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編輯推薦: |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经典回归!堪称华语世界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一套中华传统文化系列丛书。
·华文世界畅销30年,数百万读者奉其为文学启蒙**书目!更被誉为“最低门槛的中国文化阅读书目”。
·开重读经典文学之风,从诗词读懂中国人的境界之美。耙梳中国古诗词发展之脉络,品读各个时期重要诗人及作品。
·龚鹏程郑重作序,高上秦、阎崇年、梁晓声、解玺璋、张颐武等众多学者诚挚推荐。
·古典文学大师裴溥言领衔的古诗词课。本书为古诗词课的第四本,由文学教授赖芳伶编著,她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出版过多部相关著作。
·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瑰宝。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了《诗经》《楚辞》《乐府》的传统后,又推陈出新,将中国诗歌的文学成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无人不读,无人不喜。本书精选20位唐朝诗人及代表作,对诗人的生平和重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赏析,文笔优美,译注准确,是读者感受唐诗之美的入门佳作。
·采用进口特种微云纸和烫印工艺,尽显经典唯美气质,质感满满,阅读舒适。
|
內容簡介: |
中国诗歌发展到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诗歌形式风格多姿多彩,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诗人。他们在继承前人的诗歌传统后,推陈出新,将中国诗歌的文学成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代诗选:诗意栖居的朝代》是《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古诗词课》系列的第四本。本书精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杜牧等二十位代表性唐朝诗人,对诗人的生平和重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赏析。作者赖芳伶教授带领读者从诗词到历史,走进那个群星璀璨的朝代,是大众读者文学启蒙的**经典。
|
關於作者: |
赖芳伶
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香港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任东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新诗典范的追求》《阅微草堂笔记研究》《清末小说与社会政治变迁》《唐代诗选:诗意栖居的朝代》等。
|
目錄:
|
甲篇 唐诗总论
锦绣缤纷话唐诗 / 003
乙篇 名家名作赏析
王勃 / 025
骆宾王 /029
贺知章 /033
孟浩然 /037
王维 /047
岑参 /059
王之涣 /067
王昌龄 /073
李白 /084
杜甫 /125
韦应物 /176
韩愈 /182
刘禹锡 /187
白居易 /195
柳宗元 /211
元稹 /222
贾岛 /228
李贺 /233
杜牧 /240
李商隐 /248
|
內容試閱:
|
总序
龚鹏程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经典。经,指其所载之内容足以作为后世的纲维;典,谓其可为典范。因此它常被视为一切知识、价值观、世界观的依据或来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后来则成为该民族累世传习、讽诵不辍的基本典籍,或称核心典籍,甚至是“圣书”。
中国文化总体上的经典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依此而发展出来的各个学门或学派,另有其专业上的经典,如墨家有其《墨经》。老子后学也将其书视为经,战国时便开始有人替它作传、作解。兵家则有其《武经七书》。算家亦有《周髀算经》等所谓《算经十书》。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经》,饮茶有《茶经》,下棋有《弈经》,相鹤相马相牛亦皆有经。此类支流稗末,固然不能与六经相比肩,但它们代表了在各自那一个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地位,是很显然的。
我国历代教育和社会文化,就是以六经为基础来发展的。直到清末废科举、立学堂以后才产生剧变。但当时新设的学堂虽仿洋制,却仍保留了读经课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才开始废除读经。接着,他主持北京大学时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更进一步发起对传统文化的攻击。趋势竟由废弃文言,提倡白话文学,一直走到深入的反传统中去。
