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編輯推薦: |
1.谋略思维让你在困局中巧妙翻盘。人生有三种境界: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谋略作为一种工具可以帮你不断提升,祝你早日修成老谋深算。
2.流传千年的中国谋略智慧,既有阳谋秘计,又有阴谋诡计。51个经典强者故事,教你熟络运用谋略智慧。教会你懂人性、知谋略、明得失。
3.谋事者穷,谋局者胜,做事的永远干不过做局的。处世无非人性,谋局无非人心,给所有人的破局之书。
|
內容簡介: |
《胜者谋略》解读了古今中外胜者对谋略的重视与使用心法,结合现代战略思维,将历史中的胜者思维进行了归纳与梳理,是一本现代人读得懂、用得上的谋略指南。当今职场人、管理者,想要使用谋略,修炼谋略思维,需先具备格局,这是古今胜者决定命运的制胜之道;此外,若想成为制胜者,还需懂得明察、选贤、驭下、任势、攻心、修德、韬晦,方能领先他人一步。
|
關於作者: |
戚风:知名企业管理顾问,畅销书作者,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公司史和商业活动研究,对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洞察,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理解,著有《眼界决定你的高度:任正非给创业者的人生智慧课》《麦肯锡商务沟通与文案写作》《阿里巴巴销售课》等。
|
目錄:
|
第一章
格局——决定命运的制胜之道
1 张良:格局,决定一个人的结局 / 0 02
2 张英:利他哲学——渡人才能渡己 / 0 07
3 袁绍:没有清晰的战略,就是一场灾难 / 0 11
4 管仲:谋略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赢得胜利 / 0 15
5 汉武帝:真正聪明的人使用阳谋 / 0 19
6 胖东来:用善念驱动,谋略更容易成功 / 0 23
第二章
明察——制胜的关键是看清本质
1 苻坚:先了解对手,再制定谋略 / 0 28
2 李广:盟友关系不会永远牢固 / 0 32
3 拿破仑:别让傲慢成为成功的障碍 / 0 36
4 诸葛亮:做事之前,一定要先看人 / 0 40
5 齐襄公:轻易做出的承诺不值得相信 / 0 44
6 勾践:过度的恭维是一种陷阱 / 0 48
第三章
选贤——组建能征善战的顶尖团队
1 雍正:知人善任是管理者的第一要务 / 0 52
2 曹操:用人的核心原则——唯才是举 / 0 56
3 燕昭王:摆出求贤若渴的姿态 / 0 59
4 阿里的“十八罗汉”:亲自培养的人才更好用 / 0 63
5 子思:接纳人性,勿强迫下属当圣人 / 0 67
6 秦孝公:取胜的关键是会用奇才 / 0 71
7 商山四皓:人才不合作,该怎么办 / 0 75
第四章
驭下——领导力的核心就是用人
1 三家分晋:秩序是团队管理的基石 / 0 80
2 孟尝君:要能干的人,还是要听话的人 / 0 84
3 檀道济:如何避免功高震主的惨剧 / 0 87
4 亨利·福特:削弱下属权力,不能操之过急 / 0 91
5 周幽王:欺骗得不到真正优秀的员工 / 0 95
6 曹丕:如何应对撒谎的下属 / 0 99
7 宋江:遇到刺头,该如何管理 / 1 03
第五章
任势——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1 孙膑:竞争的关键是争夺主动权 / 1 08
2 间组建设公司:懂借势,会借势 / 1 12
3 华为:避实击虚,攻其不备 / 1 15
4 海伦·凯勒:遇到贵人是一种幸运 / 1 19
5 胡雪岩:让别人成为你的人脉 / 1 23
6 曾国藩: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 / 1 27
第六章
攻心——看透人性的心理战术
1 亚伯拉罕·林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 1 32
2 吕不韦:人情社会,学会打感情牌 / 1 36
3 烛之武:说话有逻辑,别人才会听 / 1 40
4 赵高:用利益收买对方 / 1 45
5 汉武帝:展示实力,威慑对方 / 1 49
6 商鞅:对执迷不悟者予以惩罚 / 1 53
7 李靖:乘胜追击,彻底击败对手 / 1 57
第七章
修德——用人格魅力赢得信任
1 培根:个人德行是立身之本 / 1 62
2 秦王政:做事要宽容,做人要大度 / 1 66
3 汉武帝:好心态,才会有好结果 / 1 70
4 乔·吉拉德:学会倾听,才能收获好人缘 / 1 74
5 德鲁奥:自信的人更容易获得掌声 / 1 78
6 孔子:懂得尊重,才能建立信任 / 1 81
第八章
韬晦——隐藏锋芒的智慧
1 亿唐网: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 / 1 86
2 刘邦:成大事者能屈亦能伸 / 1 90
3 韦伯:不要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 1 95
4 杨修:要聪明,但是不要太精明 / 2 00
5 冒顿单于:保存实力,静待对方犯错 / 2 04
6 曹操:放低姿态,赢取他人的好感 / 2 08
|
內容試閱:
|
张良:格局,决定一个人的结局
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大多数人只是遵循现有的秩序,浑浑噩噩地过完这一生。真正能够让我们跳出藩篱,改变自身命运的,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力,而是格局。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聪明人,真正缺的是拥有大格局的人。
格局,是一个人的眼界和胸怀。格局高的人,总是能够为众人指明前进的方向,成为人群中的先行者。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归结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
