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的抗日战争,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浇灌的生命绝唱,是无数民族英雄用信仰镌刻的忠诚经典。李镇西笔下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抗日场景,十位鲜活而感人的抗日将领形象,读后令读者在沉郁中升腾力量,因景仰而感奋前行。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高扬抗日将领崇高精神,为民族和国家构筑精神丰碑、注入精神动力的精品佳作。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悲壮也伟大的一次反侵略战争。本书不面面俱到地写“传记”,而是聚焦赵一曼、杨靖宇、周保中、左权、马本斋、张自忠、戴安澜、佟麟阁、王铭章、高志航这十位抗日将领最感人的人生横切面或瞬间,以朴实的语言展现了英烈的革命事迹,以扎实的史料刻画了英烈的丰满形象。全书内容鲜活、生动感人,荡气回肠、催人奋进,具有*强的可读性,兼具史料价值和教育价值。
|
關於作者: |
作者自述
亲爱的读者:您好!我叫李镇西,1958年9月生。深爱学生也挚爱教育,长期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曾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现担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从教近36年来,获得荣誉有限,出版文字无数。让我最得意的是,从我身边走出去了数以千计善良、正直、勤劳、睿智的合格公民。
我的教育理念: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我和学生共同追求的境界:让人们因为有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
目錄:
|
目录
赵一曼:红装白马
引子好大一棵树
一天足·抗争
二革命·爱情
三拼杀·遗书
四寻找·传人
尾声用生命写诗
杨靖宇:气壮山河
引子不朽
一大任
二酷刑
三潜伏
四联合
五激战
六严酷
七生日
八元宵
九殉国
尾声丰碑永存
周保中:英雄无泪
引子纵横驰骋
一军师出山
二攻打东京
三三打宁安
四割肉赏金
五八女投江
六师长叛变
七凝血日记
八死地后生
尾声战友重逢
左权:血染家书
引子“这就是遗留给你的最宝贵的遗产。”
一“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
二“你们走后,确感寂寞……”
三“紧紧握着你的手……”
四“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
五“母亲!你好吗,家里的人都好吗?”
尾声“第一次给爸爸写信……”
马本斋:民族之光
引子《回民支队》
一男儿壮志
二初战告捷
三百战百胜
四宁为玉碎
五英雄不死
尾声本斋亭
张自忠:决死报国
引子梅花上将
一打,还是不打?
二国人皆骂“汉奸”
三“气吞万里如虎”
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五临沂大捷
六洗清污名
七“一定要同敌人在这条线上拼到底”
八随枣会战再扬威
九“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之死而已。”
十被血与火染红烧烫的日子
十一最后时刻
尾声取义成仁,为国捐躯
戴安澜:壮志无违
引子国共同挽
一报考黄埔
二浴血山河
三挥师缅甸
四决战同古
五捐躯沙场
尾声万里旌旗
佟麟阁:卢沟雄狮
引子“佟麟阁路”
一生死之交
二长城热血
三生死与共
四血战南苑
五伟大女性
尾声精神长存
王铭章:川军不朽
引子无名英雄
一壮士出川
二血肉长城
三与城同在
四无川不军
尾声铭章中学
高志航:志在蓝天
引子忠烈祠里
一雏鹰展翅
二人机一体
三名扬国际
四爱情多难
五融入蓝天
六万千志航
尾声碑立于心
后记选择的艰难与突破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序言不能忘却的纪念
从春节前夕我在键盘上敲下“杨靖宇”三个字开始,到金秋时节写完佟麟阁,一部20多万字的新书稿《浴血中国——不应忘却的十位抗日将领》终于完成。
有朋友感到有些奇怪:“李老师是教语文的,什么时候对历史感兴趣了?”
我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想:这段并不遥远的血染的历史,难道仅仅是专业搞历史的人才应该感兴趣?
他们问我:“您为什么突然想到写这么一本书?”这个问题我倒是很想回答。
去年和一位刚刚荣获市“教坛新秀”的优秀青年教师聊天,聊到抗日的话题,我随口提到“高志航”这个名字,她睁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问我:“高志航是谁?”
我有些吃惊:“你真的不知道高志航?”
