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80.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58.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74.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40.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319.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編輯推薦: |
王翘楚,江苏海安人。师承江苏南通名医陈树森。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优势专科创始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70余载,创“五脏皆有不寐”,立“从肝论治”法治疗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疾病。研发“落花安神口服液”“花丹安神合剂”和“萱郁颗粒”。1995年获评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王翘楚在中医睡眠疾病及其相关疾病研究领域贡献卓越。本书系统整理了王翘楚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为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临床素材和借鉴。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上海市中医医院名医学术传薪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分为从医掠影篇、学术探析篇、心得集锦篇、医案医话篇、匠心传承篇五部分。王翘楚是首批“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中医睡眠疾病优势专科创始人、学术带头人,擅长以中医药治疗不寐、郁病等,提出“脑统五脏,肝主情志,心主血脉”,创“五脏皆有不寐”之说,立“从肝论治”法。本书从王翘楚的生平大事、学术思想理论、临床诊断和辨证、用药及经验方、典型医案医话、继承人的学术创新等多角度介绍了王翘楚对不寐、郁病等的丰富临床经验,对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的中医药研究和治疗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關於作者: |
张雯静 主任医师,博士,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访问 学者,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博士生外方导师。目前为全国名老中医 药专家王翘楚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国家临床优势专科学科带头人,20 年来在传承老中医经验的基础上,从事中医药防治失眠及其共病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如失眠伴发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围绝经期失眠、异态睡眠障碍等。主持校 局级以上课题 12 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20 余篇,其中 SCI 10篇,影响因子 40 余分,获得专利授权 2 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等奖项 3 项。
王惠茹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2004年起师从全国名老中医王翘楚教授。参编《从肝论治失眠症——王翘楚学术经验撷英》、《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精粹》、《上海市名老中医医案精选》、《花生叶治失眠20年研究结硕果》、《脑统五脏》、《中医辨证之路》等多部论著,发表学术论文6篇,参与局级以上课题8项。获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三等奖,上海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奖,获发明专利1项。
|
目錄:
|
第一章 从医掠影篇/1
一、悬壶济世,善于创新/2
二、弘扬中医,推进管理/2
三、从无到有,创建学科/4
四、潜心科研,硕果累累/6
五、淡泊名利,启迪后学/7
第二章 学术探析篇/9
第一节 崇尚“天人相应”理论/10
一、人与天地相参/10
二、“天人相应”理论与昼夜节律/10
三、阴阳失衡是睡眠障碍的重要病机/11
四、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顺应自然/12
第二节 “脑统五脏、肝主情志、心主血脉”/12
第三节 创“五脏皆有不寐”/15
第四节 立“从肝论治”法/16
第五节 失眠症治未病思想的应用———康复预防十二讲/18
第一讲 尊重自然,合理作息,早睡早起,有益健康/18
第二讲 关爱社会,共生共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19
第三讲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19
第四讲 体脑并用,形与神俱,精神乃治/20
第五讲 膏粱厚味,酒色过度,疾病丛生/20
第六讲 失眠、焦虑、抑郁不可怕,不乱戴帽子,庸人自扰/21
第七讲 提高识别假医假药的能力,不乱投医、乱吃药/21
第八讲 提倡午睡,午睡半小时可补夜睡1小时/22
第九讲 失眠症好转后,不宜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需要一个康复过渡时间/23
第十讲 青少年适度反面教育,大有好处,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23
第十一讲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丰富精神资源,提高适应客观世界的水平/23
第十二讲 全社会关心精神、心理弱势群体,不歧视,不排斥,不鞭打“快牛”/24
第三章 心得集锦篇/25
第一节 失眠症的五大发病因素/26
第二节 从肝论治不寐/27
一、发病因素及诊断/27
