品。
《宋代理学三书随劄》
大学一
朱子曰: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故为学要先识其外面规模如此之大,而内用工夫以实之。
今按:程、朱表章四书,其义在此。如《大学》一篇,明明德亲民以止于至善,此即其规模之大也。然尽在外面。至于舍此而仅求独善其身,则本末、内外、先后、大小之辨,便已失之。近人疑程、朱理学偏重内,可于此知其非矣。
朱子又曰:吾儒bi读书,逐一就事物上穷理。异端之学,一切扫去,空空寂寂,然乃谓事已了。若将些子事付之,便都没奈何。
则谓程、朱内究心性,看轻外面事物实用处,必误无疑。若以当前中西学术相比,则可谓西学重外,中学重内。中学内究心性,而西学不之及。此又所从言之各异,当加明辨。
二
朱子曰:
虚灵不昧便是心,此理具足于中,无少欠阙,便是性。禅家则但以虚灵不昧者为性,而无具众理以下之事。
今按:中国传统文化可称为“人本文化”,以其一切以人为本。人间众事,是非得失,不衡量以人心,则何由而判。故曰:“虚灵不昧,此理具足。”万物各有理,岂能具足于人心。西方科学家各就物处求理,尽可与人无关。如生物学研究一切生物之理,钻寻无微不至,然与人生之理,则有相距甚远,渺不相关者。人生当何去何从,生物学家转置一旁,不加理会。亦可谓有得于物性,却无得于人性,此与禅家有何不同。
朱子曰:
人只一心为本,存得此心,于事物方知有脉络贯通处。
今按:人生以己之一心为本,此语无可怀疑。人心与外面事物之脉络相通处,中国人即谓之“理”。若略去人心,必从客观来外求物理,则原子弹可以多杀人,亦是物理。但人理中决不许其如此。今日西方文明多从物理来,但不求人理。原子弹发明,特其后起之一项而已。其他机械,有害人理者,多可类推。兹不详论。
《孔子传》
序言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
孔子生平言行,具载于其门人弟子之所记,复经其再传、三传门人弟子之结集而成之《论语》一书中。其有关于政治活动上之大节,则备详于《春秋左氏传》。其他有关孔子言行及其家世先后,又散见于先秦古籍如《孟子》《春秋公羊》《穀梁传》《小戴礼记·檀弓》诸篇,以及《世本》《孔子家语》等书者,当尚有三十种之多。最后,西汉司马迁《史记》采集以前各书材料成《孔子世家》,是为记载孔子生平首尾条贯之第一篇传记。
然司马迁之《孔子世家》,一则选择材料不谨严,真伪杂糅。一则编排材料多重复,次序颠倒。后人不断加以考订,又不断有人续为孔子作新传,或则失之贪多无厌,或则失之审核不精,终不能于《孔子世家》以外别成一惬当人心之新传。
本书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因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两项。后代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其意义即在此。故本书所采材料亦以《论语》为主。凡属孔子之学术思想,悉从其所以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所至为主要中心。孔子毕生志业,可以由此推见。而孔子之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虽事隔两千五百年,孔子之政治事业已不足全为现代人所承袭,然在其政治事业之背后,实有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番精神,为孔子学术思想以学以教、有体有用之一种具体表现。欲求孔子学术思想之笃实深厚处,此一部分亦为不可忽。
孔子生平除其自学与教人与其政治事业外,尚有著述事业一项,实当为孔子生平事业表现中较更居次之第三项。在此一项中,其明白可征信者,厥惟晚年作《春秋》一事。其所谓订《礼》《乐》,事过境迁,已难详说,并已逐渐失却其重要性。至于删《诗》《书》,事并无据。赞《周易》则更不足信。
以上关于孔子之学与教,与其政治事业、著述事业三项层次递演之重要性,及其关于著述方面之真伪问题,皆据《论语》一书之记载而为之判定。汉儒尊孔,则不免将此三项事业之重要性首尾倒置。汉儒以《论语》列于小学,与《孝经》《尔雅》并视,已为不伦。而重视五经,特立博士,为国家教育之最高课程,因此以求通经致用,则乃自著述事业递次及于政治事业,而在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则不免转居其后。故在汉代博士发扬孔学方面,其主要工作乃转成为对古代经典之训诂章句,此岂得与孔子之“述而不作”同等相拟。则无怪乎至于东汉,博士皆倚席不讲,而太学生清议遂招致党锢之祸,而直迄于炎汉之亡。此下庄老、释氏迭兴并盛,虽唐代崛起,终亦无以挽此颓趋。此非谓《诗》《书》《礼》《易》可视为与儒学无关,乃谓孔子毕生精神,其所谓学不厌、教不倦之真实内容,终不免于忽视耳。
宋代儒学复兴,乃始于孔子生平志业之重要性获得正确之衡定。学与教为先,而政治次之,著述乃其余事。故于五经之上,更重四书,以孟子继孔子而并称,代替了汉唐时代以孔子继周公而齐称之旧规。此不得不谓乃宋儒阐扬孔子精神之一大贡献。宋儒理学传统迄于明代之亡而亦衰。清儒反宋尊汉,自标其学为汉学,乃从专治古经籍之训诂考据而堕入故纸堆中,实并不能如汉唐儒之有意于通经致用,尚能在政治上有建树。而孔子生平最重要之自学与教人之精神,清儒更所不了。下及晚清末运,今文《公羊》学骤起,又与乾嘉治经不同。推其极,亦不过欲重返之于如汉唐儒之通经而致用,其意似乎欲凭治古经籍之所得为根据,而以兴起新政治。此距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隔离仍远。人才不作,则一切无可言。学术错误,其遗祸直迄于今。今者痛定思痛,果欲复兴中国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家传统,而阐扬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实尤为目前当务之急。本书编撰,着眼在此。爰特揭发于《序言》中,以期读者之注意。
本书为求能获国人之广泛诵读,故篇幅力求精简。凡属孔子生平事迹,经历后人递述,其间不少增益失真处,皆一律删削。本书写作之经过,其用心于刊落不着笔处,实尤胜过于下笔写入处。凡经前人辩论,审定其为可疑与不可信者,本书皆更不提及,以求简净。亦有不得尽略者,则于正文外别附“疑辨”二十五条,措辞亦力求简净,只略指其有可疑与不可信而止,更不多及于考证辨订之详。作者旧著《先秦诸子系年》之第一卷,多于孔子事迹有所疑辨考订,本书只于“疑辨”诸条中提及《系年》篇名,以便读者之参阅,更不再事摘录。
自宋以来,关于孔子生平事迹之考订辨证,几于代有其人,而尤以清代为多。综计宋、元、明、清四代,何止数十百家。本书之写定,皆博稽成说,或则取其一是,舍其诸非。或则酌采数说,会成一是。若一一详其依据人名、书名、篇名及其所以为说之大概,则篇幅之增,当较今在十倍之上。今亦尽量略去,只写出一结论。虽若有掠美前人之嫌,亦可免炫博夸多之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