格局高的人,不会只盯着局部,而是着眼于全盘,预测事情接下来的走向,因此他们总能采取正确的战略和谋略,从一开始就高竞争对手一个段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真正聪明的人,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水的天性是向低处流淌,虽在低位,反而占据了战略制高点。你或许在短时间内处于劣势,但是水向低处流的趋势不会改变,最终的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格局高的人,心胸肯定也是宽广的,因为他知道世界的浩渺,也懂人生的无常,所以总是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人生,以宽容大度的态度对待他人。兼容并蓄,集众人之智慧和力量。在小事上不纠结,在大事上不糊涂,始终朝着胜利的方向稳步前进。这样的大格局之人,当然是能成大事的。
若是格局不高,封闭了自己的眼界,只能看见眼前的蝇头小利,那么这个人注定难成大事。即便侥幸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很难保持下去。
张良受书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挥师东进,攻灭了韩国,紧接着又接连攻灭了赵、魏、楚、燕、齐王国,将天下收入囊中,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然而秦始皇的功绩,对于六国之人来说,却是亡国的耻辱,家仇国恨给他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痛苦,他们时刻想要报仇。这其中就有一个叫张良的人。
张良,字子房,出身贵族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韩国宰相。韩国灭亡之后,张良的家也破败了,其父眼见韩国灭亡而无力回天,含恨而亡。从那时起,张良就立志报仇。他散尽家财,找到了一位大力士,又打造了一柄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寻找时机刺杀秦始皇。
很快,他找到了机会。公元前218年,张良得知秦始皇巡游各地,即将路过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于是,他和大力士提前埋伏在秦始皇的必经之地——博浪沙(古地名)。等到秦始皇的巡游车队抵达时,大力士举起铁锤,向着车队中最豪华的那辆车扔了过去,结果失误打到从属的车上。秦始皇对此事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张良只好改名换姓,躲藏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
有一天,张良在下邳闲游,路过圯桥,遇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老者故意将鞋丢到桥下,然后叫住了张良:“小子,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感到十分诧异,但他还是强忍着心中的怒火,下去把鞋捡了上来,恭敬地递给了老者。老者又说道:“给我把鞋穿上。”
张良心想既然已经给他取上来了,那就再忍耐一下给他穿上吧。张良做完这一切后,老者点点头,说道:“孺子可教矣。”然后,老者约张良在五天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按照约定来到桥上。谁知老者已经先到了,他生气地斥责道:“与老人相约,你怎么迟到呢?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张良提前出发,不料老者又先到了那里。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了桥上,等了一会儿,老者才过来。老者很高兴,他拿出了一卷书,交给张良说:“熟读此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谷城山下见到的黄石,便是老夫。”说罢,那位老者就离去不见了。
张良接过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读,知道了很多修身治国的道理,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人,辅助刘邦建立了汉朝,被后人尊称为“谋圣”。
制胜谋略
张良受书的故事,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人们看到的是一代谋圣获得高人指点,最终飞黄腾达的经历。黄石公预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又能慧眼识英才,其出神入化的智慧也让人无比神往。然而人们在谈及这一故事时,却往往将其视为神怪传闻,忽略了其中朴素的大智慧。
苏轼曾说,张良受书的故事,确实很有传奇色彩,但是他认为黄石公的真正用意不是传授兵法,而是通过捡鞋和相约等一系列行为,教导张良提升自己的格局。当时的天下已经被秦国统一,大秦的铁骑统治着华夏大地,刺杀秦始皇不过是逞匹夫之勇,不会对形势造成任何改变,反倒会让自己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真正拥有大格局的人才,不应该这样丢掉性命。张良聪慧过人,本应该像伊尹、姜子牙那样匡扶天下,反倒像荆轲、聂政那样做出行刺的下策,这是黄石公甚为惋惜的。因此,黄石公故意羞辱张良,磨炼张良的性子,最后张良果然没有辜负黄石公的期望,所以黄石公才说“孺子可教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