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关于引力波的科普图书,讲述引力波探测这个领域的历史,介绍引力波的科学,并以引力波作为研究案例,考察科学知识的创造方式,探讨科学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1)科学研究中的合作与竞争——通过对当事人的跟踪采访,全面展示科学家、科学团队、学科领域之间的复杂关系,甚至牵扯到个人恩怨。
(2)科学、公众和政治的关系——介绍小科学和大科学的差别,科学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让读者深入了解科学运行的实际情况,深刻理解科学家在工作中的纠结与权衡。
(3)科学的发现、验证和传播——科学的新发现如何得到同行的认可(很多时候是被同行否定),如何传播到其他科学社群、科学管理机构乃至社会大众,以及由此带来的反作用。
|
內容簡介: |
本书讲述引力波探测这个领域的历史,介绍引力波的科学,以引力波作为研究案例,考察科学知识的创造方式。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为非专业人员介绍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深奥世界,为非科学家介绍物理学的深奥世界。除了导论和附录,主要包括6个部分。导论介绍了本书的主旨,把寻找引力波这件事看作社会时空里传播的涟漪,研究科学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第1部分“寻找失去的波浪”讲述了韦伯的发明和他用室温共振棒进行的早期实验,他宣布的引力波发现以及同行们的关注、争论和检验,最后推翻了他的结论。第2部分“两种新技术”介绍了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低温共振棒研究,以及大型干涉仪作为新的引力波探测器的想法。第3部分“共振棒的战争”讲述了韦伯的主张如何奇特地复兴而又再次消亡,干涉测量如何超越了共振技术,以及国际合作对数据处理方式的影响。第4部分“干涉仪和干涉人:从小科学到大科学”讲述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4年,引力波探测如何从小科学发展到大科学,以及转变过程中的科学理念变化、管理体制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冲突和问题。第5部分“成为新科学”介绍了大型项目如何汇集数据,怎样开展国际合作,以及“设定观测上限”的科学含义及其对引力波探测领域的重要性。第6部分“科学、科学家和社会学”主要讨论本书的方法论,这项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结论和重要意义,特别是对科学政策的影响,此外还包括专门的一章回忆作者与韦伯的交往和因此受到的影响,“尾声”简述了自本书主要部分完成以来的新进展(2004年3—4月)。原著出版已经快20年了,但是讨论的问题现在并不过时,引力波探测这个具体而微的案例说明了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转变,对中国当前科学发展政策仍然有启示作用。本书适合大学生以及任何对科学感兴趣的人,能够让读者更多地了解科学运行的实际情况,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工作者的处境。
|
關於作者: |
哈里?科林斯(Harry Collins,1943— ),英国卡迪夫大学社会学杰出研究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社会学专家,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20余部著作。持续关注引力波探测领域50余年,出版了5本相关著作。
姬扬,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自200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从事半导体自旋物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在Nature,Science,Physics Review Letters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出版多本译著,包括《激光光谱学》《半导体物理学(上、下册)》《磁学:从基础知识到纳米尺度超快动力学》《磁学与磁性材料》《半导体的故事》等。
|
目錄:
|
中文版序
前言
引力波研究中常见的缩略语
导论 两种时空
第1部分 寻找失去的波浪
第1章 新科学的开始
第2章 从想法到实验
第3章 什么是引力波
第4章 最初发表的结果
第5章 怀疑的水库
第7章 组织论坛开始拒绝韦伯的发现
第8章 韦伯的反击
第9章 达成共识
第10章 试图打破困境:实验的校准
第11章 被遗忘的波浪
第12章 波是如何传播的
第2部分 两种新技术
第13章 低温技术的开始
第14章 NAUTILUS
第15章 NAUTILUS, 从1996年11月到1998年6月
第16章 共振球
第17章 干涉测量的开始
第18章 加州理工登场了
第3部发 共振棒的战争
第19章 室温棒苟延残喘
第20章 科学机构和苟延残喘
第21章 室温棒和政策的困境
第22章 科学文化
第23章 共振技术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评议
第24章 涟漪和会议
第25章 另外三次会议和一场葬礼
第26章 共振质量项目失败了
第27章 对LIGO的资助及其后果
第4部分 干涉仪和干涉人: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第28章 技术:大干涉仪里有什么?
第29章 施工:站点
第30章 人事: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第31章 协调科学的开始
第32章 德雷弗事件
第33章 臭鼬工厂的结束
第34章 第三种制度:协调人
第35章 机制和魔法
第36章 40 米干涉仪小组与新管理层的斗争(续)
第37章 第四种(第五种)制度:合作
第5部分 成为新科学
第38章 汇集数据:前景和问题
第39章 干涉仪团队的国际合作
第40章 什么时候是科学?上限的含义
第6部分 科学、科学家和社会学
第41章 正常运行:研究和科学
第42章 方法论作为两种文化的会合:研究、科学家和公众
第43章 最后的反思:这项研究和社会学
第44章 乔·韦伯:个人的回忆和方法的注释
第45章 尾声
附录
附录A 关于什么是小
附录B 引力波、引力辐射和重力波:关于术语的注释
附录C 罗杰·巴布森的文章——《重力:我们的头号敌人》
附录D 殖民地的边缘
附录E 方法
附录F 照片
参考文献
后记
译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