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汗青堂丛书135·绥靖时代:希特勒、张伯伦、丘吉尔与通往战争之路

書城自編碼: 398045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世界史
作者: 蒂姆·布弗里后浪
國際書號(ISBN): 9787221182142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61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共情销售
《 共情销售 》

售價:NT$ 311.0
清代“古今字”学术史研究
《 清代“古今字”学术史研究 》

售價:NT$ 666.0
太空图鉴
《 太空图鉴 》

售價:NT$ 458.0
古代战争:重现金戈铁马的史诗画卷
《 古代战争:重现金戈铁马的史诗画卷 》

售價:NT$ 354.0
梁晓声读书与做人
《 梁晓声读书与做人 》

售價:NT$ 270.0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
《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 》

售價:NT$ 1030.0
我的彩铅好有趣.精美小物简单画
《 我的彩铅好有趣.精美小物简单画 》

售價:NT$ 254.0
文物收藏:纵览镌刻文明的千年印迹
《 文物收藏:纵览镌刻文明的千年印迹 》

售價:NT$ 354.0

編輯推薦:
20世纪30年代,面对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不愿重蹈覆辙的人们选择了绥靖政策。作者布弗里精彩讲述了在这个绥靖的时代里各方势力所展开的活动,为我们描绘了一心求和的张伯伦、坚持备战的丘吉尔、虚与委蛇的希特勒,还有诸多在本国与德国之间活跃着的外交家们。
“这是一场在荣耀与可怕战争之间的两难选择,他们无从得知如何在这场抉择中获胜。”布弗里将为我们呈现在这个绥靖时代里英国进行重要抉择的背景环境,为我们讲述这个从虚假的和平走向战争的故事。
內容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避免新的冲突发生也许可以说是整个欧洲最普遍的愿望,“不要重蹈覆辙!”这句口号在欧洲人耳边久久回响,而这种观点也将影响欧洲的未来,并成为英国人所实行的绥靖政策的核心。
蒂姆·布弗里将本书所讲述的时期定为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通过重新构建英国一次次“绥靖希特勒”的谈判,展现了在纳粹于欧洲开展领土扩张等活动时,英国政府的犹豫不决、外交失败和议会内讧,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探讨了英国绥靖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影响,表明最终走向战争的结局并非是少数人的盲目选择,而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关于当时的英国,本书进行了深入的档案研究,包括部分从未使用过的资料,对英国大臣、贵族和业余外交官在该时期的各项活动都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讲述了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作为与不作为,决定英国的选择并影响了欧洲的命运,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的。
關於作者:
著者简介
蒂姆·布弗里(Tim Bouverie),英国历史学家、作家、记者,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曾任英国第四频道新闻台的政治记者、制片人,报道各类重大政治事件。
译者简介
吕芃,天津人,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传媒硕士,游走过伦敦两家网络电台;曾合译非虚构传记文学《付出与收获》《两个人的房间》。
目錄
前 言 “不要重蹈覆辙!”
序 幕 暴风雨来袭
1 希特勒的实践
2 “我歌颂武器和那个男人”
3 与希特勒饮茶
4 阿比西尼亚乱局
5 越过莱茵河
6 王国的防御
7 希特勒的仙境
8 张伯伦登场
9 猎取和平
10 “圆顶礼帽回来了!”
11 抢夺奥地利
12 柏林的最后一趟火车
13 贵族派与造反派
14 一个遥远的国度
15 危机爆发
16 濒临边缘
17 一张纸
18 我们时代的和平
19 遭到背弃的张伯伦
20 威慑独裁者
21 最后一季
22 最终时刻
23 绥靖的鬼魂
24 张伯伦的垮台
25 绥靖的背水一战
后 记 “罪人们”
注 释
出版后记
內容試閱
前 言
“不要重蹈覆辙!”
在历史上,渴望避免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许是最容易被理解和最普 遍的愿望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超过1650万人丧生。英国的死亡人数为72.3万人,法国170万人,苏联180万人,大英帝国23万人,德国超过200万人。2万名英国士兵在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便牺牲了,而杜奥蒙公墓则安葬着大约13万法德士兵的尸骨——其中仅在历时302天的凡尔登战役中被杀害的便占到了1/3。在幸存者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未受影响,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父亲、丈夫、儿子、兄弟、堂表兄弟、未婚夫或朋友被杀害或致残的情况。当一切结束时,甚至连战胜国都无法感觉到胜利的喜悦。战争纪念碑于1919年6月19日在白厅揭幕,它不同于凯旋门,而是作为一种亡故的象征。每年的停战纪念日,成千上万英国人在悲伤的静默中从它旁边缓步经过;与此同时,在英吉利海峡两岸,人们在学校、村庄、城镇和火车站以他们自己的仪式纪念着因这场战争故去的朋友和同事。在随后的年月里,这句口号被坚定地一以贯之:“不要重蹈覆辙!”
