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AI时代超越知识点的思维教育
聚焦超限思维、超限教育
以超限理念引领教育创新
通识教育、思维教育、超限教育的入门向导
|
內容簡介: |
《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第一版出版于2020年7月,读者反响热烈,三年来多次加印。2024年5月面世的第二版是全新增订版,新增四章内容,使之更具时代性、前沿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围绕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强调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对于人才成长的核心奠基作用,突出全面而多样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对于建立超限思维的基础性作用和对于每个人健全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超越知识点的思维教育、跨越消融学科边界的超学科发展、传统育人模式的人工智能化再造和创新,正成为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主旋律。AI时代人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对此,作者强调:借助于AI的大规模个性化英才教育和成长过程的个性化多样性评价已成为可能,与AI互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提问与解答能力、锻炼大学生对AI的适应和驾驭能力,进而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作者聚焦专门性、普适性、通俗性三者兼具的高级思维,纲要性地探究以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为代表的大学思维,重点透过量子思维的概念、逻辑和方法,介绍多元、多维、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思维模式;基于格局、跨界、超限等概念,介绍老子思维的大制无割、三生万物、不言之教的思维模式;面向AI的快速发展,介绍聪明、智慧、绿色、永续等思维模式及其差异。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服务于大学通识博雅教育和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超学科思维训练纲要,尝试通过超限思维走向超限教育,以促进全社会将思维的教育、训练和提升纳入学习和成长的每天日程,让大学生保有超越自我、超越知识、超越人工智能的信心和能力,从而在大学校园里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人才、产业、社会、大学1.0、2.0、3.0、4.0的层次概念,指出重思维、超学科、智能化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进化或者跃迁的关键,强调以超限理念引领育人创新: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
本书可作为通识教育、思维教育、超限教育的入门向导。
|
關於作者: |
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英国女王大学名誉博士、大连理工大学教育 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杨石先讲座教授、德国洪堡基金中国学术大使、英国巴斯大学名誉教授等。
|
目錄:
|
第二版序言 超限思维、超限教育/1
第一版序言 思维晋级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1
第一章 大学之问与青年困惑/1
1.1理想大学是什么模样?/3
1.2这像一所大学吗?/11
1.3我像一个大学生吗?/22
1.4什么是我的大学? /29
第二章 大学规矩与新民至善/35
2.1大学的特征和通常布局/37
2.2大学的普遍规则/41
2.3格局、使命与大道/43
2.4自由与全面/工具与目的/48
2.5通识与专业及跨界/55
第三章 未来的人类与未来的大学/61
3.1未来的人类和社会及产业/63
3.2智能和合成时代的超级人类/69
3.3未来的大学与未来的人才/76
3.4跨越知识点的教育和超限思维/78
3.5超限教育和未来大学4.0/90
第四章 以超限理念引领育人创新/101
4.1以超限理念回应时代之需/103
4.2知识传授必须坚持思维导向/106
4.3“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108
4.4“经典阅读”课程群/116
4.5三大模块课程/118
第五章 格局和假设/121
5.1思维定义和思维元论/123
5.2小学思维、中学思维、大学思维/133
5.3分解还原思维: 加法/139
5.4整体关联思维: 乘法/144
5.5因果思维与逻辑: 串联/151
5.6同时性思维与变易: 并联/154
5.7信仰思维与批判和创造/158
第六章 批判和创造/165
6.1批判性思维: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167
6.2创造性思维: 大胆幻想、谨慎求证/176
6.3创新性思维: 知识变现与黄金圈/182
6.4知识炼就思维: 体系/186
6.5第一原理思维: 颠覆性原创/190
6.6类比逻辑和比较思维: 我优/194
6.7归纳与演绎思维: 新规律新器具/197
第七章 原理和世界/203
7.1平面几何与几何思维/205
7.2牛顿力学与经典思维/207
7.3量子力学与量子思维/214
7.4量子逻辑与概率: 波性粒子与智能/223
7.5对称性与对称性思维: 延展与预测/226
7.6元素周期思维: 不可细分的终点/229
7.7生物与基因演化: 保守与创新/232
7.8表观遗传与菌落: 内外合体/235
7.9干细胞与功能细胞: 时空可逆/239
第八章 永续和无为/243
8.1大制无割的永续思维: 自然/245
8.2最小能量思维: 化难为易/252
8.3原子经济性与绿色发展/255
8.4计算思维: 与理论和实验并列/259
8.5工程思维与工程放大效应/262
8.6局部与全局的最优化思维/267
第九章 跨界和融合/271
9.1真善美: 三位一体与四种品位/273
9.2新形象思维: 科学幻想/276
9.3跨文化跨文明思维/281
9.4跨学科跨专业思维/288
9.5跨感官思维/296
9.6音乐美术与数学几何/300
9.7语言形象与艺术抽象思维/306
9.8艺术化学与感受识别/309
9.9设计思维与人生: 科学艺术融合/313
第十章 思维和训练/319
10.1学习与记忆曲线及思维工具/321
10.2可视化思维工具: 因果、八卦、导图/323
