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纯数学教程
》
售價:NT$
390.0
《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售價:NT$
490.0
《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售價:NT$
395.0
《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售價:NT$
340.0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NT$
590.0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NT$
249.0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
內容簡介: |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促进现实经济发展的落脚点。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我国亟须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验室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优秀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本书首先回顾四次工业革命引发国家实力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深入剖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科技强国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作者基于长期的硬科技投资实践,从思想转变、体制机制、新型研发机构、关键共性平台、金融、人才、生态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找到我国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在批判性地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可行路径。
|
關於作者: |
米磊,“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硬科技理论、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长期深入研究,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五个一”生态体系。
曹慧涛,西科控股董事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产业处原处长,科技成果转化“西光模式”的践行者、推动者,牵头构建了”科技金融 科技服务 科技平台 科技空间 科技智库“硬科技创新雨林生态体系,积累了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实践经验。
李浩,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正高级经济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企业法律顾问,拥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任职资格,具有二十年以上科技型初创企业的股权投资研究和实际操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开发与投资、管理、退出的经验。
张程,国开科技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投委会副主席,西科控股董事,国有金融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代表人物,曾向中央领导上报多个专题报告,成功投资了多个上市项目。
|
目錄:
|
引言构建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循环
第一章揭秘科技创新的底层规律
第一节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系统
第二节科技创新的全景剖析
第三节科学强最终要落脚在产业强
第四节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谷海”
第二章他山之石:成功的创新经验
第一节美国:领先世界的颠覆性创新
第二节德国:隐形冠军之国
第三节中国的出路: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闭环体系
第三章认清现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局
第一节科技端供给质量不高
第二节企业承接能力不够
第三节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缺失
第四章解放思想: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行动
第一节解放思想为何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节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有为政府
第三节科技成果要从实验室走向货架
第四节资本要以创造价值为纲
第五节科技创新也是大众事业
第五章打造契合成果转化内在规律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面临的困难与束缚
第二节西方科技成果转化的“举国之力”
第三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革新
第六章新型研发机构:走向现实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第一节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
第二节科技创新领航旗舰: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
第三节释放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力:日本AIST
第四节平行创业先锋:美国FlagshipPioneering
第五节孕育高技术产业的摇篮: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
第六节科技改革试验田:中国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
第七章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决胜秘诀
第一节解锁“卡脖子”技术的关键密钥
第二节世界最优选的半导体创新平台: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
第三节英国优选制造中心运营典范:谢菲尔德大学优选制造中心
第四节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成为区域产业育成摇篮: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
第五节光电芯片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探路者:陕西光电子先导院
第八章金融是科技成果走向现实生产力的催化剂
第一节金融创新加速产业变革
第二节中国金融创新应紧跟经济演进需求
第三节科技与金融的对立与统一
第四节金融支持科技的路径选择
第九章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密码
第一节突围的关键在于“人”
第二节大国重器,硬科技帅才
第三节那些引领企业向上“捅破天”的人
第四节投资人看懂你的项目了吗?
第五节寻找缺失的大国工匠
第六节技术市场的“摆渡人”
第十章筑造科技创新雨林生态
第一节科技雨林生态的创新要素
第二节全球创新中心:美国硅谷
第三节创新的高速公路:波士顿128公路
第四节“仅次于硅谷的创业圣地”:以色列特拉维夫
第五节全球产城一体化的模板: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第十一章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样板
第一节西安光机所“西光模式”
第二节西工大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第三节比亚迪技术转化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
架起一座“铁索桥”
王恩哥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北京大学原校长
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是在很低的起点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几代人接续奋发图强,取得了诸多显著成就。在举步维艰的努力中,我们对科技创新内在规律的认知也越来越深。现在,全球科技创新演进到了一个新的变革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现实挑战。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系统思考中国科技创新走过的道路、找准科学和技术的“中国问题”,才能少走弯路,朝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前进。
从开始学习物理算起,我从事物理的学习和研究至今已有40多年了。六年前,我在广东参加了一个新体制的科研机构的建设。我想把过去三四十年的科研工作经历结合近几年的应用实践体会,借此次机会跟大家讲一讲。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即:中国能不能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过程中架起一座“铁索桥”,体系化地去解决科技与产业“两张皮”历史痼疾。
科技创新是一场接力赛,从基础原理研究开始,到最终形成商品,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科学研究突破、工程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和成果产出形态存在差异。基于这样的划分逻辑,我曾提出一种“三品论”:样品、产品、商品。我认为,传统的大学、研究所通常做的是“样品”,比如做支笔,在许多支笔中总结最好的结果,然后在国际上发一篇优秀的论文。而企业做的是“商品”,在资本和市场的加持下,不仅要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卡脖子”问题,还要大规模满足市场对物美价廉的商品的需求。
那么,中间“产品”这个环节由哪类创新主体承担呢?基础研究解决的是“可不可能”的问题。高校和研究所如果把大量的笔做得都一样,是不符合他们的定位的。企业同样缺少在产品转化环节深耕的动力和人才支撑。所以,需要有一个新体制的成建制的机构来专门从事“产品”的研发。而此类机构,过去我们是缺少的。
2017年,广东省提出打造几个新体制的省级实验室。在广东省的邀请下,2018年我们发起设立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新体制的研发机构,主要是做“产品”,并且瞄准“商品”目标,攻克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难关。在松山湖,我们如果觉得某支“笔”有用,就会找这支笔的研发团队,问他们愿不愿意走出学校或研究所的大门,到我们实验室这个平台上试一试。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的追求不是发文章,而是希望把100支“笔”都做得一样好,完成过程化技术攻关,使它成为产品。
在松山湖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我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在中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会这么艰难。从科研到商业应用,科技成果只是其中的一环,能否转化成功是另一件事。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死亡谷”。无论怎么做,这个“死亡谷”总是存在的,再好的科技成果都会由于很多因素而在中间停下来。一旦陷入“死亡谷”,无论科技成果多好,甚至达到顶峰,也未必能够保证最终实现产业化,被市场接受。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在想这其中有没有规律。所以我一直想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做成一个“样板工厂”,通过它来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规律,让科技成果减少产业化的阻力,被市场接受,让样品顺利变成商品,以此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那么“铁索桥”又是什么呢?我想,“铁索桥”很可能是一种软实力,用一个新词叫作“创新策源能力”。就是在这个地方聚集各种推动创新转化的充足资源,包括以工程技术攻关为目标的新型研发机构、应用开发工程师、早期社会资本、活跃的产业集群、政府新机制、新政策导向等,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健康的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
其实,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探索。例如,在过去十年中,本书作者及其团队摸索出了一套很好的实践经验,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中做了诸多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尝试。《硬科技2:从实验室到市场》这本书,应该说就是他们十年探索的浓缩凝练。书中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需要的诸多要素进行了翔实的介绍,包括体制机制、思想、金融、人才、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不同的技术领域,对于成果转化的要素需求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本书中所介绍的诸多实例,大都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值得参考的。
2024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