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編輯推薦: |
咨询师、老师 、教练 、领导、管理者、父母等想要给与有效建议,并由长远影响力的人,想提供有效建议的之书
|
內容簡介: |
斯隆管理学院沙因教授基于多种类型的关系,对如何建立让双方都感到愉悦的帮助关系所需的条件和心理因素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给出了帮助和求助的原则和技巧,帮助你有效打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这些原则和技巧不仅可以应用于个人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咨询与顾问、培训与教育、团队合作、组织领导等工作中。
|
關於作者: |
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
世界百位影响力管理大师之一,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开创者和奠基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芝加哥大学教育学学士,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硕士,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博士毕业后一直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实战派管理咨询专家,曾为苹果、花旗银行、宝洁、惠普、壳牌等公司及众多机构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
目錄:
|
目 录
推荐序(杨斌)
译者序(李艳)
序言
第1章 何为帮助:有效的帮助与无效的帮助 /001
帮助的多重含义|005
“日常的帮助”和“专业的帮助”|009
助人是一个社交过程|011
第2章 人际关系的本质:帮助的经济性和戏剧性 /013
社交经济:维护社交秩序|017
亲密关系和信任|020
社交剧场|025
结论和启示|033
第3章 帮助关系中的社交不平等性及角色模糊性 /035
寻求帮助意味着“处于下风”|037
被求助者“自恃高明”|039
受助者的五大陷阱|042
助人者的六大陷阱|047
建立帮助关系的意义|054
总结|056
第4章 帮助过程中的三种角色:助人的剧场效应 /057
助人者在初期不知道的五个问题|058
受助者在初期不知道的五个问题|060
选择角色|063
总结和结论|075
第5章 建立和维护帮助关系的钥匙:谦逊的问讯 /077
问讯的方式|080
单纯式问讯|081
诊断式问讯|084
设问式问讯|088
转换式问讯|090
各问讯方式适用的场景|090
选择建设性时机|093
把握与情境相符的分寸|094
总结和结论|097
第6章 问讯过程的应用 /099
案例6-1 日常生活中的一对一帮助|100
案例6-2 一个平常的提问的意外效果|104
案例6-3 转换至设问式问讯|105
案例6-4 帮助同事成为一个更好的助人者|107
案例6-5 出院时毫无意义的帮助|114
案例6-6 长期照顾关系中不间断的帮助行为|115
总结|120
第7章 团队合作是持久的互助行为 /121
如何达成团队合作|124
任务中的突发事件决定互助的类型|130
任务对相互协作的要求|132
给予反馈是最基本的帮助行为|134
不能面对面沟通的团队|141
总结|144
第8章 帮助领导者和组织 /147
谁是受助者|148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150
接受帮助是领导力的体现|151
组织变革中的助人者|158
组织咨询中的助人者|161
总结和结论|162
第9章 帮助与受助的原则和技巧 /165
做好帮助他人的准备|166
做好接受帮助的准备|167
结语|179
致谢 /180
参考文献 /181
赞誉 /183
|
內容試閱:
|
推 荐 序
帮助之道
英文中的help,是个简单朴素的四字母单词,就像love一样,其意思貌似简明,谁都以为自己再了解不过,任何解释、研究纯属多余,更不必大费周章去专门省思和练习,这实则谬矣。love也好,lead也罢,若干“四字哥哥”已经证明了,司空见惯才不意味着人人都明白、都会,反倒是错拿耳熟当擅长,俯拾即是就以为能手到擒来,才真误人误事不浅。