10.3动手的思维工具: 魔术和拓扑折纸/326
10.4动脑的思维工具: 冥想和围棋/329
10.5思维实验: 于悖论中看懂世界/334
10.6探索思考的疆界: 九九思维组与AI/336
附录1超限制造、超限思维、超限教育/341
附录2“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与“经典阅读”
课程群/347
参考文献/383
第一版后记/391
第二版后记/395
|
內容試閱:
|
超限思维、超限教育
探索并推进新的学术研究模式、新的教书育人模式,以及推进这两模式的融合,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梦的核心是,如何超越人为的学科、专业、行业分割和限制,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近年来,笔者以研究、育人两条互补的工作链条,采取并行、交替、融合、分工的方式探索前行。
在研究方面,针对研发与制造在高效性、精准性、安全性、生态性方面的诸多瓶颈,我们于2018年提出了“超限制造”概念,目的在于推动学科交叉研究,推动跨越学科的融合,服务于产业行业的融合,发展前沿的工程科学和制造技术。同年“超限制造”项目获得项目经费支持并得以实施。2019年“超限制造”通过验证、论证后,成为上海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我们采用校企合作研究开发的方式加以推进。在此期间,2019、2020年也分别发起并推动有关“老子思维”“量子思维”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在育人方面,针对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普遍存在的定位不清、名不副实和严重的“水课”问题,2018年笔者强调在经典阅读中,创立包含必不可少的四本经典及其蕴藏的思维方式,改变现有通行的通识教育。在2020年年初的疫情封控期,笔者写作了本书第一版《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并修订增补《改变思维》;在这两本书中,均提出了“超限思维”。2020年7月7日,笔者提出并推动设立涵盖了20多个学科的短学时的“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以建立新的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体系,切实落实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021年推动卓越育人,强调“超越学科、思维导向”。
2021年10月,为庆祝华东师大建校70周年,上述研究和育人实践等信息都以中英文同时公开,如以新闻方式发布在《科学》增刊上。随后,我们注意到,2022年5月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布了《超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径》,强调“采取量子跃迁的方式” 对高等教育进行颠覆性的变革。2023年4月26日,笔者应邀在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上做专家报告《超限:建设引领育人创新的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重点介绍了有关超限思维、超限教育、超限模式的探索及愿景;6月14日的《文汇报》微信公众号以“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未来的大学,必将是走向卓越、超限、多态叠加的大学4.0状态”为题,7月25日的《光明日报》用“以‘超限’理念回应时代之需” 为题均报道了笔者的这一报告。
笔者注意到,一方面,2021年,来自中美俄印四方的一个合作研究成果认为,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下降,学术技能在退化。尽管这可能是一面之词,但确实是我们必须要警惕、重视的问题。另一方面,在2022、2023年,美国知名学者出版专著,充满溢美之词地宣称中国大学将可能在学术上引领世界,成为新的“思想帝国”。这同样也是一面之词。老子早就告诉我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缺的是原创!”。
从2020年7月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笔者和同事们积累近四年的实践探索,有了一系列经验、收获和教训,所以有必要对重在理念阐述的本书第一版做一次大规模的修订增补,形成新版,以贡献社会。
笔者有时吃惊地发现自己对教育、育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有如此大的并且越来越大的热情,笔耕不辍、持续探索,这出乎所有人,包括我自己的认知。笔者1978年进入大学,学的是工科,随后长期从事研究开发,按理说没有多少时间系统思考和实践探索教育方面的宏大或者关键细节。之所以笔者会对这些主题如此情有独钟,想来有如下可能的原因。
笔者从小生活在小学校园里,因父母是教师而且住校,所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爷爷是“老区” “根据地”教师,笔者小时候听外公讲得最多的是私塾的故事和理念。笔者舅舅是外交人员,后来也做了教师。周边的潜移默化,使得笔者从小就对教育有了深厚的感情。笔者从事大学管理领导经历贯穿近30到40年,其间多次在全职领导和全职教授岗位交替,深知领导和师生的各种烦恼或者无奈。笔者曾经在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大学工作和学习,第一次担任校长已是近20年前的事了。教育 部举办过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笔者参与了后三届(2004年、2006年、2010年),国内外有关大学治理方面的经验、理念、体验方面的深入交流切磋,也让笔者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笔者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几乎一辈子与校园关联,所以机缘巧合,对教育、育人、思维、信仰、使命、人的发展、幸福感悟能力和创造创新力,有了诸多体验和思考,很想与青年朋友、学生家长、校园师生、社会各界交流,故写下这些文字,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新版增加了排在最前面的四章(“大学之问与青年困惑”、“大学规矩与新民至善”、“未来的人类与未来的大学”、“以超限理念引领育人创新”),并对原有的六个章节均做了微小修改,但保留了跨越学科专业、超越学科专业介绍论述大学校园里常会涉及的主要思维模式及其特点。全文定会有不少错误,以及自说自话,敬请读者海涵。
钱旭红
我像一个大学生吗?
