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

書城自編碼: 397240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纪实文学
作者: 陈聪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1203737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新能源材料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49
《 再会长江(影视剧本、纪实文学) 》
+

NT$ 305
《 挣脱:一个律师的女性辩护记录 》
+

NT$ 568
《 长征 》
+

NT$ 576
《 朝鲜战争 》
+

NT$ 305
《 阿来游记(当代大家阿来的游记精华集) 》
+

NT$ 336
《 冬牧场 》
編輯推薦:
1.以纪实文学的方式聚焦“八百壮士”群体,生动展现一所国家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传奇
这是一部跨越一个甲子的人物传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从祖国各地齐聚哈工大。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铸就了“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哈工大光荣传统。如今,这里不仅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严谨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更有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传奇。哈工大为党和国家培养了123位两院院士、166位大学书记和校长、142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53位共和国将军、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从“铁将军”俞大光的《电工基础》,到继承“铁将军把关”传统的“四大名捕”,从刘永坦筑起的“海防长城”“雷达铁军”,到曹喜滨带领的哈工大小卫星团队,本书通过讲述一个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展现出“八百壮士”身影背后一种永不褪色的理想信念之炬。
2.为广大读者厚植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提供一份精神之钙
这是一部追忆百年风云的历史笔记。想要了解哈工大这所“硬核高校”背后的故事,就绕不开哈工大百年校史,绕不开这所
內容簡介:
弦音不辍,薪传百年。哈工大的历史,是百年中华高等教育史,乃至中华民族复兴史在一个横截面上的投影。“八百壮士”的身影及其在百年岁月中留下的漫长回响,闪耀着教育家精神的熠熠光辉,也构成了哈工大校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代代哈工大“八百壮士”胸怀大格局,坚守严标准,探求真学问,为如何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留下一份份真实生动的答卷,激荡着哈工大学子的心灵。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生逢鼎革的“八百壮士”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继往开来的“八百壮士”又续写着怎样的传奇?本书走近这样一群传奇的丰碑式人物,从“1950年的历史分野”切入,以大量实地采访和珍贵一手史料,再现了哈工大“八百壮士”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黄金时代”,描绘了一所百年高校绵延不绝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奋进之路。
關於作者:
陈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战地记者。已出版多部文学作品,包括中东战地一线纪实随笔集《燃泪天堂》《厌倦与天真——徘徊在天堂和地狱的边上》;报告文学《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黄大年》《种子·钟扬》《守岛——寻找烈士王继才》《力量: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会它千顷澄碧——兰考脱贫启示录》《大地赤子李德威》,多篇报告文学在《求是》发表;另著有儿童文学作品《盔盔:和铁人一起冒险》,科普读本《种子天堂》《“地球之门”的钥匙》,绘本《大地之子黄大年》。其中,《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黄大年》《种子·钟扬》被评为年度“中国好书”,多部作品在海外出版。微博&微信公众号:战地小新巴达兽。
目錄
第一章 1950 年:“铁将军”与他的十四行诗
1950 年的历史分野从“两个规格”到“一条铁律”课是“老虎课”,人是“铁将军”
4.“四大名捕”震校园
第二章 北上:“八百壮士”的崛起
强风吹着我向你跑来头戴铝制降压器的“八百壮士”领军人第一个“黄金时代”淬炼出的“晶核”迎风搏浪,不落征帆一张又一张运算的稿纸,飞舞在天空,铺满了大地一场英语考试与一个春天的到来
第三章 底色:“手中有个纽扣,就想着如何为国家做件大衣”
迈向闪烁着真理光芒殿堂的必经之路苦难的童年使他淳朴的心向着光明的方向,做着后来人的先导每一次选择都是初心使然不忍卒读的历史一页且以长歌赴此生为了这一天,他们走过了半个世纪
第四章 一新:置身大地,决战星海
1.“哈工大星”背后的历史星空
月表采样背后一个甲子的风云激荡从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看团队科研模式创新中国人工智能:开端在哈工大坐稳“冷板凳”,然后迎向光芒啃下“硬骨头”,瞄准下一个目标创新之树常青
第五章 功夫: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为学:我的成果将可能使我这个普通的生命生辉,以至永恒为事:用极致的敬业与极强的信念,洞见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人: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穿越“八百壮士”的精神长河
第六章 风华:走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
从世纪之交到建校百年抵达梦想的彼端在浩如烟海的科学殿堂里寻找适合自己的那朵浪花
4.“八百壮士”今何在?
第七章 回响:我们时代的“八百壮士”
最后一排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殿堂在召唤走进课堂,打开人生 99% 的可能性我们时代的“八百壮士”
第八章 归宿:暖廊花开,当如你所愿
1.“理想大学的模样”
今日之哈工大人:创造属于 20 岁的奇迹今日之哈工大:成为闪耀独特光芒的自己
尾声 历史的自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回归我们生命中的母题
內容試閱
序章 哈工大“八百壮士”意味着什么?

