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編輯推薦: |
近一二十年来,作者倾注心力收集了大批近现代文学家、艺术家、翻译家、出版家的信札,举办过相关展览,又把收集这些展品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写成散文,包括和文化老人的交往,在书商那里的淘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全书所摘引的书札原文不在少数,这些信札主人包括俞振飞、俞平伯、陈伯吹、赵景深、平襟亚、黄炎培、张充和、张爱玲,等等,信写得儒雅、朴实、厚重,加上作者对这些书札背景的介绍、考证、诠释、评论,可谓“尺素留声”,读者们可从中感受到,书信并不仅是简单的文字问候,里面有温暖的人情,也有文化的传承。时光沉淀,艺术永恒。
|
內容簡介: |
《雁来时》是一本个人专题散文集,主题为根据作者个人收藏老一辈作家、艺术家的书信手札等带有个人色彩与时代印记的实物,对之做出分析、解读和议论,具有文史资料收藏与研究的史料意义。
书中共收录散文二十四篇,按写作年份排列。内容涉及近现代史上文学家、艺术家、翻译家、出版家等著名人士的书信手札、书画篆刻等物品的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其特点是每文必与相应的书信手札或书画照片相配,图文并茂,且以朴实生动的行文解读、释义分析、细节描述,使得这些实物后面所包含的历史事件、人情世故、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乃至对生活的感悟,都得以一一呈现,并相得益彰。
|
關於作者: |
唐吉慧,上海宝山人。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人文历史的研究与散文写作。著有散文集《旧时月色》《旧时相识》,编著有《俞振飞书信集》《周有光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集》《陈伯吹书信集》等。策划有“缘在吴淞江边——周有光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展”“文心灿烂——中国近现代学人手迹展”“宝山风华——纪念宝山命名610周年文献史料手迹展”“纪念黄炎培诞辰145周年——老友会·黄炎培胡厥文手迹文献展” “安垲第——张园海派文化交流中心海派艺术展”。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等。
|
目錄:
|
1 | 序
1 | 红梅花开
8 | 翻译变奏曲
17 | 小姐和春香都走了
26 | 京城读卢冀野的信
33 | 俞振飞重抄《孔雀东南飞》
42 | 赵景深旧事
51 | 铁铮先生
58 | 五月里的陈伯吹童话
68 | 俞平伯的水磨调
76 | 时间的痕迹
84 | 平襟亚的一封信
93 | 吃香烟
101 | 黄炎培墨影
109 | 牯岭旧梦
119 | 黄炎培写给江恒源的信
127 | 涉园印存
135 | 墨影文心十五年
143 | 张充和的曲人往事
152 | 白蕉的胎发笔
160 | 梁实秋的爱情曲
169 | 沈从文,不会过时
177 | 他们是姹紫嫣红里的云与龙
186 | 那是属于我们的文学时代
194 | 贺卡与小钱包的故事
|
內容試閱:
|
贺卡与小钱包的故事
一
那天午后我在工作室里沏了茶,等待晓云老师与冬缘师兄。晓云老师住在虹口,她说自己上了年纪了,对上海的道路已然有了陌生感,所以极少出门。她数十年的老朋友、我的冬缘师兄开了车去接她,半小时样子他们到了吴淞。
这是她第一次来吴淞,从小在北外滩附近生活,过去的印象总认为这靠着长江口的地方很远,这会儿她笑着与我握了握手,说:“没想倒是很近。”是七月的天气,我只是在工作室楼下等待的一小会儿,身上已冒出不少汗,她见我擦了擦额角的汗,也抹了两下额角。
