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內容簡介: |
一城一味道,一地一风俗。本书收录彭梦宁散文新作近70篇,篇篇似乎都在谈“吃”,但那些香喷喷的文字,让江汉平原司空见惯的菜肴,如同被唤醒的精灵,跳跃、翻腾、狂舞,绽放出灵动而又曼妙的身姿。作者情感细腻真挚,语言生动诙谐,每一次寻味之旅,都是在回忆成长、感恩岁月、拥抱生活。
|
關於作者: |
彭梦宁,资深媒体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随笔集《天空的孩子》。
|
目錄:
|
萝卜开会 / 001
茄子笑了 / 005
土豆不土 / 009
好大一个苕 / 013
黄瓜不黄 / 017
矮冬瓜 / 021
丝瓜沿上瓦墙生 / 025
好一个大南瓜 / 029
苦着脸的瓜 / 033
西红柿的诱惑 / 037
峨眉弯弯一种豆 / 041
长豆挂子 / 045
回味“豌豆巴果” / 049
空心菜 / 053
黄花菜 / 057
马齿苋 / 060
蒲草芯 / 063
秋天的菠菜 / 066
冬天的大白菜 / 070
爽口的莴笋 / 073
假装我没吃过菜薹 / 077
送你一把“瘦人草” / 081
穿越千年的茼蒿 / 084
来根香菜 / 088
荷花莲蓬藕 / 092
鸡头苞梗子 / 096
脆甜的荸荠 / 100
若隐若现地捡皮 / 104
辣椒在,不远游 / 108
豆腐之心 / 112
蛋蛋的回忆 / 116
黄鳝滋味长 / 120
滑溜溜的泥鳅 / 124
王八遍地 / 128
土憨爬 / 132
黄骨咯咯 / 135
一条发财的鱼 / 139
欲罢不能的油焖大虾 / 143
螺蛳河蚌入梦来 / 147
人间至味小杂鱼 / 150
鱼杂之欢 / 153
蹄之花 / 156
猪油渣渣 / 160
吃肉不见肉 / 164
又闻卤菜香 / 168
咕嘟冒泡的火锅 / 172
晒酱 / 175
请你下油锅 / 179
酥饼里的年味 / 183
传说中的焌米茶 / 187
渐行渐远的火烧粑 / 191
不蒸馒头蒸个菜 / 195
大有来头 / 199
尾巴去哪儿了 / 203
血色诱惑 / 207
逐臭而食 / 211
游走在黑暗料理的边缘 / 214
“乡”见也甚欢 / 217
米饭香 / 220
好好吃饭 / 224
饭是蹭的香 / 228
不是吃素的 / 232
请你吃顿自助餐 / 236
提瓶罐头来看你 / 239
宵了个夜 / 243
坐在“杀口” / 247
|
內容試閱:
|
我的家乡是湖北潜江,江汉平原的一座普通小城。
小城不大,满打满算,面积刚过2000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多,东拼西凑,总数连100万都没有。
然而,吾心安处是我家。生活,不像小学生考试,非要拿个“双百”才喜气洋洋。日子过得怎么样,是悲还是喜,是苦还是甜,自己清楚,家人清楚,味蕾也清楚。
我从小是个挑食的主,这不吃那不吃的,好像除了泪腺发达,什么都不发达。动不动就哭鼻子,动不动就耍赖皮,特别是一日三餐,经常闹得鸡飞狗跳,急得奶奶直跺脚,恨不得倒过来喊我几声祖宗。我承认,这是一种娇生惯养,但又不完全是。
或许是因为龙凤胎的缘故,我生下来就像老鼠儿一样大(奶奶语),随时都有夭折的可能。为了把我养活,即便是全家总动员,我经常是吃了吐,吐了吃,吃了再吐,像小媳妇害喜一般。而妈妈情况更糟,生下我们这对双胞胎,加之营养严重不良,最后大病了几年。
据奶奶讲,头三年里,胞姐由爸爸抱着,带着妈妈四处求医问药,我则留在家里由奶奶照管。每当我饿得哇哇直哭,奶奶便熬了米糊糊,用手指头沿着碗边转一圈,然后蘸满了塞进我的嘴里。这样显然吃不饱,奶奶就抱着我走村入户讨奶吃。我记得很清楚,刚考上大学那会儿,村里一个婶娘见了我说,没想到你这家伙还出息了,小时候还经常吃我的奶水呢。
味蕾就像被截断的河流,干枯惯了,便没有被滋润的感觉。一直到高二,我的身体才发育,个头才蹭蹭往上长。即便后来考上公务员,动不动就得参加应酬,仍然瘦得像根豆芽菜,以至于被人下了个评语,说这家伙就是喝猪油都长不胖。可见,娘胎里带来的,不只是外貌、秉性,还有胃口、体质和饮食习惯等等。正是吃啥啥费劲,吃嘛嘛不香,我曾一度感到自卑,经常有意无意地照照镜子,看瘦削的小肚子是否稍微隆起点。
