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
问物:可触摸的意义
》
售價:NT$
375.0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NT$
360.0
《
世界杂货店:罗伯特·谢克里科幻小说集(新版)
》
售價:NT$
340.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NT$
275.0
|
編輯推薦: |
400多种中国经典传统色
900多种配色方案
500多个国潮设计元素
CMYK RGB两种色值随选随用
丰富的经典传统色搭配,满足插画、纹样、包装等各类设计需求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以中国传统色为主的配色设计素材资料宝典。全书共有8章,第一章介绍了中式色彩审美和中国传统色的色彩印象;第二章~第八章分别以赤色、黄色、绿色、青色、紫色、棕色和黑白色七大色系为主题,讲解共计400多种传统色,其中每种颜色不仅呈现主色及相关色,而且展示多组颜色的巧妙搭配,为读者提供更富变化的设计配色方案。此外,每种颜色还呈现了不同的实际应用案例,以国风设计为基调,包括LOGO设计、图形设计、海报设计、纹样设计、包装设计等,同时结合国风插画作品,分享色彩搭配的诀窍和注意要点。
《国色之美:中国经典传统色配色速查手册》结合大量的中国传统色色卡、配色方案和应用素材,为读者提供充足的设计灵感和参考资料,非常适合新手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设计专业的学生、国风爱好者,以及对色彩设计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
關於作者: |
红糖美学
红糖美学是由国内一线美学设计师联合发起的创作型团队,专注于插画绘图、内容创作、产品设计等,拥有13年通识美学领域经验,致力于挖掘、再造、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表现,通过图书、文创等产品形式传播设计美学,使用户能够充分地观察美、感受美。红糖美学以“精研中国文化,重塑美学设计”理念为目标,致力于创造高品质国潮美学产品,提升用户的美学生活力,代表作有《国之色:中国传统色彩搭配图鉴》《故宫经典纹样图鉴》等,并有多个图书版权输出到日本、韩国及欧美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
目錄:
|
第一章 追溯色之源
历朝崇尚的颜色
中国传统配色的五色系统
传统色的色彩印象
第二章 赤色之美
大红/绛红/胭脂虫/胭脂/赭红/绯红/曙红/土朱/
苏枋色/牙绯/石榴红/矾红/朱红/珊瑚红/朱磦/颜酡/
茜色/海棠红/桃红/玉红/银红/玫瑰红/十样锦/藕荷色
第三章 黄色之美
缃色/鹅黄/琉璃黄/明黄/栀子色/赤金/藤黄/雌黄/
柘黄/萱草色/九斤黄/姚黄/土黄/缣缃/米黄
第四章 绿色之美
柳色/竹青色/宝石绿/祖母绿/石绿/青 o/锅巴绿/孔雀绿/
碧色/翡翠色/艾绿/湖绿/松石绿/苍绿/绿云/青白
第五章 青色之美
景泰蓝/群青/绀蓝/琉璃蓝/靛蓝/帝释青/黛蓝/曾青/
青緺/湛蓝/挼蓝/窃蓝/碧蓝/月白色/缥色/青黑/缥碧
第六章 紫色之美
葡萄色/青莲/紫薄汗/三公子/绛紫/紫砂/
紫檀/紫绶/雪青/丁香色
第七章 棕色之美
蜜合色/香色/黄栌/紫花布/茶色/赭色/
棕褐/栗色/驼色/褐色/酱色
第八章 黑白之美
相思灰/银鼠灰/鸦青/墨色/玄色/漆黑/铅白/霜色/定白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色彩是一门神奇的语言,它不需要言辞,却能表现情感、艺术、文化和历史。中国传统色彩不仅是色彩本身,其背后还蕴含了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智慧、哲学思辨、天地万物和生活方式。每种颜色都有一个故事,是古人的信仰、期许,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本书汇集了100 多种主色和300 多种相关色,合计400 多种颜色。通过对颜色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颜色背后更多有趣的故事。书中还提供了精心挑选的二色、三色以及四色的色彩搭配方案,与中国纹样融合呈现,让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或创意设计中充分发挥这些颜色的魅力。
本书将传统色与国风设计融合,以插画元素设计、边饰纹样和插画的形式呈现。这些国潮元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参考素材。
我们通过本书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不论您是艺术家、设计师,还是对中国文化充满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将成为您的创意之源。
诚恳申明:
关于色值的问题,由于中国传统色是丰富多彩的,许多颜色并没有绝对的色值,它们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例如,“相思灰”听起来充满美感,对色相的理解却因人而异。又如“绛色”,经过千年的传承,在汉代表示大红色,在明清时期则指代深红。因此,本书中的色彩取色和色值仅供参考。
对于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我们始终保持着虚心听取意见的态度,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共同探求中华之美。
最后,愿此书为您打开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窗口,所得所获,我们之确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