晓云老师今年六十多岁,很难想象,年轻时是位穿着时尚的千金小姐,待到中年,一念之间,一身朴素地开始吃斋念佛。最初她在九三学社市委任职,那时候民主党派办公在陕西北路的百年老宅荣宅里。有一年将近年关,她与同事去给九三学社一位年长的社员拜年。老人住在黄河路长江公寓106室,名叫李开第。她对李开第完全陌生,初见的印象是老人身形瘦弱,却面目清瞿儒雅、声音洪亮饱满,他的夫人则满头银发,一脸和善,总是笑眯眯的,衣着十分整洁。不过家里一屋子中药味,原来李开第的夫人患了癌症,年岁大了,没有化疗,他每天在家里煎中药,靠着中药的治疗夫人维持了好几年。
过了几天,她刚下班走出荣宅,迎面遇上位九三学社社员,两人聊着聊着提到了张爱玲。这位社员与李开第同在九三学社外贸支社,他随口问了一句:“你知道李开第是谁?”晓云老师的眼里有些茫然。“他是张爱玲的姑夫。”她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那两天她的好朋友、作家王安忆借给她一本张爱玲的小说《传奇》,她放在枕边每晚读得入迷,这会儿突然听到她去探望的那位老人是张爱玲姑夫,立时呆在原地,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而后九三学社安排她联络李开第,有了时间她便去长江公寓陪两位老人说话,渐渐成了李家的常客、成了两位老人的忘年交。
张爱玲的姑姑是张茂渊,自1942年到1952年,张爱玲大部分的时间与姑姑生活在一起,在张爱玲心里姑姑是最亲密的人,姑姑的家代表了天长地久。1950年张爱玲与姑姑搬入卡尔登公寓(今长江公寓)301室,张爱玲在这里完成了《不了情》《太太万岁》《十八春》(后改为《半生缘》)等作品。1952年7月张爱玲离开上海,姑侄二人至此失去联络,在度过了漫长的二十七年后才得以恢复:“今天刚得着你的地址,赶快寄几个字给你,告诉你我的近况……我最急于想知道,你这廿余年的一切,就知道你结婚,而(张爱玲丈夫)不幸地病故了。这以后你的生活如何维持?要问的话多了,愿你一一告我。”张茂渊在1979年2月3日对张爱玲的信里说。1985年由于张爱玲搬家,两人又断了音讯,焦急等待了两年,1987年在柯灵的帮助下,张茂渊给张爱玲的朋友宋淇写去一封信,信中她向宋淇介绍自己是张爱玲的姑姑,张爱玲之前一直与她共同生活:“可否请先生把爱玲最近的通信址见示,并转告诉她急速来函,以慰老怀,我已八十五岁,张姓方面的亲人唯爱玲一人而已。”张茂渊说。
李开第与张茂渊同年,两人相识很早,但命运让李开第与另一位女孩儿夏毓智走在了一起。晓云老师回忆那些年去李家,李开第爱与她聊些过去的故事,有一回李开第说早年他与张茂渊以及一位梁太太到八仙桥(今淮海中路、龙门路、金陵中路一带)闲逛,巧遇位算命先生,李开第觉得新鲜,请“半仙”算了一算,“半仙”说了不少,李开第惊叹都准确,唯独说他有两段婚姻他不信,因为他深爱着妻子夏毓智。张茂渊接着请先生算,“半仙”说她晚年有一段婚姻,张茂渊听了摇头说不准,因为她早已做了独身的准备,此生不嫁。哪知“半仙”不慌不忙,说:“命里有,八十都会结婚的。”回到家,张茂渊把算命的事告诉了张爱玲,没人放在心上,大家一笑了之。1979年,李开第的夫人已病逝多年,那年张茂渊嫁给了李开第,那年他们都七十八岁。张爱玲得知消息后说:“当年算命先生算的真准。”李开第与张茂渊邀请亲友在静安宾馆简单办了一桌酒席,婚后搬入长江公寓106室,开始了相依为命的日子。
二
陈子善老师是著名的张爱玲研究者,2009年1月去香港参加会议期间,由好友相介拜访了张爱玲的遗产继承人宋淇之子宋以朗,闲谈间,宋先生说起他的一件烦恼事,他从房间取出三个厚厚的牛皮信封,每个信封内各有一个小钱包、一封信,是张爱玲1994年在美国买来预备分送三位亲友的,但不知何因没有寄出,最后连同其他遗物交到了宋先生手里。第一封信致“KD”,无疑是李开第,第二封信致“斌”,后经推断是李开第的女儿李斌,当子善老师读到第三封信,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致“晓云小姐”,“晓云小姐”不就是电话里的她?