很多文化都赋予了帮助行为以某种天然的正当性、高尚性,而将帮助产生的低效、无效甚至意想不到的糟糕后果尽数栽在受助者的头上。还有不少传统暗含着对于接受帮助的警惕和不情愿,把无需受助、无意受助与无缘受助混为一谈。更多的情形则是,人们觉得帮助的两方生来就具备帮助与受助的本领和本能,而全然不顾如此多的人对帮助之道其实相当懵懂无感且自以为是。
以帮助而言,“帮你是为我满足”与“助人成就彼此”表面有些微差异,内里却有天壤之别。帮助,帮助,多少关系强暴,假汝之名以行。而以受助来看,自尊心与领地感在受助的过程中影响着平等与信任的建立,不安全感的缠绕与情感账户的负债预期也让双方对融合多有顾忌。长期以来,人们在帮助的过程中,跟着感觉走,看运气收获,其中所涉及的心理动态过程和人际关系本质,一直是混混沌沌的“灰箱”乃至“黑箱”。
对有效帮助的研究为什么会长期缺位,其原因,一是唯恐一不小心就陷入“你这是高尚情感庸俗化”或“你这是真诚互动技术化”的批评乃至道德指摘中,二是没有打通作为不同角色的人在不同场景的帮助过程中的普遍共性——不少研究集中于咨询顾问、心理治疗等正式专业服务中的帮助,但是对于作为日常人际交往中随处可见的帮助,却因为其非正式、成果隐性、样貌多变而缺少足够的重视与揭示。
这让沙因教授这本针对通用性帮助理论而深入浅出写作的新经典,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和历久弥新的价值。选择针对普通大众读者而非学术界和专业咨询人士的娓娓道来、好读有感的写作风格,就有了自觉践行帮助之道的风范。相信很多读者阅读时,会不时地有一种感受,就是沙因教授把我们心里一直有的某种直觉,自己通过经验教训进行复盘后形成的一些小结,以非常条理化、系统性的方式,抽丝剥茧地给说明白了。这是沙因教授的魅力,正视房间里的大象,巧妙捅破那层窗户纸,帮我们戴上洞察人类行为的有效透镜。
虽然沙因教授的专业领域是组织管理,但本书给出的大量鲜活生动的例子来自企业组织之外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很多互动,读着就不断有共鸣。亲密关系中的伴侣,饱含爱意的亲子,为什么在一次次的互助中,演变成为“看来容易却难以入戏的角色”,走向抵触、憎恨与试图逃离?很多时候,我们的心里是否也常有“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这么不识好人心呢”“为什么你总是享受帮助而不想着回馈”“什么帮我,不过是你显摆(或控制)”之类的潜台词呢?回想一下,有没有哪些“好心帮倒忙”的经历?
沙因教授说,这些生活中的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就需要个举手之劳或者5秒钟的口头交流,及时做对了,是家庭融洽、关系健康的重要基础;忽视了或做错了,却会在家庭和关系中挖下一个个的坑——之后幸运的人可以靠着有效的觉知并付出更大力气去填补,有些人则难以挽回。这虽然不是一本专门针对家庭关系写作的读物,但是富含着指导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实践智慧。
“无帮助,难成长”,以这句话来评价教育中帮助的巨大价值应该是不过分的。沙因教授用一章的篇幅从帮助的视角来重新定义团队,我们同样可以从帮助的视角来深入剖析课内外教学与指导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学关系,大学生活当中的辅导与被辅导关系,以及组织“传帮带”机制中的朋辈同侪、前后辈关系。
助人成长,是一项负有很大责任的工作,也是一个“良心活儿”。要干好这个良心活儿,不光得有满怀善心暖意、积极主动投入,更得练好“帮助”这个基本功,让自己的帮助达至专业水准——不仅愿助,而且善助。特别推荐本书给被人们以“老师”称呼、担着“顾问”责任、给予的指导常有长远影响的助人者,我们要从读这本书做起,修好(补好)“帮助之道”这门基础课。
求助与受助,则是更多的人,尤其是学生、年轻人、挑战者和创新者,应该想得更清楚、做得更主动的另一个方面。“助人为乐”是我们小时候就经常听到的赞誉,而把握求助价值、勇于且善于求助、得体有效受助、迁移传递帮助,却是我们从小到大重视不够、培养不足的本事。求助可开启人际关系的很多新窗户,“帮助”助人者收获更多的自我实现,也可让知识和帮助在社群中得以更快速地流动——求助更坦然,帮助更谦逊,受助更得体,互助更持续。
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人生中许许多多的场景,“帮助”这把刀,我们磨得都还太不够,或者压根儿就没磨过。并不必要再开一门叫作“帮助学”的专业课来,需要的是,以本书所呈现的帮助之道的分析框架和行动建议,将自己活泼泼的生活带入,在实干中习得,在磨砺中提升。
帮助之道,越早学习,越善实践,帮助越大。
杨斌 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