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大学生法治素养究竟如何?如何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作者十分完整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
內容簡介: |
法治素养是大学生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之一,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既是帮助其成长成才、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必须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课题。本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水平的提升,需要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打造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培育模式。首先,需要个体激发自我培育的主体性,通过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端正法治学习动机、加强自我学习等,提高自我培育的能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其次,需要家庭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优化家庭成长环境和增进家校联系来强化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效能;再次,需要高校积极促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政工队伍与专业教师、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在法治教育中的协同;最后,需要社会积极营造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舆论环境,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提供浓厚的法治氛围。
|
關於作者: |
肖慧欣,福建武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现就职于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任福建省侨联智库专家、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理事、《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审稿人。在《光明日报》《学术前沿》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索引或全文转载。近年来,先后主持省厅级项目3项、横向课题4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获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福建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
目錄:
|
目 录
导 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法治素养培育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理论阐述
第二节 列宁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理论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理论创新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历程及其实践价值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实践价值经验启示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实样态———基于福建省11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调查设计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调查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第四节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方式调查分析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成效和问题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取得的成效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第一节 个体主体意识与内生动力不足
第二节 家庭“第一所学校”作用不够凸显
第三节 学校系统化培育的实效性不突出
第四节 社会环境支撑作用发挥尚不充分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提升路径
第一节 个体形塑: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家庭熏陶: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第一所学校”
第三节 学校教育: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阵地
第四节 社会环境: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支撑
结 论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调查问卷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法治素养是大学生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之一,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既是帮助其成长成才、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同时是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必须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大学生只有对社会主义法治形成正确认识,才会在情感上尊崇法治,在内心信仰法治,在意志上坚守法治,在行为上捍卫和遵守法律。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是由大学生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法治信念和法治行为等要素构成的品质和能力体系。大学生法治素养不会自动生成,其培育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环境、教育、平台资源等,具有理论性、养成性、系统性、实践性等特征。
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实践,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逐渐向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纵深推进,法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政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实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由政府主导,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大格局逐渐形成,大学生法治素养总体水平向好的趋势发展,法治素养培育内容和方式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特征。然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部分大学生个体主体意识与内生动力不足,存在法治情感淡薄、法治意志不坚定和知行脱节的问题;家庭参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和教育氛围不浓的问题;高校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存在法治教育供给不足、培育方式单一等问题;社会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存在法治氛围营造不够浓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本书紧密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从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论渊源、历史实践、现实状况、成因剖析和培育路径等方面培育模式。首先,需要个体激发自我培育的主体性,通过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端正法治学习动机、加强自我学习等,提高自我培育的能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其次,需要家庭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优化家庭成长环境和增进家校联系来强化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效能;再次,需要高校积极促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政工队伍与专业教师、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在法治教育中的协同;最后,需要社会积极营造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舆论环境,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提供浓厚
的法治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