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通典》与中国古代“礼制与边疆”研究的先锋
|
內容簡介: |
《礼制与边疆——<通典>与中国制度传统》以“礼制与边疆”为主题,收录《通典》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古代礼制专题研究论文17篇。《通典》中《食货典》已有校笺的专著,《职 官典》《刑法典》也因与其他文献差异度大而容不得学者们忽视,而《礼典》和《边防典》备受当今学者非议。本文集抓住受关注程度较为稀缺的《礼典》和《边防典》两大块,提出 “将礼治传统融化在法治实践中”重要学术命题,系统探索《通典》与古代国家治理传统,全面回顾汉唐之际礼学与礼制的已有研究,堪称开掘《礼典》和《边防典》研究的先锋 队。
|
關於作者: |
顾涛,1978年生,江苏无锡人,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经学史、礼制史。
|
目錄:
|
序篇
略谈《通典》的意义 / 张国刚
利用《通典》进行制度史研究有广阔空间 / 吴丽娱
内藤湖南进讲考
——为何以杜佑《通典》为主题 / 〔日〕福原启郎 撰韩前伟、范云飞 译
政制书写与《通典》模式
大国礼治何以重要?
——政制崇拜、治体论与儒学社会科学刍议 / 任锋
制度史书写的《通典》模式
——以《礼典》“郊天”为例 / 顾涛
上古法律图景的重建与《通典·刑法典》“刑制”的编纂
——论杜佑“立法以明刑”之思想 / 邹晟
《礼典》与汉唐礼制
魏晋礼议与政务运作研究
——以“正式制度”为中心 / 范云飞
制造“周制”:北周蜡祭的构建理路发微 / 赵永磊
由来自晋:《通典》所构建的晋唐庙制渊源脉络 / 赵悦
永为常式:唐代官僚葬给吉凶卤簿的制度化机制 / 王铭
情礼两得:唐初服制变革后的《通典》杜佑服议 / 黄秋怡
《通典》袭用《江都集礼》的初步研究 / 陈宇航
《通典》与汉唐边疆
汉代的蛮夷“保塞” / 商赛博
南方民族的两种华夏化路径
——蛮在《通典》之前的知识谱系 / 杜杰
北魏、后燕、后秦关系视域下的参合陂之战
——兼释《通典·兵典五》“师行众悲恐则败” / 王乐毅
群采与资治:《通典·突厥传》的史料价值 / 雒晓辉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古礼学和礼制研究 / 杨英
编后记:谈《通典》的整本书阅读 / 顾涛
|
內容試閱:
|
略谈《通典》的意义
张国刚
唐代著名典志史著作、杜佑(735—812)撰著的《通典》,是中古史学者案头的bibei书。杜佑出身于城南杜氏家族,先祖杜预《春秋左氏传注》,是现存最早的《左传》的权威注疏。杜预还是一位军事统帅,西晋平吴的统一战争中,杜预被晋武帝任命为西路军统帅。唐诗《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中的王濬直取金陵,他就是杜预的部下。
杜佑以门荫入仕(父亲杜希望曾任主管外事工作的鸿胪卿,从三品)。门荫入仕在唐代曾经出了很多人才,比如杜佑之前的开元名臣姚崇姚崇是挽郎入仕,也属于门荫的一种变途。,杜佑之后的会昌权相李德裕。杜佑并不是一个书呆子,他在地方上任职多年,以处理兵刑钱谷之类事务见长。与先祖杜预是学问家和政治家一样,杜佑也具有学者兼能臣的品质。在德宗朝,他历任节度使、三司使、同平章事(宰相)等重职。《西塞山怀古》的作者刘禹锡曾参与永贞革新,与杜佑交往甚多。杜佑还被王叔文等作为与宦官集团斗争的盟友(杜佑挂名掌管财政的三司使,王叔文为副使掌实权)。但是,杜佑最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史学名著《通典》。
一、 为什么会有《通典》
中国史学自《尚书》《春秋》以及《史记》《汉书》以来,素有经世致用的传统。而唐宋经世史学中,《通典》《通鉴》最具代表性。
可是,《资治通鉴》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宋元之际的学者马端临在肯定《资治通鉴》贯通古今的同时,又指出了其缺失:“然公之书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非公之智有所不逮也,编简浩如烟埃,著述自有体要,其势不能以两得也。”[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册,第1页。尽管马端临体察司马温公的难处,但是他依然认为,历朝兴亡的原因未必相似,但对典志的因革损益,却必须融会贯通,原始要终。总之,治国理政需要《通典》这样的书。此其意义一。
三代文明,孔子最推崇周礼。周制尚德礼(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秦制尚政刑(导之以政,齐之以刑),其折中形态就是汉朝的“霸王道杂之”,以及之前的过渡时期高祖至文景时期的“黄老之术”。因此,西汉之前的历史,可以看成是周制与秦制的轮替、较量与折冲的过程,至汉武帝名为“独尊儒术”,实则悉延百家之学,儒表法里、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的治理结构,于是定型。
此后,迄于唐宋,则是在佛教入华的助推下,儒家思想走向礼制化、理学化,尤其是从“礼经”向“五礼”(依《通典》是吉、嘉、军、宾、凶)框架转变中的礼制化。五礼制度自汉朝唱始,西晋定制,南朝萧梁成型,唐《开元礼》集大成,从而为杜佑《通典》的《礼典》(前六十五卷沿革,后三十五卷撮要开元礼)提供了编纂基础。汉唐间历史的分分合合,也需要一部“通典”勾连起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联系。此其意义二。
《通典》意义的第三个方面,与典志书本身发展历程有关。《通典》的基础来自刘秩的《政典》,影响《政典》的则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成书的《唐六典》。
《唐六典》不仅对唐代制度详尽地分类记录,而且很重视所列职官制度的古今源流。每一职官从机构到名称,都用附注小字的方式,追溯黄帝以来的发展渊源。虽立足当下,却力求一个“通”字。我推测,正是《唐六典》这种编纂方式影响了刘秩编纂《政典》,从而进一步影响到《通典》的编纂;而《通典》则直接启发了郑樵《通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典志体历史著作。
如果再进一步追溯的话,唐朝初年史学求“通”的风气已经展开。唐太宗时期《晋书》的“志”和《隋书》的“志”(完稿在唐高宗初年),都是贯通数朝的典制史作品,而且互相对接,叙述了东汉至唐以前的典制沿革。
总之,时代的需要、制度史的发展以及史学著作本身的发展,为《通典》这一划时代的典章制度著作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