她天真无邪地摇摇头。
我想了想,提醒她:“前几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远去的飞鹰》……”
“《远去的飞鹰》……”她沉吟着,突然说:“朱××!对,是朱××主演的,哎呀,朱××好帅好帅!我的偶像。”
我有些哭笑不得:“朱××饰演的就是高志航。”
她说:“嗯,您这一说,我想起来了,那个角色好像是叫高志航,是飞行员嘛,后来抗美援朝牺牲了。”
“是抗日战争牺牲的。”我纠正道。
“哦,不好意思,”她表情真的很尴尬,“李老师,我教数学,历史学得不好。”
看《远去的飞鹰》首先记住的不是主人公高志航,而是主演。这和教数学没有关系,和历史学得好不好,也没有直接关系,而与自己是否关注并记住我们国家的昨天有直接关系。
后来我问了问一位历史老师,中学历史教材里有没有“高志航”这个名字?回复是:没有。
我甚至问好几位中学历史教师,他们竟然都不知道高志航是谁!
我一下子觉得我错怪了那位漂亮的教坛新秀了,连历史教师都不知道,何况教数学的她?
是的,责怪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高志航,是不公正的。
如果我鄙夷那位不知道高志航的女教师,那我首先得鄙夷年轻时的我——我像她这年纪的时候,不也一样不知道高志航吗!
在这里说绝大多数人不知道高志航等先烈,我只是想说明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宣传还不够全面,还不够深入。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悲壮也最伟大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受尽帝国主义的欺凌、蹂躏与践踏的百年中国,第一次以惨胜的方式赢得了民族解放。
这里说“惨胜”,是因为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国伤亡了3500万人。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伪军和汉奸太多,中国人民付出了本来不应该付出的那么大代价。
在这个背景下,那些为了中华民族不被奴役、不被亡国灭种而英勇抗争、壮烈殉国的热血英雄,就显得格外可歌可泣,他们没有理由被我们这些坐享太平的后人遗忘。
有时候早晨醒来,看见外面霞光满天,我会赶紧拿着无人机登上楼顶,以“上帝的视角”俯瞰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而渐渐苏醒。
看着成都的万里晴空,我想到了1941年3月14日那一天,成都突然响起防空警报,当老百姓纷纷躲进防空洞时,一群年轻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却驾机飞向蓝天,迎战日军。其中一位英俊的飞行员在和敌机搏斗中,头部中弹,血洒蓝天,壮烈牺牲,年仅25岁。
他的名字叫林恒。如果大家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的话,那么他姐姐的名字大家一定很熟悉:林徽因。
说今天成都上空的彩霞,像当年林恒们的热血染红的,一点都不夸张。
80多年前,山河破碎,血雨腥风,“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正是无数的佟麟阁、杨靖宇,以自己的七尺之躯,筑起了血肉长城,保卫着我们的家园,否则,哪有今天的岁月静好?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我写下了这本书,献给我敬仰的无数抗日烈士,也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今天的年轻人听——当然,我希望听到这些故事的,还有千千万万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儿女及其子孙。
李镇西
2023年10月
赵一曼:红装白马 引子 好大一棵树
蓝天如洗,阳光若瀑。
云卷云舒,不断变换着形状,时而如苍穹上盛开着大朵大朵的白色牡丹,时而又如蓝色海洋上的波涛。初夏的阳光热烈而不毒辣,它慷慨恣肆地泼洒在大地上,而所谓大地,其实是同样如波涛般起伏的大片丘峦。
在这片丘峦中,有一处凸出的小山嘴特别苍翠。蓝天下,茂密竹林和参天大树,掩映着山嘴上的几间明清老屋。说是掩映,其实几乎是遮蔽。从外面看,是一片绿色屏障,只有竹林和大树的缝隙间漏出的瓦房一角告诉人们,里面曾经居住着大户人家。
这个地方,是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一曼村一曼组伯阳嘴。当年,赵一曼就出生于此,也从这里走向革命。
2022年5月10日,我专程从成都赶到这里,追寻赵一曼最初的成长足迹,感受英雄少年时的气息。
屋前庭院的岩边,有一棵即使仰望也不能见顶的巨大楠树。据说是当年赵一曼亲手种植的。一位游客看了看树,说:“不可能,这棵树看上去有百余年的树龄了,怎么可能是赵一曼植的呢?”
我和他争论起来:“怎么不可能?赵一曼出生于1905年,如果活到现在,是117岁。她小时候种下的树,到现在不就是百余年吗?”