可战争确实再一次发生了。尽管英法两国用心良苦、使出浑身解数以 和解与威慑并施,但在“为终结一切战争而进行的战争”仅仅21年后,他们发现自己又被卷进了战争,并且面对的是与上次相同的对手。我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便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关于绥靖(在20世纪30年代,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而尝试对德国和意大利的不满做出的“合理”让步)的辩论,就如它本身的争议一样旷日持久。一方面,它被谴责为一场“道德与物质的灾难”,要对这场历史上最为致命的战斗负责;另一方面,它又被形容为“一个崇高的理念,植根于基督教精神、勇气和常理”。在这两个对立面之间充斥着大量的细微差别、次论点和小的历史冲突。历史很少是清晰明确的,而迄今为止这个阶段所谓的教训一直被政治家及专家援引,尤其是在英国和美国,以此来为一系列的对外干预辩护——在朝鲜半岛、苏伊士、古巴、越南、福克兰 群岛、科索沃和伊拉克(两次)——而反过来,任何与前对手达成共识的尝试都总会被比作臭名昭著的1938年《慕尼黑协定》。当我在2016年的春天开始展开对本书的研究时,内维尔·张伯伦的幽灵正在被美国保守派援引,作为他们反对奥巴马总统的伊朗核协议运动的一部分;而如今随着西方国家努力应对俄国的一系列行动,绥靖的概念正在迎来新一轮的流行。因此,重新考虑这个政策最初的构思和执行是及时的,也是合理的。
当然,针对这一主题早已存在大量的文献——尽管不如人们有时认为的那样广博或与时俱进。确实,虽然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在过去的20年中成倍增加,但那场灾难的发展和原因一直相对被忽略了。此外,虽然关于绥靖政策已经出版了很多优秀的书籍,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倾向于关注某一特定事件,譬如慕尼黑阴谋,或者某一特定人物,譬如内维尔·张伯伦。相比之下,我想要做的是撰写一本涵盖这整个时期的书——从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到“假战”的结束——来审视政策是如何发展的以及态度是如何改变的。我还想关注一张比仅围绕着主要的领袖人物要更广阔的画面。通过与独裁国家达成一个暂行协定来规避战争的愿望远远超出了政府的界限,因此,尽管张伯伦、哈利法克斯、丘吉尔、达拉第和罗斯福是这个故事的核心角色,但我还研究了知名度稍低的一些人物的行动,特别是业余外交官。最后,我想撰写一部叙述史来捕捉这个时期的不确定性、戏剧性和困境。因此,尽管通篇贯穿了评论和分析,但我的主要目的是以日记、信件、报纸文章以及外交文书为基础,构建一个依据时间顺序的线性叙事结构,从而指引读者穿行于这些动荡不安的年月。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了超过40份私人档案,其中有一些提供了激动人心的新素材。为了不打乱我的叙述,我没有在正文中强调这些发现,但还是尽可能在顾及篇幅与出现频率的前提下,更倾向于使用尚未发布过的资料而非已经发布过的。
一本关于国际关系的书籍自然是有一个国际视野。不过这本书主要讲的还是英国政治、英国社会、英国外交。尽管现在看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在名义上仍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一个覆盖了地球面积1/4的帝国的骄傲核心。而美国即将成为未来强国的势头也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退回到孤立主义,同时法国——剩下的唯一有能力制约德国野心的国家——宁愿选择放弃 其外交和军事主动权,支持英国的领导地位。由此,尽管英国人并不愿意被卷入欧洲大陆的种种问题,但他们意识到他们成为且被视为唯一有能力提供必要的外交、道德和军事领导的强国,从而阻止希特勒和他夺取欧洲霸权的企图。
在英国国内,这些不仅会影响这个国家,而且还会潜在地影响整个世界的抉择,是由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完成的。正因如此,接下来的章节或许看上去像是对“高级政治”学派历史的终极辩护。不过这些人(并且他们 几乎都是男人)并非与世隔绝。英国的政治领袖们敏锐地意识到了政治、财政、军事和外交上的诸多限制——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假想的——他们对舆论的考虑也同样周全。在一个民意调查尚处在初级阶段的年代,这自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过它的确存在——从信件到报纸、选区通信和对话中便可以揣度出来——并且受到了最严肃的对待。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英法两国的民选领袖们都相信,他们的国民不会支持一个冒险涉战的政策,并且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可是如果战争无法避免怎么办?如果希特勒最终贪得无厌怎么办?如果恰好是规避战争的愿望使战 争的发生更有可能怎么办?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