在不停转动的历史巨轮下,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很容易显得渺小而无力。在四季倏忽的更替中,刹那之间擦出的记忆火花很容易湮灭至默默无闻。但当我们在历史的行经处抬头仰望,便可以发现,在科学群星闪耀的苍穹中,一些个体的存在转化为“精神的生命”,无声地诉说着一种名为永恒的缘起。
先让我们看一张 2023 年的成绩单:
新增院士 2 人、国家级人才 105 人,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2 项,本科生生源质量跻身全国前十,学生竞赛成绩摘取“四连冠”。全国重点实验室集群初具规模,“天宫机械臂”精准发力,“地面空间站”领跑全球,“龙江三号”支撑卫星“太空织网”,一批原创性成果引领前沿,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重大工程……
取得这些成绩的高校,正是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对一段历史的深刻理解,需要追根溯源。回溯哈工大一路前行的足迹,人们不禁有一个疑问:“工程师的摇篮”其基因从何而来?
哈尔滨市南岗区公司街 59 号有一座老建筑,推开它的拱形门,质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一处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隔着展柜玻璃橱窗,一本本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笔记、课堂笔记格外引人注目。有的纸张微微泛黄,有的笔墨早已褪色,但字迹工整、清晰可辨,其中不乏后来成为学界泰斗的俞大光、潘际銮、王光远、吴从炘等哈工大学子的笔记。
从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党中央要求“培养工程师和理工学院师资”,到“培养工业建设技术人才和尖端科学技术人才”,再到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内核始终贯穿哈工大的发展历程。
20 世纪 50 年代,800 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从祖国各地齐聚这里。短短十余年,他们创办了 24 个新专业,为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及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支平均年龄只有 27.5 岁的教师队伍,被称为哈工大“八百壮士”。
走近这一群富有传奇色彩的丰碑式人物,我们不难生出这样的感受:在民族危亡时代成长起来的“八百壮士”,他们留存着同样的时代记忆。
当黄文虎于 1945 年踏入浙江大学攻读电机专业时,周长源正好在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就读高中,而此时的他们正要经历解放战争的全过程;当黄文虎在祠堂庙宇里点着桐油灯坚持中学学业时,王光远正向着一所设在甘肃天水大庙里的国立中学进发。同样艰苦卓绝的学习环境,同样孜孜以求的真理光芒……
如今,在“八百壮士”精神的感召下,科研报国的基因融入一代代哈工大人的血液之中。秉承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大师+团队”的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先后诞生。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20 年 6 月 7 日,哈工大迎来了 100 岁生日,在建校百年当天,哈工大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贺信。贺信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我们再一次走进哈工大博物馆、再一次翻阅哈工大的校史,“八百壮士”奔赴“工程师的摇篮”的过往记忆,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转化为掷地有声的历史。
过往的时代,是个怎样的时代呢?
贫穷、艰苦、列强的爪牙、弥漫的血泪,却有无数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为了理想和信仰燃烧着青春和热血。
对于如今的哈工大人来说,“八百壮士”究竟意味着什么?
以一个旁观者的浅薄观感来说,它或许意味着我们心中的希望、远方的梦想和我们脚下的这条路。哈工大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广袤的土地,“八百壮士”把青春奉献给了“教育救国”“科学报国”的峥嵘岁月——
而当下,我们正在沿着“八百壮士”的足迹前行。