二、辨证立法与处方用药/28
第三节 从肝论治郁病/30
一、理论渊源/31
二、郁病(焦虑症)/32
三、郁病(抑郁症)/33
第四节 不寐的疗效评价体系/34
一、有效性的评价/34
二、安全性的评价/36
第五节 经验方/36
第六节 常用药对及单方/41
一、常用药对/41
二、单方/44
第四章 医案医话篇/49
第一节 不寐医案/50
一、肝病不寐/50
二、脾虚不寐/66
三、胃病不寐/74
四、肾虚不寐/87
五、心病不寐/102
六、肺病不寐/110
第二节 郁病医案/114
一、郁病(焦虑症)/114
二、郁病(抑郁症)/125
第三节 杂病医案/137
一、睡惊症/137
二、湿疹伴不寐/138
三、瘾疹伴不寐/139
四、石淋伴不寐/141
五、尿血伴不寐/142
六、内伤发热伴不寐/144
七、头风伴不寐/145
八、臌胀伴头痛/146
九、复发性口腔溃疡/148
十、外感咳嗽/149
第四节 膏方医案/151
第五节 医话集锦/155
一、证中求病,病中求证/155
二、要客观辨证,不要主观辨证/156
三、临床是基础,科研是先导/157
四、肾虚综合征论治/158
五、月经量少,补肾为先/158
六、卧不安则胃不和/158
七、脑非奇恒之腑/159
八、川楝子确具有肝损毒性/159
九、实践是第一性,理论是第二性/160
第五章 匠心传承篇/161
第一节 传承脉络/162
第二节 继承人论文/164
第三节 跟师心得体会/181
附篇/190
一、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190
二、撰写著作/191
三、获得专利/192
四、获奖项目/192
五、附表/193
参考文献/195
|
內容試閱:
|
杏林芳华,七秩峥嵘;守正创新,再谱华章
杏林芳华,跨越七十载风霜;守正创新,开启新世纪辉煌。上海市中医医院自1954年建院以来,始终秉承传承创新的精神砥砺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一家中医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深厚、名医大家辈出的三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集医、教、研于一体,矢志不渝,不断进取,设有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以及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诊疗所等服务平台,聚集了大批沪上及长三角地区高水平的中医药名家,同时致力于海派中医流派传承与研究。全院目前拥有5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1名上海市名中医,11个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1个上海市中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总(分)基地,5个上海中医药大学名中医工作室。近年来,医院更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涌现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浦江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
中医药源远流长,作为植根于中华文明、汇聚先贤智慧的医学宝库,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医院立足上海市,辐射长三角,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医药事业发展重任。值此建院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特别呈现“上海市中医医院名医学术传薪”系列丛书,汇集我院历年来获“上海市名中医”殊荣的11位中医名家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与医学贡献,深入剖析这些名中医的成长经历和职业轨迹,展示他们的医德医风和人文情怀,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勤勉求精,在学术研究中开拓创新,在教育传承中桃李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中医药的发展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本丛书的编纂出版,正是我们贯彻总书记对中医药重要论述的一次生动实践。
本丛书通过从医掠影、学术探析、方药心得、验案撷英、匠心传承等多个维度,展现名中医们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精湛医术、从医心得、卓越成就及对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积极贡献;展现他们坚守传承,继承“青松传承”之志;自强不息,恪守“厚德、博学、传承、创新”的初心。他们的人生阅历、学术成就及文化自信不仅展现了个人的精彩,更折射出中医学这门古老学科的蓬勃生命力和新时代价值。
本丛书不仅是我院历届上海市名中医的成果集锦,也是医院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更是新时代中医文化的时代印记。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相信本丛书的出版将为新一代中医人提供学习的范式、文化的支撑和前进的方向。
承前启后,绘就新篇。我们诚挚地将本丛书献给所有热爱和支持中医药发展事业的朋友们。以匠心传承,向文化致敬,既是对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敬仰,也是对其创新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希望它的智慧之光能照亮求知之路,激发大家对传统医学的深切热爱,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让中医文化自信坚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凡是过往,皆成序曲;所有未来,力铸华章。愿书中诸位医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激励更多有志英才,投身于中医药的创新实践之中,共创未来。
丛书编委会
甲辰年正月廿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