台湾的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意识,其实也一直以延续五四精神自居,故其反传统气氛及其体现于教育结构中者,与大陆不过程度略异而已,仅是社会中还遗存着若干传统社会的礼俗及观念罢了。后来,台湾才惕然警醒,开始提倡“文化复兴运动”,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了经典的内容。但不叫读经,乃是摘选“四书”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为补充。另成立“文化复兴委员会”,开始做经典的白话注释,向社会推广。
文化复兴运动之功过,诚乎难言,此处也不必细说,总之是虽调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传统的势能,但对社会民众的文化意识,还没能起到普遍警醒的作用;了解传统、阅读经典,也还没成为风气或行动。
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妇接掌了当时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的副刊与出版社编务,针对这个现象,遂策划了《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一大套书。精选影响人们最为深远的典籍,包括了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的经典,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并附录原文以供参照,一时社会震动,风气丕变。
其所以震动社会,原因一是典籍选得精切。不蔓不枝,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体例确实。经典篇幅广狭不一、深浅悬隔,如《资治通鉴》那么庞大,《尚书》那么深奥,它们跟小说戏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书里,用类似的体例来处理,很可以看出编辑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盖了几乎全台湾的学术精英,群策群力,全面动员。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四是编审严格。大部丛书,作者庞杂,集稿统稿就十分重要,否则便会出现良莠不齐之现象。这套书虽广征名家撰作,但在审定正讹、统一文字风格方面,确乎花了极大气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这套书当成是写给自己子弟看的传家宝,写得特别矜慎,成绩当然非其他的书所能比。五是当时高信疆夫妇利用报社传播之便,将出版与报纸媒体做了最好、最彻底的结合,使得这套书成了家喻户晓、众所翘盼的文化甘霖,人人都想一沾法雨。六是当时出版采用豪华的小牛皮烫金装帧,精美大方,辅以雕花木柜。虽所费不赀,却是经济刚刚腾飞时一个中产家庭最好的文化陈设,书香家庭的想象,由此开始落实。许多家庭乃因买进这套书,仿佛种下了诗礼传家的根。
高先生综理编务,辅佐实际的是周安托兄。两君都是诗人,且侠情肝胆照人。中华文化复起、国魂再振、民气方舒,则是他们的理想,因此编这套书,似乎就是一场织梦之旅,号称传承经典,实则意拟宏开未来。
我很幸运,也曾参与到这一场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贡献微末。先是与林明峪共同参与黄庆萱老师改写《西游记》的工作,继而再协助安托统稿,推敲是非,斟酌文辞。对整套书说不上有什么助益,自己倒是收获良多。
书成之后,好评如潮,数十年来一再改版翻印,直到现在。经典常读常新,当时对经典的现代解读目前也仍未过时,依旧在散光发热,滋养民族新一代的灵魂。只不过光阴毕竟可畏,安托与信疆俱已逝去,来不及看到他们播下的种子继续发芽生长了。
当年参与这套书的人很多,我仅是其中一员小将。聊述战场,回思天宝,所见不过如此,其实说不清楚它的实况。但这个小侧写,或许有助于今日阅读这套书的读者理解该书的价值与出版经纬,是为序。
锦绣缤纷话唐诗
唐代的诗歌,以非凡的灵姿异彩,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园地里,绽放出最耐人寻味的芳醇与隽永,凝固成中国人永恒的文化心声。它不仅仅是唐人的血泪与骄傲,也是全中国人的血泪与骄傲。只是,血泪不能拿来作为使人沉湎于痛苦的借口,而骄傲,更不应造成危险的故步自封。
唐诗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文学奇迹,它犹如百川汇海、水到渠成,又像是早有无数种子埋进泥土,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只等待一个最合适的时刻到来,便要纷纷突破地壳,以无比的璀璨缤纷迎向暖阳。我们现在就先来谈谈,到底是怎样的日光、空气和水,使得泥土里一颗颗的种子成了一朵朵华彩可人的奇葩的。
