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NT$
340.0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青年诗人、小说创作者,《送你一朵小红花》《我爱你!》编剧韩今谅首 部中长篇小说】
*海兽缓游于泉水,人们挣扎于迷梦
*凝视日常的稀释,并对某种生活刨根问底
*班宇×李静睿×魏思孝 诚挚推荐
*“‘有人这样生活’,即是我叙述的目的,一代一代人在历史中无声潜游,打捞起被吞没的声音,比为他们谱写一首新歌更得我心。”——韩今谅
*我是椿儿,男人替我取了这个名字,我从蛮荒之地出逃,却深陷另一种囹圄;我也是小鹊,我坦然面对身体的缺憾为我划定的人生边界,却耽于每一阵春风;我想是白衣,怀疑是对成长的稀释,我却要凝视它,以及对某种人生刨根问底。
*三代女性的平凡故事,所有的不幸与好运,在终潮前抵达,她们在妥协与清醒的时时刻刻,重塑毫无杂质的自我。
*虎啸隐隐,山林颤动,也像醉了一般摇摆、踉跄。人们口口相传的猛兽追赶着,埋伏着,滚雷一般地迫近着。她甩动双腿,前头的路又多又长。割断的麦茬直指苍天,不知痛痒,残破的泥土匍匐喘息,望着月亮以期来年。
|
內容簡介: |
《盲眼海豹》讲述了三代普通女性的故事。从闭塞的山东乡村到济南市区,从解放前到新世纪初,在被所有外力裹挟着的每个时刻,她们妥协了什么,又做出了什么选择。
她们只是平凡的普通女性,没有绝对清晰的“觉醒”和“反抗”,然而她们身上的自主性和探索永远无法被抹除,她们终其一生都在试探,除了母亲、女儿和妻子的身份,她们还可以是谁?
与此同时,趵突泉景区里,几只海豹在天下最好的泉水中缓缓游动,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为何而来,似乎总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让它们沉默如谜,却永远无法安宁。
故事背景小tip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趵突泉景区开始在泉水中饲养海豹,养殖海豹的池子后被称为“海豹池”。由于当时无泉可看,海豹成为吸引游客的看点。2003年泉水复涌之后,经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批准,趵突泉景区重新进行斑海豹的驯养与展览。2019年,有游客发现其中一只海豹患有眼疾,并将对此事的质疑发布在网上,后趵突泉景区以环境不适为由,将两只海豹转移。
|
關於作者: |
韩今谅
文艺工作者,养着一只很安静的狗。
著有小说《山花对海树》《天真人类》、诗集《一颗苹果宣布成为星球》等。
|
內容試閱:
|
后记
你一头海豹,待在天下第一泉里,水质清洁明澈,食物丰盛充足,能见天日,能舒展身躯,有另一头海豹相伴,每天有人由衷地发出惊叹和赞美,还想要什么?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海水和泉水,不都是水吗?
我时常想到那个奇异的景观,海豹巡游在幽静的泉水中,池底绿藻招摇,身畔红鲤点点,看上去安然闲适,我因此视若寻常。这是打小就在的,从来就有的,就像鱼戏莲叶间一样理所当然,甚至不值得偕同无数来济南的亲友特意参观。直到有人问,可是它是海豹啊。
是啊,它们是海豹,它们为什么在这里?
几年的反复争论后,海豹从公园离开了。不知道是不是人们终于发现,单靠承诺和照料并不能保证它们的健康。再经过那里时总会有一阵恍惚,那是不是我的想象,它们真的来过吗?
现在,距离这篇小说起始动笔过去了六年,距离某位主人公的原型人物去世已经三年,距离它完成也已过去了两年。
我并不认为写作的时长和它的质量一定正相关,事实上我没有一直专注在这一件事上。
亦真亦幻的几年之后,再次步入所谓正轨,逃避的理由不再成立,才发现身不由己之下埋藏着力不从心。我坠入过怀疑和空虚,收获过一些让我更加迷茫的掌声,想过以种种方式打碎生活重新开始,也想过以种种方式延续当下的生活,在割裂与矛盾中弥合和自洽,放下一些期待,承认了部分的无能,感受着衰老在身体和心灵之上的呈现,最终在离开校园十几年后又开始上学——像很多无助的人一样,用另一种期待转移当下的困扰。走到更大的空间,是不是意味着身处更寂寥无际的荒野,现在还不得而知。
似乎总有什么逼迫我停下来,又总有什么在煽动我写下去。论事,这里通篇没有惊人壮举时代风云;论人,没有阆苑仙葩美玉无瑕;论心,没有诗情画意振聋发聩。然而这个平淡的故事,已经在和我相伴的过程中生长出自己的生命。每当想起它,就能感觉到有种热情还盘踞着,就像走了很远后停步回头,看到一只狗还在原地等你,你没有办法不折返,和它双向奔赴。
我不想给这篇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辅以任何界定,无论是行动还是思想,任何标签都会使其陷入一定程度的“总体论”,我觉得这里面算得上珍贵的东西也许正是一种“主体性”,或者“个体性”。我们不缺身份自觉,身为什么人便理应怎样,配得上什么样的生活,服从于什么样的规则,需要经历怎样的磋磨,似乎早已有人写定。一切与之相悖的追求和抵抗,都因太过惊世骇俗,被视作道德的反面。比起振臂一呼获得战友,我更希望面对“多少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周围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凭什么就你不行?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时能想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未必要和别人一样。“有人这样生活”即是我叙述的目的,一代一代人在历史中无声潜游,打捞起被吞没的声音,比为他们谱写一首新歌更得我心。
求诸于往日正是期待未来的另一种方式。既然在此处我与我的忠诚相遇,我必将思索和记录,在发生之后,在忘却之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