他听了我的话,便说:“哦,我不知道赵一曼的年龄。你这么一说,那完全有可能。”
我久久仰望这棵巨树,然后蹲下来,想用单反相机拍下这棵树的完整形象,可是,我的广角镜头怎么也装不下树的全貌。这棵树实在是太雄伟了,树干巍峨挺拔,直指蓝天,枝繁叶茂,根植大地。
这棵树究竟是不是赵一曼手植,我也没看到确凿的证据,仅仅据说是。我和那位游客的争论,也只是论证可能性。然而,无论这棵树是不是赵一曼所植,它都成了赵一曼的标志。
百年前的中国风雨如磐。赵一曼的生命,如一棵小树破土而出,在这偏僻而美丽的小山村顽强地长大。1926年10月,她为报考黄埔军校而离开家乡时,这棵小树已如少女赵一曼一般亭亭玉立。从此赵一曼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也再没有看到老屋前的这棵树。
而百年之后的今天,赵一曼以抗日英雄的崇高荣誉长眠于远离家乡的东北大地,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棵参天大树,如眼前这棵百年楠木一般,巍然屹立,不可撼动。
主人已逝86年,只有这棵树依然静静地矗立在主人的老屋前,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一 天足·抗争
十岁的赵一曼当时赵一曼还不叫“赵一曼”,但由于她打仗厉害,所以人们都以为她是赵尚志的妹妹。她说:“我和赵司令并不是亲兄妹,但我们为了抗日走到一起,同甘共苦,这不比亲兄妹还亲吗?既然大家都说我是赵司令的妹妹,那大家就叫我‘赵一曼’吧!”绝食好几天了。
父母心急如焚,却手足无措。
按说,作为父母的幺女,疼爱都来不及,是什么事让幺女居然绝食抗争?
父亲李鸿绪为人善良厚道,是一名乡间医生,坐堂行医,治病救人,以自己的善良和医术赢得乡邻的信任与尊重,也为家里带来殷实的家底,乡下有良田,城里有商行、店铺。可以说,赵一曼出生在一个比较富庶的家庭。
李鸿旭夫妇共生有八个孩子,二男六女,老七赵一曼是最小的女儿,后面还有一个弟弟。父亲给她取乳名为淑端,昵称端女儿;后来又按族谱排行,给这个幺女取名坤泰,字淑宁,寄寓安宁和康泰的希望。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何况这个幺女特别乖巧可爱、聪明伶俐。因此父母对他们的端女可以说是百般宠爱。应该说,李鸿旭在那个年代算是思想比较开明的人,相对来说见多识广,但再开明也很难超越那个时代。因此他们对端女的宠爱,必然是以那个时代的观念和方式来体现的。
比如缠足。
按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三寸金莲”是美女的标配,赵一曼那么标致的小美女,如果不缠足以后怎能找到一个好婆家?虽然母亲有过缠足的痛苦经历,但她认为女孩一生最重要的幸福就是嫁一个好丈夫,她必须为端女将来的“幸福”考虑。于是,她决定狠下心来给她缠足,为此她熬了许多夜给幺女做了一双漂亮的绣花尖尖鞋。
本来赵一曼是一个很孝顺的女儿,唯独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坚决不从的态度与勇气。这让父母有些吃惊。
她先是央求母亲:“妈,别给我缠足,好吗?我看你平时走路走不了几步就说脚疼,有时候晚上疼得直哼哼,为什么要我缠足呢?”
母亲叹了口气,说:“女人就得缠足啊,这是祖宗的家法,不能坏了规矩。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女人就是这么过来的,女人就得缠足啊!”
“可太疼了,我受不了啊!”赵一曼想继续说服母亲。
母亲却企图说服她:“缠足虽然有点痛,这个我知道,但这是为了将来的好生活啊,不缠足你怎么找得到好婆家啊?”
一看无法说服母亲,赵一曼开始来硬的。所谓“硬的”其实就是十岁的小女孩所表现出的大哭大闹。无论母亲怎么说,无论哥嫂们怎么劝,赵一曼就是不缠足。
最后母亲也来硬的,在家里人的配合下,强行按住赵一曼把脚缠住,穿上那双小尖鞋,然后把她关在房里,不许出门。
赵一曼一看哭闹没用,于是她决定绝食抗争,明确宣告:“我不吃不喝,宁死也不缠足!”
开始母亲以为小孩子不过是任性撒娇,是经不住饿的,闹一闹就算了。谁知赵一曼倔强得像头小毛驴,一连好几天都不吃不喝。
母亲急了,赶紧又到小屋来好言相劝,但无论怎么哄,赵一曼回答就一句话:“我坚决不缠足!”没丝毫妥协的迹象。
最后她见母亲也不让步,于是一瘸一拐地跑出房间,找来一把砍柴刀,对着脱下来的小尖鞋和解下来的裹脚布一阵乱砍猛宰,直到小尖鞋和裹脚布被剁成一堆碎片。
父亲感慨:“幺女倔强,是一个男儿性格啊!”母亲无奈,只好依了幺女。缠足的事不了了之。小小的赵一曼终于以死抗争保住自己一双天足。后来,正是凭着这一双天足,她走出了家乡,走到了东北,驰骋于抗日疆场。
赵一曼眉眼秀气,模样俊俏,个子小巧,身材柔美,看上去似乎很柔弱,但她的内心强大,个性坚毅,如她父亲所说,“是一个男儿性格”。
面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压迫,赵一曼表现出惊世骇俗的叛逆精神与反抗举动。宁死不缠足,第一次让家里人和乡亲们见识了这小丫头的厉害。
而真正厉害的还在后面呢!
