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NT$
495.0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NT$
445.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NT$
480.0
|
編輯推薦: |
本书立足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宏观视域,以经学与理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对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阐明了宋明时期经学在研究范式上发生的转变及其社会动因,经学在宋明理学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宋明儒学完型与延异的内在规律。本丛书通过对大量儒家经典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从历史文献和理论逻辑两个层面梳理宋明儒学具体的演化过程,见证宋明时期的儒学家如何通过经典的诠释完成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并且探讨了现代新儒家的初创者马一浮通过“群经统类”所建构的宋明儒学思想谱系,其“六艺论儒学”的理论价值与局限性。
|
內容簡介: |
本书梳理了《诗》《书》《礼》《乐》这四部儒家经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经学的流变过程,尤其是宋代哲学家在诠释《诗》《书》《礼》《乐》四部儒家经典时的思想创新,揭示了这四部经典在宋代儒学形成中的学术贡献。
本书共分为九章,主要讨论了“乐教”与“诗教”;《尚书》与诗、礼的关系;两宋《仪礼》学以及朱熹礼乐观;最后结合马一浮“三礼类”书目讨论了学礼与治礼,最终将儒学的目标定位在“完善的人”。其学术视角新颖独到,观点中肯,论述有据,具有较高出版价值。
|
關於作者: |
何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与思想史。曾任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教授;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清华国学研究院、台湾大学东亚儒学研究中心等访问学人,日本文部省重大研究领域海外学术评议人。代表作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南宋儒学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南宋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刘宗周与蕺山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马强才(1979-),四川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后,台湾“中央研究院”短期访问学人,现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导,杭州市 131 第三层次人才,主要从事中西比较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艺学、清代科举出版业等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人文社科青年课题1项、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以及市厅级项目多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出版《中国古代诗歌用事研究》、《章太炎诗歌校注》等著作;翻译海外中国学丛书《花间集研究》(30 余万字)。
姚永辉(1980-),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访问学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导,杭州市高层次 C 类省级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礼学、宋代社会文化史、城市史。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2 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1 项, 2 项,主持或参与 7项市厅级课题,在《中国哲学史》、《史林》一级刊物等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核心期刊 14 篇),编著 2 部。
范立舟,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后,现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学院副院长。出版学术著作《宋代理学与中国传统历史观念》《理学的产生及其历史命运》《白莲教与宋元下层社会》《南宋“甬上四先生”研究》《南宋全史·第七卷》《中国思想学说史·宋元卷》《中国思想学说史·明清卷》《浙江通史·宋代卷》等 8 部,在国内外中文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与书评等 100 余篇。主要从事以宋代为中心的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宗教史研究,兼及政治史与社会史。
|
目錄:
|
引论
第一章 由学而教与“诗乐”分合
第一节 “六艺”传“礼”
第二节 孔子论“学”
第三节 学以养德
第四节 隐圣好学
第五节 少学老教
第二章 乐教与诗教:从西周到孔子
第一节 律以和人:先秦两汉的乐教思想
第二节 由乐而生:“诗”之兴起
第三节 赋诗言志:诗的一种用法
第四节 诗乐合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第三章 郑卫之音:诗乐分离后的阐释难题
第一节 从郑声淫到郑诗淫:《诗》文本属性调整的阐释倾向
第二节 “美刺”之说与德行“教化”:汉代《诗》学的“归一”
第三节 “思无邪”如何可能:诗歌教化功能的理论建设
第四章 以“诗”解《诗》:人情与物理的阐释学意义i
第一节 劝善:《吕氏家塾读诗记》《诗集传》的共同追求
第二节 寻诗:王质《诗总闻》的阐释理路
第三节 初心:袁燮、杨简《诗经》学的思想内核
第五章 宋代理学视阈下的《尚书》诠释
第一节 《尚书》与儒学复兴
第二节 《尚书》与二程洛学
第三节 《尚书》与二程后学:以杨时为中心的考察
第四节 《尚书》与苏氏蜀学
第六章 经典与政治之间:荆公新学、新法对诗书礼的学术探寻和具体实践
第一节 《三经新义》与王安石的教育理念及政治构想网二
第二节 荆公新学与熙丰新政
第三节 王安石对《周礼》的诠释及与理学意见之差异
第四节 荆公新学经典阐释的时代意义与学术史地位
第七章 两宋《仪礼》学的发展潜流:以实践为视角
第一节 经典与实践的互动:《仪礼》经学、仪注与礼议水C
第二节 政治实践的诉求:北宋时期对《仪礼》的考证与辨析
第三节 制作士庶仪典之需:北宋时期对《仪礼》的改编与礼义解读
第四节 延续与新变:南宋时期实践诉求下对《仪礼》的校注与解读方法的提升
第五节 评价与认识:王安石科举废《仪礼》的影响与韩愈《仪礼》难读论
第八章 从礼乐之实到礼乐之用:对朱熹礼乐观的再检视
第一节 从为学到为道的过程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第二节 直面肯綮:何以为“乐”与以何“成于乐”
第三节 礼乐二字相离不得:异用同体的内在逻辑与联动机制
第四节 改造或折衷:礼乐实践中的困境与解决之道
第九章 学礼与治礼:从马一浮编纂书目之“三礼类”谈起
第一节 知类通达:马一浮的刻书计划与知识体系架构
第二节 学礼之门径:马一浮编纂书目中“礼类”选目及其特点
第三节 治礼之嗝矢:以《仲尼燕居》解“礼以义起”
第四节 将“义理”落于“自家”:“礼以义起”的实践决断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