其实,江汉深处美味多。作为鱼米之乡,家乡真叫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特别是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基本不用为菜篮子操心。我没开过餐馆,也没学过烹饪,无法像专家学者那样侃侃而谈,把家乡菜肴的祖宗八代都理个门儿清。可只要想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架上长的,土里埋的,都是手到擒来,完全不用费大功夫。而且,食材新鲜,地道正宗,普普通通一道家常菜,都能烧出别样味道来。
爱美食就是爱生活。为了告别瘦胳膊细腿儿,我每天蹬开被子睁开眼,就仿佛听见了食物在召唤的号角声,便忙着穿梭于菜市场的各个角落。等到该烧火做饭的时候,我则系上围裙走进厨房,像张飞绣花一样捯饬起来。蒸的,煮的,炒的,煎的,炖的,炸的,每一道菜看似复杂,其实操作起来也算容易。男人下不下厨,其实都源于一个“懒”字。懒是男人的通病,也是男人的软肋。要想家里少点河东狮吼,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男人们都成为家庭“煮夫”,让他们懒得为谁做饭扯皮,懒得为谁洗碗争辩。何况,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勤快的人儿靠得住,经常下厨,不会把泥鳅当成鳝鱼,不会把小麦当成韭菜,更不会油瓶倒了都不扶。
有人说,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这话真说到我心坎上去了,每天一进厨房,便体味到了浓浓的烟火气,不再为得失而苦恼,不再为进退而纠结,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而且,不管是采购,还是烹制,抑或享用,每个环节,总能在脑海里唤醒早年的光景。不经意间,一点一滴,一举一动,就像一个不速之客闯入心中的庙宇,让你瞬间思念,感动,甚至泪流。食材也好,佐料也罢,就像是看不出破绽的道具,在我这个蹩脚的魔术师手里,突然来个时空回转,便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让不同的滋味在味蕾上尽情绽放。家乡味道里,看得见的是或平常或稀奇的菜肴,看不见的是思念,是牵挂,是感恩。
有次去沿海城市出差,看见满桌的海鲜和稀奇古怪的吃法,发觉自己动一动筷子的念头都没有。原来,离家乡越远,对家乡爱得越深。这份爱,不是用笔进行诗意表达,也不是用嘴大声说出来,而是用挑剔的味蕾进行甄别。好吃还是不好吃,喜欢还是不喜欢,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只有味蕾最清楚。味蕾是有记忆的,有情感的,简单而又直接,朴素而又有力量,直抵心间,不容妥协,一生一世都学不会背叛。
爷爷曾告诉我,奶奶烧的菜最好吃;爸爸也曾告诉我,妈妈烧的菜最好吃。而我每次下厨,妻子面对随便烧的几个菜,也是赞不绝口,连连点头说好吃真好吃。味到深处即为家,有了美食的抚慰,好吃不好吃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家人才有家庭,有家庭才有家乡,有家乡才共同拥有一个令人割舍不断的地方。说到底,家乡的味道,就是爱的味道,情的味道,珍惜的味道。
而且,乡味乡情从来离不开乡风乡俗,就像城市里的砖头和家具,在乡村则表现为泥土和树木。何况,味蕾上的湖北,除了鄂西山区以山地物产为主的食谱,以及鄂东南丘陵介于山水之间的食谱,剩下的就是江汉平原的水乡物产的食谱。可见,楚菜的多元化,有江汉平原的功劳,唯楚有菜,潜江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在繁忙工作之余,我乐于遵从自己的味蕾,将家乡的食物摆摊一般,一样一样地付诸笔端,不为哗众取宠,不为论短争长。让我始料未及的是,这些篇什写完后,一篇不落地在全国各大报纸的副刊公开发表了,如《新民晚报》“夜光杯”、《广州日报》“闲情”、《山西晚报》“子夜”、《长沙晚报》“橘洲”、《兰州晚报》“兰苑”等等。恰如阅读的私密性,美食也是因人而异,你视之为瑰宝,旁人视之为草芥。只不过,有些食物,或许会永存,但记忆不会常在,随着时间的流淌,再美的滋味终将失去灵魂。当然,此番景象已非我所能把控,唯愿在安然的岁月里,永远吃在家乡忆在家乡,一指苍茫处,淡淡流年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