天资聪颖的赵一曼酷爱读书。七八岁就进了父亲开办的私塾,先生教的所有功课,她都倒背如流。渐渐地,小小私塾已经不能满足她的求知欲,几年后,父亲因病去世,大哥李席儒继承家业后成为当家人。赵一曼不顾大哥和大嫂的反对,又去了她姐夫郑佑之创办的新式学校读书。
郑佑之是我党早期的党员之一,也是四川地方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他不断给赵一曼宣传革命思想,为她订购了许多革命书籍和进步报刊,如《新青年》《妇女周报》《向导》等。这些书刊为赵一曼打开一扇通往外面的窗,她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进入一种痴迷的状态。
获取的知识越丰富,她的视野便更加开阔,她的志向也更加远大,她不满足于家乡一隅,而渴望外面的世界,如小鸟一样希望飞翔到更广阔的天空。
然而,阻挡她飞得更远的第一道障碍,就是她那位满脑子封建思想的大哥李席儒。大哥和大嫂认为郑佑之是在用邪书诱惑妹妹,害得她到了痴狂的地步,他们早就对幺妹痴迷读书而不学女红看不惯了。大哥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你已经在私塾读了几年书了,足够了。你早晚要嫁人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他甚至还多次趁赵一曼不在的时候,到她房间把那些书籍报刊搜出来,一把火烧掉。
赵一曼的愤怒可想而知,她甚至想和大哥分家另过。但随着阅读越来越多的进步书刊,她逐渐意识到,她的遭遇不是特殊的个案,而是千千万万中国妇女的共同不幸,自己所感到的痛苦从根本上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旧礼教造成的。她要反抗的,不只自己的大哥,还有整个旧世界。
她立志做中国女界的先锋斗士,同封建旧文化进行毫不妥协的抗争。
1924年7月,19岁的赵一曼根据自己的经历,以《请看我的家庭》为题目写下一篇三千字的激愤文章,控诉兄嫂对自己压制——实质上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
文章开篇写道:“全世界的姊妹们,请看我的家庭,是何等的守旧,是何等的黑暗!我自生长在这黑暗家庭中,十数载以来,并没见过丝毫的光亮。阎王似的家长哥哥死把我关在那铁篱城中,受那黑暗之苦。”
但她认为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遭遇,她控诉道:“我们女子受专制礼教之压迫,供专权男性的玩弄,已经几千年了!”
在文章中,她列数了哥嫂对自己的封建压制:“唉!同胞的姊妹们呀,自我父亲去世以来,整整七年了!这七年中,我并没过一天人的生活。我的家长,还骂我不服从他,不该反抗他。骂我是无父的女子,该他管的,他管我得下,不由我乱想。又骂我不识时务。现在还有母亲,他看母亲的面,还百般地宽待我,假如母亲将来百年归世,他定要磨死我。唉!我当真不识时务吗?他用这般杀人的手段来宽待我,我都全不知痛吗?全世界的姊妹们呀,我现在似悬梁般的,上下不得。我真要屈死在无情的梁上了。唉!我实无法可施了。我的姐姐,她帮我想不出法了,不得已才求全世界的姊妹们,帮我设法!至于我现在呢,第一不要他出钱送我读书;第二不要他给我订报,单求他允许我出来读书。同胞的姊妹们呀,说到我屡次的反抗,只有失败没有成功。我今将我求他、反抗他和他磨难我的经过,细写出来,请帮我设法,看我要如何才能脱离这地狱似的家庭,才达得到完全独立?……可怜我们许多女子还深深被压迫在旧社会制度之下,受那黑暗的痛苦呵(啊)!我感觉到这个时候我极想挺身起来,实行解放,自去读书。奈何家长不承认我们女子是人,更不愿送我读书。我屡次求他送我读书,他唯不送我读书,而且还说些不堪入耳的话。……”
文章措辞激烈,显然是赵一曼压抑已久的怒火喷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