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編輯推薦:
对采矿迹地进行景观生态重建,并重新融入城市空间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书对采矿迹地景观类型、要素及重建目标进行系统分析,以采煤沉陷湿地公园为例,梳理采矿迹地转型城市景观公园的发展历程,并对相关实践的成效构建了评价框架。
內容簡介:
因采矿而受到扰动和影响的各类土地统称为采矿迹地。本书详细介绍了采矿迹地的概念、类型和特征,剖析了我国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相关政策和研究动态,阐述了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评价模型、绩效评价和规划策略的建立及制订思路与方法,并从历史沿革、发展条件、规划策略和实施成效等方面剖析了区域转型背景下,国内外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典型案例,尤其对德国鲁尔区与劳齐茨矿区的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进行了重点分析。本书可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關於作者:
常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负责人,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长期致力于城市更新、资源型城市转型、矿区生态重建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80余项纵向横向课题,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万云慧:副教授,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获翻译学硕士学位,自2006年起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历任系主任、德语专业建设负责人等职位。长期致力于区域国别研究、德语翻译理论和实践等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德国Inse出版社出版专著Chinesische Stadtentwicklung seit 1940,主持和参与教学、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冯姗姗:副教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市政工程博士学位,自2007年起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长期致力于采矿迹地生态重建、城市棕地更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耿文:讲师,2015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德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在校期间曾赴德国马格德堡大学进行交流学习。现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担任德语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学及翻译。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教学与科研项目多项,曾获中国矿业大学百佳教师荣誉称号。
目錄 :
1 采矿迹地概述 0011.1 采矿迹地的定义 0021.2 采矿迹地的类型 0041.3 采矿迹地的特征 0122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政策和研究历程 0232.1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内涵、要素、目标 0242.2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历史演变 0302.3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研究发展趋势 0363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评价模型设计 043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0443.2 评价模型设计 0463.3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区划重要性评价 0624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绩效评价 0734.1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0744.2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绩效评价模型 0834.3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绩效评价实例 0915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规划策略 1135.1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规划原则 1145.2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策略 1165.3 城市尺度视角下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策略 1255.4 场地尺度视角下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策略 1326 区域转型背景下中国矿区景观生态重建实例 1376.1 江苏省徐州市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景观生态重建 1386.2 四川省乐山市嘉阳国家矿山公园规划与景观生态重建 1616.3 辽宁省阜新市新邱露天矿坑景观生态重建 1757 区域转型背景下德国矿区景观生态重建实例 1917.1 德国矿区基本概况 1927.2 德国鲁尔区的景观生态重建 1997.3 德国劳齐茨矿区的景观生态重建 248
內容試閱 :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煤炭开采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遗留了众多难以利用的采矿迹地,如何对采矿迹地进行生态修复与再利用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据不完全统计,井工采煤导致的地表沉陷已超过150万hm2,每年还以7万hm2的速度递增,露天矿每年挖损土地5000 hm2以上,每年产生的7亿t煤矸石还压占大量土地并污染环境。煤炭开采损毁大量耕地,造成基础设施破坏,导致区域人居环境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采矿迹地具有离散性、多样性、动态性、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对区域土地资源、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阻碍了城市空间拓展、经济转型、生态建设和城乡统筹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矿区土地复垦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在我国起步。20世纪80年代末,采矿迹地变废为宝的理念被引入矿区土地复垦领域,部分地区开始进行采矿迹地景观更新的探索。作为城市空间不可回避的组成部分,采矿迹地既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短暂“病痛”,也是城市更新提质转型的“契机”。正如德国景观规划师联盟(Bund Deutscher Landschaftsarchitekten,BDLA)前主席安德里安.霍本斯德所说,采矿迹地的再开发为矿区景观重建和经济复兴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遇,但是新的景观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什么框架下完成它的重塑和再利用?如何控制这一进程?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研究采矿迹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通过景观生态重建改善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决社会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强调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日益提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对矿区的生态修复,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印发的《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资源型地区资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加快转型、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在此背景下,基于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本书引入景观生态重建的相关知识,面向正在构建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完善、优化我国采矿迹地生态修复的策略;整理、汲取国内外景观生态重建经验,融入采矿迹地规划前的分区评价和规划实施后的绩效评价,提升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促进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实现采矿迹地资源化开发利用及矿区和谐发展的目标。 本书共有7章,第1章概述采矿迹地的定义、类型及特征,以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采矿迹地为案例进行概念建构;第2章重点阐述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内涵、要素、目标,梳理与总结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历史演变,分析研究发展趋势;第3章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优化的区域整体目标下,构建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评价模型,以便在景观生态重建过程中进行空间上的划分和安排;第4章构建采煤塌陷湿地这一特殊类型的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绩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进而为景观生态重建后的采矿迹地景观提供科学、可行的评价框架;第5章基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要求,分别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城市尺度视角及场地尺度视角提出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策略;第6章选取了我国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经典案例,诠释景观生态重建在规划设计与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第7章作为本书的重点内容,详细分析了德国鲁尔区和劳齐茨矿区的历史沿革与景观变迁,从区域、矿区和项目三个层面剖析了德国矿区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念、规划和实践。 本书内容紧密围绕采矿迹地再利用。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研究团队有幸得到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的指导。常江和万云慧负责全书的大纲设计、初稿审阅和最终定稿。冯姗姗博士创新性地建构了景观生态重建评价模型,优化数据采集、软件模拟等工具,为本书识别景观生态重建的优先区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万云慧和耿文老师筛选并整理德国矿区的历史及文献资料,建立了德国矿区景观生态重建的系统性框架,并提供了德国典型矿区的实证案例。李灿坤和侯亚伟两位博士生承担了撰写过程中资料收集整理、数据查找、勘误校正和草稿拟定等工作,李梓萱和徐子棋两位同学协助整理了本书中的中德案例,并完成了本书中部分图片的绘制。本书出版受到了江苏省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资助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3ZDPYSK11)。在相关项目完成过程中,许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都参与其中,他们的研究成果直接构成了本书一些主要章节的内容。 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辛苦工作的老师和同学。感谢徐州市、阜新市的相关部门,以及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阜新中科盛联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同志,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给予我们无私帮助和热情支持。最后衷心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作者 2023年7月于徐州
1 采矿迹地概述
1.1 采矿迹地的定义
1.1.1 采矿迹地概念的由来
采矿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通常被认为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作为一项全球性活动,矿产开采活动遍布世界各地,其中部分矿产地已经或即将枯竭,成为采矿迹地。许多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停止了矿山开采,开始制定生态修复政策,以尽量减少矿山开采期间和开采后对环境的影响,并实施旨在恢复被污染或破坏地区的项目。采矿迹地的景观生态重建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个转型发展的机会。迄今为止,许多国家特别关注采矿迹地和其面临的环境问题,尤其是部分欧洲国家(法国、英国、奥地利、德国、波兰)已经在采矿迹地的基础上建立了许多矿山公园。意大利有许多前工业时代的采矿和冶金遗迹,自19世纪末以来其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蓬勃发展。许多倡议和规划都取得了成功,使人们对采矿迹地的历史、社会经济和工业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1],在托斯卡纳、撒丁岛和威尼托开设了多个矿山考古公园、博物馆,开发了多条休闲路线,发掘了采矿迹地的多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