如何判断自己的言行思考是不是在上大学?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首先需审视询问自己,今天我提出过哪些问题,审视过哪些疑问?今天我有否读过经典?今天我做过哪些探索(文献、实践、实验)?最近是否聆听或者接触过哪些学术或专业上的高人?
第一,要避免愚蠢,防止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累赘。
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远离愚蠢,不要成为愚蠢者,不要有愚蠢的言行。如果将人品或者言行进行分类的话,从低到高可以分为:愚蠢、恶毒、聪明、智慧、道德。而某项单一技能擅长或者过人者,可以说是聪明,这是大学生的最低底线。
卡罗·奇波拉认为,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是愚蠢,人类灭亡的最大可能是被愚蠢者所害。愚蠢人群的突出特点:总量庞大、缺乏理智,常干些给别人添乱又不给自己好处的事,拉低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社会要想不被愚蠢者拖垮,就得靠其他人加倍努力去抵消蠢者负累造成的损失。卡罗·奇波拉有关愚蠢的基本定律是:
其一,处于活跃状态的蠢者总数永远比想象的要多,社会将被愚蠢者负累拖垮,甚至走向灭亡。如果愚蠢者掌控了组织的主导权,组织就会遭受无法估量的损害,走向衰败。其二,一个人是否愚蠢,与其身上的其他任何特点没有必然联系,不存在蓝领和白领、百姓和精英的高低贵贱之分。其三,“愚蠢”就是既给他人惹麻烦,自己又没有明显收益,自认为是为己为人或者损己为人,实质是损人不利己;愚蠢者的活动和态度是不稳定和非理性的,并且不知道自己的愚蠢;愚蠢者任何时候都蠢,具有蠢的连贯性和确定性,故而非常危险又具破坏性。如果说损人利己的恶毒是理性的坏,是可以预测的,那么蠢人比强盗更危险,蠢是没有任何计划或预谋的,让讲规律、讲道理者无法预料、无法理解。人们的安危完全取决于愚蠢者的敬畏之心或者恻隐之心(日常最常见的愚蠢,就像父母辅导孩子功课乃至情绪崩溃而斥责孩子,如此父母自己生气,孩子受到伤害,没有人得到好处)。其四,愚蠢者的破坏力永远被低估。其五,愚蠢者是最危险的一类人。
第二,要避免丑陋,防止成为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钱理群教授创造的并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关于大学育人和人才成长模式的重要概念。他希望大学生要做精神的强者和灯塔,不做唯利是图的物质奴隶。他认为,当今国民性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再谈理想、追求,不再有精神性的境界,而是动物性地活着,把趋利避害当准则。
实用、实利、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精致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指一己私利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私利就是上帝”,将为任何他人做事都视作是一种投资,索要回报;所谓精致,指拥有很高的智商、很好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让人无可挑剔,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懂得配合和表演,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种学生很能迎合体制需要,而且高效率、高智商。可怕的是这样的人,正在被我们培养成接班人。这样的绝对精致利己主义者,突出的问题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没有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只有套在名缰利锁之中的自我庸俗化。这样的人,一旦掌握权力,其对国家、民族的损害,将超过昏官。大学如果培养出这样的人,不仅是失职,而且是在犯罪。
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同于那些普通纯粹的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我保护者等。他(她)是水平高超的自私自利者,努力并勤奋且竞争意识强烈,现实而敏锐,非常自私并精确算计个人得失,巧妙而不动声色地利用体制,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优秀地让人敬而远之,并给别人带来压迫感,善于表演,达到真假难辨的程度。绝对精致利己主义者,是在封闭环境和自我追求的共同作用下炼成的。四个因素,即残酷的内卷倾轧氛围、自我成为赢家的渴望、担心被淘汰的焦虑、出人头地的妄想,使得这种人活得很累,居于塔尖也不敢放松,完全忽略了作为一个品行、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养和担当。这些众多的、目光短浅的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迟滞拖累了人群的整体进步。
要改变这种所有人似乎都觉得无能为力的现状,防止堕落为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能立志成为“有使命感的平凡人”,每天就得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内心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微小的改变开始。通过简单起步,不断迭代完善,日积月累、长期坚持、由己及人,影响就会越来越大,最终的良性的改变就会出现。