半个月前的2008年12月20日,有位女士通过华东师范大学联系子善老师,这位女士十分关爱小动物,而子善老师爱猫,所以电话里女士委托子善老师呼吁更多的人来关爱、保护小动物。通话结束前,她顺便提到十六年前张爱玲委托皇冠出版社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对照记》寄了一册赠她,这让子善老师极为意外,并对电话另一端的女士留下了特殊的印象,而这位女士正是“晓云小姐”。
回到上海,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上午,子善老师与晓云老师相约在了常德公寓楼下的张爱玲主题书店见面。常德公寓是张爱玲生活了六年多的地方,子善老师常来这里,就像看望一位老朋友,我也在多年前随他在这里喝过一杯咖啡。他们两人挑了书店中间的位置坐下,点了两杯咖啡。晓云老师不经意向窗外看了看,常德路上照例车流穿梭、人群熙攘,倒是昨天元宵节下过雨,今天天空放晴,沿街的大树抽了新枝,发了新叶,尽是春天的消息。子善老师先谈了些香港会议的经历,晓云老师听得漫不经心,那些小动物的影子在她心里飘来飘去,不一会儿子善老师将牛皮信封交到她手上,她打开信封,里面赫然装着张爱玲的贺卡与赠她的小钱包。贺卡是粉红底色的封面,印了一朵含苞怒放的白百合花,小钱包是奶青色白鳝皮质地,打开后左侧为证件夹,右侧为大小两格的钱夹。
晓云小姐:
为了我出书的事让您帮了我姑父许多忙,真感谢。近年来苦于精力不济,赠书给友人都是托出版社代寄,没写上下款,连这点谢忱都没表达,更觉耿耿于心。这小钱包希望能用。祝
前途似锦。
张爱玲
她反复阅读着、摩挲着,望着“张爱玲”、望着“姑夫(李开第)”这几个字,瞬间泪流满面,久久说不出话。
1991年安徽文艺出版社计划出版四卷本《张爱玲文集》,李开第是张爱玲在大陆书籍出版的版权代理,所有出版事宜由他一人打理,其时张茂渊已经离去,剩下李开第独自生活,精力十分不济:“贺卡里说‘为了我出书的事让您帮了我姑父许多忙’,其实我只是帮着李开第看委托书,帮着办一些出版的手续,用蓝印复写纸抄些出版合同,仅此而已,没想张爱玲还记着我。”晓云老师说。那几天她的眼睛一直湿润着,她想念李开第和张茂渊。子善老师是欣慰的,他为能在张爱玲写下这封信的十四年后完成张爱玲未了的遗愿而感到高兴。
柯灵是《张爱玲文集》的顾问,期间与李开第为了文集的顺利出版有着较多的交流,晓云老师常常为两位老人传些书信传些话,于是与柯灵也熟识起来。1992年晓云老师将赴深圳之际,柯灵赠了她一本红色的日记本,封面烫着金字“柯灵文艺创作生涯六十年研讨会”,打开的第一页上深蓝色的钢笔写道:“诚恳,勤谨,前途光明!祝晓云同志远行。”落款“柯灵”。日记本里夹了一页老旧的《解放日报》剪报,是一篇《张爱玲其人其事》的短文,配有一幅张爱玲近影。文章末尾写:“张爱玲的姑母现在上海,已八十余岁,计算张爱玲也已该是六十八岁了。姑母非常渴望张爱玲能回来见面叙旧,一了宿愿。”晓云老师只是遗憾,张爱玲最终没有回来。
三
2009年至今,一晃又一个十四年过去。今年六月间我去晓云老师家中,冬缘师兄正忙着帮她搬家,楼下的院子里堆满数十箱完成了打包的物品,一件件在装车运往附近的仓库。她把我和冬缘师兄带上三楼,在光线暗沉的屋子里,物品随意摆放着,显得有些零乱。她取出一个牛皮信封递到我手里,说里面装的是张爱玲的贺卡与小钱包,那一刻我同样感动得久久说不出话。
这会儿我们在工作室聊得很愉快,我取出一些名人书札与他们一起浏览,有一册我的忘年交、张元济孙女张珑老师赠我的《涉园印存》,第一页上张先生题了两行字,“吉慧先生存赏”“张珑二○一九年春节前”,晓云老师见了也要为张爱玲的贺卡写几个字,她从沙发上立起身移步到我的办公桌前,拿起一支水笔说:“我写毛笔字不行,用水笔吧,让我拿张废纸练一练。”我随手取了张一面写过字的纸给她,她在另一面空白处起了样子:“张爱玲寄我的贺卡,给吉慧先生留念。”问我可好?我说好。我从柜子里翻出两页朵云轩木版水印的粉红色恽寿平花卉花笺,请她写在花笺上。她提起精神,一字一字、沉沉稳稳将这段话抄了一遍,接着扶了扶眼镜,想了想说要再写一张:“我是不是可以称张爱玲先生?”于是在另一页花笺上提笔写下,“张爱玲先生赠予我的贺卡,今天赠予吉慧先生留念。晓云。二○二三 · 七 · 廿八”,而后冬缘师兄为我们在张爱玲的贺卡前留下一张相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