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劳动力市场中反垄断的缺席](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43236202.jpg)
《
劳动力市场中反垄断的缺席
》
售價:NT$
281.0
![财富与周期:宏观经济第一课](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121492662.jpg)
《
财富与周期:宏观经济第一课
》
售價:NT$
454.0
![托举的力量:给孩子应对未来的底气](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512724518.jpg)
《
托举的力量:给孩子应对未来的底气
》
售價:NT$
305.0
![万有引力书系 长辈的故事 一部映照20世纪华夏大地栉风沐雨的家族记忆史 两大家族的命运沉浮 一个民族的百年变局 留下长辈的故事 比留下他们](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218179490.jpg)
《
万有引力书系 长辈的故事 一部映照20世纪华夏大地栉风沐雨的家族记忆史 两大家族的命运沉浮 一个民族的百年变局 留下长辈的故事 比留下他们
》
售價:NT$
449.0
![融夏(全2册)](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59491176.jpg)
《
融夏(全2册)
》
售價:NT$
336.0
![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始末](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203134565.jpg)
《
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始末
》
售價:NT$
602.0
![新编时装裁剪纸样与打板实例](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122459466.jpg)
《
新编时装裁剪纸样与打板实例
》
售價:NT$
403.0
![明清经济史研究](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64244293.jpg)
《
明清经济史研究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将神秘古老的文化用一读就上瘾的文笔流畅地呈现给读者,揭开了历史迷雾,创造了紫微斗数的新纪元!
|
內容簡介: |
中国禄命术的发展历史中,紫微斗数这一块居然是空白,且紫微斗数的学术研究状况也着实令人费解。首先,作为清末流行至今的禄命术,目前连创作者和创作年代都无人搞清。第二,坊间常有南派、北派、飞星派、中州派以及不时冒出来的什么秘传派别,不但相互矛盾,也无可靠的史料可依。第三,构成元素、起盘方式非常特殊,像十二宫、命宫身宫等概念,似乎来自域外星命术或五星术,但顺序和排法不同;所用星曜不再是日月五星而代以中国古代天文中的南北斗星名,排布方法也并非依据真实星象而另有难以琢磨的数学规则,等等。按理来说,以紫微斗数这种命学“顶流”,这些问题早该有很多人尝试解决,但在写就本书之前,只有何丙郁、梁湘润两位分属国际科学史界和命理学届的扛把子就其来源和原理做过专文或专著。但前者受限于域外星命术框架而不精中国传统术数之理哲,后者专精隋唐后的五行大义和子平术却不懂天文学史而无法建立纵向流变视角,遑论两人连派别和版本都没有搞清楚(最重要的版本在中国大陆,所以不怪他们),故所得结论不全面且流于浅表。另外,《紫微斗数全书》序言称其传出者为明嘉靖状元罗洪先,关于当中最神秘的五行局数与紫微星排布法又为明末杰出易学家邱维屏撰文解析,而彪炳中国文化史的罗振玉还亲为民国传奇命理学家王栽珊的斗数专著题字。由此可知,紫微斗数确实为内行极重视的上乘术数。本书首次厘清各版本并确定南北分派、考据创作者/创作年代和各版本先后顺序等常规学术任务,又以科学史拿手的数理研究方法首次分析了各派紫微斗数的创作原理(包括名称来源和天文数理规则)、首次解析了南派斗数最神秘独特的核心算法(五行局数与紫微星排布的数学原理),并以当中确凿的史料和分析推翻了何丙郁关于紫微斗数来自太乙人道命法、梁湘润关于紫微斗数来自五星术、王亭之关于南派斗数来自北派斗数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的生辰星占术基本都以黄(赤)道与日月五星为根本框架,只有南派紫微斗数是以北极/北辰以及南北斗为核心来创作推算,而这种对于北极/北斗的特殊尊崇自夏朝甚至之前便为中国所独有并一直流传融汇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紫微斗数在世界天文学史/星占学史中也将占据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崛起并日益兴盛的今天,无疑是件喜事。
|
關於作者: |
关静潇,女,北京人。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天然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因对佛教兴趣浓厚,遂弃医从文,考入陕师大宗教研究中心学习中国佛教史,获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任职出版业,先后任文字编辑、策划、主编,领域兼跨社科人文、财经科技等。后隐居独自精研佛教史与古代天文学史,又考入上海交大科学史与科学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佛教医学思想史及中外科技交流史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