1950 年的历史分野
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公司街 59 号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曾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旧址。这座始建于 1906 年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旧校舍是中东铁路建成后的副产品,也是列强铁爪企图伸向中国腹地扩张势力范围的岁月见证。
一条街以外,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旧址至今矗立,然而如今它已是哈尔滨铁路局的办公场所。从中东铁路到人民铁路,并不是简单地承继,而是历史沧桑与人间正道的必然归宿。
哈工大博物馆的很多藏品背后,都有孤高而冷峻的学术故事,静静地等待着历史之门的开启。也许就是在一张张黑白照片拍下的那一瞬间,历史就泾渭分明地呈现出过去和未来的分野。在二楼的一个展柜里,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摊开来,一行行工整的公式透着一种十四行诗般的美感。这本教学笔记在被用作全国高等学校的教材以后,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电工基础》。我们的故事,便从这本教学笔记的主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中国电工基础教学创始人之一俞大光开始讲起。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俞大光在哈工大的执教生涯便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个时候,在“铁将军”的名号尚未出世时,哈工大“八百壮士”的先声便已经开始萌芽。
新中国成立后,两件事情的发生,使 1950 年成为俞大光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接收旧高校的同时,提出要学习苏联经验,全面改革教育、教学工作。1950 年,时任武汉大学电机系讲师的俞大光,被学校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班学习。
与此同时,在这一年的 6 月 7 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路 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这一事件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的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6 月 7 日被定为哈工大的建校纪念日。
站在命运交叉口的俞大光和来到研究班的各位同学并不知道这次学习意味着什么。他们只知道,进修目的很明确,他们是作为新中国的教师来培训的,因此这一进修班的确切名称为“师资研究班”。
来到哈工大,俞大光首先要过的就是俄语语言关。按照哈工大的教学计划,师资研究班的学生们要用一年多的时间,达到基本上能听、说、读、写的“四会”要求,并掌握适量的专业词汇,此后还要学习专业俄语,在这之后,才能听懂苏联专家讲授专业知识。
29 岁的俞大光感觉自己成了文盲——俄语老师全都是苏联侨民,学校内部的日常生活用语是俄语,室外挂的牌子标识也只有俄语名称,因此不会俄语的进修生们,连上厕所都找不到地方。令俞大光印象深刻的是,哈工大校外有一个秋林公司,是师生们购物的主要去处,但那里的售货员只说俄语,商品的标签上也只书写着俄文。
种种遭遇让俞大光和同学们痛下决心,要尽快学会日常俄语。到了第二学年,按系分班后,被分到电机系的俞大光和同学们每人借到一套影印的苏联教材《电工基础》作为专业教材。按照苏联专家的要求,俞大光的任务是和另外四名进修生一起,精读借到的苏联教材,并合作将其译为汉语以资出版,并向全国推广。
接到这一任务后,俞大光和同学们已经预见到,这部教材的汉译本很可能被审定出版,然后推荐给全国高校,影响面很大,因此必须确保精读和翻译质量。
经过商讨,几人定下了规矩:除执笔翻译者自行校对以外,还应由两人各自进行一遍校阅:第一遍是俄语校阅,旨在审校译文有无偏离原文文意之处;第二遍是汉语校阅,旨在审校译文是否汉语化且流畅易读。在这两遍审校之后,再由原译者考虑取舍,必要的研讨需及时提出,由几人共同讨论、协商定稿。
在俞大光研修期间,等待他去完成的不仅仅是编译教材这一项任务。新中国成立伊始,急需大量技术人才,哈工大开办电机、机械和土木三个专修科,学制为两年。由于学制短,只能用汉语教学。尚在研究班学习的俞大光被任命为电工教研室代理主任,并承担了“理论电工”“普通电工”“电工计量”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一边翻译、一边学习、一边讲授,就这样,《电工基础》这套译著的上、下册交由龙门书局分别在 1952 年、1953 年出版。这是国内最早出版的电工基础理论翻译教材,对促进高校学习苏联经验起了积极作用。