第三,要避免思维残缺,通过通识教育开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起步。
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要成为独立自由而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打好人生大厦的地基,建设好一个人健全发展的基础,即做好素质品行能力的基本建设。所有人必须通过接受完善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是专业课程、专业教育的 “简单化” “水课化”)而打好一生发展的基础。
笔者强调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即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基于自己的专业和学科,并跨越,超越自己的专业和学科,主动关注并知晓理工、人文、艺术等至少三大类不同的思维模式。因为知识的专业学科是人为划定的,不代表真实世界和真实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要尽力弥补原生家庭、原生文化、原生教育留下的这些缺陷或者遗憾。陷于单一或者某些专业学科知识或者技能学习的人们,容易形成“学科专业性格”,甚至形成某种后天习得的偏执(在大学阶段习得的偏执)。如此,一个健全的人有可能会因不当教育而“致伤”“致残”。这样的人将无从感悟幸福和创造的真谛,无法尊重别人或者安放自己的灵魂。一个人身体方面的缺陷不可怕,借助于主动锻炼调适,借助于药物或者合成生物学,借助于机器和人工智能,可以获得相当程度的弥补;而思维和精神素质方面的残缺者、不健全者、亚健康者,却难以显而易见,难以医治,还常不自知, 会习惯性“真诚地”干着错误的事情。人们通过专业化的学习,通过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化,通过思维训练等,才能养成自己的气质与能力。大学里的学习,要基于知识点,并超越知识点,需要基于专业和学科,超越专业和学科,不断强化思维教育、思维训练。
最后一点是,要避免盲从,学生阶段要不断自省而实现自我超越。
国外有人将人的思维分为三个阶段:无知的确定(中学)、有知的混乱(大学一、二年级)、批判性思维(大学高年级)。有报道,近年中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弱化退步,尽管这仅仅是一篇论文的观点,难以肯定其一定是普遍现象,但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辨别、判断、反思改进的能力,是有依据的、有质量的怀疑(质疑)能力,而不是批斗性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如何提问,如何答问;成功的和不成功的研究生教育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做研究的能力,而是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大学是反省人生的开始,思考人生的起步。反省人生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重要的必经过程。
放错地方的资源叫做“污染”,放错岗位的人才叫做“废物”。老子强调“无弃人,无弃物”,关键是大学和我们每个学生个人,如何针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潜力所在,去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需常问自己,自己异于常人的是个性特征或者潜力是什么?需要每时每地的琢磨或者尝试验证。可以这么说,对个人自己而言,同等时间精力投入却产出颇丰的某一方面,就是自己的潜质,如果此方面同时能强于绝大多数人,这就可称为潜力。
没有了自由而全面的生长,人们就会“内卷”,生命失去了支点就会“躺平”。在大学里,学生要完成人走向成熟,走向智慧的四个阶段。
至少必须先后翻越两座自信的高山,第一座山是“盲目自信”的峰高陡峭;第二座山是“清醒自信”逐步抬升的高原,其远不见峰,没有止境。两座山之间以前期崖低谷深、后期渐渐升高的山路相连。低落之处,就是人们常抱怨社会“内卷”、念叨我要“躺平”的时空节点,有人陷于此无法动弹,终身无法走出。行进在此人生路上的人们,犹如演奏一首交响乐,常是先傲后卑、经历痛定思痛,再逐步提升,终有所成。
这交响乐的第一乐章,初始离家尝试独立的大学生们像巨婴般自信爆棚,不知己有所不知,停留在一叶障目的愚昧山峰傲视天下;第二乐章,一旦越过此阶段,面对残酷的现实,自信崩溃,羞愧失落,知己有所不知,跌落于绝望之谷,此处“内卷”“躺平”随处可见;第三乐章,随后人们慢慢苏醒清醒,知己有所知和不知,因积累知识和经验而开悟;第四乐章,渐渐爬上开悟的山坡,最终抵近真正自信的高原而近智慧,而到此阶段,人们就具有了大师般的淡定,具有“不知己知、自知无知”的谦和。认知这些,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尤有帮助,可以少走弯路、少碰壁。
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们,可以为自己投射设置一个终身伴随的虚拟人、“数智人”,如同宠物,给“它”多次生命的机会,看其能遇到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走多远,能对自身发展有什么样的启发和帮助。作为大学生,最好在校园期间就品尝过失败,并且能自己从失败中站立起来。人的一生,不经历几次失败,就不会获得自我挑战极限的机会。可以接受失败,但不可以接受放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