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格分裂手记
》
售價:NT$
254.0
《
并购与重组 : 理念、策略、流程、实战一本通
》
售價:NT$
347.0
《
敦煌画稿:中国古代的绘画与粉本(培文·艺术史)
》
售價:NT$
653.0
《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32.0
《
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
》
售價:NT$
500.0
《
掉队的男人:当代男性的现实困境
》
售價:NT$
403.0
《
向整个世界说一声早
》
售價:NT$
254.0
《
灯花笑·花时恨(全二册)
》
售價:NT$
356.0
編輯推薦:
本书用200余张建筑设计图,其中包括手绘图、设计分析图、轴测图、平立剖面图,及387张实景照片,深度解析及展示了19个我国当前优秀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及利用的建筑设计案例,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阐述了工业建筑改造的思路与方法,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內容簡介:
城市化进程以及产业升级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由此产生了很多废弃的工业建筑。这些老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及其特有的文化记忆,如果能通过改造使老工业建筑得以保留并重新投入使用,则无疑会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价值。本书通过探索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原则、模式、手段等,结合近期较为成功的改造案例,向读者们展现了旧工业建筑改造所焕发出的生机与魅力。
關於作者:
刘宇扬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了都市研究学士学位, 于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获得了建筑硕士学位,硕士期间师从荷兰建筑家雷姆? 库哈斯,完成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研究, 并参与编写在2 0 0 1 年由T a s c h e n和0 1 0 P u b l i s h e r s 出版的 G r ea t L e a pF o r w a r d 一书。除此之外, 其设计作品还多次发表于《建筑学报》《时代建筑》《风景园林》《建筑技艺》《世界建筑》《卷宗W a l l p a p e r 》 d o m u s 、C a s a b e l l a 、a r e a 等国内外知名媒体。
目錄 :
前言 设计原理 1. 工业遗产的定义及包含的内容 2. 我国主要工业城市及现存工业遗产的分布概况 3.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4. 旧工业建筑改造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5. 旧工业建筑的基本类型划分及适宜的功能置换模式 6. 工业建筑与其他类型建筑相比,在改造时存在的优势条件 7. 建筑改造前的专业评估及适宜的改造方法 7.1 遗产性旧工业建筑 7.2 地标性(特异型)旧工业建筑 7.3 普通旧工业建筑 8. 建筑空间改造策略分析 8.1 空间拆分 8.2 空间重组 8.3 空间扩建 8.4 色彩设计 8.5 灯光及照明设计 8.6 采光及通风改造 8.7 局部景观设计 9. 建筑所在场地的规划设计 10. 常用建筑材料的选择 10.1 木材的使用 10.2 砖的使用 10.3 玻璃的使用 10.4 金属材料的使用 10.5 混凝土的使用 11. 改造的意义所在 11.1 经济与环境价值 11.2 社会人文价值 11.3 艺术审美价值 案例赏析 北京西店记忆文创小镇 破败仓库下隐藏的秘密花园 申窑艺术中心一期 由铸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陶艺展示艺术园区 申窑艺术中心二期 工业秩序下的多功能办公空间 红梅文创园 老牌味精厂里的城市文化再生空间 艺仓美术馆 废墟的重生 运河美术馆 由废弃金属铸造厂改造而成的美术馆 重庆工业博物馆 既有钢铁厂遗留骨架的改建与更新 UTTER SPACE 柳宗源工作室 旧仓库里的复合型艺术空间 JOLOR 展厅 废旧冶金矿山机械厂区里的家具艺廊 全至科技创新园改造 后工业时代的人文社区营造 809 兵工厂遗址改造 老三线的复生 昆明橡胶厂改造 彩云里艺术商业新生共同体 新泰仓库建筑改造 工业遗产的新光 澜创空间 工业遗址里的社交空间 surely. 混沌意识下的艺术空间 逆时而生顺时而现 上海滨江道办公楼 百年码头仓库里的高端商务场所 云里智能园 深圳坂田物资工业园综合改造 751 厂房改造 基于“零”结构破坏、低成本造价与绿色家居循环的改造实践 WMY 办公空间 工业厂房遭遇鬼马前卫广告人 索引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城市化进程以及产业升级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由此产生了很多废弃的工业建筑。这些老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及其特有的文化记忆,如果能通过改造使老工业建筑得以保留并重新投入使用,则无疑会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价值。本书通过探索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原则、模式、手段等,结合近期较为成功的改造案例,向读者们展现了旧工业建筑改造所焕发出的生机与魅力。 要留下“记忆”,意味着先要有“记录”。把原有的建筑进行一定程度的保留和保护是首要条件。同时,建筑背后的故事也需要通过挖掘 和呈现,让后来的人能追忆和想象当年的情景,进而产生新的记忆。但光是记忆还不够,这些空间需要有“内容”。所谓内容,并非简单地植入功能——文化、商业、办公,而是通过设计创意来形成场景化体验,借由策划运营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21 世纪以来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也唯有通过记忆和内容、情感和体验,线下空间的运用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存活的机会。在这一点上,带有纪念属性和文化价值的工业空间,往往比其他类型的建筑空间来得更生猛、更灵活, 也更有优势。由于工业空间本身的尺度感和结构性,各种各样的内容、功能和事件都可以很好地被植入其中,又可经常替换与更新。如果我们参考国内外优秀先例,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和商业空间通常是通过工业空间的改造和演化而来的。工业建筑通过自身的历史价值和所象征的集体记忆,进而形成了工业空间的“纪念属性”。每一个工业空间背后的人、事、物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这个故事被放置在当下的时空语境,通过创造性的挖掘和提取、富有设计感的叙事与呈现,工业空间的纪念性和体验感就能很好地被感知和放大,工业空间也才可能对城市产生新的价值和效益。产品可以山寨,文化却无法复制。正是因为注入了文化的“灵魂”,工业空间才得以孕育出自身的文化属性,也才可能完成它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中国城市目睹了越来越多的工业遗存项目的落地。如何更全面地面对后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建筑师除了对建筑本体的结构、空间、美学、运营等议题都需有所涉猎和掌握之外,也需要通过更深层次的思考,梳理出后工业建筑、城市和景观与社区营造、乡镇复兴、气候变迁和全球疫情等微观及宏观层面的关系。在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的持续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工业空间将继续被释放出来,也将有越来越多的工业空间不再以历史保护建筑的名义,而是以更为日常的模式进入市民们的生活空间。笔者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工业空间将真正形成它的日常属性,工业空间的长远价值也将最大限度地启发新的想象、获得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