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
售價:NT$
305.0
《
舍勒的心灵(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
售價:NT$
367.0
《
租税转嫁与归宿
》
售價:NT$
500.0
《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五版)(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金融)
》
售價:NT$
230.0
《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全五册)
》
售價:NT$
1469.0
《
家族财富传承:实务案例与解决方案
》
售價:NT$
454.0
《
恶女的告白:时隔十年,《绝叫》作者叶真中显再写“恶女”的复仇与重生
》
售價:NT$
281.0
《
从零开始·复古娃衣制作书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本书为“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套微课等教学资源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5个模块,分别为绿色建筑的智能化、绿色建筑环境监测与控制、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新能源应用和绿色建筑的系统集成。
本书内容覆盖面较广,知识点较多,既注重基本理论,又结合实际应用。书中包含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配套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本书适用于土木建筑类专业学习绿色建筑智能化新技术的教学,也可作为建筑业施工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以及建筑企业员工培训的教材。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
關於作者: |
刘大君,女,江苏城乡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备工程系副院长。主要课题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训练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资助课题,《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工程》课程校本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等。获得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一等奖,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多媒体软件一等奖,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
目錄:
|
模块1绿色建筑的智能化
第1讲绿色建筑的相关概念
1.1建筑的分类
1.2绿色建筑理念的形成
1.3绿色建筑的定义
1.4绿色建筑的优势
1.5绿色建筑的特点
第2讲绿色建筑的标准和技术
2.1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
2.2绿色建筑技术
第3讲智能建筑的相关概念
3.1智能建筑的定义
3.2智能建筑的现行国家标准
3.3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第4讲智能建筑的子系统
4.1信息化应用系统
4.2通信设施系统
4.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4.4公共安全系统
4.5机房工程
4.6智能化集成系统
第5讲绿色建筑的智能化应用
5.1绿色建筑的运行需求
5.2智能化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5.3绿色建筑的设备及设施系统
5.4绿色公共建筑中的智能化应用
5.5绿色住宅建筑中的智能化应用
5.6绿色工业建筑中的智能化应用
第6讲绿色建筑的智能化展望
6.1我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2绿色建筑智能化发展前景
模块2绿色建筑环境监测与控制
第7讲建筑环境监测技术
7.1热舒适性及节能设计
7.2视觉舒适性及节能设计
7.3听觉舒适性及节能设计
7.4建筑环境监测智能化技术
第8讲通信技术
8.1通信技术概述
8.2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8.3绿色建筑中的通信系统及设备
8.4通信系统工程的绿色实施
第9讲建筑设备自控技术
9.1BAS概述
9.2BAS主要设备
9.3BAS节能的综合控制策略
模块3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
第10讲绿色照明控制系统
10.1绿色照明概述
10.2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原理与特点
10.3照明控制系统的分类
10.4案例分析
第11讲水处理控制系统
11.1水处理控制系统结构
11.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1.3污水处理自动化监控系统
11.4中水回用系统
11.5水处理监控系统实施
11.6案例分析
第12讲建筑遮阳设备的监控系统
12.1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要求
12.2建筑遮阳形式及绿色节能效应
12.3建筑遮阳设备的控制方式
12.4案例分析
12.5智能遮阳监控系统展望
第13讲呼吸墙和呼吸幕墙
13.1呼吸墙
13.2呼吸幕墙
13.3呼吸墙的发展方向
第14讲节能电梯
14.1节能电梯的定义
14.2节能电梯技术
14.3节能电梯的发展趋势
模块4绿色建筑的新能源应用
第15讲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15.1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15.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
15.3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16讲太阳能光热系统
16.1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概述
16.2太阳能热水系统
16.3太阳房
16.4太阳能光热利用的现状与发展
第17讲风能的应用
17.1风能概述及特点
17.2风力发电系统概述
17.3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17.4太阳能风光互补路灯
17.5风电综合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17.6风力发电的发展趋势
第18讲地源热泵系统
18.1地源热泵系统概述
18.2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案例
18.3地源热泵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模块5绿色建筑的系统集成
第19讲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
19.1建筑节能与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相关技术标准
19.2建筑能源监测管理系统概述与架构
19.3建筑能源监测管理系统与BAS系统
第20讲信息集成系统
20.1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总述
20.2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架构
20.3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的基本功能
20.4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在节能方面的体现
20.5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性能指标
20.6信息集成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表现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建筑物的体量和数量不断扩大。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在新时代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面绿色转型步伐稳健。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要不断转型升级,降低建筑能耗,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其中,在环境监测与控制、节能环保、新能源应用等方面得到了优化,促进了绿色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绿色建筑节能环保,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使人们乐享生态、健康、舒适的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市场调研和网络搜索,目前国内外只有“绿色建筑概论”“智能建筑概论”“智能建筑设备自控系统”等独立的理论讲授课程,而将绿色建筑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的课程尚属空白。因此,本书编著者紧跟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将绿色建筑与智能化技术有机融合,旨在满足建筑行业全产业链读者学习绿色建筑智能化新技术的需要。
本书主要介绍智能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以及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的标准、评价及发展方向。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公共绿色建筑、住宅绿色建筑及工业绿色建筑等典型绿色建筑的现状,掌握智能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具备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市场宣传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具备爱岗敬业、严谨负责、勇于创新的职业素质。
本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系统构建了课程思政体系,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工匠精神、标准意识、法治意识、职业态度等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本书共有5个模块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模块1绿色建筑的智能化,介绍了绿色建筑的相关概念、标准和技术,智能建筑的相关概念和子系统,智能化系统与绿色建筑的关系,以及绿色建筑智能化发展前景。引导学生了解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节能与低碳意识。
模块2绿色建筑环境监测与控制,介绍了建筑环境检测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筑设备自控技术。通过介绍我国通信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我国通信领域的现状,尤其是作为祖国骄傲的第五代通信(5G)技术,通过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数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及民族自信。
模块3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介绍了绿色照明控制系统,水处理控制系统,建筑遮阳设备的监控系统,呼吸墙和呼吸幕墙,节能电梯。本模块紧跟建筑节能技术前沿,介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技术和科技领军人物,建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强化科技报国责任担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品德,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
模块4绿色建筑的新能源应用,介绍了太阳能监控系统、风力发电监控系统以及地源热泵监控系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应用新能源,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模块介绍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仅用短短十多年,中国从无法自己生产高纯度多晶硅,到如今拥有完备的产业链,让中国拥有了光伏电池世界第一的产能,光伏总装机容量世界第一、发电量世界第一,中国在光伏发电领域再次领先世界。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模块5绿色建筑的系统集成,介绍了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信息集成系统。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工程的系统集成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 内容丰富化: 包含多种绿色建筑类型及多种智能化技术,并含有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资源,在满足基础学习的前提下,尽量拓展知识面。
(2) 形式多样化: 内容呈现形式多样,有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动画、三维虚拟仿真、微课视频、工程案例等多种数字资源,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推进教育数字化。
(3) 知识系统化: 本书以绿色建筑为主线构建智能化技术的知识体系,每一个教学单元既独立存在,又承上启下,保证知识的有效迁移,促进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构建。
本书由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刘大君全面负责规划与统稿工作,由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刘大君、韩颖、刘运清、吴玫、潘飞、成立共同编写,由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王伟教授主审。本书的编写得到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蒋澄、苏州泰克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王炼两位企业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著者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著者2024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