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有黄巾之乱,天下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接着曹丕篡汉、三国鼎立,而后进入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代的统一。这当中的三百余年(公元220年—公元581年),可以说是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时期。后来天下大权落入李世民的手中,才建立了自秦、汉以来最强盛的唐帝国,大约持续了三百年的王朝岁月(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这个融合着各族血统的新兴帝国,在最初的四十年里,国势迅速强大,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精神与物质文化的高度发展。不过,这几乎是所有艺术创造的共同基础,而我们要讲的唐诗繁荣,除了这个基本的条件,还有下面的几个因素:
第一个就是科举制度。它的完备,使得许多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有了参与政治活动的机会,继而有了实现儒家传统“学而优则仕”的入世理想的可能。唐室本身是杂有胡人血统的统治阶级,取得天下后极想拉拢寒士阶层,以巩固自己新得的权位,进而打击六朝以来即在社会政治上盘桓已久的旧贵族势力。寒士们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也已经慢慢成为社会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可圈可点的实际作为,也使唐皇室不得不刮目相看。基于此种情势,统治者顺水推舟,以考试制度拔擢新的人才,多少可以平衡一下一向被豪门世族所垄断的政治权势。而“诗赋”,是当时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天下的才俊既然要以此作为晋身的途径,当然就会很卖力去研习,文学里的诗歌受到功名的引诱,也就特别活跃起来了。
第二个就是帝王们的爱好与提倡。唐代的帝王,大部分文学细胞都很丰富,从高祖到太宗都在各地广设学校,于京城设置的规模宏大的“修文馆”(后改名为“弘文馆”)、“崇文馆”,更俨然是一处处国际性的文化学术重心。许多当时的友邦,像日本、高丽、百济、新罗都相继派遣大批的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这种文化学术(兼及贸易)的交流,使得大家的眼界与心胸都为之拓展。吸收融会的能力加强了,创造力也增进了,这必然促进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诗歌既然为其中的一支,当然也具有高度的活力。
还有,帝王既然喜好文学,就会诏令杰出的文人来为他们个人歌功颂德、粉饰时代的升平。比如,玄宗曾召李白入宫写下极有名的《清平调词三首》,宪宗召白居易为翰林学士,穆宗提拔元稹为祠部郎中……种种的恩宠荣耀无形中给年轻的读书人一个示范,让大家总觉得努力吟诗作文,有朝一日跃登龙门,可真是备极殊荣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岂不是很有道理吗?
第三个是诗歌本身的发展。我们知道,诗歌经历了东汉建安时代的创作,五言诗已经宣告成熟,即使七言诗的写作也不再是陌生的了。像七言古诗、绝句,及律诗,经过六朝长时间的酝酿,一旦步入唐代,那是一定要开花结果的。本来,唐朝以前的诗歌,除一般民间歌谣和《古诗十九首》等少数作品,几乎全属于贵族文人的作品,他们多致力于对辞藻及声律美的追求,所吟咏的对象也不出其富贵生活的范围,所宣抒的也常常是个人去就的情怀而已,很难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事实上他们也没有想到要为广大的读者去创作这个问题。不过,当然也有为数甚少的诗人,像陶渊明、谢灵运、庾信……他们的诗歌是不能以上述的标准率尔否定掉的。我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就大体上而言,毕竟旧诗的集大成是非唐诗莫属的。
有唐一代的诗歌,一方面承袭六朝诗人们所创造的格律,汲取了他们作品中的精华,同时醒觉了六朝诗歌的缺点。虽然初唐的诗歌仍不免于歌功颂德的恶习气,但为时不久,诗歌就逐渐回到平民出身的诗人们手里(这点要配合前述的第一个因素来了解),像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张籍、元稹、白居易……都是真正从贫寒中挣扎奋斗出来的。他们的阶层使他们切身体验到什么才是人间真正的疾苦,由于人类同胞爱的激发,他们诗歌的内容也就逐渐突越了个人荣辱的局限,他们所要表达的就指向普遍大众的心声。这么一来,诗歌的社会基础不仅扩大,也加深了。作者群的层面广泛起来,作品的数量也更多,相对地,由于有竞争性,质的要求也就提高了。最重要的是,读者群再也不光是那一批养尊处优的豪门显要和少数操生杀大权的王族贵胄了。大部分的人都了解到诗歌并不是某部分人的专利,它可以传达人类普遍共同存在的诸般情感,反映时代社会里民生的兴荣与哀苦。诗歌走入唐代后,成了唐朝的时代精神,也成为唐朝文化最丰饶、最细致的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