1953 年,正式调入哈工大的俞大光担任起电工基础教研室主任一职,开始了对电工基础课程的全面改革和建设。当时,各高校采用苏联教材进行教学后,师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消化不良、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俞大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起草了《电工基础教学大纲》。
此后,这一教学大纲在全国范围被推广应用,见证着新中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足迹。
1954 年,召开全国高等工业学校基础课程和各专业共同的基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俞大光应邀在会上介绍了哈工大电工基础教研室在课程改革和建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会议还讨论了由他起草的《电工基础教学大纲(初稿)》。1956 年,在沈阳市召开第二次教学经验交流会,并对《电工基础教学大纲》再次进行讨论。
此后不久,《电工基础教学大纲》以“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大纲座谈会”的名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推荐给各高等学校使用。紧接着,高等教育出版社请俞大光编写电工基础教材,并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宏嘉和江泽佳教授担任审稿人。
1958 年至 1961 年,俞大光编的《电工基础》上、中、下三册正式出版。这是我国学习苏联经验后出版的第一套自编电工基础教材,俞大光也成为新中国电工基础教学创始人之一。这套书被高等教育出版社评价为“国内影响最大的电工基础教材,为培养和造就我国电工、电子技术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对俞大光来说,《电工基础》出版的前后几年时间,正是他人生中的一段艰苦岁月。1959 年至 1961 年,三年自然灾害把“饥饿”二字刻在了很多中国人的记忆里。在哈工大,由于环境艰苦、食物短缺,教师每人每月仅有二十七斤的粮食定量,食用油每月只有五两。在如此困难的生活条件下,俞大光工作的繁重程度却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编写标准绝不降低。编写教材尤其需要字斟句酌,三本书写下来足有八十多万字。
在教材写作过程中,俞大光先把教材初稿写完,形成讲义,在自己授课的班级试用。在试用过程中,他发现此前翻译的苏联教材中有许多问题,比如,一些不必要的微观理论,其中有些连俞大光的导师都解决不了,在工程方面没必要对其研究过深。此外,原来教材中的句子都非常长,给翻译和讲
解带来很多不便。经过教学实践后,讲义再经过研究、讨论和修改,教材最终定稿。这套教材虽然由俞大光一人编写,但也汇入了教研室的集体智慧。当然,在此期间俞大光加班熬夜是常事。
在温饱难以解决的艰苦条件下,如此拼命地工作,无疑对俞大光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伤害。1961 年,一方面因为缺乏营养,另一方面也由于过度劳累,俞大光的身体开始出现浮肿,同时伴有肝脏肿大的现象。当时学校怀疑他得了肝炎,就停止了他的工作,让他安心接受治疗。
从 1961 年 5 月开始到暑假结束前,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因为有了较好的休息,加上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俞大光的身体恢复了健康。除了这三个多月的时间以外,俞大光始终坚守在教学岗位的第一线。
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周长源回忆俞大光编写《电工基础》的情景:“整部书稿几乎完全是默写出来的,包括烦琐复杂的数学推导。”但俞大光解释说没有那么夸张:“我在哈工大一直教课,每节课都要打字写讲义。一遍讲义、一遍讨论后的教学大纲,反反复复,所以心里都有数了。”
原则:
等位线与电力线必须互相垂直每两相邻的等位线之间的电位差都相同每两相邻电力线之间在单位垂向长度内的通量相同根据 2 及 3 ……
一页页工整的讲义,先在课堂上讲授,再转化为各大高校的教材。就在俞大光边翻译、边学习、边讲授的过程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哈工大校训,也在哈工大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提出这一要求的是时任校长李昌。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